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问津教育联合体2027届高二10月联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10月15日上午8:00—9:15试卷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武帝去世后,继位的昭帝年仅8岁,外戚霍光以大将军身份秉政,领尚书事。西汉后期如外戚王莽等,也都是以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上述现象反映出( )
A. 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 B. 汉匈之间战争绵延不绝
C. 中央行政中枢权力调整 D. 中朝逐渐架空三公权力
2. 史载:“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唐中期后,胡人安禄山先后升(兼)任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长达十余年没有移地换防。此种情形当时较为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中后期( )
A. 君主专制逐渐弱化 B. 外轻内重军事格局形成
C. 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D. 任官体制潜伏割据威胁
3. 正史的记载中多次出现金朝设置“行省”的内容。如表所示为其中部分事例。据表可知,金朝的“行省”( )
事例 概况
— 明昌五年(1194年),针对黄河水患,设置行省“并行户工部及都水监官各言河防利害事”
二 承安五年(1200年),金章宗遣枢密使宗浩、礼部尚书贾铉行省山东等路,了解并解决内迁女真猛安谋克户的土地需求
三 泰和年间(1201—1208年),对宋发动战争,在边境地区复设行省
A. 借鉴了北宋典章制度 B. 呈现出临时委派色彩
C. 加快了南北民族交融 D.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4. 明太祖废除宰相后,“威柄在上,事皆亲决”。成祖时,奏章“皆亲览”,不假手他人。宜宗时始有票拟之制,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面决可否”。宪宗以后渐疏于政事,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逐渐演变为成熟的制度。这反映了( )
A. 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 B.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C. 内阁大臣代行宰相职权 D. 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5. 在400多年中,罗马公民大会只有8次拒绝了官员们的建议,罗马官员和元老院提交的大多数建议都被公民大会接受。学者莫里森详细考察了共和国末期罗马公民大会的会场(如下图),指出最大的公民大会会场能容纳的人数也不到全体公民人数的10%,很多时候出席会议的人连3%都达不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罗马的政治体制特征是( )
A. 共和制形同虚设 B. 国家权力走向个人集中
C. 代议制初步建立 D. 具有贵族寡头政治特征
6. 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现象( )
A. 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B. 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发展
C. 反映了封建关系的变革 D. 激化王权与教会势力的矛盾
7. 陈晓律教授认为,君主立宪制既有效地削弱了国王的权力,又同时限制了现有政治精英膨胀的野心,使两者之间出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从而使近代初期的英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开放、最遵守游戏规则的国家。他意在强调英国( )
A. 国王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B. 制度变革呈现出渐进特征
C. 立宪政体适合英国国情 D. 国王与政治精英平分权力
8. 1787年美国宪法颁布后,总统在任命法官后便基本失去了对该法官的控制能力,法官对具体案件的处理也没有总统等非司法官员过问。只要没有违法行为,任何法官都不必担心国会会弹劾自己。据此可知,美国( )
A. 明确制定分权制衡机制 B. 司法机构权力大于行政权力
C. 司法独立得到法律认可 D. 立法机构无法影响司法机构
9.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1913年10月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中国出现了数百个政党,存在以下现象:第一、有完整纲领的较少,且纲领内容雷同;第二、党员跨党现象比较普遍,如黄兴有十一个党籍,黎元洪跨了九党等;第三、各党普遍采取以金钱收买选票。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政党制度名存实亡 B. 军阀统治分崩离析
C. 共和制度背离国情 D. 政党政治基础薄弱
10. 1929年,国民党三大通过上海特别市党部提案,要求训政时期把一切违反三民主义的人都归为“反革命分子”,只要经省(或特别市)党委书面证明,就以反革命罪处置。此后,任意逮捕、拷打、监禁政治异己的现象俯拾皆是。这折射出“训政”( )
A. 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B. 推进了民国宪政的落实
C. 贯彻“主权在民”原则 D. 造成了政治格局的混乱
11. 1933年12月出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规定,省县区市各级工农监察委员会应与中国共产党省县区市各级监察委员会,合在一个机关内办公。这项规定( )
A. 完善了苏维埃政权的监察法规体系 B. 提升了专业性监察机关的政治地位
C. 保证了反腐败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 D. 体现了行政监督与党内监督的结合
12. 界别是人民政协的基本组织单元,并随着时代不断调整优化,如1978年五届全国政协取消“合作社”界别;八届全国政协增设“经济界”;九届全国政协改“对外友好团体”为“对外友好界”;十届全国政协改“社会救济福利团体”为“社会福利界”。这些界别的变化( )
A. 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B. 反映出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 折射出政协制度职能的转变 D. 体现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优化
13. 下表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列表。这一政策的特征是( )
借贷方式 实际支给 还贷数 实际价值
现钱例 1000文 1200文(借钱还钱) 1200文
120斗(借钱还粮) 2400文
A. 加强人身控制 B. 放松经济控制 C. 税收的公平化 D. 实物的货币化
14. 1898年初,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里写道:“大地八十万里,中国有其一;列国五十余,中国居其一。地球之通自明末,轮路之盛自嘉道,皆百年前后之新事,四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其目的在于( )
A. 否定传统的夷夏观念 B. 引发对新局势的准确判断
C. 树立全新的民族意识 D. 唤起对新变局的必要回应
15. 如图为我国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示意图,其中DEF两段数据增长的共同原因是( )
A. 思想解放助推经济的发展 B.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C. 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D. 民主法制建设恢复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治理:古代中国的郡与县
材料一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
——《史记·孝文本纪》
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
——《汉书·百官公卿表》
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二 古代中国历代郡及所辖县政区变化统计表(单位:个)
时期 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县级政区数 1587 1180 1190 1232 1253 1573 1234 1324 1427 1549
郡级政区数 103 105 158 172 190 328 351 319 179 276
郡辖县均数 15.4 11.2 7.5 7.2 6.6 4.8 3.5 4.2 8.0 5.6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政区划分的基本依据和意图。
(2)根据材料二,说明古代中国县与郡演变趋势,以及影响郡发展变化的因素。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重大事件
11—13世纪中期 英格兰王室逐渐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王的权力得到巩固,但是,也面临着与贵族、教会等势力的权力斗争。
13世纪末期—17世纪中期 13世纪末期,英国首次出现了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的议会。这个议会在14世纪逐渐发展为两院制,即上议院和下议院,君主制度开始与民主机构相结合。
17世纪后半叶 在17世纪英国内战和“光荣革命”期间,君主立宪制度得到确立。“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接受了《权利法案》,明确了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国会在立法和税收等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
18世纪 18世纪英国政党政治时期,两个主要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后来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相互竞争,政权力量逐渐向议会集中。
19世纪 19世纪初,英国进行了一系列选举改革,如:1832年的《大革命法案》和1867年的《第二次改革法案》,逐渐实现了一人一票制的普选制度。这些改革,扩大了参与政治的人口范围,加强了民主政治制度。
——根据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编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13世纪末期—19世纪英国近代政治体制四个阶段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19世纪英国政治体制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村人民公社成立20年,农民没有富裕起来,农村经济没有大的发展,仅粮食一项,到1977年,全年人均粮食还少于1957年,1979年和1980年粮食商品率仅15%。一些穷怕了的农民终于壮起胆子,要走一条自己解决温饱问题的路。安徽省凤阳县农民率先搞起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向农村经济的禁区冲击,其结果是当年粮食大增产。1980年,全县95%的生产队实行“双包制”,全县粮食总量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79年又增长14.2个百分点,完成征购任务1.1亿斤,超过1953年以来26年粮食调出量的总和。……凤阳农民发起的“双包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使得农村种植业偏重、林牧渔业偏轻的现象变成了农林牧渔并重。于是,农业经济结构走向现代化。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凤阳县“双包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农村推广“双包制”的积极意义。
问津教育联合体2027届高二10月联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B A D C C C D A D A D D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 (1)①犬牙交错。防范地方割据(加强对地方控制)。②人口多寡。加强地方治理(促进经济发展)。③山川形便。有利于地方发展。④并省州郡。减轻财政负担。
(2)趋势:县: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发展,前后有所变化,但相对比较稳定。郡:主要呈上升趋势发展,波动较大,但每个郡所辖县的平均个数越来越少。
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疆域拓展,边疆地区开发;国家政策调整等。
17.(1)特征:13世纪末期-17世纪中期,议会建立,两院制形成,君主制与民主机构相结合时期;17世纪后半叶,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议会权力上升时期;18世纪,政党政治时期,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19世纪,议会改革、普选制度建立,民主政治继续发展时期。
(2)趋势:从君主专制到议会政治(代议制度、政党政治)从绝对君主制到虚君制;从君权神授到君权民授;从“王在法上”到“王在法下”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从国王恩荫制到考试选官制;从局部选举制到普选制。(任答两点即可)
18.(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19.(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或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命令使农民生产缺乏自主性);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贫困;农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凤阳农民的创新和自强精神。
(2)意义: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或答: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丰富了市场,改善了民众的生活;调整了农业经济结构(或答:为产业优化奠定了基础);推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