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有不同主张。经过长期交流交锋,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人与宇宙的互动与和谐。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把对亲人的爱推及邻人、推及百姓,乃至推及万物万类。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往来”。《周易》中的“道”,综合天道、地道、人道,其中“天地”是万物之母,一切皆由其“生生”而来,“生生”是“天地”内在的创生力量。天道、地道、人道既是一个不断创生的系统,也是一个各类物种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这就从自然规律的角度阐释了天人合一如何可能的问题。此后,宋代理学家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百姓是我的同胞,自然万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倡导要爱人类,也要爱自然万物。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的仁心仁性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把爱给予他人和万物,使爱具有遍布于人与万物的普遍性。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一体之仁”说,把人所具有的仁爱之心由“爱人”扩展到“爱物”,从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有机结合起来。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从万物相互联系出发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观点,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草木、鸟兽、山水、沙石同在。按照这样的宇宙观,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这样就把人类的生存与宇宙万物的生存联系起来。当然,讲天人合一,并非把天与人直接等同起来。很多思想家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区别的统一。例如,战国末期的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即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他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认识到天与人的职守不同;强调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唐代刘禹锡认为:“天与人交相胜耳。”柳宗元则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即天与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可见,中国古人在讲天人合一时,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这一理念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截然不同。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是主体,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均为客体,是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影响,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持有仁爱之心,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从而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价值论参考。
(摘编自郭齐勇《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尚书·尧典》中讲:“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所说的尧之“德”,是要让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再协调百姓,也就是协调各个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社会和睦;社会和睦之后再协调各邦国的利益,让各邦国都能够和谐合作。其中的“协和万邦”,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蕴含“和气”、氤氲“和风”,彰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和”文化。《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和”的核心精神,是相互承认、彼此尊重、和谐圆融。“和”的基础,在于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共同发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
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与各国人民对美好世界的追求相契合。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强调尊重人的本能欲望,这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但也带来个人主义的膨胀。今天,个别西方国家奉行自我优先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西方人本主义极端化的表现。当今时代,各国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谋求一己之利。人类文明百花园绚烂多彩,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应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因此,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
(摘编自叶小文《弘扬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主张不同,但经过长期交流交锋,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共识。
B.《周易》中的“道”,是一个天道、地道、人道的综合体,也是一个各类物种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C.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柳宗元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他们都支持“天人相分”的观点。
D.早在《中庸》中就有关于“和”的论述:“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可见“和”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源远流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讲“仁民爱物”,张载讲“民胞物与”,王阳明讲“一体之仁”,都内在地包含着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思维逻辑。
B.中国古人讲的“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观点并不矛盾,天人之间,有分有合、先分后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指导下,中国古人产生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
D.材料二从“和”的核心精神、“和”的基础、“和”的途径以及“和”的佳境等几个层面阐释了中华“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3.下列名句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的一项是( )
A.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朱熹《四书或问》)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D.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请在以下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一则,运用原文材料中的观点简要阐析。
【链接1】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摘选自2022年11月6日习近平《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链接2】中国愿同各国一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凝聚更多开放共识,共同克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让开放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光明前程!
(摘选自2022年11月4日习近平《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很多年来,我都想写李白,写他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
②对于李白,他的诗句越是真切,他的肉体就越是模糊。他的存在,表面具象,实际抽象。即使我站在他的脚印之上,对他,我仍然看不见,摸不着。
③不错,新、旧《唐书》,都有李白的传记;南宋梁楷,画过《李白行吟图》。但与我一样,写书作画的人都没见过真正的李白。只有那幅字是例外。那幅纸本草书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是李白写上去的。透过笔势的流转、墨迹的浓淡,我们几乎看得见他手腕的抖动,听得见他呼吸的节奏。幸亏有这幅字,让我们穿过那些灿烂的诗句,找到了作家本人。有了这张纸,我们不仅可以与他对视,甚至可以与他交谈。一张纸,承担起我们对于李白的所有向往,带我们跨过时间的深渊,看见李白。
④站在它面前的那一瞬间,我外表镇定,内心狂舞,顷刻间与它坠入爱河。那字迹,一看就属于大唐李白。它有法度,那法度是属于大唐的,庄严、敦厚,饱满、圆健。规矩中见活泼,收束中见辽阔。
⑤这与北魏的铺垫关系极大。在粗朴凝重的汉朝之后,之所以形成缛丽灿烂、开朗放达的大唐美学,正是因为它在长期的离乱中,融入了草原文明的活泼和力量。假若没有北方草原文明的介入,大唐文明就不会迸射出如此亮丽的光焰,中华文明就不会完成如此重要的聚变,也不会按照后来的样子发展,一点点地发酵出李白的《上阳台帖》。眼前的字一点一画都如行走在云烟之中,大有收天下于一纸的浩荡情怀。书法作品作为心理节奏和性格的折射,其中的每一个墨点、每一根线条都自然地渗透着李白纵放自如、俊逸洒脱的性格。
⑥或许因为大唐皇室本身就具有鲜卑血统,唐朝没有像秦汉那样,用一条长城与北方游牧民族划清界限,而是包容四海、共存共荣,所以,唐朝人的心理空间,一下子放开了,也淡定了,于是有了香浓美艳的簪花仕女,有了笑容慈悲的佛陀,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超越时空、浩大宁静的唐诗。
⑦唐诗给我们带来的最大震撼,就在于它面对宇宙时的这种时空超越感。这种感觉,在此前的艺术中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比如曹操面对大海时的心理独白,比如王羲之在兰亭畅饮、融天地于一体的那份通透感,但在魏晋之际,他们只是个别的存在,不像大唐,潮流汹涌,一下子把一个朝代的诗人全部裹挟进去。魏晋固然出了很多英雄豪杰、很多名士怪才,但总的来讲,他们的内心是幽咽曲折的,唯有唐朝,呈现出空前浩大的时代气象,似乎每一个人,都有勇气独自面对无穷的时空。
⑧有的时候,是人大于时代,魏晋就是这样;到了大唐,人和时代,彼此成就。
⑨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李白诗歌里的辽阔感。他会写“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会写“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假如他是导演,很难有一个摄影师,能跟上他焦距的变化。那种渗透在视觉与知觉里的辽阔,我曾经从俄罗斯文学中——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领略过,但他们都扎堆于19 世纪,而至少在一千多年前,这种浩大的心理空间就在中国的文学中存在了。
⑩李白与杜甫的不同也正源于这种辽阔感,杜甫写风,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李白写风,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的仙气常让人觉得他不会因生活的狰狞而感到忧伤,其实李白并不是没心没肺,他的生命里也有困顿,那个繁花似锦的朝代背后的饥饿、愤怒、寒冷,在李白的诗里都找得到,比如《蜀道难》和《行路难》。只不过,他不会被这样的伤感吞没,他目光沉静,面前道路远长,像《上阳台帖》里所写,“山高水长,物象千万”,一时一事,都困不住他。杜甫的思想只有一个层次,那就是忧国忧民,他是意志坚定的儒家信徒。李白的思想是混杂的,里面有儒家、道家、墨家、纵横家等等,什么都有。儒与道,一现实一高远,彼此映衬、补充,让我们的文明生生不息,左右逢源。但儒道互补,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就不多见了,李白就是这样的浓缩精品。
所以,当官场试图封堵他的生存途径,他一转身,就进入了一个更大的空间。这个空间里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如此明净、高远。他有家——诗、酒、马背,就是他的家。他就像一个浪迹天涯的牧民,生命中掺杂着游牧民族歌舞的华丽、酣畅和任性,总有无数的意外,等待着与他相逢。李白精神世界里的纷杂,更接近唐朝的本质,许多元素、许多成色搅拌在一起,绽放成明媚而灿烂的唐三彩。
只有唐代,能成全这样的李白。
写《上阳台帖》时,他刚刚鼻青脸肿地逃出长安,但《上阳台帖》的文字里,却不见一丝一毫的狼狈,仿佛一出长安,镜头就迅速拉开,空间形态迅猛变化,天高地广,所有的痛苦和忧伤,都在炫目的阳光下,烟消云散。
因此,在历史中的某一天,在白云缭绕的王屋山上,李白抖笔,写下这样的文字: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十八日 上阳台书 太白
那份旷达,那份无忧,与后来的《早发白帝城》如出一辙。李白从人生的有限看到宇宙的无限,在油然而生的凄怆中,悲着悲着,李白就大笑起来、放纵起来。李白不是无知者无畏,他是知道了,所以不在乎。
李白的传奇并未结束,他的尾声比正文还长。一代代后人,都声称他们曾经与李白相遇,甚至包括苏东坡。仿佛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路上遭遇李白。这是他们的“白日梦”,也是一种心理补偿——没有李白的时代,会是多么乏味。而李白也在这样的穿越里得到了他一生渴望的放纵和自由。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意思是说:“你们等着,我来了。”他会散开自己的长发,放出一叶扁舟,无拘无束地,奔向物象千万,山高水长。
深夜,那一卷《上阳台帖》,正夹带着所有往事风声,在我面前徐徐展开。静默中,我在等候写下它的那个人。
(取材于祝勇的同名散文,有改动)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法度是属于大唐的 法度:法则气度
B.把一个朝代的诗人全部裹挟进去 裹挟:因被迫卷入而顺从
C.让我们的文明生生不息,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圆融通达
D.他刚刚鼻青脸肿地逃出长安 鼻青脸肿:遭受重大挫折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上阳台帖》看到了一个与《唐书》等记载截然不同的李白。
B.“人大于时代”指魏晋某些艺术家浩大与通透的思想超越了当时的时代。
C.文中李白与杜甫的对比是为了突显出李白在思想精神方面的纷繁驳杂。
D.第 段独句成段,强调李白思想、诗、书等特质的形成深受时代影响。
8.结尾处作者说“静默中,我在等候写下它的那个人”,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9.文中提到“李白与杜甫的不同也正源于这种辽阔感”(第⑩段),请结合李白的《上阳台帖》与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较两人诗歌风格的差异,并分析其思想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有删改)
材料二:
太原王弘中[注]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榴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竢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竣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岭,媛犷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选自韩愈《燕喜亭记》,有删改)
[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王弘中从吏部员外郎贬谪为连州司户参,与韩愈同贬于一地。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从二人者A行B于其居C之后D丘荒E之间F上高G而望H得异处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与成语“风雨如晦”中的“晦”字词义不同。
B.须臾,指一会儿,与“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中的“须臾”词义相同。
C.遗,指赠送、送给,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遗”字词义不同。
D.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吏部郎是其最高长官。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姚鼐在泰山日观亭等待日出,描绘了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如大风扬雪、云海翻涌、山峰若樗蒱等,展现了泰山日出的壮美。
B.材料二中,韩愈记述了王弘中与景常、元慧在连州开辟荒地,建造燕喜亭的过程,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改造与美化能力。
C.材料二提到,燕喜亭建成后,连州百姓认为此地的山水之美超越了连州其他地方,韩愈认为这是上天特意为王弘中准备的。
D.材料一主要描绘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色,材料二则侧重于叙述建造燕喜亭的过程及其意义,两篇材料都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②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
1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两篇文言文在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①
杜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②,诗接谢宣城③。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④,从此更南征。
【注】①唐大历四年(769)春作。杜甫时年五十八岁,次年去世。裴使君时任岳州刺史。②徐孺子:徐稚,字孺子。东汉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③谢宣城:谢朓,曾任宜城太守。④渔父问:屈原《渔父》中有“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间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也突出了岳阳楼的孤绝,与诗题“登楼”相呼应。
B.颔联第二句,诗人用典故,把自己比作谢朓,表达对自己诗才的肯定和自信。
C.颈联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以“丛梅发”和“百草生”表现诗人此时的喜悦和感激。
D.整首诗对仗工稳,用词精当,结构严整,气脉贯通,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16.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尾联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重视细小处,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指出“小”也会影响国家存亡。又如司马迁《屈原列传》“ ”,指出“小”也可以富有深意。
(2)《李凭箜篌引》中,“ , ”分别以声和形来摹写乐声,极具形象感。
(3)《礼运》中“ , ”两句与《与妻书》中提到的“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都体现了儒家“仁爱”的思想。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何?曰: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_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_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_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____)。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_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看待 于是 训诫 也 B.对待 于是 教训 却
C.看待 因此 教训 也 D.对待 因此 训诫 却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唯秦腔死不离窝,如秦人一样;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
B.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也离不了窝,缘于严重的乡土观念
C.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
D.唯秦腔死不离窝,如秦人一样;也离不了窝,缘于严重的乡土观念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秦腔是一种历史最悠久、文武最正经、是非最汹汹的戏剧。”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总是忙得抽不出时间。”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在现代社会,忙碌,的确成了人们的生活常态,但我们不能让忙碌占据生活的全部。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
1.A
2.C
3.B
4.①引用论证,如第1段中引用孟子、庄子、张载等思想家的原话为论据,论证论点。②举例论证,如第2段中以荀子、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观点为例,论证论点。③对比论证,如第3段中将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作对比,论证论点。
5.示例一:
我选链接一。①链接中习主席在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指出“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倡导“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②这与材料一中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倡导对自然万物持有仁爱之心。
示例二:
我选链接二。①链接中习主席在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为题致辞,承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强调全球合作,应对困难与挑战,共创美好未来。②这与材料二中中国“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历来认为各国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应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共识”错误,原文表述是“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观点”。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指导下,中国古人产生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错,原文的表述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意为“天下最难以把持的就是人的内心,而天下最容易受到沾染的是人的欲望”,与“协和万邦”无关。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礼记》谓孔子理想的“大同”景象。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因而可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习近平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则典故,多被用于阐述中国外交政策。他所讲的“大道”,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观,而“天下”则指全世界。其蕴含的内容比原典中更深邃、更宽广。此项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C.意为“天下的根本在于诸侯国,各诸侯国的根本在于家庭,家庭的根本在于个人”,强调个人对于天下的重要性,不能体现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D.意为“志向不确定,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强调志向与成功到关系,不能体现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引用论证,如第1段中“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宋代理学家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引用孟子、庄子、张载等思想家的原话为论据,论证论点。
举例论证,如第2段中“例如,战国末期的荀子在《天论》中说……唐代刘禹锡认为……柳宗元则强调……”,以荀子、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观点为例,论证论点。
对比论证,如第3段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这一理念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截然不同……”,将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作对比,论证论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我选链接一。
链接中习主席在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指出“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倡导“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这与材料一中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一脉相承的,材料一“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有不同主张。经过长期交流交锋,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人与宇宙的互动与和谐”“宋代理学家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百姓是我的同胞,自然万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倡导要爱人类,也要爱自然万物……程颢……认为人的仁心仁性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把爱给予他人和万物,使爱具有遍布于人与万物的普遍性。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把人所具有的仁爱之心由‘爱人’扩展到‘爱物’,从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有机结合起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从万物相互联系出发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观点,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草木、鸟兽、山水、沙石同在。按照这样的宇宙观,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这样就把人类的生存与宇宙万物的生存联系起来”,我们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倡导对自然万物持有仁爱之心。
我选链接二。
链接中习主席在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为题致辞,“中国愿同各国一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凝聚更多开放共识,共同克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让开放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光明前程”,承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强调全球合作,应对困难与挑战,共创美好未来。
这与材料二中中国“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当今时代,各国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谋求一己之利”“人类文明百花园绚烂多彩,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应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华民族历来认为各国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应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答案】6.B 7.A 8.①作者期待与写下《上阳台帖》的李白神会,与开篇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题突出;
②印证了李白传承千年的影响,使得李白的形象更为丰满;
③表达了作者对李白其人的好奇、敬重、仰慕之情;
④以该句结尾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9.差异:李白,诗风雄奇飘逸(如《上阳台帖》“山高水长”),善用夸张想象,展现对宇宙时空的超越感。杜甫,诗风沉郁写实(如“风怒号”“卷茅”“安得广厦千万间”等);聚焦具体苦难,体现对现实的深切关怀。
思想根源: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杂糅纵横家、墨家等思想,形成“物象千万”的多元视角;杜甫,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社会责任,关注民生疾苦,体现“致君尧舜”的入世情怀。
【详解】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裹挟:因被迫卷入而顺从”错,由“这种感觉,在此前的艺术中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比如曹操面对大海时的心理独白,比如王羲之在兰亭畅饮、融天地于一体的那份通透感,但在魏晋之际,他们只是个别的存在,不像大唐,潮流汹涌,一下子把一个朝代的诗人全部裹挟进去”可知,“裹挟”是指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是主动的,不能解释为“被迫”。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A.“截然不同”错,文中并没有写明《唐书》等记载的李白形象。文中提到“新、旧《唐书》,都有李白的传记”,但并未具体描述这些传记中的李白形象与《上阳台帖》中的李白有何“截然不同”。相反,作者通过《上阳台帖》的笔势、墨迹等细节,试图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李白,而非否定史书记载。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①文章开篇就表明“很多年来,我都想写李白,写他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表达了对李白及其作品《上阳台帖》的关注。结尾说“静默中,我在等候写下它的那个人”,这里“写下它的那个人”即李白,作者期待能与李白神会,这种期待与开篇的想法相呼应,从想写李白到在等候李白,使文章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同时,全文围绕李白及其《上阳台帖》展开,结尾处对等候李白的描述进一步突出了文章对李白的探讨这一主题。
②文中提到“一代代后人,都声称他们曾经与李白相遇,甚至包括苏东坡。仿佛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路上遭遇李白”,结尾作者等候李白,印证了李白对后人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跨越千年,使得李白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诗人,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让李白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他不仅仅存在于历史记载和诗歌中,还活在后人的期待和追寻里。
③作者从开篇表达想写李白,到文中对李白的诗歌、性格、思想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儒道互补,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就不多见了,李白就是这样的浓缩精品”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白的好奇。而结尾说等候李白,更是将这种好奇深化为一种敬重、仰慕之情,体现出作者对李白这样一位独特的文化人物发自内心的尊崇。
④“静默中,我在等候写下它的那个人”以这样的表述结尾,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在读者读完文章对李白有了一定了解后,作者突然说在等候李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遐想的空间,让读者不禁去想象作者等候李白时的情景以及李白会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悟,使文章更具韵味,耐人寻味。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风格和思想源的能力。
差异:文中提到李白的诗具有“辽阔感”,如“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其《上阳台帖》中“山高水长,物象千万”也体现出这种雄奇飘逸的风格。李白的诗歌善用夸张和想象,他从人生的有限看到宇宙的无限,面对广阔的时空,展现出对宇宙时空的超越感。例如在《上阳台帖》中,“山高水长”寥寥数字,就勾勒出宏大壮阔的景象,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仿佛能看到山川的绵延和天地的广阔,体现出他诗歌风格的雄奇与飘逸。他的仙气常让人觉得他不会因生活的狰狞而感到忧伤,即使遭遇生活的困顿,如“刚刚鼻青脸肿地逃出长安”,但在其作品中却不见狼狈,而是有着“山高水长,物象千万”的旷达,像《早发白帝城》一样,充满了洒脱与豪迈。
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为例,这句诗非常写实,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狂风大作,吹卷茅草的场景,“风怒号”“卷茅”等描写细腻而具体,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写实的风格。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聚焦于自己和天下寒士的具体苦难,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广大人民的困苦,体现出对现实的深切关怀,情感深沉而厚重,这与李白诗歌中那种超越现实的辽阔感和旷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思想根源:
李白,文中指出“李白的思想是混杂的,里面有儒家、道家、墨家、纵横家等等,什么都有”,他受道家思想影响较大,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道家崇尚自然、追求逍遥自在的境界,这使得李白在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境时,能够从更广阔的宇宙视角看待问题,不被一时一事所困,如“他不会被这样的伤感吞没,他目光沉静,面前道路远长,像《上阳台帖》里所写,‘山高水长,物象千万’,一时一事,都困不住他”。同时,他杂糅纵横家、墨家等思想,形成了“物象千万”的多元视角,使他的诗歌能够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视野,既有对现实的关注,又有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杜甫,文中提到“杜甫的思想只有一个层次,那就是忧国忧民,他是意志坚定的儒家信徒”,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杜甫的诗歌体现了这种思想,他关注民生疾苦,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希望能够“致君尧舜”,实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由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想到天下寒士的处境,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种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正是儒家思想在他诗歌中的体现。
【答案】
10.DFH
11.D
12.C
13.①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这,有的没有被照着,有红有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②低洼的地方成为池子,缺失的地方成为洞穴,好像有鬼神异物在暗中相助。
14.相同点:两篇文言文都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不同点:
①材料一主要描绘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色,强调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和气势;
②材料二则侧重于叙述建造燕喜亭的过程及其意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文化传承。
【详解】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跟从那两个人一起走到住处的后面,来到山丘荒原当中,登上高处眺望,看到一个不同平常的地方。
“行”是谓语,“从二人者”是“行”的修饰语,“其居之后”是“行”地点,语意紧密,中间不断开,故在D处断开。
“其居之后”和“丘荒之间”都是地点,且句式对称,都是“行”的地点,故在F处断开。
“上”和“望”是两个连续而完整的动作行为,中间不断开,“得……”是“望”的结果,故在H处断开。
故选DFH。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词义不同,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昏暗。句意:戊申日月底这一天。/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以形容局势严重,社会黑暗。
B.正确,词义相同,都是指“一会儿”“片刻”,表示时间短。句意: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哀叹我们的一生短暂。
C.正确,词义不同,赠送、送给/遗漏、放弃。句意:来送给合适的人吧。/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D.“主管官吏的……”错,吏部主管的是文官的任免等事务,武官的由兵部管理;“吏部郎是其最高长官”错误,吏部的最高长官是吏部尚书,吏部郎是吏部郎中或员外郎的简称,是吏部的副长官,不是最高长官。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韩愈认为这是上天特意为王弘中准备的”错误,原文“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是连州百姓的猜测,不是韩愈的观点。文中没有提到韩愈认为这里是上天特意为王弘中准备的。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或”,有的;“绛皓”,有红有白;“驳色”,颜色错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
(2)“洼者”,低洼的地方;“阴”,暗中;“相”,帮助。
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的能力。
相同点:
描写自然景观:两篇文章都细致地描写了自然景观。如材料一描写泰山日出时的云海、山峰、阳光等景色;材料二则描写了连州的丘、谷、洞、池、泉等自然景观,都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美。
表达情感:都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材料一通过描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泰山美景的惊叹与喜爱;材料二通过叙述燕喜亭周边自然景观的改造与命名等,体现出对这里山水的喜爱。
不同点:
①材料一主要描写的是泰山日出这一特定时刻的动态景观,如“大风扬积雪击面。……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着重刻画了日出时天空、云海、阳光的变化,突出自然景观的壮美和气势。
②材料二则描写的是连州一片区域经过人工改造后的静态景观,像“斩茅而嘉树列,……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更多是在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呈现,强调了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亭子命名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体现了文化传承,如对各个景点的命名都赋予了道德、品德等方面的含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的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材料二:
太原人王弘中在连州任职,与学佛的景常、元慧两人交游密切。有一天,他跟从那两个人一起走到住处的后面,来到山丘荒原当中,登上高处眺望,看到一个不同平常的地方。砍去茅草,美丽的树木就排列出来了,挖开石头,清澈的泉水就喷涌而出,用车子运来粪土,烧掉杂乱的草木。退后站着一看:高出的地方突起成为山丘,低陷的地方裂开成了山谷,低洼的地方变成了池塘,空缺的地方变成了山洞,好像有鬼神异物在暗中帮助变成如此美景。从此以后,弘中与这两个人早晨去游玩,甚至到了傍晚都忘了回家,于是就在这里建造了房屋来躲避风雨和寒暑。
房屋建成后,我请求为这里的景点命名,那座山丘命名为“竢德之丘”,它过去被埋没而如今显露出来,是因为有品德高尚的人到此居住的缘故;那座石谷命名为“谦受之谷” ,谷中的瀑布命名为“振鹭之瀑”,谷名是说主人的品德,瀑名是说主人的容貌;那座土谷命名为“黄金之谷”,谷中的瀑布命名为“秩秩之瀑”,谷名是说主人的容貌,瀑名是说主人的品德;那个山洞命名为“寒居之洞”,是记录自己进入的时间;那个池塘命名为“君子之池”,意思是池中空虚就可以容纳美好的东西,水满了就可以把不好的东西排出去;那泉水的源头命名为“天泽之泉”,是说它出自高处却能施惠于下。把上面的景点合起来,给那座房屋命名为“燕喜之亭”,这是采用了《诗经》里所说的“鲁侯燕喜”的句子来颂祝它。
在这时连州的老百姓中的老年人,听说了就一起来观看,他们说:“我们州的山水名扬天下,然而没有一处能与燕喜亭这里相比。在附近经营治理山水的人很多,但都比不上这块地方。”这大概是上天创造出来而藏在这里,来送给合适的人吧?弘中是从吏部郎被贬官来到这里的,依次记下他道路上所经过的地方,从蓝田进入商洛,经过淅水、湍水,到达汉水,登上岘首山来眺望方城;出了荆门,顺岷江而下,经过洞庭湖,登上湘水,从衡山脚下经过;由郴州越过山岭,那里是猿猴和犷悍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是鱼龙居住的宫殿,弘中已经领略过极幽远、极瑰丽、极奇异的景观了,应该对山水已经听腻看厌了。如今他的心意却好像还不满足。《论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的品德,同他的爱好,可以说是协调一致的了。用他的智慧来谋划,用他的仁德来居处,我知道他离离开这里到朝廷中去担任要职已经不远了。于是刻下这篇记文。
【答案】
15.B
16. 尾联化用屈原被放逐,途中遇渔父劝说与世推移的典故,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我到底要不要听从渔父的规劝,从此更改我原来南行的念头?希望裴使君能像陈蕃赏识徐孺子一样赏识我;如果不能,那么我只好“与世推移”,继续无奈地“南征”;暗含诗人渴望得到裴使君赏识、留用的期盼之情。
【详解】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把自己比作谢朓,表达对自己诗才的肯定和自信”错误,颔联第二句意思是:我只有勉力赋诗,来唱和才如谢朓一样的主人;可知诗人把裴使君比作谢朓,表达对裴使君诗才的赞美,而不是“把自己比作谢脁,表达对自己诗才的肯定和自信”。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尾联意思是:我敢不敢违背渔夫劝我归隐,随波逐流的告诫,还是从今以后还要向南漂泊。
运用渔夫劝说屈原与世推移的典故,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前文可知裴使君款待了诗人,且陪他登楼远眺,这种礼遇和关照使诗人生出希望:希望裴使君能像陈蕃赏识徐孺子一样对待我,以后也能“礼加徐孺子”,让我能放弃与世推移、继续南征的想法;反之,如果裴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不留下我,那么我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继续无奈地“南征”了;隐喻诗人此时对裴使君能收留、赏识并重用自己的希望;同时暗含着诗人长期无人赏识的悲伤和四处漂泊的凄苦。
17.【答案】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指”“凰”“芙蓉”。
【答案】
18.B
19.C
20.①语体色彩不同:改句语言较为通俗;原句具有文言色彩,生动活泼,与上面文体风格一致。②句子语气不同:改句是陈述句,表意较为直白;原句使用疑问句(设问),更能突出对秦腔的自豪感。③句式不同:改句是长句,较为沉稳;原句为短句,节奏明快,与上下文语言风格相吻合。
【详解】
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对待”强调行为态度,“看待”强调看法态度;此处表现好恶态度,选“对待”更合适;
“于是”表顺承关系,“因此”表示因果关系;此处“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与前文“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之间是顺承,故选“于是”;
“教训”较口语化,“训诫”较书面化且含“告诫”“劝诫”之意;此处是在平日,显然要用口语“教训”;
“却”是转折关系,“也”用在这里的话表示隐含结果相同的意思,常跟“虽然、即使”等搭配使用,此处别的剧种可以走动,而秦腔“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与之情况相反,故选“却”。
故选B。
19.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此处语境是指秦腔不离窝,强调的是“步死不离窝”“离不了窝”,AD两项,把“如秦人一样”调到单独成句,变成了强调“如秦人一样”,排除;B项,“也离不了窝,缘于严重的乡土观念”与前一句句式不同,不连贯,排除。
故选C。
20.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先设问,再回答,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强调了“秦腔”的特点,也流露出对秦腔的自豪;改句是普通陈述句,没有以上效果;
从语言特点来看,原句“者”“是非”“何”等词,颇有文言古风特色,与全语段语言风格一致;而改句显得平实普通;
从句式来看,原句全是短句,显得活泼明快,而改句是一个长句,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
21.【答案】例文:
忙与闲
周作人有言:“人生有必要的忙,也有必要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趋行于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中,执着于忙,会使自己陷入利益的漩涡,所以,我们不能让忙碌占据生活的全部。唯有忙闲结合,才会使这旅途富有意义与趣味。
有目的的忙,是为了更有趣的闲。固然,有的人忙于谋生,有的人忠心于国之重器,有的人执着于某一技巧……但我们所行之事,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雄心、愿望、理想,也是为了自己可以在闲时有更为放松的享受生活。恰如于进江为了传统甜品废寝忘食,汗水付出后的成功是其闲时最好的甜点。恰似羽生结弦苦练冰滑十几年,闲时与维尼熊相伴,享受节目完成后的安逸。又如江梦楠身患残疾,寒窗苦读圆梦后,各地游览的清闲填补了身体的残缺。所谓忙是为个人的生存而奋斗,是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也是为更有趣的闲而奋斗。
适时的闲适,为了更好的出发。古语中便有“忙里偷闲”,也有“闲看云卷云舒”的淡然与宁静。适时的闲是为了更好的开始,为了更有意义的忙。爱因斯坦喜爱在工作之余偷闲听音乐来帮助其开发思维;钱学森先生也喜在忙里偷一些闲时来清醒大脑,活跃思维;袁隆平也常常拉小提琴,陶冶自己提升素养。适当的闲,是为了更加有意义的忙的准备,是拨动乌云的风,忙里偷闲不是要在工作时开小差、在关键时候投机取巧,而是在跋涉中适当休息。刀钝时仔细打磨,在临冬时,准备被褥,在更为紧张的忙时重振旗鼓,奋力出击。
过忙则会失去人生趣味,过闲则会迷失人生价值。若言人生如酒,过浓烈烧喉,过浅淡无味;若言人生如画,过浓重艳俗,过淡抹枯燥;若人生如歌,过高调刺耳,过低音沉闷。忙与闲之间,不过如此,而当下,许多人或忙于奔命,担着一身疲累,行走于途,或是身无包袱,游乐嬉戏于世。这均不是正确的人生之道。吾辈理应忙闲相应,劳逸结合,不在繁忙中迷失自我,不在闲逸中丢掉使命,以实际行动铸就辉煌明朝。
忙时且全力以赴,闲时但饮茶静坐,人生志趣也不过忙中有闲、忙闲相应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则材料围绕现代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忙碌”展开,由“我总是忙得抽不出时间”这句话引入,提示考生“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提醒考生联想生活,在哪里听说过这样的话?是什么人说的?自己听后有何感受等等。接着材料提出:忙碌成为生活的常态,但不能让忙碌成为生活的全部。前者是客观事实,后者是写作方向,引领学生思考:我们是不是真的很忙?我们到底在为何而忙?除了学习之外,我们的生活还应该有什么?娱乐、运动、健康、阅读、思考、友情、亲情等等是不是生活应有的内容?如何才能忙里抽闲?……
其实,这一常见现象,它正反映了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速、工作压力大的普遍状况。并且,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其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思考。这实际上是在提示我们,忙碌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和处理忙碌。我们需要认识到,生活不仅仅是工作和忙碌,它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其他元素,如家庭、朋友、兴趣爱好等。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在忙碌中寻找生活的平衡,让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在忙碌中寻找生活的诗意,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和乐趣。这可能需要我们调整心态,改变对忙碌的看法,以及学会更好地管理时间和情绪。
此外,材料还隐含着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我们是否忽视了生活的本质和价值?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忙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综上所述,材料的核心观点是:我们不能让忙碌占据生活的全部,而应该在忙碌中寻找生活的平衡和诗意,重新审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需要我们具备一种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生活视角,以及一种更加积极和主动的生活态度。
行文思路上,可先从物入手,由物及人。比如琴弦如果总是绷紧,有一天就会不堪重压而崩断;如果总是放松悠闲,可能就再也不会绷紧。因此说,应将忙与闲协调起来。然后论述人亦如此,每天总是绷着精神的弦,每天总是忙忙碌碌,可能身体就会吃不消,可能人生的乐趣就会减少;如果能够在忙中偷闲,在忙碌之余也去看看日落、品品香茶,人生的乐趣可能会更多,让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实。接下来可以举一些能够把忙与闲关系处理得好的例子,最后再进行引申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还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内卷焦虑”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一是忙闲相辅相成,方为人间至味。
二是忙闲相应,人生才有乐趣。
三是张弛有度,助力成功。
四是忙着去奋斗,闲来赏月明。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