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1课时 二氧化碳(分层作业)(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1课时 二氧化碳(分层作业)(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分层作业
1.(2025·陕西咸阳·三模)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A. B.
C. D.
2.(2025·湖北荆州·三模)下列可以用来灭火的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氢气
3.(24-25八年级下·上海静安·期末)17世纪初,海尔蒙特发现在地窖、洞穴等低凹处能找到一种不可燃气体,即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A.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B.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C.二氧化碳不助燃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4.(25-26九年级上·河南·阶段练习)2025年6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主题为“碳路先锋、绿动未来”。下列有关低碳行动不合理的是
A.大量植树造林 B.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C.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D.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5.(24-25九年级上·宁夏银川·期末)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A. B. C. D.
6.(24-25九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达到平衡,基本实现零排放。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B.密度比空气小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7.(2025·辽宁·二模)二氧化碳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广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可作气体燃料 B.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C.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 D.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用于人工增雨
8.(2025·山西朔州·模拟预测)干冰常用于食品保鲜。同学们利用保鲜袋中的干冰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静置,烧杯内气球上浮,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B.②加水后烧杯内只发生物理变化
C.③烧杯内形成白雾的原因是干冰升华放热
D.④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9.(24-25八年级下·黑龙江绥化·期末)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无色有毒的气体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10.(25-26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性质与用途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可用来制碳酸饮料
B.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C.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用作温室气体肥料
D.能用于灭火,利用了不助燃、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11.(2025·重庆·二模)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加剧
B.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
C.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D.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不是二氧化碳
12.(2025·河南·二模)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
B.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C.右侧上端木条先熄灭
D.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13.(2025九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大棚种植蔬菜时,经常使用作气体肥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增加蔬菜产量 B.使用作气体肥料期间可以大量浇水
C.应在太阳出来后补充气体肥料 D.含量过高时,菜农不可长期待在棚中
14.(25-26九年级上·江苏常州·阶段练习)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有毒,进入深井或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B.温度越低,压强越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越强
C.二氧化碳过多排放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D.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因此任何火灾都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15.(2025·海南海口·二模)二氧化碳的发现史历经了几百年,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智慧。
(1)17世纪初,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生成了看不见、能使燃烧的蜡烛熄灭的物质,后来证实该物质就是二氧化碳。据此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 (写一点)。
(2)1766年,卡文迪许发现可溶于水。可用图1所示装置验证该性质,用软塑料瓶收集一瓶,向其中加入约容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后观察到 。
(3)1774年,伯格曼研究了与的反应。可用图2所示装置验证该性质,变色的是试纸 (选填“1”、“2”或“3”)。
(4)1834年,奇洛列制备了干冰。从微观角度分析,用二氧化碳气体制备干冰改变的是 。
16.(24-25八年级下·山东·期末)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排放,实现“零排放”。
(1)“碳”排放:减少排放,你还有哪些做法 (写一种)。
(2)“碳”吸收: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
①绿色植物通过 吸收
②写出海水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③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理念的有 (填序号)。
a.骑自行车出行 b.纸张双面打印 c.使用一次性餐具
(3)“碳”利用:①将作为资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以和为原料,在一定条件可合成和水,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比为 。
②从化学性质角度看,二氧化碳能用来灭火的原因是 。
1.(24-25八年级上·上海普陀·期末)鉴别空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错误的是
A.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B.分别通入水中
C.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D.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2.(24-25八年级下·山东烟台·期末)向一集满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其倒置(如图),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蓝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依据现象一定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
A.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B.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与水发生了反应
C.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与水反应产生了酸
D.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能与石蕊反应变红
3.(24-25九年级上·山东青岛·开学考试)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一中转化1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B.图二中转化1发生了氧化反应
C.图一、图二对比说明,相同反应物,在不同反应条件下,产物可能不同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
4.(24-25九年级上·宁夏银川·期末)甲、乙、丙三位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气体的实验。
(1)甲同学将收集满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如装置),试管内液面 ,石蕊溶液变红,使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乙同学将一瓶沿烧杯内壁倾倒(如装置),可观察到蜡烛 ,说明具有的性质为 ,由此得出的一条重要用途是 。
(3)丙同学挤压装置中滴管的橡胶帽,使其中的澄清石灰水滴入锥形瓶内,并轻轻振荡锥形瓶,系在玻璃管一端的气球慢慢胀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球胀大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2025·江苏·中考真题)自然界能减少大气中含量的途径是
A.火山喷发 B.森林着火 C.光合作用 D.碳酸分解
2.(2025·山东·中考真题)“设计低碳行动方案”实践活动中的下列认识和做法正确的是
A.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是碳元素
B.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呼出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有效途径
D.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3.(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科普短文,根据文中内容回答问题。
人类每年排放的370亿吨CO2搅乱了全球气候。为此,科学家正在寻找各种方法把多余的CO2从空气中清除。而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天然的帮手——海洋,如果适当调节海洋的化学环境,是否能让它吸收更多的CO2并将其封存在海洋中呢?
科学家们研究了多种“海洋二氧化碳去除”技术,如“海洋碱度增强”“直接海洋去除”。“海洋碱度增强”是向海洋中撒入碾碎的碱性物质提高海水的碱度(中和酸的能力),使其将更多溶解的CO2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从而进一步从空气中吸收CO2,让它能在水体中保留数千年之久。“直接海洋去除”是通过水泵将海水引入陆上设施中,从中提取CO2并储存。处理过的水再被泵回海洋,使其能够继续吸收空气中的CO2.
目前,“海洋二氧化碳去除”技术的实施尚面临诸多挑战。我们既要研究如何清除已经排放的CO2,也要从源头上减少排放。
(选自《环球科学》总301期有删改)
(1)进入海洋中的CO2会与H2O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CO2在海洋中的溶解性除受温度、压强影响外,还受到 的影响。
(4)CO2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CO2的用途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冶炼金属 B.灭火 C.光合作用的原料
答案和解析
1.(2025·陕西咸阳·三模)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A、该实验中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观察到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属于化学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中二氧化碳倾倒后,右端下沉,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密度比空气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证明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软塑料瓶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证明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5·湖北荆州·三模)下列可以用来灭火的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氢气
【答案】B
【解析】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能用于灭火,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于灭火,不符合题意;
D、氢气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于灭火,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4-25八年级下·上海静安·期末)17世纪初,海尔蒙特发现在地窖、洞穴等低凹处能找到一种不可燃气体,即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A.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B.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C.二氧化碳不助燃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答案】B
【解析】在地窖、洞穴等低凹处能找到一种不可燃气体,即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会聚集在低处,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不助燃、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选:B。
4.(25-26九年级上·河南·阶段练习)2025年6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主题为“碳路先锋、绿动未来”。下列有关低碳行动不合理的是
A.大量植树造林
B.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C.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D.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答案】C
【解析】A、大量植树造林,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合理的低碳行动,不符合题意;
B、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能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合理的低碳行动,不符合题意;
C、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放到更高的空中,并没有减少废气中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总量,仍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是合理的低碳行动,符合题意;
D、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可减少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进而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合理的低碳行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4-25九年级上·宁夏银川·期末)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A、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有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是无明显现象,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有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24-25九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达到平衡,基本实现零排放。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B.密度比空气小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答案】C
【解析】A、一氧化碳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而中毒,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空气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5·辽宁·二模)二氧化碳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广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可作气体燃料 B.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C.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 D.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用于人工增雨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其化学性质稳定,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作为燃料,说法错误;
B、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为,二氧化碳(CO2)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饮料具有酸味和气泡,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说法正确;
D、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从而形成降雨,可用于人工增雨,说法正确。
故选A。
8.(2025·山西朔州·模拟预测)干冰常用于食品保鲜。同学们利用保鲜袋中的干冰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静置,烧杯内气球上浮,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B.②加水后烧杯内只发生物理变化
C.③烧杯内形成白雾的原因是干冰升华放热
D.④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答案】A
【解析】A、静置,干冰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烧杯内气球上浮,说明气球受到的浮力变大,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此选项正确;
B、加水后,烧杯内干冰升华变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此选项错误;
C、烧杯内形成白雾的原因是干冰升华吸热,烧杯上方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白雾,此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此选项错误。
故选A。
9.(24-25八年级下·黑龙江绥化·期末)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无色有毒的气体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本身无毒,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浓度过高会使人窒息,该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选项正确;
C、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该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选项正确。
故选A。
10.(25-26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性质与用途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可用来制碳酸饮料
B.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C.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用作温室气体肥料
D.能用于灭火,利用了不助燃、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这是制碳酸饮料的原理。但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并不高——在标准条件下,1体积水仅能溶解约1体积二氧化碳,这属于“微溶”而非“易溶”。因此,“易溶于水”的描述错误,但用途正确。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大量热量,导致环境温度降低,因此可用作制冷剂。性质与用途匹配。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是植物合成有机物的原料。在温室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因此二氧化碳被用作气体肥料。性质与用途匹配。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确实基于其不可燃、不支持燃烧的性质,以及密度比空气大,能覆盖火焰隔绝氧气。但选项描述中“不助燃、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完全正确,用途也基于此。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2025·重庆·二模)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加剧
B.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
C.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D.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不是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A、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因此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加剧,故A说法正确;
B、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吸热,因此,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故B说法正确;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C说法错误;
D、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不是二氧化碳,而不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 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2.(2025·河南·二模)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
B.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C.右侧上端木条先熄灭
D.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使石蕊变红,该选项不正确。
B、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酸性物质使得可使石蕊变红,该选项正确。
C、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因此右侧下端木条先熄灭,该选项不正确。
D、该实验可观察到右侧下端木条先熄灭,可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13.(2025九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大棚种植蔬菜时,经常使用作气体肥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增加蔬菜产量 B.使用作气体肥料期间可以大量浇水
C.应在太阳出来后补充气体肥料 D.含量过高时,菜农不可长期待在棚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大棚种植中使用作气体肥料的相关知识,涉及光合作用原理和农业实践。以下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
A、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为)。增加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促进植物生长,从而增加蔬菜产量。因此,A选项正确。
B、浇水需适量,大量浇水可能导致土壤过湿,影响植物根部呼吸(根部需要氧气,过度浇水会减少土壤中氧气含量,导致烂根或病害)。使用气体肥料是为了提高浓度,但浇水管理应独立进行,不能因使用而随意大量浇水。因此,B选项错误。
C、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光能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太阳出来后光照充足)。补充应在光合作用活跃的白天进行,以利于植物高效吸收利用。因此,C选项正确。
D、高浓度会降低大棚内氧气浓度(本身无毒,但浓度过高会挤占氧气空间),导致人体缺氧、头晕或呼吸困难。菜农长期待在棚中可能危害健康。因此,D选项正确。
故选B。
14.(25-26九年级上·江苏常州·阶段练习)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有毒,进入深井或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B.温度越低,压强越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越强
C.二氧化碳过多排放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D.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因此任何火灾都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答案】B
【解析】A、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人在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地方会因窒息而死亡,因此人在进入这些地方前,先要进行灯火实验,并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故说法错误;
B、温度越低,压强越大,CO2在水中的溶解性越强,故说法正确;
C、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不是二氧化碳,故说法错误;
D、CO2不可燃也不助燃,可作灭火剂,但不是任何火灾都可以用CO2灭火,如:钠、镁等金属就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故说法错误。
故选B。
15.(2025·海南海口·二模)二氧化碳的发现史历经了几百年,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智慧。
(1)17世纪初,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生成了看不见、能使燃烧的蜡烛熄灭的物质,后来证实该物质就是二氧化碳。据此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 (写一点)。
(2)1766年,卡文迪许发现可溶于水。可用图1所示装置验证该性质,用软塑料瓶收集一瓶,向其中加入约容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后观察到 。
(3)1774年,伯格曼研究了与的反应。可用图2所示装置验证该性质,变色的是试纸 (选填“1”、“2”或“3”)。
(4)1834年,奇洛列制备了干冰。从微观角度分析,用二氧化碳气体制备干冰改变的是 。
【答案】(1)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2)软塑料瓶变瘪
(3)2
(4)分子间的间隔
【解析】(1)17世纪初,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生成了看不见、能使燃烧的蜡烛熄灭的物质,后来证实该物质就是二氧化碳,据此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则用图1所示装置验证该性质,用软塑料瓶收集一瓶,向其中加入约容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后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图2实验中,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石蕊试纸3变色,湿润的石蕊试纸1无法与二氧化碳接触也不变色,二氧化碳与湿润的石蕊试纸2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变色的是试纸2;
(4)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则从微观角度分析,用二氧化碳气体制备干冰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16.(24-25八年级下·山东·期末)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排放,实现“零排放”。
(1)“碳”排放:减少排放,你还有哪些做法 (写一种)。
(2)“碳”吸收: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
①绿色植物通过 吸收
②写出海水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③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理念的有 (填序号)。
a.骑自行车出行 b.纸张双面打印 c.使用一次性餐具
(3)“碳”利用:①将作为资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以和为原料,在一定条件可合成和水,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比为 。
②从化学性质角度看,二氧化碳能用来灭火的原因是 。
【答案】(1)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随手关灯(合理即可)
(2)光合作用 ab
(3)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析】(1)减少CO2排放的做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随手关灯等)。
(2)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
②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③a、骑自行车出行,不消耗化石燃料,不会产生CO2,符合 “低碳” 理念;
b、纸张双面打印,能减少纸张使用量,而纸张生产需要消耗木材等资源,且生产过程有碳排放,双面打印可降低碳排放,符合 “低碳” 理念;
c、使用一次性餐具,会增加资源消耗和垃圾产生,生产一次性餐具过程会有较多碳排放,不符合 “低碳” 理念。
故选ab。
(3)①CO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2H6O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CO2和H2的质量比为。
②二氧化碳能用来灭火的化学性质原因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1.(24-25八年级上·上海普陀·期末)鉴别空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错误的是
A.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B.分别通入水中
C.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D.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答案】BD
【解析】A、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空气为中性气体,不会使石蕊变色,现象明显,可有效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B、将气体通入水中,空气通入时可能产生少量气泡,但水无明显变化,二氧化碳通入时也产生气泡,且溶解较快(形成弱酸),但若无指示剂(如石蕊),无法直接观察到明显区别(如颜色变化,现象模糊,无法可靠鉴别空气和二氧化碳,故符合题意;
C、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因氧气支持燃烧),在二氧化碳中立即熄灭(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现象明显,可有效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D、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和二氧化碳中都不能复燃,无法区分空气和二氧化碳,故符合题意。
故选BD。
2.(24-25八年级下·山东烟台·期末)向一集满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其倒置(如图),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蓝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依据现象一定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
A.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B.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与水发生了反应
C.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与水反应产生了酸
D.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能与石蕊反应变红
【答案】AC
【解析】A、玻璃片没有掉下来,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导致集气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小于大气压,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导致集气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使玻璃片不能掉下,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C、注入水之前二氧化碳与石蕊试纸接触,但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注入蒸馏水,振荡后,二氧化碳与水充分接触,此时石蕊试纸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了酸,酸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符合题意;
D、注入水之前二氧化碳与石蕊试纸接触,但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与石蕊反应变红,振荡后试纸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3.(24-25九年级上·山东青岛·开学考试)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一中转化1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B.图二中转化1发生了氧化反应
C.图一、图二对比说明,相同反应物,在不同反应条件下,产物可能不同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AB
【解析】A、图一中转化1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但该转化不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图二中转化1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和叶绿体的作用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图一中二氧化碳和水在常温下反应生成碳酸,图二中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和叶绿体的作用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故图一、图二对比说明,相同反应物在不同反应条件下,产物可能不同,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4.(24-25九年级上·宁夏银川·期末)甲、乙、丙三位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气体的实验。
(1)甲同学将收集满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如装置),试管内液面 ,石蕊溶液变红,使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乙同学将一瓶沿烧杯内壁倾倒(如装置),可观察到蜡烛 ,说明具有的性质为 ,由此得出的一条重要用途是 。
(3)丙同学挤压装置中滴管的橡胶帽,使其中的澄清石灰水滴入锥形瓶内,并轻轻振荡锥形瓶,系在玻璃管一端的气球慢慢胀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球胀大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上升 H2CO3
(2)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灭火
(3)Ca(OH)2+CO2=CaCO3↓+H2O
【解析】(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试管内液面上升;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H2CO3,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色;
(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将一瓶CO2沿烧杯内壁倾倒入装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
(3)澄清的石灰水中溶质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与水,则将澄清的石灰水滴入锥形瓶中,可以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消耗瓶中的CO2,则压强变小,气球变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1.(2025·江苏·中考真题)自然界能减少大气中含量的途径是
A.火山喷发 B.森林着火 C.光合作用 D.碳酸分解
【答案】C
【解析】A、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CO2等气体,增加大气中的CO2含量,故A错误;
B、森林着火时,燃烧有机物会生成CO2,增加大气中的CO2含量,故B错误;
C、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CO2,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直接减少大气中的CO2,故C正确;
D、碳酸分解会释放CO2,增加大气中的CO2含量,故D错误。
故选C。
2.(2025·山东·中考真题)“设计低碳行动方案”实践活动中的下列认识和做法正确的是
A.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是碳元素
B.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呼出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有效途径
D.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答案】BC
【解析】A、在环保领域中,“低碳”中的“碳”通常指二氧化碳,这是一种温室气体,而不是碳元素本身。因此,错误。
B、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液,当与二氧化碳反应时,会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使石灰水变浑浊。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该做法科学可行。因此,正确。
C、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能有效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自然界碳循环的关键环节,符合低碳行动的理念,因此,正确。
D、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但完全禁止使用不切实际,因为化石燃料是目前全球主要的能源来源。因此,错误。
故选BC。
3.(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科普短文,根据文中内容回答问题。
人类每年排放的370亿吨CO2搅乱了全球气候。为此,科学家正在寻找各种方法把多余的CO2从空气中清除。而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天然的帮手——海洋,如果适当调节海洋的化学环境,是否能让它吸收更多的CO2并将其封存在海洋中呢?
科学家们研究了多种“海洋二氧化碳去除”技术,如“海洋碱度增强”“直接海洋去除”。“海洋碱度增强”是向海洋中撒入碾碎的碱性物质提高海水的碱度(中和酸的能力),使其将更多溶解的CO2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从而进一步从空气中吸收CO2,让它能在水体中保留数千年之久。“直接海洋去除”是通过水泵将海水引入陆上设施中,从中提取CO2并储存。处理过的水再被泵回海洋,使其能够继续吸收空气中的CO2.
目前,“海洋二氧化碳去除”技术的实施尚面临诸多挑战。我们既要研究如何清除已经排放的CO2,也要从源头上减少排放。
(选自《环球科学》总301期有删改)
(1)进入海洋中的CO2会与H2O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CO2在海洋中的溶解性除受温度、压强影响外,还受到 的影响。
(4)CO2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CO2的用途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冶炼金属 B.灭火 C.光合作用的原料
【答案】(1)
(2)(海洋)碱度
(3)A
【解析】(1)CO2溶于水生成碳酸(H2CO3)。化学方程式为:;
(2)文中提到“海洋碱度增强”可促进CO2转化为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离子。(海洋)碱度直接影响CO2的溶解和转化,故答案(海洋)碱度;
(3)A、CO2不能用于冶炼金属(需还原剂如CO或碳),错误;
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于灭火,正确;
C、植物的光合作用需CO2,正确。
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