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10月独立作业(B)科学(1.1-3.5)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5九上·金华月考)氯化氢的水溶液俗称盐酸,盐酸属于 ( )A.单质 B.化合物 C.有机物 D.混合物【答案】D【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解答】 氯化氢的水溶液俗称盐酸,盐酸由两种物质组成,那么为混合物,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2.(2025九上·金华月考)前者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后者属于物质的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酒精具有挥发性,碘酒洒在衣服上,可用酒精擦洗除去B.一氧化碳可以还原氧化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C.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块状生石灰在空气中变成粉末D.硫酸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答案】B【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分析】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特性(如可燃性、还原性等)。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过程(如燃烧、变质等)。【解答】A.挥发性是物理性质(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酒精溶解碘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不合题意;B.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是化学性质(体现还原性), 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化学变化(新物质生成),故B符合题意;C.刺激性气味是物理性质,生石灰变粉末是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D.酸的通性是化学性质,浓硫酸吸水质量增加是物理变化(吸收水蒸气未生成新物质),故D不合题意故选B。3.(2025九上·金华月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下列事例中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人用力搬石头,没有搬动B.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C.人拎着书包沿楼梯走上二楼D.人推小车通过一段距离【答案】A【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解析】【分析】做功的要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解答】 A. 人用力搬石头,没有搬动,虽然人对石头施加了力,但石头没有移动,因此力没有做功,故A符合题意;B. 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即叉车对货物施加向上的力,货物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因此 力做了功,故B不合题意;C. 人拎着书包沿楼梯走上二楼,人对书包施加向上的力,书包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高度,因此力做了功,故C不合题意;D. 人推小车通过一段距离,则推力方向与小车位移方向一致,因此力做了功,故D不合题意。故选A。4.(2025九上·金华月考)如图,一块厚度、密度均匀的长方形水泥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甲、乙两名搬运工人分别用竖直向上的力 、使其一端抬离地面。则()A. B. C.> D.=【答案】D【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析】【分析】根据描述确定杠杆的五要素,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列式比较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可知, 支点为水泥板与地面的接触点,水泥板的重力施加阻力,动力作用在水泥板的边缘。两次抬起水泥板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对于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其重心都在其几何中心上,所以阻力臂都等于动力臂的。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FL动=GL阻,解得:,∴前后两次所用的力相同,即F甲=F乙。故选D。5.(2025九上·金华月考)仔细观察图中甲、乙、丙三杯水,内能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无法比较【答案】C【知识点】内能【解析】【分析】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大小与物质种类、状态、温度和质量等因素有关。【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三种液体都是水,丙中水的质量最大、温度最高,则内能最大,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6.(2025九上·金华月考)下列有关核能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废料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可任意处置B.核泄漏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应关闭所有核电站C.利用核能的途径是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释放能量D.人类已经完全掌握和平利用核能的技术,因此根本不必担心能源危机【答案】C【知识点】核电站及其工作原理;核能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对核能利用的知识分析判断即可。【解答】 A.核废料具有放射性,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必须严格管理,不能任意处置,故A错误;B.核泄漏危害虽大,但核能仍是一种高效能源,不能因噎废食。通过技术进步可提高安全性,而非直接关闭所有核电站,故B错误;C.核能利用的途径是通过核裂变(如铀核分裂)或核聚变(如氢核聚合)释放能量,故C正确;D.目前核聚变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且核能利用仍存在风险和资源限制,无法彻底解决能源危机,故D错误。故选C。7.(2025九上·金华月考)区分下列各组物质所使用的方法或试剂正确的是( )A.氧气和氢气:闻气味 B.稀盐酸和稀硫酸:看颜色C.铁粉和碳粉:硫酸铜溶液 D.硫酸钡和碳酸钡固体:水【答案】C【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 逐一分析每个选项,根据它们的物质不同判断其区分方法或试剂是否正确。【解答】A.氧气和氢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无法通过闻气味来区分,故A错误;B.稀盐酸和稀硫酸均为无色透明液体,无法通过颜色区分,故B错误;C.铁粉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反应后会有红色铜析出,溶液颜色变浅(蓝色变浅)。碳粉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故C正确;D.硫酸钡和碳酸钡都难溶于水,无法通过溶解性区分,故D错误。故选C。8.(2025九上·金华月考)室温下,等质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m)与时间 (t)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B.C. D.【答案】A【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确定二者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质量大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等质量的铁和铝片最终生成氢气的多少即可。【解答】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可知,铝排在铁前面,即 金属铝的活动性大于铁,因此在相同时间内铝片所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铁片,故BC错误;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假设两种金属的质量为m,则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分别为:铁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铝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因为,所以等质量铝与硫酸完全反应所产生氢气质量大于铁,故A正确,D错误。故选A。9.(2025九上·金华月考)科学的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下列方法或要求存在错误的是( )A.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要先挤瘪橡胶头,再将滴管伸入到液体中吸取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慢慢地注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C.实验室进行模拟炼铁时,应先通一段时间的CO气体,然后再加热D.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时,点燃红磷后要迅速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答案】B【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解析】【分析】(1)胶头滴管的使用: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挤瘪橡胶头,排出滴管内的空气,再将滴管伸入到液体中吸取,这样可以防止空气中的成分进入液体,保证吸取液体的纯度。(2)浓硫酸的稀释: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因为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沸腾,造成酸液飞溅。(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实验室进行模拟炼铁时,应先通一段时间的 CO 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 CO 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然后再加热。(4)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时,点燃红磷后要迅速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防止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逸出,导致实验结果偏大。【解答】A、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挤瘪橡胶头,再将滴管伸入到液体中吸取,操作正确,故该选项正确。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慢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而不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操作错误,故该选项错误。C、实验室进行模拟炼铁时,先通一段时间的 CO 气体排尽装置内空气,然后再加热,操作正确,故该选项正确。D、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时,点燃红磷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操作正确,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10.(2025九上·金华月考)除去 H2中的 HCl和水蒸气,下列装置和药品均正确的是 ( )A. B.C. D.【答案】C【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物质除杂或净化【解析】【分析】 四个选项分别提供了不同的装置和药品组合,需要通过分析每一步的除杂原理来判断正确性。【解答】除去氯化氢气体,可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出去水分,可以使用浓硫酸。只要气体从液体中溢出,肯定会带走水分,因此需要先除去氯化氢,后去除水分,即氢氧化钠在前,浓硫酸在后。且气体要从长导管通入液体,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11.(2025九上·金华月考)下列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CaO→CaCl2 B.C. D.CuO→Cu(OH)2【答案】D【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及转化关系分析判断。【解答】 A. 氧化钙(CaO)可以与盐酸(HCl)直接反应生成氯化钙(CaCl2)和水(H2O),可以实现一步反应,故A正确不合题意;B. 碳酸钠(Na2CO3)可以与氢氧化钙(Ca(OH)2)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OH)和碳酸钙(CaCO3),可以实现一步反应,故B正确不合题意;C. 氯化钡(BaCl2)可以与硝酸银(AgNO3)反应生成硝酸钡(Ba(NO3)2)和氯化银(AgCl)沉淀,可以实现一步反应,故C正确不合题意;D. 氧化铜(CuO)不溶于水,无法直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Cu(OH),无法通过一步反应实现转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2.(2025九上·金华月考)我国研制的航天员舱外服为航天员成功进行太空行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航天员舱外服内含有与氢氧化钠性质相似的氢氧化锂(LiOH),它不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A.与二氧化碳反应 B.与盐酸反应C.与氧化铁反应 D.与稀硫酸反应【答案】C【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解答】 A.氢氧化锂与氢氧化钠一样,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盐和水,故A不合题意;B.氢氧化锂是一种碱,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锂和水,故B不合题意;C.氢氧化锂是碱,而氧化铁是金属氧化物,二者通常不发生反应。氢氧化钠也不与氧化铁反应,因此氢氧化锂不具有此性质,故C符合题意;D.氢氧化锂能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锂和水,故D不合题意。故选C。13.(2025九上·金华月考)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发动机的做功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B.陨石进入大气层后成为流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C.水力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人造卫星将太阳能电池板展开,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将电能供给卫星上的用电器【答案】D【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解析】【分析】根据自然界能量转化和转移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A.汽车发动机的做功冲程实际上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A错误;B.陨石进入大气层后成为流星,是由于摩擦生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B错误;C.水力发电是利用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再通过发电机将动能转化为电能,故C错误;D.人造卫星展开太阳能电池板,确实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将电能供给卫星上的用电器,故D正确。故选D。14.(2025九上·金华月考)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 ”“”“”“”表示不同离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示氯离子B.“”表示钠离子C.“”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验D.此反应的实质是“”和“ ”结合成水分子【答案】D【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B.根据反应前后离子的变化情况分析;C.根据钠离子的检验方法判断;D.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判断。【解答】A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反应前后钠离子保持不变,即 为钠离子,而为氢氧根离子,为氯离子,故AB错误;C. 为钠离子,不能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检验,故C错误;D.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本质是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的过程,故D正确。故选D。15.(2025九上·金华月考)如图所示,将同一物体分别沿s1、s2、s3三个等高斜面匀速拉到顶部,且. ,则拉力所做的有用功 ( )A. B. C. D.无法确定【答案】A【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根据W=Gh计算有用功分析判断。【解答】 使用斜面的目的是把物体提升,因此拉力克服物体重力做有用功。同一斜面则高度相同,同一物体则重力相同,根据W=Gh可知,三次拉力做的有用功相等,即W1=W2=W3。故选A。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共40分)16.(2025九上·金华月考)小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紫甘蓝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于是他选做了如下实验:用紫甘蓝丝浸泡在肥皂水里,很快变蓝,他又将另一些紫甘蓝丝浸泡在家庭厨房里的某种调味品中,变成了红色。根据上述现象回答:(1)肥皂水呈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2)小颖选用的调味品可能是 。(填“醋”“食盐”或“苏打”)(3)紫甘蓝丝汁液的性质与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____性质相似。A.紫色石蕊 B.无色酚酞【答案】(1)碱性(2)醋(3)A【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描述分析解答;(2)根据“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分析;(3)石蕊试液遇到酸变红色,遇到碱变蓝色。【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紫甘蓝的花青素遇碱性溶液变蓝色,而肥皂水使紫甘蓝丝变蓝,说明肥皂水呈碱性。(2)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调味品使紫甘蓝丝变红,说明该调味品呈酸性,只能是醋。(3)紫甘蓝的汁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这与紫色石蕊 试液的变色规律(酸红碱蓝)相似,故选A。17.(2025九上·金华月考)根据现象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C ;D 。【答案】Cu(OH)2;BaSO4【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氧化铜为黑色粉末,硫酸铜为蓝色溶液,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硫酸钡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根据图片可知,C为蓝色沉淀,则C是氢氧化铜。黑色粉末和A反应生成蓝色溶液,即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A是硫酸,黑色粉末是氧化铜,蓝色溶液为硫酸铜。蓝色溶液与B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钡沉淀,所以D是硫酸钡。所以C是Cu(OH)2;D是BaSO4。18.(2025九上·金华月考)金属在生活生产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如图金属应用实例推断,金属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至少答两点)。(2)生铁和钢都是属于合金,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3)厨房中的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A.陶瓷碗 B.不锈钢炊具 C.橡胶手套 D.铜质水龙头【答案】(1)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2)混合物(3)B;D【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解析】【分析】(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也能根据用途推测物质的性质;(2)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3)金属材料是指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金属被用于电线、炊具、金属丝等用途,这些都反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2)生铁和钢都是属于合金,都是由铁和碳元素组成的混合物。(3)A.陶瓷碗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不合题意;B.不锈钢炊具 属于金属材料,故B符合题意;C.橡胶手套 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C不合题意;D.铜质水龙头属于金属材料,故D符合题意。故选BD。19.(2025九上·金华月考)2022年春晚舞剧“青绿腰”中有个动作如图,若将舞者身体视为杠杆,A点为身体重心,O点为支点,地面对右脚的支持力F为动力,人所受重力G为阻力,则动力臂L1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阻力臂L2,该杠杆为 (选填“省力”或“费力”)杠杆。假设动力F方向及腿部形态保持不变,随着上身缓缓直立,舞者会觉得右脚受力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答案】大于;省力;减小【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杠杆的五要素,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从而确定杠杆分类;(2)根据描述分析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变化,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解答。【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左脚O点为支点,A点为重心,施加阻力。右腿对身体的支持力F为动力。此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2) 假设动力F方向及腿部形态保持不变, 则动力臂长度不变。随着人缓缓站起,阻力臂长度慢慢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舞者会觉得右脚受力逐渐减小。20.(2025九上·金华月考)如图甲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取火器的模型图,把木制推杆迅速推入牛角套筒时,杆前端的艾绒立刻燃烧起来,这是通过 的方式,使筒内空气内能 ,温度升高,达到艾绒的着火点。如图乙所示为单缸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中的四个冲程,其中 (选填字母)与上述套筒内空气温度升高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一致的。【答案】做功;增大;C【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热机的工作原理【解析】【分析】(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前者的本质是能量的转化,后者的本质是能量的转移。(2)在四冲程内燃机中,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解答】(1)如图甲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取火器的模型图,把木制推杆迅速推入牛角套筒时,杆前端的艾绒立刻燃烧起来,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筒内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2)取火器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这和汽油机的压缩冲程能量转化相同,故选C。21.(2025九上·金华月考)各种形式能量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或转移。(1)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在能量发生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是 的(填“变化”或“不变”)。(2)俗语说:“水往低处流”;空气不会自行聚拢;在烧杯中的水,上面的水不可能沸腾,下面的水结冰。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能量的转化和转移都是有 的。核电站是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的,电站的核反应堆中发生的是人工可以控制的核 。(选填“聚变”或“裂变”)。【答案】(1)不变(2)方向性;裂变【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核裂变与核聚变【解析】【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内容解答;(2)根据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解答。根据核电站的工作原理解答。【解答】(1)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在能量发生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是不变的。(2)俗语说:“水往低处流”;空气不会自行聚拢;在烧杯中的水,上面的水不可能沸腾,下面的水结冰,它们说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都是有方向性的。核电站是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的,电站的核反应堆中发生的是人工可以控制的核裂变。22.(2025九上·金华月考) 一包白色粉末, 由CuSO4、CaCO3、BaCl2、Na2SO4和NaOH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1)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2)取(1)滤出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根据上述实验,如果原白色粉末中含有BaCl2,则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3)为进一步确定原白色粉末中是否同时含有BaCl2和NaOH,在(1)的滤液中加入一种能一次性鉴别出来的试剂,这种试剂可能是____。A.CO2 B.Na2SO4 C.CuSO4 D.FeCl3【答案】(1)CuSO4(2)Na2SO4(3)C【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CuSO4溶液呈蓝色;(2)碳酸钙可溶于酸生成气体,而硫酸钡不与酸反应;(3)一次性鉴别两种物质,则这种试剂要与它们都能反应,且出现明显现象。【解答】(1) CuSO4溶于水呈蓝色,则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说明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CuSO4。(2) 根据题意可知,沉淀全部溶解且产生无色气体,说明沉淀全部是CaCO3,肯定没有BaSO4。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则如果原白色粉末中含有BaCl2,则必须不存在Na2SO4。(3) A.CO2能与NaOH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故A不合题意;B. Na2SO4 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但是不能检验NaOH,故B不合题意;C.CuSO4与NaOH反应会生成蓝色Cu(OH)2沉淀,与BaCl2反应会生成白色BaSO4沉淀,故C符合题意;D.FeCl3和BaCl2不反应,不能鉴别它的存在,故D不合题意。故选C。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有5 小题,共40分)23.(2025九上·金华月考)金属材料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材料,请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1)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如图所示,请填写X相应的元素符号。X .(2)小军同学为了探究相关金属的性质.做了如图所示四个实验:写出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试管内物质 (填“能”或“不能”)发生化学反应。(3)D中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A.滤渣一定有银,一定没有铜和锌B.滤渣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C.滤液中一定有 Cu2+,可能有Zn2+和Ag+D.滤液中一定有 Cu2+和2Zn2+,可能有 Ag+【答案】(1)Hg(2);不能(3)B;D【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分析;(2)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铜与酸不反应解答。(3)锌先和硝酸银反应,再和硝酸铜反应,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可知,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是: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则X为Hg 。(2)根据图片可知,A中是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铜排在H的后面,则铜与硫酸不反应。(3)将Zn粉加入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单质。待AgNO3完全反应后,Zn粉与Cu(NO3)2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单质。D中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说明Cu(NO3)2溶液剩余,则滤渣中无Zn,一定有生成的Ag,可能有生成的Cu。滤液中一定有剩余的Cu2+、生成的Zn2+、可能有Ag+。故选BD。24.(2025九上·金华月考)如图为小明和小红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相关实验。(1)小明用图甲装置还原氧化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为什么实验结束之后要一直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 ;(3)小红则设计了图乙的微型实验装置来还原氧化铜。微型滴管内装有稀硫酸,实验开始时应 。(填字母)A.先挤压滴管 B.先点燃酒精灯(4)请写出该微型实验的一个优点: 。【答案】(1)黑色固体变成红色,试管口出现小水珠(2)防止铜重新被氧化成氧化铜(3)A(4)节约药品(答案合理即可)【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分析】 (1)根据氢气具与氧化铜的反应产物解答;(2)灼热的铜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3)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在实验前要排除管内的空气;(4)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黑色的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水,能观察到该实验的现象是:黑色粉末逐渐变红,试管口有水珠生成。(2) 实验结束之后要一直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原因是:灼热的铜能与氧气反应再次生成氧化铜。(3)为防止发生爆炸,应先通入氢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故实验开始时应先挤压滴管,使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故选A。(4)根据图片和实验过程可知,该微型实验装置节约药品,减少环境污染。25.(2025九上·金华月考)甲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1)在以上4组实验中,能区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实验有 (填字母)。(2)实验结束后,甲同学将A、C组四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容器中,看到溶液变浑浊,该现象说明有 (填化学式)物质生成,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3)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使溶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呢 甲同学进一步推测:溶液中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钙和 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是三种物质两两混合组成的混合物。(4)为了验证推测,甲同学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加以验证。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空白:实验内容 预测现象 结论取少量容器中的上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 ①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 物质是碳酸钠②若无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物质是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③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答案】(1)CD(2)CaCO3(3)NaOH(4)物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1)区分两种物质时,必须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才行;(2)根据试管中的物质种类推测白色沉淀的名称;(3)根据物质间的反应据此解答该题;(4)能够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为碳酸钠,而氢氧化钙不能和碳酸钠共存,所以可以判断使溶液变红的是氢氧化钠。【解答】 (1)A.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够和稀盐酸反应且都没有现象,故A不合题意;B.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使酚酞变红,g故B不合题意;C.氢氧化钠不能和碳酸钠反应,但是氢氧化钙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C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现象,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D符合题意。故选CD。(2)根据题意可知,生成的白色沉淀只能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3)根据A、C混合后,溶液变浑,说明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根据反应的情况,恰好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若生成物过量,则含有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溶液中呈碱性物质有碳酸钠、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其化学式为:NaOH;(4)能够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为碳酸钠,而氢氧化钙不能和碳酸钠共存,所以可以判断使溶液变红的是氢氧化钠,即该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26.(2025九上·金华月考)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如图a所示,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2)如图b所示,调节平衡后,左侧挂上钩码,在右侧用弹簧测力计(图中未画出)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便于测量力臂,应使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 。(3)操作过程中,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仍不能使杠杆水平平衡,你认为接下来合理的操作是 。(写出一条即可)(4)甲同学测出了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 。【答案】(1)左(2)竖直向下(3)左侧钩码向右移动(或减少左侧钩码数量)(4)仅凭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需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知识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解析】【分析】(1)平衡螺母应该向较轻的一侧调节;(2)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拉力向下时,杠杆的长度等于力臂;(3)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4)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完成实验,从而收集多组数据,这样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解答】(1)根据a图可知,杠杆左端上翘,说明左侧较轻,应将平衡螺母向左侧调节;(2)根据图片可知,竖直向下拉动弹簧测力计,让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此时测力计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动力臂,可以通过上面的刻度直接读取出来。(3)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仍不能使杠杆平衡时,说明左侧阻力和力臂的乘积过大。可通过以下方法调整:①减小左侧阻力(减少钩码数量);②减小左侧阻力臂(将钩码向右移动)。(4)实验结论应基于多组数据进行分析,避免偶然误差。甲同学仅凭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可能忽略了实验中的偶然因素,因此乙同学认为其做法不合理。需通过改变动力、阻力或力臂多次实验,验证结论的普遍性。27.(2025九上·金华月考)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1)该实验的研究对象是 (填“小球”或“木块”),利用了转换法,通过观察 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2)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推动木块做功,目的是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 的关系;(3)本实验装置的水平面如果绝对光滑,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结论。【答案】(1)小球;木块被推动的距离(2)速度(3)不能【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在实验中,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木块移动时克服阻力做功。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克服阻力做功越多,说明小球动能越大。(2)根据描述分析影响动能的哪个因素改变即可;(3)根据实验中小球动能的反映方法分析。【解答】(1)该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小球,因为实验通过改变小球的高度或质量来探究动能的变化。实验中通过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利用了转换法。(2)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目的是控制小球质量相同,改变其速度(因为高度影响速度),从而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3)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木块被撞击后将无限运动(无摩擦力使其停下),无法通过木块移动的距离比较动能大小,因此不能得出结论。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35分)28.(2025九上·金华月考)快捷酒店常用智能机器人为旅客送递物品。如图是一款质量为80kg的智能机器人。工作时,该机器人在地面上匀速直线移动的速度为1m/s,所受阻力是机器人重力的0.05倍。求:(1)机器人所受重力为 N。(2)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移动时的牵引力为 N。(3)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移动30s,此过程中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答案】(1)800(2)40(3)解:机器人前进的距离s=vt=1m/s×30s=30m;此过程中牵引力做的功:W=F牵s=40N×30m=1200J,此过程中牵引力做功的功率:。答:此过程中牵引力的功率是40W。【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重力的大小;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根据公式G=mg计算机器人的重力;(2)根据f=0.05G计算机器人受到的阻力,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机器人受到的牵引力;(3)根据W=Fs可得此过程中牵引力做的功,利用求得此过程中牵引力做功的功率。【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机器人的支路为80kg,则机器人的重力:G=mg=80kg×10N/kg=800N;答:机器人的重力为800N。(2)根据题意可知, 该机器人在地面上所受阻力是机器人重力的0.05倍,则机器人在水平地面受到的阻力:f=0.05G=0.05×800N=40N;机器人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即阻力等于牵引力,即:F牵=f=40N; 答: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移动时的牵引力是40N。29.(2025九上·金华月考)有一份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通过以下操作,分析并计算。(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试液变红,由此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判断的理由是 。(2)取 16g样品完全溶于 100g水中,逐滴加入10%氯化钙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随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请列式计算该固体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答案】(1)不能;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无论有没有变质,它的溶液都是显碱性的,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2)解:根据图像可知,参加反应的氯化钙的质量为:111g×10%=11.1g,设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解得:x=10.6g;固体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答:固体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33.75%。【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 (1)碳酸钠俗名纯碱,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2)根据氯化钙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求出生成的碳酸钠的质量,再用样品质量减去碳酸钠质量得到氢氧化钠质量,最好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解答】 (1)氢氧化钠变质的过程,其实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而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水溶液呈碱性,二者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这不能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30.(2025九上·金华月考)在一次学农活动中,小金用一根长1.2米的扁担挑起了两桶水,水桶挂在扁担两端,扁担保持水平状态(扁担和水桶的质量,手对扁担和水桶的作用力均忽略不计)。扁担的A处挂的水重20牛,肩上支点O与A的距离为0.9米。(1)扁担B处挂的水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2)小金肩膀受到扁担的压力大小是多少 (3)到达某处后,小金将B处的水倒出20牛,在不改变水桶悬挂位置的情况下,需要将肩上支点O向 (填“A”或“B”)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平衡。【答案】(1)解:根据图片可知,小金挑水时,肩膀O为支点,A处施加动力,B处施加阻力,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有:FA×OA=FB×OB,即,20N×0.9m=FB×(1.2m-0.9m),解得:FB=60N,答:扁担的后端B处挂的水受到的重力为60N;(2)解:根据题意可知,扁担处于平衡状态,即肩膀向上的支持力等于两个水桶向下的拉力之和,所以小金肩膀受到扁担的压力F=FA+FB=20N+60N=80N;答:小金肩膀受到扁担的压力大小是80N。(3)A【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析】【分析】 (1)根据图片确定杠杆的要素,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进行解答;(2)对扁担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分析解答;(3)小金将B处的水倒出20牛,支点不移动的情况下,B点力与力臂的乘积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力臂的长度变化即可。【解答】 (3)根据题意可知,小金将B处的水倒出20牛,B点力与力臂的乘积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此时需要增大增大B点的力臂,减小A点的力臂,故支点O向A点移动。31.(2025九上·金华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镁铜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取出2克合金样品,每次加入稀硫酸10克,共加入稀硫酸4次,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到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1)这四次实验中,第 次实验开始加入的稀硫酸已经过量。(2)合金样品中镁的质量分数为 ;(3)计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答案】(1)3(2)70%(3)解:根据题意可知,每10g硫酸完全反应消耗0.5g镁,设10克稀硫酸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x。;解得:x=2.04g;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 (1)根据图像确定每10g硫酸完全反应时镁的质量,据此与固体质量减小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哪次酸开始有剩余即可;(2)反应前后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为镁的质量,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以求出镁铜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3)写出镁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根据镁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解答】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每10g硫酸完全反应消耗0.5g镁,而第3次加入10g稀硫酸时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为1g-0.6g=0.4g<0.5g,说明样品中的镁已经完全反应,而稀硫酸有剩余;则第3次使用开始加入的稀硫酸有剩余。(2)根据图像可知,反应最终剩余固体质量为0.6g,即合金中铜的质量为0.6g,那么镁的质量为:2g-0.6g=1.4g。所以镁的质量分数为= 32.(2025九上·金华月考)小华同学外出郊游时携带一个轻质合金钢、一台便携式燃气炉如图所示,内置一瓶燃气罐(参数如表所示),其中的主要成分丁烷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易燃烧。燃气罐规格(尺寸/容量)净质量 主要成分 热值250g 丁烷(1)燃气罐中的主要成分丁烷(C4H10) (填“是”或“不是”)有机物。(2)整罐燃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3)郊游地水的沸点为 加热前水温为 ,完全燃烧28g燃气可以将锅内2.5kg的水烧开,水的比热容为 加热效率是多少 (4)关于便携式燃气炉的安全性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选填字母)A.使用时保持通风,防止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等有害气体积聚B.燃气罐不能放置在高温环境下,防止过度受热发生爆炸C.便携式燃气炉有安全隐患,应禁止使用【答案】(1)是(2)解:根据题意可知,丁烷的热值5×107J/kg,燃气净质量m=250g=0.25kg,则 整罐燃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Q放=0.25kg×5×107J/kg =1.25×107J 。(3)解:根据题意可知,水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t0)可得:Q吸= 4.2×103J/(kg ℃)×2.5kg×(100℃-20℃)=8.4×105J;燃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放=0.028kg×5×107J/kg=1.4×106J。则加热效率。(4)A;B【知识点】比热容;燃料的热值;机械效率【解析】【分析】 (1)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2)根据Q放=mq进行计算燃气放出的热量;(3)根据Q吸=cm(t-t0)计算水吸收的热量,根据Q放=mq计算燃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根据计算加热效率。(4)根据便携式燃气炉的安全性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1)根据化学式 C4H10 可知,丁烷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4)A.丁烷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使用时保持通风可防止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积聚,故A正确;B.燃气罐在高温环境下可能会受热膨胀导致爆炸,故B正确;C.便携式燃气炉有一定安全隐患,只要遵守安全规范使用就是安全的,故C错误。故选AB。1 / 1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10月独立作业(B)科学(1.1-3.5)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5九上·金华月考)氯化氢的水溶液俗称盐酸,盐酸属于 ( )A.单质 B.化合物 C.有机物 D.混合物2.(2025九上·金华月考)前者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后者属于物质的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酒精具有挥发性,碘酒洒在衣服上,可用酒精擦洗除去B.一氧化碳可以还原氧化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C.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块状生石灰在空气中变成粉末D.硫酸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3.(2025九上·金华月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下列事例中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人用力搬石头,没有搬动B.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C.人拎着书包沿楼梯走上二楼D.人推小车通过一段距离4.(2025九上·金华月考)如图,一块厚度、密度均匀的长方形水泥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甲、乙两名搬运工人分别用竖直向上的力 、使其一端抬离地面。则()A. B. C.> D.=5.(2025九上·金华月考)仔细观察图中甲、乙、丙三杯水,内能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无法比较6.(2025九上·金华月考)下列有关核能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废料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可任意处置B.核泄漏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应关闭所有核电站C.利用核能的途径是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释放能量D.人类已经完全掌握和平利用核能的技术,因此根本不必担心能源危机7.(2025九上·金华月考)区分下列各组物质所使用的方法或试剂正确的是( )A.氧气和氢气:闻气味 B.稀盐酸和稀硫酸:看颜色C.铁粉和碳粉:硫酸铜溶液 D.硫酸钡和碳酸钡固体:水8.(2025九上·金华月考)室温下,等质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m)与时间 (t)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B.C. D.9.(2025九上·金华月考)科学的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下列方法或要求存在错误的是( )A.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要先挤瘪橡胶头,再将滴管伸入到液体中吸取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慢慢地注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C.实验室进行模拟炼铁时,应先通一段时间的CO气体,然后再加热D.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时,点燃红磷后要迅速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10.(2025九上·金华月考)除去 H2中的 HCl和水蒸气,下列装置和药品均正确的是 ( )A. B.C. D.11.(2025九上·金华月考)下列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CaO→CaCl2 B.C. D.CuO→Cu(OH)212.(2025九上·金华月考)我国研制的航天员舱外服为航天员成功进行太空行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航天员舱外服内含有与氢氧化钠性质相似的氢氧化锂(LiOH),它不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A.与二氧化碳反应 B.与盐酸反应C.与氧化铁反应 D.与稀硫酸反应13.(2025九上·金华月考)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发动机的做功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B.陨石进入大气层后成为流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C.水力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人造卫星将太阳能电池板展开,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将电能供给卫星上的用电器14.(2025九上·金华月考)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 ”“”“”“”表示不同离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示氯离子B.“”表示钠离子C.“”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验D.此反应的实质是“”和“ ”结合成水分子15.(2025九上·金华月考)如图所示,将同一物体分别沿s1、s2、s3三个等高斜面匀速拉到顶部,且. ,则拉力所做的有用功 ( )A. B. C. D.无法确定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共40分)16.(2025九上·金华月考)小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紫甘蓝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于是他选做了如下实验:用紫甘蓝丝浸泡在肥皂水里,很快变蓝,他又将另一些紫甘蓝丝浸泡在家庭厨房里的某种调味品中,变成了红色。根据上述现象回答:(1)肥皂水呈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2)小颖选用的调味品可能是 。(填“醋”“食盐”或“苏打”)(3)紫甘蓝丝汁液的性质与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____性质相似。A.紫色石蕊 B.无色酚酞17.(2025九上·金华月考)根据现象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C ;D 。18.(2025九上·金华月考)金属在生活生产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如图金属应用实例推断,金属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至少答两点)。(2)生铁和钢都是属于合金,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3)厨房中的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A.陶瓷碗 B.不锈钢炊具 C.橡胶手套 D.铜质水龙头19.(2025九上·金华月考)2022年春晚舞剧“青绿腰”中有个动作如图,若将舞者身体视为杠杆,A点为身体重心,O点为支点,地面对右脚的支持力F为动力,人所受重力G为阻力,则动力臂L1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阻力臂L2,该杠杆为 (选填“省力”或“费力”)杠杆。假设动力F方向及腿部形态保持不变,随着上身缓缓直立,舞者会觉得右脚受力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20.(2025九上·金华月考)如图甲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取火器的模型图,把木制推杆迅速推入牛角套筒时,杆前端的艾绒立刻燃烧起来,这是通过 的方式,使筒内空气内能 ,温度升高,达到艾绒的着火点。如图乙所示为单缸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中的四个冲程,其中 (选填字母)与上述套筒内空气温度升高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一致的。21.(2025九上·金华月考)各种形式能量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或转移。(1)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在能量发生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是 的(填“变化”或“不变”)。(2)俗语说:“水往低处流”;空气不会自行聚拢;在烧杯中的水,上面的水不可能沸腾,下面的水结冰。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能量的转化和转移都是有 的。核电站是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的,电站的核反应堆中发生的是人工可以控制的核 。(选填“聚变”或“裂变”)。22.(2025九上·金华月考) 一包白色粉末, 由CuSO4、CaCO3、BaCl2、Na2SO4和NaOH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1)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2)取(1)滤出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根据上述实验,如果原白色粉末中含有BaCl2,则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3)为进一步确定原白色粉末中是否同时含有BaCl2和NaOH,在(1)的滤液中加入一种能一次性鉴别出来的试剂,这种试剂可能是____。A.CO2 B.Na2SO4 C.CuSO4 D.FeCl3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有5 小题,共40分)23.(2025九上·金华月考)金属材料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材料,请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1)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如图所示,请填写X相应的元素符号。X .(2)小军同学为了探究相关金属的性质.做了如图所示四个实验:写出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试管内物质 (填“能”或“不能”)发生化学反应。(3)D中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A.滤渣一定有银,一定没有铜和锌B.滤渣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C.滤液中一定有 Cu2+,可能有Zn2+和Ag+D.滤液中一定有 Cu2+和2Zn2+,可能有 Ag+24.(2025九上·金华月考)如图为小明和小红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相关实验。(1)小明用图甲装置还原氧化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为什么实验结束之后要一直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 ;(3)小红则设计了图乙的微型实验装置来还原氧化铜。微型滴管内装有稀硫酸,实验开始时应 。(填字母)A.先挤压滴管 B.先点燃酒精灯(4)请写出该微型实验的一个优点: 。25.(2025九上·金华月考)甲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1)在以上4组实验中,能区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实验有 (填字母)。(2)实验结束后,甲同学将A、C组四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容器中,看到溶液变浑浊,该现象说明有 (填化学式)物质生成,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3)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使溶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呢 甲同学进一步推测:溶液中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钙和 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是三种物质两两混合组成的混合物。(4)为了验证推测,甲同学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加以验证。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空白:实验内容 预测现象 结论取少量容器中的上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 ①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 物质是碳酸钠②若无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物质是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③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26.(2025九上·金华月考)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如图a所示,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2)如图b所示,调节平衡后,左侧挂上钩码,在右侧用弹簧测力计(图中未画出)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便于测量力臂,应使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 。(3)操作过程中,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仍不能使杠杆水平平衡,你认为接下来合理的操作是 。(写出一条即可)(4)甲同学测出了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 。27.(2025九上·金华月考)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1)该实验的研究对象是 (填“小球”或“木块”),利用了转换法,通过观察 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2)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推动木块做功,目的是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 的关系;(3)本实验装置的水平面如果绝对光滑,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结论。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35分)28.(2025九上·金华月考)快捷酒店常用智能机器人为旅客送递物品。如图是一款质量为80kg的智能机器人。工作时,该机器人在地面上匀速直线移动的速度为1m/s,所受阻力是机器人重力的0.05倍。求:(1)机器人所受重力为 N。(2)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移动时的牵引力为 N。(3)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移动30s,此过程中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29.(2025九上·金华月考)有一份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通过以下操作,分析并计算。(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试液变红,由此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判断的理由是 。(2)取 16g样品完全溶于 100g水中,逐滴加入10%氯化钙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随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请列式计算该固体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30.(2025九上·金华月考)在一次学农活动中,小金用一根长1.2米的扁担挑起了两桶水,水桶挂在扁担两端,扁担保持水平状态(扁担和水桶的质量,手对扁担和水桶的作用力均忽略不计)。扁担的A处挂的水重20牛,肩上支点O与A的距离为0.9米。(1)扁担B处挂的水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2)小金肩膀受到扁担的压力大小是多少 (3)到达某处后,小金将B处的水倒出20牛,在不改变水桶悬挂位置的情况下,需要将肩上支点O向 (填“A”或“B”)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平衡。31.(2025九上·金华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镁铜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取出2克合金样品,每次加入稀硫酸10克,共加入稀硫酸4次,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到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1)这四次实验中,第 次实验开始加入的稀硫酸已经过量。(2)合金样品中镁的质量分数为 ;(3)计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32.(2025九上·金华月考)小华同学外出郊游时携带一个轻质合金钢、一台便携式燃气炉如图所示,内置一瓶燃气罐(参数如表所示),其中的主要成分丁烷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易燃烧。燃气罐规格(尺寸/容量)净质量 主要成分 热值250g 丁烷(1)燃气罐中的主要成分丁烷(C4H10) (填“是”或“不是”)有机物。(2)整罐燃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3)郊游地水的沸点为 加热前水温为 ,完全燃烧28g燃气可以将锅内2.5kg的水烧开,水的比热容为 加热效率是多少 (4)关于便携式燃气炉的安全性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选填字母)A.使用时保持通风,防止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等有害气体积聚B.燃气罐不能放置在高温环境下,防止过度受热发生爆炸C.便携式燃气炉有安全隐患,应禁止使用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解答】 氯化氢的水溶液俗称盐酸,盐酸由两种物质组成,那么为混合物,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2.【答案】B【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分析】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特性(如可燃性、还原性等)。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过程(如燃烧、变质等)。【解答】A.挥发性是物理性质(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酒精溶解碘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不合题意;B.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是化学性质(体现还原性), 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化学变化(新物质生成),故B符合题意;C.刺激性气味是物理性质,生石灰变粉末是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D.酸的通性是化学性质,浓硫酸吸水质量增加是物理变化(吸收水蒸气未生成新物质),故D不合题意故选B。3.【答案】A【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解析】【分析】做功的要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解答】 A. 人用力搬石头,没有搬动,虽然人对石头施加了力,但石头没有移动,因此力没有做功,故A符合题意;B. 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即叉车对货物施加向上的力,货物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因此 力做了功,故B不合题意;C. 人拎着书包沿楼梯走上二楼,人对书包施加向上的力,书包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高度,因此力做了功,故C不合题意;D. 人推小车通过一段距离,则推力方向与小车位移方向一致,因此力做了功,故D不合题意。故选A。4.【答案】D【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析】【分析】根据描述确定杠杆的五要素,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列式比较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可知, 支点为水泥板与地面的接触点,水泥板的重力施加阻力,动力作用在水泥板的边缘。两次抬起水泥板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对于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其重心都在其几何中心上,所以阻力臂都等于动力臂的。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FL动=GL阻,解得:,∴前后两次所用的力相同,即F甲=F乙。故选D。5.【答案】C【知识点】内能【解析】【分析】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大小与物质种类、状态、温度和质量等因素有关。【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三种液体都是水,丙中水的质量最大、温度最高,则内能最大,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6.【答案】C【知识点】核电站及其工作原理;核能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对核能利用的知识分析判断即可。【解答】 A.核废料具有放射性,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必须严格管理,不能任意处置,故A错误;B.核泄漏危害虽大,但核能仍是一种高效能源,不能因噎废食。通过技术进步可提高安全性,而非直接关闭所有核电站,故B错误;C.核能利用的途径是通过核裂变(如铀核分裂)或核聚变(如氢核聚合)释放能量,故C正确;D.目前核聚变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且核能利用仍存在风险和资源限制,无法彻底解决能源危机,故D错误。故选C。7.【答案】C【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 逐一分析每个选项,根据它们的物质不同判断其区分方法或试剂是否正确。【解答】A.氧气和氢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无法通过闻气味来区分,故A错误;B.稀盐酸和稀硫酸均为无色透明液体,无法通过颜色区分,故B错误;C.铁粉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反应后会有红色铜析出,溶液颜色变浅(蓝色变浅)。碳粉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故C正确;D.硫酸钡和碳酸钡都难溶于水,无法通过溶解性区分,故D错误。故选C。8.【答案】A【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确定二者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质量大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等质量的铁和铝片最终生成氢气的多少即可。【解答】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可知,铝排在铁前面,即 金属铝的活动性大于铁,因此在相同时间内铝片所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铁片,故BC错误;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假设两种金属的质量为m,则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分别为:铁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铝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因为,所以等质量铝与硫酸完全反应所产生氢气质量大于铁,故A正确,D错误。故选A。9.【答案】B【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解析】【分析】(1)胶头滴管的使用: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挤瘪橡胶头,排出滴管内的空气,再将滴管伸入到液体中吸取,这样可以防止空气中的成分进入液体,保证吸取液体的纯度。(2)浓硫酸的稀释: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因为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沸腾,造成酸液飞溅。(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实验室进行模拟炼铁时,应先通一段时间的 CO 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 CO 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然后再加热。(4)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时,点燃红磷后要迅速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防止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逸出,导致实验结果偏大。【解答】A、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挤瘪橡胶头,再将滴管伸入到液体中吸取,操作正确,故该选项正确。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慢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而不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操作错误,故该选项错误。C、实验室进行模拟炼铁时,先通一段时间的 CO 气体排尽装置内空气,然后再加热,操作正确,故该选项正确。D、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时,点燃红磷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操作正确,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10.【答案】C【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物质除杂或净化【解析】【分析】 四个选项分别提供了不同的装置和药品组合,需要通过分析每一步的除杂原理来判断正确性。【解答】除去氯化氢气体,可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出去水分,可以使用浓硫酸。只要气体从液体中溢出,肯定会带走水分,因此需要先除去氯化氢,后去除水分,即氢氧化钠在前,浓硫酸在后。且气体要从长导管通入液体,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11.【答案】D【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及转化关系分析判断。【解答】 A. 氧化钙(CaO)可以与盐酸(HCl)直接反应生成氯化钙(CaCl2)和水(H2O),可以实现一步反应,故A正确不合题意;B. 碳酸钠(Na2CO3)可以与氢氧化钙(Ca(OH)2)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OH)和碳酸钙(CaCO3),可以实现一步反应,故B正确不合题意;C. 氯化钡(BaCl2)可以与硝酸银(AgNO3)反应生成硝酸钡(Ba(NO3)2)和氯化银(AgCl)沉淀,可以实现一步反应,故C正确不合题意;D. 氧化铜(CuO)不溶于水,无法直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Cu(OH),无法通过一步反应实现转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2.【答案】C【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解答】 A.氢氧化锂与氢氧化钠一样,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盐和水,故A不合题意;B.氢氧化锂是一种碱,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锂和水,故B不合题意;C.氢氧化锂是碱,而氧化铁是金属氧化物,二者通常不发生反应。氢氧化钠也不与氧化铁反应,因此氢氧化锂不具有此性质,故C符合题意;D.氢氧化锂能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锂和水,故D不合题意。故选C。13.【答案】D【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解析】【分析】根据自然界能量转化和转移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A.汽车发动机的做功冲程实际上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A错误;B.陨石进入大气层后成为流星,是由于摩擦生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B错误;C.水力发电是利用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再通过发电机将动能转化为电能,故C错误;D.人造卫星展开太阳能电池板,确实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将电能供给卫星上的用电器,故D正确。故选D。14.【答案】D【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B.根据反应前后离子的变化情况分析;C.根据钠离子的检验方法判断;D.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判断。【解答】A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反应前后钠离子保持不变,即 为钠离子,而为氢氧根离子,为氯离子,故AB错误;C. 为钠离子,不能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检验,故C错误;D.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本质是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的过程,故D正确。故选D。15.【答案】A【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根据W=Gh计算有用功分析判断。【解答】 使用斜面的目的是把物体提升,因此拉力克服物体重力做有用功。同一斜面则高度相同,同一物体则重力相同,根据W=Gh可知,三次拉力做的有用功相等,即W1=W2=W3。故选A。16.【答案】(1)碱性(2)醋(3)A【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描述分析解答;(2)根据“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分析;(3)石蕊试液遇到酸变红色,遇到碱变蓝色。【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紫甘蓝的花青素遇碱性溶液变蓝色,而肥皂水使紫甘蓝丝变蓝,说明肥皂水呈碱性。(2)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调味品使紫甘蓝丝变红,说明该调味品呈酸性,只能是醋。(3)紫甘蓝的汁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这与紫色石蕊 试液的变色规律(酸红碱蓝)相似,故选A。17.【答案】Cu(OH)2;BaSO4【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氧化铜为黑色粉末,硫酸铜为蓝色溶液,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硫酸钡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根据图片可知,C为蓝色沉淀,则C是氢氧化铜。黑色粉末和A反应生成蓝色溶液,即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A是硫酸,黑色粉末是氧化铜,蓝色溶液为硫酸铜。蓝色溶液与B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钡沉淀,所以D是硫酸钡。所以C是Cu(OH)2;D是BaSO4。18.【答案】(1)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2)混合物(3)B;D【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解析】【分析】(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也能根据用途推测物质的性质;(2)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3)金属材料是指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金属被用于电线、炊具、金属丝等用途,这些都反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2)生铁和钢都是属于合金,都是由铁和碳元素组成的混合物。(3)A.陶瓷碗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不合题意;B.不锈钢炊具 属于金属材料,故B符合题意;C.橡胶手套 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C不合题意;D.铜质水龙头属于金属材料,故D符合题意。故选BD。19.【答案】大于;省力;减小【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杠杆的五要素,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从而确定杠杆分类;(2)根据描述分析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变化,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解答。【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左脚O点为支点,A点为重心,施加阻力。右腿对身体的支持力F为动力。此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2) 假设动力F方向及腿部形态保持不变, 则动力臂长度不变。随着人缓缓站起,阻力臂长度慢慢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舞者会觉得右脚受力逐渐减小。20.【答案】做功;增大;C【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热机的工作原理【解析】【分析】(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前者的本质是能量的转化,后者的本质是能量的转移。(2)在四冲程内燃机中,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解答】(1)如图甲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取火器的模型图,把木制推杆迅速推入牛角套筒时,杆前端的艾绒立刻燃烧起来,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筒内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2)取火器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这和汽油机的压缩冲程能量转化相同,故选C。21.【答案】(1)不变(2)方向性;裂变【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核裂变与核聚变【解析】【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内容解答;(2)根据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解答。根据核电站的工作原理解答。【解答】(1)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在能量发生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是不变的。(2)俗语说:“水往低处流”;空气不会自行聚拢;在烧杯中的水,上面的水不可能沸腾,下面的水结冰,它们说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都是有方向性的。核电站是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的,电站的核反应堆中发生的是人工可以控制的核裂变。22.【答案】(1)CuSO4(2)Na2SO4(3)C【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CuSO4溶液呈蓝色;(2)碳酸钙可溶于酸生成气体,而硫酸钡不与酸反应;(3)一次性鉴别两种物质,则这种试剂要与它们都能反应,且出现明显现象。【解答】(1) CuSO4溶于水呈蓝色,则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说明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CuSO4。(2) 根据题意可知,沉淀全部溶解且产生无色气体,说明沉淀全部是CaCO3,肯定没有BaSO4。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则如果原白色粉末中含有BaCl2,则必须不存在Na2SO4。(3) A.CO2能与NaOH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故A不合题意;B. Na2SO4 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但是不能检验NaOH,故B不合题意;C.CuSO4与NaOH反应会生成蓝色Cu(OH)2沉淀,与BaCl2反应会生成白色BaSO4沉淀,故C符合题意;D.FeCl3和BaCl2不反应,不能鉴别它的存在,故D不合题意。故选C。23.【答案】(1)Hg(2);不能(3)B;D【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分析;(2)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铜与酸不反应解答。(3)锌先和硝酸银反应,再和硝酸铜反应,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可知,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是: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则X为Hg 。(2)根据图片可知,A中是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铜排在H的后面,则铜与硫酸不反应。(3)将Zn粉加入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单质。待AgNO3完全反应后,Zn粉与Cu(NO3)2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单质。D中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说明Cu(NO3)2溶液剩余,则滤渣中无Zn,一定有生成的Ag,可能有生成的Cu。滤液中一定有剩余的Cu2+、生成的Zn2+、可能有Ag+。故选BD。24.【答案】(1)黑色固体变成红色,试管口出现小水珠(2)防止铜重新被氧化成氧化铜(3)A(4)节约药品(答案合理即可)【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分析】 (1)根据氢气具与氧化铜的反应产物解答;(2)灼热的铜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3)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在实验前要排除管内的空气;(4)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黑色的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水,能观察到该实验的现象是:黑色粉末逐渐变红,试管口有水珠生成。(2) 实验结束之后要一直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原因是:灼热的铜能与氧气反应再次生成氧化铜。(3)为防止发生爆炸,应先通入氢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故实验开始时应先挤压滴管,使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故选A。(4)根据图片和实验过程可知,该微型实验装置节约药品,减少环境污染。25.【答案】(1)CD(2)CaCO3(3)NaOH(4)物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1)区分两种物质时,必须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才行;(2)根据试管中的物质种类推测白色沉淀的名称;(3)根据物质间的反应据此解答该题;(4)能够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为碳酸钠,而氢氧化钙不能和碳酸钠共存,所以可以判断使溶液变红的是氢氧化钠。【解答】 (1)A.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够和稀盐酸反应且都没有现象,故A不合题意;B.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使酚酞变红,g故B不合题意;C.氢氧化钠不能和碳酸钠反应,但是氢氧化钙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C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现象,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D符合题意。故选CD。(2)根据题意可知,生成的白色沉淀只能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3)根据A、C混合后,溶液变浑,说明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根据反应的情况,恰好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若生成物过量,则含有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溶液中呈碱性物质有碳酸钠、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其化学式为:NaOH;(4)能够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为碳酸钠,而氢氧化钙不能和碳酸钠共存,所以可以判断使溶液变红的是氢氧化钠,即该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26.【答案】(1)左(2)竖直向下(3)左侧钩码向右移动(或减少左侧钩码数量)(4)仅凭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需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知识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解析】【分析】(1)平衡螺母应该向较轻的一侧调节;(2)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拉力向下时,杠杆的长度等于力臂;(3)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4)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完成实验,从而收集多组数据,这样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解答】(1)根据a图可知,杠杆左端上翘,说明左侧较轻,应将平衡螺母向左侧调节;(2)根据图片可知,竖直向下拉动弹簧测力计,让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此时测力计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动力臂,可以通过上面的刻度直接读取出来。(3)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仍不能使杠杆平衡时,说明左侧阻力和力臂的乘积过大。可通过以下方法调整:①减小左侧阻力(减少钩码数量);②减小左侧阻力臂(将钩码向右移动)。(4)实验结论应基于多组数据进行分析,避免偶然误差。甲同学仅凭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可能忽略了实验中的偶然因素,因此乙同学认为其做法不合理。需通过改变动力、阻力或力臂多次实验,验证结论的普遍性。27.【答案】(1)小球;木块被推动的距离(2)速度(3)不能【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在实验中,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木块移动时克服阻力做功。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克服阻力做功越多,说明小球动能越大。(2)根据描述分析影响动能的哪个因素改变即可;(3)根据实验中小球动能的反映方法分析。【解答】(1)该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小球,因为实验通过改变小球的高度或质量来探究动能的变化。实验中通过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利用了转换法。(2)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目的是控制小球质量相同,改变其速度(因为高度影响速度),从而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3)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木块被撞击后将无限运动(无摩擦力使其停下),无法通过木块移动的距离比较动能大小,因此不能得出结论。28.【答案】(1)800(2)40(3)解:机器人前进的距离s=vt=1m/s×30s=30m;此过程中牵引力做的功:W=F牵s=40N×30m=1200J,此过程中牵引力做功的功率:。答:此过程中牵引力的功率是40W。【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重力的大小;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根据公式G=mg计算机器人的重力;(2)根据f=0.05G计算机器人受到的阻力,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机器人受到的牵引力;(3)根据W=Fs可得此过程中牵引力做的功,利用求得此过程中牵引力做功的功率。【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机器人的支路为80kg,则机器人的重力:G=mg=80kg×10N/kg=800N;答:机器人的重力为800N。(2)根据题意可知, 该机器人在地面上所受阻力是机器人重力的0.05倍,则机器人在水平地面受到的阻力:f=0.05G=0.05×800N=40N;机器人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即阻力等于牵引力,即:F牵=f=40N; 答: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移动时的牵引力是40N。29.【答案】(1)不能;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无论有没有变质,它的溶液都是显碱性的,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2)解:根据图像可知,参加反应的氯化钙的质量为:111g×10%=11.1g,设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解得:x=10.6g;固体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答:固体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33.75%。【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 (1)碳酸钠俗名纯碱,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2)根据氯化钙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求出生成的碳酸钠的质量,再用样品质量减去碳酸钠质量得到氢氧化钠质量,最好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解答】 (1)氢氧化钠变质的过程,其实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而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水溶液呈碱性,二者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这不能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30.【答案】(1)解:根据图片可知,小金挑水时,肩膀O为支点,A处施加动力,B处施加阻力,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有:FA×OA=FB×OB,即,20N×0.9m=FB×(1.2m-0.9m),解得:FB=60N,答:扁担的后端B处挂的水受到的重力为60N;(2)解:根据题意可知,扁担处于平衡状态,即肩膀向上的支持力等于两个水桶向下的拉力之和,所以小金肩膀受到扁担的压力F=FA+FB=20N+60N=80N;答:小金肩膀受到扁担的压力大小是80N。(3)A【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析】【分析】 (1)根据图片确定杠杆的要素,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进行解答;(2)对扁担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分析解答;(3)小金将B处的水倒出20牛,支点不移动的情况下,B点力与力臂的乘积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力臂的长度变化即可。【解答】 (3)根据题意可知,小金将B处的水倒出20牛,B点力与力臂的乘积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此时需要增大增大B点的力臂,减小A点的力臂,故支点O向A点移动。31.【答案】(1)3(2)70%(3)解:根据题意可知,每10g硫酸完全反应消耗0.5g镁,设10克稀硫酸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x。;解得:x=2.04g;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 (1)根据图像确定每10g硫酸完全反应时镁的质量,据此与固体质量减小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哪次酸开始有剩余即可;(2)反应前后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为镁的质量,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以求出镁铜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3)写出镁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根据镁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解答】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每10g硫酸完全反应消耗0.5g镁,而第3次加入10g稀硫酸时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为1g-0.6g=0.4g<0.5g,说明样品中的镁已经完全反应,而稀硫酸有剩余;则第3次使用开始加入的稀硫酸有剩余。(2)根据图像可知,反应最终剩余固体质量为0.6g,即合金中铜的质量为0.6g,那么镁的质量为:2g-0.6g=1.4g。所以镁的质量分数为= 32.【答案】(1)是(2)解:根据题意可知,丁烷的热值5×107J/kg,燃气净质量m=250g=0.25kg,则 整罐燃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Q放=0.25kg×5×107J/kg =1.25×107J 。(3)解:根据题意可知,水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t0)可得:Q吸= 4.2×103J/(kg ℃)×2.5kg×(100℃-20℃)=8.4×105J;燃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放=0.028kg×5×107J/kg=1.4×106J。则加热效率。(4)A;B【知识点】比热容;燃料的热值;机械效率【解析】【分析】 (1)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2)根据Q放=mq进行计算燃气放出的热量;(3)根据Q吸=cm(t-t0)计算水吸收的热量,根据Q放=mq计算燃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根据计算加热效率。(4)根据便携式燃气炉的安全性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1)根据化学式 C4H10 可知,丁烷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4)A.丁烷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使用时保持通风可防止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积聚,故A正确;B.燃气罐在高温环境下可能会受热膨胀导致爆炸,故B正确;C.便携式燃气炉有一定安全隐患,只要遵守安全规范使用就是安全的,故C错误。故选AB。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10月独立作业(B)科学(1.1-3.5)(学生版).docx 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10月独立作业(B)科学(1.1-3.5)(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