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愁染秋心,声慢情长
---- 《声声慢(寻寻觅觅)》品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9-3课教学
李清照
教师引导: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才女,她半世孤苦,却清高脱俗;半生坎坷,却坚忍执着。她能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闲愁,亦能抒“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她就是李清照。我们曾经学过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那么这首《如梦令》写了什么内容?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清照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引导入:李清照出生在名门世家,父母都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加上聪明伶俐,所以才华过人。她 18 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那么,李清照这样的词风,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否贯穿了她生命的始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寻寻觅觅)》。
课堂导入
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黄蓼园《寥园词选》语)而当怜花惜花的易安居士面对“晚来风急”“梧桐更兼细雨“满地黄花堆积”又会是怎样的“凄婉”呢
请你化身为可以在时空里自由穿梭的李清照“本照”,对“彼时”的自己说几句心里话……
【教学目标】
品叠词之妙: 感受叠词营造的声韵美与意境美。
析抒情之法: 掌握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的运用。
悟愁情之深: 深入理解李清照晚年深沉的个人之愁与家国之痛。
识婉约之风: 初步了解李清照婉约词派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词中“愁”的内涵,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核心任务: 解构“愁”之密码
任务一:我知婉约词宗“事”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夫妻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夫妻感情笃厚,生活美满和谐。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1125年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一家被迫南迁避难,几年后,其夫赵明诚在去赴官任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作为乱世词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宋室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任务一:我知婉约词宗“事”
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作为乱世词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宋室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南渡前
南渡后
任务二:我诵婉约词中“愁”
声声慢
读准字音,语速缓慢 ,语调低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任务三:我品婉约叠中“愁”
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请找出本词的词眼(传达情感的词)。

1.本词的词眼是?
2.主旨句是哪一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任务三:我品婉约叠中“愁”
明茅映《词的》有言:“这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绝真是绝唱!”请赏析本词叠词之意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感情基调·哀怨凄凉
从寻寻觅觅入手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结果
引发
体现
孤苦无依
如有所失
眼前景
愁情
肃杀凄清
凄然寡欢
惨然不乐
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痕迹;
写环境的凄凉、寂寞。
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特点:
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营造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任务三:我品婉约叠中“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首句运用叠词的作用:
1、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2、内容上:巧用叠词,形象地写出了寻觅无着、四顾茫然的女词人形象及其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
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任务三:我品婉约叠中“愁”
任务三:我品婉约叠中“愁”
明茅映《词的》有言:“这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绝真是绝唱!”请赏析本词叠词之意趣。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笔更直而情更切,字字血泪,泣人泪下,感人至深。
此句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点点,一滴滴,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任务四:我析婉约景中“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小组探究: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
意象①: 三杯两盏淡酒
关于酒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思考: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因“愁”浓而感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凄凉惨淡。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任务四:我析婉约景中“愁”
任务四:我析婉约景中“愁”
意象②: 怎敌他、晚来风急
关于秋风的诗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 )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风缘何而急?秋天、晚来:环境清冷。一个“急”字给人以迅猛寒冷之感,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
任务四:我析婉约景中“愁”
意象③: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关于雁的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结论:过雁“乡愁、离愁、悼亡之悲”的象征。
1、旧时相识。北雁南归,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2、“雁”是传信使者。大雁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人却不人世。它让词人回想起当年和丈夫鸿雁传书的日子,更增添了词人心中的无限凄凉。如今,丈夫已逝,谁会再给她捎信?她又捎信给谁呢?睹物思人,雁是人非,更感绝望和悲哀。
任务四:我析婉约景中“愁”
意象④: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关于黄花的诗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是孤独愁情的寄托,隐含生命逝去的悲哀。
既指憔悴无人怜惜的菊花,也是作者自喻。比喻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任务四:我析婉约景中“愁”
意象⑤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关于雨、梧桐的诗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是哀愁的象征。
细雨也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任务四:我析婉约景中“愁”
意象-意境-情感
意象:淡酒、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意境:
添愁、助愁
情感:
冷清、凄惨、哀怨、愁苦之境
国破家亡之悲
丧夫孤独之愁
颠沛流离之苦
营造了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瑟苦的心境,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
任务五:我解婉约心中“愁”
知人论世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宗二帝被,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广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任务四:我析婉约景中“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但却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诗人为什么愁呢?“愁从何来”?
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1101-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1127年:金兵入侵并灭北宋,金石书画毁于战火。
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逝。
1130年:为赵明诚辩通敌之冤,奔波于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辞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国愁——亡国之恨

家愁——沦落之苦

情愁——孀居之悲
人生际遇对词人作品的影响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丧夫之痛
亡国之恨
孀居之悲
流离之苦
情愁、家愁、国愁,愁愁上心头!
痛 天上人间 各半 悲 美满姻缘 难全
伤 半壁江山 沦陷 恨 偏安一隅 用奸
苦 形影相吊 孀晚 愁 漫漫余生 难捱
任务五:我解婉约心中“愁”
任务六:我明婉约词中“异”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这首词作于词人婚后不久,丈夫外出游学之时。
醉花阴
【注】这首词作于词人婚后不久,丈夫外出游学之时。
《醉花阴》 《声声慢》
描写的意象 薄雾、浓云、永昼、瑞脑、金兽、重阳、玉枕、纱窗、东篱、黄昏、酒、暗香、帘、西风、黄花 淡酒、风、雁、黄花、窗儿、梧桐、 细雨、黄昏
构成的意境 凄凉、空虚 凄清、冷落
抒发的情感 孤寂冷清相思之愁 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流离之苦
任务六:我明婉约词中“异”
收束全文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宏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受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假设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任务四:我析婉约景中“愁”
品宋词感怀
品宋词感怀
绝美宋词日久新,因声求气入耳听。
大江东去意壮美,满地黄花愁吾心。
建功立业抒豪迈,感时伤事表悲情。
婉约豪放皆动人,千古传唱唱到今。
布置作业
(余生,寻找我们的心安之处)
1.课后探究:
在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中写道,“苏轼词豪放,李清照的词婉约。”你认为这种说法严谨吗?自主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借助今天的学习内容,反驳这一观点。
2.练笔:用一组排比句总结李清照。
李清照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李清照是忧国伤世的赤子精魂,李清照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李清照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李清照是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就是李清照。
收束全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