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铜仁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铜仁市铜仁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铜仁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
地理测试题
一、单选题
据记录,我国本世纪目前为止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发生在2009年7月22日,被称为“长江大全食”,下图为该次日全食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四个城市,在该次日全食发生过程中最早看到日全食的是( )
A.成都 B.武汉 C.合肥 D.上海
2.上海观测该次日全食的时间始于8:32,结束于11:01。日全食结束时,太阳位于上海观测者的( )
A.东南方向 B.正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南方向
3.在该次日全食发生期间,全食带里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气温不断升高 B.夜行动物外出
C.天空亮度增加 D.无线电波中断
2024年2月3日,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轨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随着第二轨卫星成功发射,用户可以通过远程观星运力平台全时、全域无死角实时监测车辆状态,实现车辆可视、司机可视、道路可视、货物可视、能源可视,让物流管理更加透明、高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与该卫星在轨道上和地球构成的天体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
A.地月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河外星系
5.该卫星工作的环境( )
A.超重力 B.弱辐射 C.高真空 D.高气压
6.对该卫星的工作精准度干扰最大的是( )
A.风速大小 B.气温高低 C.太阳活动 D.太阳辐射
这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大湖周边是银杏、松杉等高大乔木组成的森林,林间有蕨类植物顽强地生长。完下面小题。
7.上述文字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
A.太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8.该地质年代( )
A.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B.蕨类植物极度兴盛
C.后期原始鱼类灭绝 D.喜马拉雅山脉形成
2022年9月28日,“从鱼到人”探源研究会议召开,会上提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化石研究,将很多与人类相关的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远古鱼类出现的地质时期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0.“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说明( )
①生物从低级到高级演化 ②生物演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③生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 ④生物演化受地理环境影响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地球上的生物经历的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 )
A.元古代和古生代晚期
B.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早期
C.古生代早期和中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13.①圈层的特点是( )
A.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 B.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
C.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 D.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读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A、B、C、D依次是( )
A.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
15.图中C圈层( )
A.主要成分是氧气和尘埃 B.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是不连续但规则的圈层 D.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
(1)左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是:甲 乙 。
(2)泸定地震震源位于地球的哪个内部圈层 ,它与 组成岩石圈。
(3)右图中字母表示地震波横波曲线的是 ,其传播特点是 。
(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请说明判断理由: 。
A. B.
C. D.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太阳能作为主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之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海南岛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素有“阳光岛”之称。下图示意海南岛年太阳辐射分布(单位kW·h/m2)。
(1)简述海南岛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特点。
(2)说明东方市较琼中市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川省自贡市恐龙博物馆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该地质公园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科研基地。图1为博物馆内的一个恐龙化石。
材料二:2011年,中科院学者在青藏高原发现了目前已发现最原始的披毛犀化石(距今约370万年)。披毛犀为大型食草动物,全身披毛,适应寒冷环境。其长达1米的鼻角可以刮开冰雪,找到干草。伴随着青藏高原不断隆起以及第四纪(260万年前至今)气候变化,披毛犀的活动位置发生过两次大迁徙(图2),第一次是由青藏高原逐渐向我国华北、东北迁徙,第二次是由我国华北、东北北迁至西伯利亚,并最终在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灭绝。
(1)结合地球演化历史的相关知识,指出植食性恐龙主要食物的植物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2)推测披毛犀两次迁徙时分别对应的气候变化情况。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类研究生物化石及地球历史的意义。
参考答案
【答案】1.A2.A3.B
【答案】4.A 5.C 6.C
【答案】7.C 8.A
【答案】9.B 10.B 11.D
【答案】12.C 13.B
【答案】14.D 15.B
16.【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2)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
(3)B;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4)A;横波消失
17.【答案】(1)由四周向中部递减;西部多,东部少。
(2)东方降水少,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
18.【答案】(1)裸子植物,蕨类植物。中生代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较多。
(2)第一次(青藏高原迁往华北、东北):气候变冷;第二次(华北东北迁至西伯利亚):气候变暖。
(3)帮助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变,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了解地球进化规律,以便掌握人类的进化方向;了解地球进化史,了解环境生态灾难的原因,防止人类重蹈覆辙;掌握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便开发等。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