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做前提;由前提得出的那个判断,叫做结论。论证,是用某些理由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的过程或语言形式。一个简单的论证就是一个推理,其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其论点相当于推理的结论。从论据导出论点的过程即论证方式,相当于推理形式。一个复杂的论证则是由一连串不同的推理构成的,表现为一个推理系列。不过,论证和推理有一个实质性的区别,即推理并不要求前提必须为真,假命题之间完全可以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例如:“如果所有的金子都不是闪光的,那么所有闪光的东西都不是金子。”而论证的目的在于说服对方接受或拒绝某个主张,因此论证过程不仅要合乎逻辑,论据也必须真实。
根据论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论证可分为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演绎论证是依据有效的推理形式,从已经接受为真的一般性命题(作为前提)出发,推出某个或某些个别性真命题(作为结论)的过程或形式,其论据与结论之间有必然关系。例如数学中常用公理、定理进行的“证明”。归纳论证则是沿引一些事实性例证,推出某个一般性命题的真,或推出某个新的个别性命题的真的过程或形式,其论据与结论之间有或然关系。归纳方法,包括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类比法等。例如:“铜加热之后体积增大。铁加热之后体积增大。铜铁都是金属,所以金属加热之后体积就会膨胀。”该论证运用了简单枚举法,其论据都为真,但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为真。为进一步证实该结论,还需要样本量更大的精细观察和实验,而且还需要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演绎分析。
一个复杂的论证往往有省略现象,如同几何证明中的跳步现象。论证中省略的关键隐含内容,具有如下特点:未被明确陈述出来;被论证者认为是显而易见、理所应当的;是推出最终结论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论证的关键;其本身不一定为真。正因为论证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所以任何论证都可以被质疑,并且应当接受批判性思维的检验。
(选编自网络)
材料二:
世所公认的逻辑学说三大源头——中国先秦名辨学说、古印度正理——因明学说和古希腊逻辑学说,都是在百家争鸣的“论辩时代”产生与发展的。
古希腊论辩术之集大成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的《论辩篇》(包括《辩谬篇》,逻辑史家公认《辩谬篇》实为《论辩篇》的最后一章),与我国先秦后期墨家的《墨经》(又称《墨辩》)、古印度《正理经》一样,涉及论辩术的方方面面。尽管论辩的目的在于“争胜”,但是三部古代经典都不约而同地阐明,要展开“良性”论辩,就要求在论辩中“尊重(合理的)论证”,即要求论辩者不仅要就论证中的论据(前提)达成共识,而且要就论据是否能够推出论题(结论)达成共识;论辩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动人”,但是合理的良性论辩必须将“情”与“理”区别开来,要将“修辞术”与“论证术”区别开来;良性的论辩应能识别并反驳论证中各种“推不出”的谬误,并拒斥自觉地利用这些谬误的“诡辩术”。这样,就把区分合理论证与不合理论证的研究从论辩术中突出出来,从而把从论据(前提)是否能够“推出”论题(结论)的研究突出出来,这就形成了系统反思人类“推理理论”的逻辑学说的三大源头。
(节选自王习胜、张建军《走近“逻先生”——逻辑、社会与人生》)
材料三:
中国的逻辑学家缺乏如古希腊学者那样的优越物质条件和闲暇时间。《贵义》篇虽载墨翟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所以要挤时间多读书。但他也是“量腹而食,度身而衣”(《鲁问》),终日“自苦而为义”(《贵义》)的大忙人,并且生活十分清苦。《鲁问》篇墨翟弟子自述在墨翟门下的生活情况,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庄子·天下》描写墨者的生活情景是:“生不歌,死无服。”“其生也勤,其死也薄。”“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穿木屐、草鞋),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把自觉吃苦作为最高原则)。”墨者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依靠着集体的力量,竟然创造出《墨经》这样的杰作,这怎能不令人叹服!但是,由于墨者缺少如古希腊学者那样的优越物质条件和闲暇时间,这也多少限制了墨者逻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墨家逻辑在理论的深度上比亚里士多德逻辑逊色,在思维形式结构的研究上不如亚里士多德逻辑。墨家逻辑与实际政治的治乱和利害联系较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毋宁是中国逻辑学的缺点。有的外国学者在评价世界各支逻辑学说各自的特点时说:“西方的逻辑学,是由古代希腊人以纯粹求知的兴趣开始研究并连绵至今的一个成长过程。它既不像中国那样,为实践的目标所限制;也不像印度那样,被宗教所束缚。”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节选自孙中原《中国逻辑学趣谈》)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前提,由前提推出的判断叫结论。
B.数学中运用公理进行的“证明”属于演绎论证。
C.一个推理如果前提为假,其推理过程必然不合乎逻辑。
D.归纳论证的论据为真,推出的结论不一定为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证一般是由一个推理或者一连串不同的推理构成;论证既要求论证过程合乎逻辑,也要求论据必须真实。
B.在相同的时期,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分别产生了名辩学说、正理——因明学说和逻辑学说,它们构成了逻辑学说三大源头。
C.合理的良性论辩要将“修辞术”与“论证术”区别开来,论辩时既要“以理服人”,也讲究“以情动人”。
D.墨家逻辑在理论的深度上比亚里士多德逻辑逊色,在思维形式上也有缺憾,这与墨者缺少优越的物质条件和闲暇时间有关。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论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应礼部试时,为论证施行刑赏应以忠厚为本,臆造出尧与皋陶对刑法的互相制约作为例证,可见论据不真同样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B.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C.墨家的继承者们,把自觉吃苦作为最高原则,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吃苦才能创造出杰作。
D.中国和印度不像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以纯粹求知的兴趣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直至今日,他们有的被实践的目标限制,有的被宗教束缚了。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阐释“‘良性’论辩”的内涵。
5.有人说:“盘点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等世界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请根据材料,指出这段话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论证与结论产生错误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枫叶红时
魏巍
激烈的防御战已经进行了20多天。在敌人进攻的主要地段上,差不多每个阵地,每天都要打下敌人数次至十数次的冲锋,每个阵地都要经过反复的争夺,许多阵地被敌人大量的炮火轰成了焦土。
邓军和周仆的团指挥所设在一座山岗的背坡,实际上不过是仓促挖成的两个土洞。一个是作战室,一个是邓军和周仆的住房。山岗上长满了青松和红枫,土洞前还有一道浅浅的溪水。虽然山上山下落了不少炮弹,但是因为地形选择得好,洞子却安然无恙。尤其在那没有被炮火损伤的地方,仍然红叶满山,看去比红花还要鲜艳好看。
邓军一早到二营去视察了,只有周仆留在指挥所。这时,哨兵进来报告说师长来了。
山下有四五个人,绕过那个大炸弹坑,上了山坡。为首的正是师长,他以一向轻捷的脚步嗖嗖地向山上爬着。周仆急忙迎下山,把这位“抗大”同学让进洞子。
“老周,怎么几天不见,成瘦猴儿了?”
“你比我也强不了多少嘛!”周仆望望师长清瘦的面容笑着说。
“是不是吃的不够了?”
“还过得去。”周仆拿出他那小拳头般的大烟斗和烟荷包晃了晃。笑着说,“就是这个困难哪!……这几天,我们老邓饭倒是吃不下多少,烟是一支接一支。我们有两个参谋,烟瘾也够瞧的。他们抽完了,就向我发起进攻。”
“我差点儿忘了。”师长笑着说,“还给你们带来了两条‘大生产’哪!”
周仆接过烟,交给警卫员小迷糊:“给参谋拿两包。剩下的给团长存着。没有我的话,一概不许乱动!”
师长来,大概因为本团把一00高地丢了。想到这儿,周仆不免有些难受。他燃起大烟斗,一抬头,发现师长正瞅地图。他检讨说:
“我们准备晚上夺回来!你看,是不是把反击计划向你汇报一下?”
“不,老周,不忙。”师长笑着说,“我今天是来找办法的。”
周仆惶惑不解地说:
“一号,你怎么对我也客气起来了?”
“不,不是客气。”师长再次郑重地说,“主席这次指示我们:持久作战,积极防御。可是究竟怎样具体地贯彻,并没有真正解决。我本来想开一次师党委会,当前情况不允许,我就跑到你这儿来了。”
周仆知道他有一些问题要讲,就抽着大烟斗,静静地听着。
“这次防御战打了20天了。”师长闪动着布满红丝的眼睛望着周仆。“我提出‘与阵地共存亡’。前天三十团的三营营长最后带着十几个战士坚守阵地,整个阵地轰成焦土,他们没有叫一声苦。最后只剩下几个人,还不肯向我说明真实的人数。当时我问:‘你们守得住吗?’这个营长说:‘一号,你放心吧!我们坚决与阵地共存亡,就是剩下一个人也不能丢了阵地。’结果,这个营长和几个战士牺牲在阵地上……我十分难过,难过的倒不是别的,而是我提出这样的口号,造成了人地两亡。当然,不是说这样的口号应当一概否定,在扼守某些要点时,还必须有这种精神。就是今后也需要这样做。可是,作为指挥员,却不能单纯依靠这个口号搪塞责任。我们必须认真地找出一些办法……”
“事实上,我们也采用了一些办法。”周仆说,“例如兵力上的前轻后重,火器上的前重后轻;还有适时的撤退和反击夺回阵地……”
“对,”师长接过来说,“但是,这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现在拿出办法抵消敌人的火力优势。”
水早已沸腾起来,被冲开的壶盖,呛啷一声滚在地下。周仆连忙拾起壶盖,倒了满满一茶缸,端到师长面前。
“你们有没有一些单位,打得比较好、伤亡又比较小的?”
“当然有。”周仆笑着说,“我们的三连,打下敌人几十次冲锋,自己伤亡还不到20个人。”
师长的眉毛一扬。
“如果我记得不错,大概18个人。”
师长神情兴奋,笑着问:
“郭祥这个嘎家伙,他又出什么鬼点子了?”
“据说,工事修得好。”
“什么样的工事?”
周仆一时回答不出,涨红着脸说:
“我们还没来得及看呢,……听他们营长说:敌人要打炮的时候,郭祥吹一声哨子,他们就隐蔽在工事里,外面只留一两个哨兵观察;等到敌人炮火一停,他们就跳出来反击敌人。”
“大家都是这样的打法。”师长显然不满足地说,“问题是:为什么别人的工事被炮火摧毁,他们的工事没有摧毁呢?”
周仆一时回答不出,师长不禁埋怨道:
“老周,你们当政治干部的,也要多关心点军事嘛!”
师长看了看表,已经下午三点钟了,就转向周仆说:“我要到三连看看。”
周仆脸上立刻显出为难的样子。他的大眼睛闪了闪笑着说:
“我把郭祥找来,跟你详详细细地汇报一下,也是一样嘛!你看天也晚了,我们走到也看不清了。”
师长笑着说:
“上次你说太早,这次你又说太晚,我知道你搞的什么战术!”
“好好,那我陪你一块去吧!”周仆跑到作战室,给团长打了电话,叫他赶快回来。接着又招呼小迷糊说:
“把那烟再带上几盒,那里还有一个烟鬼呢!”
小迷糊给周仆拿上大衣,随同师长出发。不一会儿,这位外号“爬山虎”的师长,又嗖嗖地跑到人们前面去了。
(节选自魏巍《东方》,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长带人绕过大炸弹坑,嗖嗖地爬上山,来到团指挥所,表现出了他不顾个人安危、来前线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
B.师长、周仆都清瘦了,一是因为物资匮乏,二是因为战斗残酷吃不下饭,这样写客观反映了目前遇到的巨大困难。
C.师长对战士们因为执行自己提出的口号,造成了惨重牺牲的情况进行反省和自我批评,是因为他受到了主席的批评。
D.师长一听到三连就对连长姓名随口道来,并问“又出什么鬼点子了”,说明他对前线战况和战士一直有着关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描写山岗上长满了青松和红枫,土洞前还有一道浅浅的溪水,既呼应了题目,又为紧张惨烈的战场带来了一点生命的亮色。
B.在讨论战况时,插入水壶中水开了把壶盖冲到地上,周仆拾起壶盖给师长倒水这一过程的叙述,使行文的节奏得到了舒缓。
C.用“小迷糊”“爬山虎”这些外号来代替人名,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一种方法,富有个性化的外号,往往代表人物的个性特点。
D.临出发时,周仆招呼小迷糊带烟给另一个烟鬼的语言描写,既体现出志愿军上下关系的融洽,也正面描绘出郭祥爱抽烟的特点。
8.师长是节选文本着力描写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9.团长邓军和连长郭祥是作品中“不在场”的两个人物,他们的存在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阐释。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旨深哉!司马氏之名是编①也。曰“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②也。览往代之治而快然,览往代之乱而愀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则称说其美知其有以召乱而乱则诟厉其恶。言已终,卷已掩,好恶之情已竭,颓然若忘,临事而仍用其故心,闻见虽多,辨证虽详,亦程子所谓“玩物丧志”也。
夫治之所资,法之所著也。善于彼者,未必其善于此也。君以柔嘉③为则,而汉元帝失制以酿乱;臣以戆直为忠,而刘栖楚碎首以藏奸。攘夷复中原,大义也,而粱武以败;含怒杀将帅,危道也,而周主以兴。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
“鉴”者,能别人之妍媸,而整衣冠、尊瞻视者,可就正焉。顾衣冠之整,瞻视之尊,鉴岂能为功于我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县于室、无与照之者也。
其曰“通”者,何也?君道在焉,国是在焉,民情在焉,边防在焉,臣谊在焉,臣节在焉,士之行己以无辱者在焉,学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虽扼穷独处,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故曰“通”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编:文中指《资治通鉴》。②资:依托、依据。③柔嘉:柔和美善。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知其有以A致治B而治C则称说D其美E知其有以F召乱而乱G则诟厉H其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这,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中“是”的含义不同。
B.善,对……有利,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善”的含义不同。
C.之,助词,“的”的意思,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中“之”的用法相同。
D.焉,句末语气词,与《齐桓晋文之事》“则牛羊何择焉”中“焉”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资治通鉴》叫作“资治”,不仅要知晓天下太平、天下动乱的事,还要用来作为努力践行、探求太平的依托。
B.材料一中,作者在列举多个事例后指出,成功的能够依托,失败的也可以依托;相同的可以依托,不同的也可以依托。
C.材料一认为,即使处于困窘的境地,独自居住,也能够独善其身,教导他人,知晓道理,身心快乐,这样就叫作“通”。
D.材料二认为,如果君主欺骗天下,就会导致治家者欺骗亲人,兄弟之间、父子之间也互相欺骗,上下之间离心离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
(2)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
14.这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治国之道,请分别简要概括其主要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③,剪取吴淞半江水④。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②亚:通“压”,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今山西太原市,以产剪刀著称,有所谓“并州剪”。④相传晋代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淞江半幅练纹归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从题材上看是题画诗,从体裁上看属于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
B.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催迫而仓促作画,极力赞扬王宰的创作态度。
C.前六句委婉赞扬了主人,能够静心等候,懂得珍惜,将画作独挂于高堂素壁之上。
D.末两句用典故既表达了自己观画的感受,又热情赞扬画作,剪去半幅就是吴淞江。
16.“壮哉”是诗人对王宰所画山水的总体评价,“壮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都信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 , ”,表达的就是乱世中读书人的人格追求。
(2)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苏轼也像常人一样有英雄崇拜心理,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自己心目中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赤壁赋》中钦羡曹操“ , ”,实乃当时之豪杰。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化浪潮为乡村产业振兴打开了新的空间。从全天候监测气象、土壤、温湿度来提升种植水平,到专家远程识别诊断病虫害、推荐优选用药方案;( )智慧系统对人员、农资、设备等进行精细化、数字化管理,( )电子商务有效拓宽农副产品销路……数字技术贯穿农作物耕、种、管、销各环节,推动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使农业生产更精准、更高效,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数字技术具有精准快速的优势,能够提升乡村治理的科学性。比如,整合基层党建、产业、乡村旅游、村民信息等数据,建立“村村享”智慧治理平台,解决了群众办事门难找、跑路远、环节多、手续繁等突出问题,让村民办事从“最多跑一次”到“跑也不出村”。再比如,将当地各部门的各类基础数据归集到一起并接入“城市大脑”,可以自动生成相关数据报表和趋势分析,供有关部门研判决策,指导各村发展特色产业。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4月28日05版)
18.如果说不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红利”,必将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广大农民享受到的“数字红利”有哪些?
19.文中括号内缺少一组关联词,根据上下文,你认为下列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从……到…… B.无论是……还是…… C.或者……或者…… D.不仅……而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传统文化类作品“出圈”的例子 ① 。《千里江山图》引发“故宫跑”,《中国诗词太会》掀起吟咏诗词的热潮,《上新了·故宫》呈现鲜活的历史文化……这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故纸堆”“老古董”,而是变得新潮、时尚、有趣味。
传统文化类作品何以频频“出圈”?
京剧、越剧、昆曲等传统戏曲,都有人们 ② 的精彩唱段,形成了固有的唱念做打表演程式,呈现出套路化的弊病。但以“熟悉嫁接陌生”的形式展现,形成“反差式创新”,就能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文艺作品要想在海量信息中 ③ ,往往需要一个“高光时刻”、一位“亮点人物”、一套醒目的“包装”,这能大大提升作品的辨识度,让其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吸引人的目光。
从剧场、影院、电视到PC端,再到手机等移动平台,每次媒介形式的变化都会带来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化。由于平台下沉,传统文化的“出圈”,呈现出“国家队”与“民间队”齐头并进的局面。除了推出《只此青绿》等“出圈”艺术精品的国有文艺院团,很多新媒体达人,借助网络的力量,开辟出传统文化“出圈”的新路径。
各种要素交织共存的传播生态给传统文化类作品“出圈”提供了多重机会,也带来更多挑战。唯有把握机会,适应变化,方能掌握传播密码,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艺术“破圈”成功。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01月03日13版)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根据文本,用三个词概括传统文化类作品“出圈”的三个要素。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引发‘故宫跑’的《千里江山图》、掀起掀起吟咏诗词的热潮的《中国诗词大会》、呈现鲜活的历史文化的《上新了·故宫》……这让传统文化不再古老无趣,而是变得新潮、时尚、有趣味”。你认为哪一种更好?为什么?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不少国际机构上调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由于商家对“算法”的滥用,用户对大数据越来越缺乏信任;某些机构设计假剧本,制作伪正能量博取网民的泪水;电商头部主播频繁出现带货“翻车”,消费者怀疑主播慷慨激昂的背后,到底有几分是真?
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提到,“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D 4.①尊重(合理的)论证,做到“以情动人”;
②“以理服人”并将“情”与“理”区别开来;
③识别并反驳论证中各种“推不出”的谬误,拒斥自觉地利用这些谬误的“诡辩术”。 5.①归纳论证。
②样本量小,不具有普遍性,以偏概全;
论证的前提必须真实,题干忽略了这些人的成功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个人天赋、机遇、创新能力、社会环境等,并非仅仅因为辍学。
6.C 7.D 8.
①师长在战争激烈时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前线,显示其利落果断,勇敢无畏。
②对战士牺牲的痛心,对自我的深刻反思,显示其善于反思,勇于担当。
③深入一线了解实际情况,认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示其务实求进,积极探索。
④关心团里是不是物资匮乏,对连长姓名随口道来等,显示其关心战士,平易近人。 9.
①丰富情节,增加悬念:团长邓军一早去二营视察“不在场”,使得情节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郭祥未直接出场,但引导师长和周仆再次深入探讨防御战的有效方案,丰富并推动情节,同时引发了读者对他的“工事”的好奇,增加悬念。
②侧面烘托,突出主题:通过师长对郭祥所在三连可能采用的独特作战方法的探究,从侧面突出了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有效作战方法的重要性这一主题。
③互相映衬,塑造人物:团长邓军和连长郭祥的“不在场”与师长、周仆的在场互相映衬,更全面地塑造了不同层级的军人形象,展现了整个军队在战争中的不同层面的状态和贡献。
10.CEG 11.C 12.D 13.(1)治国所依靠的,只在于执政者的一心,而历史特别是治理的借鉴。
(2)靠欺骗得来的利益不足以医治他因此遭到的伤害,靠欺骗获得的好处不足以弥补他因此造成的损失。 14.材料一认为治国要一心求治,研究前人的成败,善于从历史中借鉴,懂得变通。
材料二强调君主应以诚信治国,上下都应守信。
15.C 16.①山势之壮美。“昆仑方壶”,以极东极西两座仙山,写出山水图的缥缈壮美。
②水势之壮阔。诗中既描绘了洞庭湖湖水和日本东海海水相连,又描绘了江海水波与银河相接,水中云气弥漫、飞龙舞动之杳远壮阔。
③风势之壮伟。巨风掀起洪涛巨浪,山上树木都低下头来,以水势写风势之壮伟。
17.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18.
①提升种植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拓宽农副产品销路。
②办事更加便捷;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19.A
20.
①比比皆是 ②耳熟能详 ③脱颖而出 21.
创新、包装(亮点)、传播(媒介变化) 22.
原文更好:
①原文先直接点明作品名称,让其作主语引领句子,突出“出圈”主体,强调作品的影响力:改写后的句子不如原文直接、鲜明。
②原文使用比喻修辞,把“传统文化”比喻成“故纸堆”“老古董”,形象写出未开发的“传统文化”的古老陈旧、闲置无趣,与后文“变得新潮、时尚、有趣味”相呼应,表明传统文化“出圈”后的效果;改句直接叙述,缺少生动性。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