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师说》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师说

何谓道?

绘制论证结构图

《师说》新解

鉴赏韩潮苏海
目录
CONTENTS
何谓道?


何谓道?
韩愈所说的“道”,特指儒家一脉相承的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伦理规范和政治理想。它不是泛指一般的道理、知识或技能。
一、核心内涵:儒家之“道”
1.思想内核:仁义道德。这是“道”最根本的内容。它要求个人修养品德,恪守伦理规范(如君臣、父子、夫妇等纲常),成为一个道德完备的君子。
2.社会理想: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的道德修养最终要服务于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有秩序、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
3.文化谱系:儒家道统。韩愈在另一篇重要文章《原道》中,清晰地勾勒了一个儒家道统的传承谱系: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他认为孟子之后,这个“道统”就中断了。韩愈以复兴此道统为己任。
4.对立面:佛老思想。韩愈生活在中唐,佛教和道教思想盛行,他视之为破坏儒家伦理、危害国家经济的异端邪说。他提倡的“道”,正是为了对抗和排斥佛老之学。

何谓道?
二、在《师说》文本中的具体体现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道”居于首位:这明确指出了教师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是传递儒家的精神道统,而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授业”)或解答具体疑问(“解惑”)。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区分了“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韩愈明确指出,只教孩子识字断句的老师,并非他心目中能“传道”的老师。这再次强调了“道”是高于基础知识的、关乎人生大义的真理。
3.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引用儒家圣人:以孔子的言行作为论据,本身就暗示了他所要传的“道”源自儒家宗师。
任务1:请找出文章中的“道”,并分析“道”的具体含义。

何谓道?
三、道”与“业”、“惑”的关系
1.道 vs 业:“业”是指具体的学业、技艺,如儒家经典(六艺经传)的具体知识。“道”是灵魂和根本,“业”是载体和工具。学习“业”的目的是为了领悟和践行其背后的“道”。
2.道 vs 惑:“惑”既包括对具体知识的疑问,也包括对人生、社会、道德的困惑。而老师的“解惑”,最高层次是解关于“道”的困惑。
正因为这个“道”如此重要,关乎个人修养、社会秩序和文化存续,所以“传道”才成为教师的首要职责,“从师”才是闻道、解惑的唯一正途,“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逻辑才得以成立。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读懂《师说》的深刻与沉重。

何谓道?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绘制论证结构图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也不能解除了。在我前面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把他当作老师;在我后面出生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并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古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从师的原因 (为什么从师)
——从师的标准 (怎么择师)
——师的职责作用(师是什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的。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不通晓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指疑惑不能解决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那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被时俗所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风尚,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绘制论证结构图
任务2:在练习本上绘制本文的论证结构图。

绘制论证结构图
《师说》新解


《师说》新解
1.“师道”的内涵:超越简单的“师生关系”,探讨何为真正的尊重知识、尊重老师。这种尊重应基于“道”本身,而非老师的身份、地位。
2. “不耻相师”的学习态度:树立谦虚好学、终身学习的态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更应具备“能者为师”的胸怀,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3. 辩证的师生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打破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倡导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学习的师生关系。在当今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4. 批判性思维:韩愈不盲从流俗,敢于独立思考并发出声音。学习《师说》,也是学习一种批判精神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任务3:在互联网时代,老师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

《师说》新解
1.“AI老师”能否“传道受业解惑”?
AI能高效“授业”与“解惑”,但它能传递蕴含情感、价值观和人生智慧的“道”吗?这引发了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
2. “网红学者”与“道之所存”
今天,许多知识网红、B站UP主成为了年轻人的“师”。我们追随他们,是因其“道”(思想深度),还是因其“艺”(表达技巧、个人魅力)?这是否符合韩愈的择师标准?3.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现代变体
讨论社会中是否还存在因导师“学术头衔”不高而轻视其学问,或因导师“官位显赫”而盲目追捧的现象。

《师说》新解
任务5:韩愈一直在反驳中确立观点,他针对了哪些事物提出观点?
1.与“耻学于师”风气的正面交锋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回应:“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这充分印证了韩愈所处的“战场”环境,使其形象更为悲壮和立体。
2. 与道家“绝学无忧”思想的潜在对话
《老子》有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家认为知识学问的增长反而会损害纯真的天性,主张“绝学”以求道。
韩愈开篇即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并强调“学”与“师”是解惑、闻道的唯一途径。这实际上是对道家“不学以求道”观念的间接批判。
鉴赏韩潮苏海


鉴赏韩潮苏海
任务5: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语言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以“气”夺人,用雄辩的逻辑和磅礴的语势征服读者
《师说》本质上是一篇驳论文,其语言充满了不容置喙的逻辑力量和战斗性。
1.开篇立论,高屋建瓴
“古之学者必有师。”——开宗明义,如泰山压顶,以一个全称判断句树立起权威的标杆,为后文的批判提供了依据。
2. 排比连环,一气呵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通过结构相似的排比句,将“无论年长年幼,唯道是尊”的观点阐述得密不透风,形成一种滔滔不绝的语势。
3. 反诘质问,步步紧逼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通过连续的反问和假设,将“不从师”的荒谬后果清晰地揭示出来,把读者逼到逻辑的角落,不得不认同他的观点。

鉴赏韩潮苏海
任务5: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语言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以“精”传世,用凝练的语言创造了大量不朽的格言
韩愈善于用极简练的语言表达极其丰富的内涵,创造出大量流传千古的经典语句。
1.核心定义的精准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仅用九个字,就从三个维度(思想、知识、方法)全面、精准地定义了教师的根本职责,成为千古不移的定论。
2. 哲理格言的深刻性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用极其平实而辩证的语言,打破了 teacher 的绝对权威,揭示了师生关系的动态平衡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深刻哲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
3. 原则表述的透彻性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用“无…无…”的句式,彻底打破了社会地位和年龄的界限,确立了以“道”为唯一标准的平等师道观,思想先进,语言有力。

鉴赏韩潮苏海
任务5: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语言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以“形”显理,用生动的对比和刻画让道理变得可知可感
为了批判现实,韩愈运用了高超的对比和形象化刻画,使说理不再枯燥。
1.强烈的对比艺术
(1)古今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圣益圣” vs “今之众人”耻师而“愚益愚”。
(2)自身行为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vs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阶层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vs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这些对比如同漫画,将“士大夫之族”的愚蠢与虚伪刻画得入木三分,极大地增强了批判效果。
2. 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仅用十个字,就将当时士大夫在选择老师时患得患失、顾忌身份的猥琐心理揭露无遗,堪称“一字千金”。

鉴赏韩潮苏海
任务5: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语言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它以“韵”动人,通过骈散结合的节奏和多变的话气,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感
韩愈反对僵化的骈文,但并非完全排斥对偶,而是将骈句融入散句之中,形成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节奏。
1.骈散结合,灵活自如
文中既有“生乎吾前……”这样的散句,也有“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这样的骈句。骈句使观点集中、音韵铿锵;散句则使文气流动、说理透彻。两者结合,使文章既严谨整饬,又生动活泼。
2. 语气多变,情感充沛
文章语气在陈述、感叹、反问之间自如切换。如结尾“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是平和的陈述;而“其可怪也欤!”则是强烈的感叹和讽刺,情感色彩非常浓郁。
感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