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闻一多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1946年7月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朱自清先生出席并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红烛
作者:闻一多
教学目标(1分钟)
1.了解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闻一多格律诗派“三美”主张;
2.反复诵读诗歌,梳理诗歌内容,了解本文的抒情脉络与抒情方式;
3. 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燃烧自我照亮世人、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预习任务
1、作者介绍、三美主张
2、创作背景
自学指导与检测一
作者生平(1分钟)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主要作品有《红烛》《死水》。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在创作诗歌时,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
现代诗人
民主战士
诗歌的“三美”
音乐美

建筑美

绘画美

是指新月派诗歌有节奏韵律、有平仄、讲究押韵,好像音乐一样。
是指诗歌的格式在视觉上好像建筑一样。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词藻来创造“浓丽”的意象,以此增添诗歌的画面感。
1分钟
创作背景(1分钟)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寂寞的异国生活加上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1923年
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
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
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
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这是一个到处充满着动荡冲突和分裂,也到处燃烧着绝望怒火的1923年。然而绝望的怒火中也盛开着希望和转机的曙光,五四的时代,虽然风云动荡,充满变革,但是却有着少年的锐气,青春的华彩,其中的人们虽然迷惘、困惑,但是它却能让闻一多冲破了小我,走向了大我的格局,甚至达到无我之境,这个时代赋予了他勇于献身拯救世人的梦想和力量。1923年,闻一多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
自学指导与检测二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 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咏物诗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2.“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分别象征了什么?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诵读感知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①结构上,首尾呼应。“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领导全篇,与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
②内容上,该句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的高尚品格。“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山势海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
③情感上,表达的是作者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
整体感知
1.“意象解构”是指诗人奖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的笔下,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找出“红烛这个意象在诗中被解构成了几个部分?




红烛的“色”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
红心的红:赤诚、热烈、忠诚;
根据作者的类比,同理推之
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红烛的“红”象征什么?
段解:凸显红烛的颜色,并联想到诗人自身。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的“光”
1.红烛的“光”象征什么?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2.“不误,不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段解:第2、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红烛之泪
讨论:
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也都有“泪”,二者的含义又有何不同?
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相思之泪。
诗人的“泪”→?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的“泪”
1.红烛的“泪”象征什么?
“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段解:诗人大悟:红烛流泪,是因“残风”的存在。
“残风”:红烛创造光明,但是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要来侵扰它、阻碍它,“残风”暗指反动势力。
“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而献身祖国,“脂膏”是诗人抱定决心献身祖国的奉献精神。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
红烛的“灰”
1.红烛的“灰”象征什么?
段解:第7节,诗人劝勉红烛,也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
蜡炬的灰,指的是不能承受相思之苦的躯体。
红烛的灰,指的是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生命。
讨论:
5.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与诗人的“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中“灰”的含义有何不同?
红烛之灰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因为要“创造光明”,所以红烛灰心流泪”。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但这是社会使然,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3.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卒章显志,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
段解:卒章显志,揭示红烛不屈的奉献精神,也表明诗人的人生宗旨。
红色象征:红心、赤诚、
热烈、忠诚。
光象征牺牲自我、
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流泪、成灰象征献身祖国、勇于牺牲。


泪、灰
象征手法
自学指导与检测四
1、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言志的?(赏析手法)
2、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
小组探讨,赏析诗歌
1、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言志的?
(1).象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2).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采用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
(3).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红烛当人来写,写他的身躯、写他的灵魂、写他的眼泪等。以“风”比喻恶势力,以“监狱”比喻禁锢人的封建制度等。比喻、拟人的灵活运用将红烛的形象刻画得更形象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2、诗人在每节诗的开头都在咏叹“红烛啊!”,但诗人每次面对“红烛”的情绪却是不一样的,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
第1节:赞叹
第2节:困惑
第3节:了悟
第4节:激励
第5节:感伤
第6节:彻悟
第7节:慰藉
第8节:认同
第9节:肯定和期望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赞叹,或感伤,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总给全文
诗人由红烛形象联想到自身,勉励自己要有红烛一样的为国家献出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
青春的价值 意象 抒情方式 情 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阅读本组诗歌,并完成表格
青春的价值 意 象 抒情方式 情 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自由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滚滚洪涛 直抒胸臆 挣脱束缚
追求解放
《红烛》 奉献 红烛 托物言志 献身祖国
忧国忧民
同样是五四时期热血的年轻诗人,为什么选取的意象和抒发的情感不同?试着联系作者生平经历与性格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任务二
1.闻一多的诗集《红烛》是在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的影响之下创作而成的。你觉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这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是否存在共通点是什么?
研读本组诗歌,完成下列任务
共通点:本质上都是爱国情感的流露,都是五四精神延伸与体现。
《红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渴望突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热情与决心。
任务三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同为现代新体诗,它们分别“新”在何处?有什么不同?
研读本组诗歌,完成下列任务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新”在结构,句式长短不一,十分自由。突破了旧体诗的格律要求,奔放浪漫。
2、《红烛》:“新”在意象,借鉴“红烛”这一古典意象却又能跳脱出来,赋予新的象征性。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红烛》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小结:殊途同归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韵脚)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韵脚)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韵脚)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韵脚)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韵脚)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韵脚)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韵脚)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韵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韵脚)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韵脚)
《死水》(闻一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