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份月考化学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份月考化学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安徽省合肥四十六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1.如图所示为我国唐代名画捣练图。画卷呈现的工序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捶打织品 B. 梳理丝线 C. 缝制衣物 D. 烧炭熨烫
2.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和科研等领域,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鱼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B.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其质量分数约为
C.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物理变化
D.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可用作燃料
3.下列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又不是分解反应的是( )
A.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B. 氢气氧气水
C. 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D. 氧化汞汞氧气
4.石油炼制过程需要使用高效催化剂生产汽油、柴油等其他石油化工产品。研发多种石油化工生产催化剂,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科学家是( )
A. 闵恩泽 B. 侯德榜 C. 屠呦呦 D. 张青莲
5.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 动物呼吸 B. 酒的酿造 C. 铁在氧气中燃烧 D. 食物腐败
6.工业制取氧气主要有下列步骤。将经过除尘、除二氧化碳、除水的空气进行下列操作: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以上步骤不涉及化学变化
B. 储存在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是纯净物
C. 步骤得到的剩余液体为淡蓝色
D. 液氮的沸点比液氧的沸点低
实验课上,小明用酒精灯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7.以下一系列操作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倾倒液体 B. 夹持试管
C. 点燃酒精灯 D. 加热液体
8.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了,造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有( )
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开始加热时未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A. B. C. D.
9.下列关于蜡烛的实验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 图比较蜡烛与水的密度 B. 图验证蜡烛焰心气体是氧气
C. 图验证产物有水 D. 图验证白烟是否能点燃
10.以下各装置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收集氧气 比较催化效果 检验氧气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D. 只有
11.关于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实验的表述,存在科学性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汞需要足量 B. 曲颈甑中的汞可以换成硫粉
C. 曲颈甑中汞的作用是消耗氧气 D. 钟罩内液面上升推测钟罩内气体压强减小
12.图是利用气体压强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装置。点燃红磷,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红磷要足量
B. 段气压增大是因为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气体膨胀
C. 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红磷熄灭的是点
D. 若点时就打开止水夹,集气瓶中的上升水位会低于理论的水位高度
13.某实践小组的同学们跟随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质量监测仪检测某市空气质量,并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日期 主要污染物含量 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指数级别
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月日 二级
月日 一级
表中未列出二氧化碳,原因是______。
空气质量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______填“好”或“差”。
已知该市月日晚下了一夜雨,比较这两天的空气质量日报,发现含量变化最小的物质是______。据此猜测该物质具有的一条物理性质是______。
为了使空气清新、天空更蓝,下列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正确的有______填字母。
A.推广使用新能源
B.加强企业排污管理
C.雾霾天气,实施私家车限行措施
14.以下是初中教材中的几个实验,请回答问题。
写出实验丙中涉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集气瓶底部预留一些水的原因是______。
使用实验丁可粗略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将盛有红磷的燃烧匙在酒精灯上点燃,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大量______,放热。正确选择和使用试剂是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本实验对试剂的选择和使用合理的是______。
A.可以用铁代替红磷实验
B.红磷要足量
C.产物不能为气体
实验甲、乙、丙三个反应的相同点有______填序号。
A.都是分解反应
B.都放出热量
C.产物常温下都是固体
D.都是化合反应
E.都是氧化反应
F.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做实验甲和乙时,木炭、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做丙实验时,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而在空气中只是红热并未燃烧。据此说明可燃物能否燃烧或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_有关。
15.薯片因其多样的口味和香脆的口感成为了深受大家喜爱的零食。某工厂中薯片的制作流程如下,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对土豆进行洗涤时所用的自来水属于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切片,烘干过程中土豆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变化,调味时使调料与土豆片充分混合的操作是______。
包装过程中充入的气体可能是______写一种,利用该气体______的性质。
16.回答“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图中仪器的名称是______。
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
该实验方案中,图中图标需要标注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用该方法制取的发生装置应选择图中的装置______填字母序号。
将图中的收集装置与选择的发生装置相连,制取氧气。
实验完成后,老师对“组装收集装置”和“收集气体”的过程进行点评,上述两个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操作,可能会影响收集到氧气的浓度,例如“未验满就停止收集”。请再写出一点可能导致收集到氧气的浓度偏低的错误操作:______。
17.化学兴趣小组为元旦晚会准备了“大象牙膏”趣味实验。同学们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泡沫未出现“牙膏”状喷射效果,于是他们对该实验再次进行了探究。
已知:常用的催化剂有二氧化锰、氯化铁和碘化钾等。
在锥形瓶中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一定量的发泡剂,将等质量的不同催化剂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倒入锥形瓶中。
实验结果如下:
编号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发泡剂的体积 催化剂 “牙膏”喷射效果
实验 喷射无力,夹杂黑色的粉末
实验 喷射激烈,泡沫来不及形成
实验 泡沫快速涌出
实验 喷射力不足
实验 喷射高,“牙膏”连续
实验中,量取过氧化氢溶液应选用______填“”或“”量筒。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______不变。
实验、、是探究催化剂种类对“牙膏”喷射效果的影响,则为______。
对比实验______可知,发泡剂的量会影响“牙膏”喷射效果。
查阅资料: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铁、碘化钾易溶于水;酵母、洗洁精等都可以作该实验的发泡剂。
使用作为催化剂,“牙膏”喷射无力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总结以上实验,有同学猜测发泡剂的种类可能也会影响“牙膏”的喷射效果,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证明______。
1.【答案】
【解析】解:、捶打织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梳理丝线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缝制衣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烧炭熨烫,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
【解析】解:鱼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溶解有一定量的氧气,但氧气不易溶于水,故A选项错误;
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而非质量分数,故B选项错误;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选项正确;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但本身不能燃烧,不能用作燃料,故D选项错误;
故选:。
A.判断该说法是否正确,关键在于理解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特点,不能仅根据鱼能在水中生存这一现象就得出氧气易溶于水的结论,要明确氧气在水中的实际溶解情况。
B.考查对空气中各成分含量表示方法的理解,要区分体积分数和质量分数的概念,明确空气中氮气含量是用体积分数来表示的。
C.判断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在于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来进行分析。
D.分析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要明确氧气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根据燃料的概念判断氧气能否用作燃料。
本题难度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空气中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的理解,通过分析氧气在水中的溶解、稀有气体通电发光等现象,让学生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正确使用化学物质,避免因错误认识而造成不良后果。
3.【答案】
【解析】解:、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形式,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D、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根据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
【解析】解:、闵恩泽是中国著名的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他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炼制的催化剂,如裂化催化剂和重整催化剂,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故A符合题意;
B、侯德榜是著名化学家,主要贡献是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改进了纯碱碳酸钠的生产工艺,故B不符合题意;
C、屠呦呦是药学家,主要贡献是发现并提取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故C不符合题意;
D、张青莲是化学家,主要贡献是精确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关注化学学科成就、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答案】
【解析】解:、动物呼吸,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B、酒的酿造,是粮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C、铁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D、食物腐败,是食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
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缓慢氧化的概念、特征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
【解析】解:、工业制取氧气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法,工业制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故A说法正确;
B、储存在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中含有氧气、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说法错误;
C、剩余的液体主要是液氧,液氧是淡蓝色的,故C说法正确;
D、由图示可知,氮气先蒸发出来,说明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故D说法正确。
故选:。
A、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C、根据液氧的颜色来分析;
D、根据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氧气的工业制取原理,液态氧气的颜色,以及工业贮存氧气的方法,并且一定要理解该变化过程是物理变化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及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7~8.【答案】A 、D
【解析】解:向试管中倒入液体,瓶塞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故选项正确;
B.夹持试管时试管夹应从试管的底部套入,夹在距离试管口处,图中试管夹从试管的上部套入,故选项错误;
C.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酒精洒到外面,引起失火,故选项错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用手拿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夹角,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
根据化学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了解化学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答的关键。
解: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要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
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从而导致试管破裂;
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由于灯芯处温度较低,因此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从而导致试管破裂;
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会使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喷出,但不会引起试管破裂;
开始加热时未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从而导致试管破裂。
因此造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有。
故选:。
根据试管在加热的过程当中发生破裂,主要的原因是试管的受热不均匀,以及骤热和骤冷造成的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当造成玻璃仪器破裂的原因,熟知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
9.【答案】
【解析】解:、蜡烛浮在水面,说明蜡烛密度比水小,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将玻璃管置于焰心,可以从蜡烛火焰中引起一缕“白烟”,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玻璃管上口处,“白烟”被点燃,说明焰心气体具有可燃性,是石蜡蒸气,不是氧气,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符合题意。
C、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燃着的火柴靠近白烟,蜡烛被点燃,说明白烟能被点燃,具有可燃性,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答案】
【解析】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气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的外壁,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正确;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氧气时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但导管一定要伸入到集气瓶底部,保证空气排出完全,使收集到的氧气较纯净,故错误;
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应该保持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相同,故错误;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检验氧气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若木条复燃,则该气体为氧气,故正确。
故正确。
故选:。
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1.【答案】
【解析】解:、实验中汞需要足量,这样才能将曲颈甑和钟罩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从而准确测定空气成分,故选项A表述正确;
B、曲颈甑中的汞不能换成硫粉,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装置内气体压强变化不明显,无法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B表述错误;
C、曲颈甑中汞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其作用是消耗氧气,故选项C表述正确;
D、钟罩内液面上升,是因为氧气被消耗,钟罩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液面上升,故选项D表述正确。
故选:。
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用燃烧法或加热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利用的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装置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通过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来确定氧气在瓶内空气里的体积,从而推算出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或加热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
【解析】解:、实验时,红磷足量,使红磷与空气中氧气充分反应,减小实验误差,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瓶内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使集气瓶中压强变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图中点压强最大,此时温度最高,表示红磷刚好熄灭,点压强开始增大,此时是打开了弹簧夹,故选项说法错误。
D、若点时就打开止水夹,此时还没有恢复到室温,气体处于膨胀状态,集气瓶中的上升水位会低于理论的水位高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根据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物为非气态。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装置的气密性好;所用试剂必须是足量;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室温,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差;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解析】解: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虽然会导致温室效应,但未被归类为污染物。
空气质量指数越大,表示污染物浓度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如月日为二级,月日为一级,说明指数越大空气质量越差。
对比两日数据,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的含量均大幅下降如可吸入颗粒物从降至,而一氧化碳含量保持不变。这表明一氧化碳未被雨水溶解或冲刷,推测其物理性质为难溶于水。
推广使用新能源,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降低空气污染物排放,故选项措施正确。
B.加强企业排污管理,直接控制工业污染源,故选项措施正确。
C.雾霾天,实施私家车限行措施,能减少尾气排放,缓解雾霾,故选项措施正确。
故答案为:
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差;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根据常见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空气质量指数越大,表示污染物浓度越高,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两天的空气质量日报数据,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保护空气的措施、空气的污染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白烟;;

氧气浓度
【解析】实验丙为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为;该实验中集气瓶底部预留一些水的原因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A、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用铁代替红磷实验,故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中红磷要足量,以耗尽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故符合题意;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产物不能为气体,是因为若产物为气体,会导致装置内压强差变化不明显,水无法进入集气瓶,则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符合题意。
、实验甲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实验乙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实验丙为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三个反应均不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不属于分解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B、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均放出热量,故符合题意;
C、实验甲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实验乙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实验丙为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是气体,四氧化三铁是固体,故不符合题意;
D、实验甲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实验乙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实验丙为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三个反应均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符合题意;
E、实验甲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实验乙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实验丙为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三个反应均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符合题意;
F、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条件均为点燃,故符合题意。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做实验甲和乙时,木炭、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做丙实验时,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而在空气中只是红热并未燃烧,据此说明可燃物能否燃烧或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故答案为:;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白烟;;

氧气浓度。
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以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的现象以及基本反应类型来分析;
根据实验变量分析回答此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了学生整合基本化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混合物;
物理;搅拌;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解析】自来水中除水外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切片,烘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调味时使调料与土豆片充分混合的操作是搅拌,搅拌能将调料和土豆片充分混合。
包装过程中充入的气体可能是氮气,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性质。
故答案为:
混合物;
物理;搅拌;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根据自来水中除水外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来分析;
根据切片,烘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以及搅拌能将调料和土豆片充分混合来分析;
根据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转化和制备,解答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答案】锥形瓶;
;;;
收集前集气瓶未装满水或导管口刚有气泡就收集等答案不唯一
【解析】根据常见仪器的形状和用途,可知仪器是锥形瓶。故答案为:锥形瓶;
、该实验没有用到电,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该实验需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故需要注意热烫,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该实验过程中没有产生有害气体,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可以写出文字表达式:。
因为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反应,所以发生装置应选择图中的装置。
故答案为:;;;
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此时排出的气体主要是装置内的空气,会使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偏低;集气瓶未装满水,瓶内留有空气,也会导致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偏低。故答案为:收集前集气瓶未装满水或导管口刚有气泡就收集等答案不唯一。
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分析;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
根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相关知识,包括仪器名称、化学方程式书写、发生装置选择以及影响氧气浓度的错误操作,涉及仪器用途、气体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知识点。
17.【答案】。
过氧化氢水氧气;化学性质。

和。
二氧化锰难溶于水,与过氧化氢接触面积较小,反应速率较慢。
取等体积、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两个完全相同的锥形瓶中,再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不同种类的发泡剂,振荡混匀后观察“牙膏”的喷射效果
【解析】量筒的选择应根据所量取液体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量筒,以减小误差。实验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所以应选用量筒。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文字表达式:;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作为催化剂,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它只改变反应速率,其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
在探究催化剂种类对“牙膏”喷射效果的影响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除催化剂种类不同外,其他条件应相同。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为,所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也应为。
对比实验需控制单一变量,探究发泡剂的量对“牙膏”喷射效果的影响时,应保证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催化剂种类相同,只有发泡剂的量不同。实验和中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均为,催化剂均为,发泡剂的量不同,所以对比实验和可知,发泡剂的量会影响“牙膏”喷射效果。
根据查阅资料可知,二氧化锰难溶于水,与过氧化氢接触面积较小,导致反应速率较慢,所以“牙膏”喷射无力。
采用控制变量法,取等体积、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两个完全相同的锥形瓶中,再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不同种类的发泡剂,振荡混匀后观察“牙膏”的喷射效果,以此来证明发泡剂的种类对“牙膏”喷射效果的影响。
故答案为:。
过氧化氢水氧气;化学性质。

和。
二氧化锰难溶于水,与过氧化氢接触面积较小,反应速率较慢。
取等体积、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两个完全相同的锥形瓶中,再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不同种类的发泡剂,振荡混匀后观察“牙膏”的喷射效果。
量筒的选择应根据所量取液体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量筒,以减小误差。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作为催化剂,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它只改变反应速率,其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
对比试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
对比实验需控制单一变量,探究发泡剂的量对“牙膏”喷射效果的影响时,应保证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催化剂种类相同,只有发泡剂的量不同。实验和中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均为,催化剂均为,发泡剂的量不同,所以对比实验和可知,发泡剂的量会影响“牙膏”喷射效果。
根据查阅资料,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判断。
采用控制变量法,取等体积、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两个完全相同的锥形瓶中,再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不同种类的发泡剂,振荡混匀后观察“牙膏”的喷射效果,以此来证明发泡剂的种类对“牙膏”喷射效果的影响。
根据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即其定义和控制变量法来分析题目是解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