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河姆渡文化。它们相似的特征是( )A. 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B. 已有了原始农业C. 大量制造黑陶 D. 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2、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这体现了( )A.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 B.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主C.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D.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3.伊藤道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一书中指出,“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王畿 B. 笼络宗亲 C. 奖赏功臣 D. 拱卫王室4.春秋时期的吴国,曾长期被华夏视为夷秋,但《左传》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载:“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周室”即姫姓人群,吴人自称属于“周室”,并在姬姓中“居长”。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 周王“天下共主”地位稳固 B.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C. 传统血缘宗法观念日益淡薄 D. 诸侯争霸趋向缓和5.“儒道互补”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下列主张中,属于道家思想的是( )A. “复礼”与“归仁” B. “无为”与“自然”C. “兼爱”与“尚贤” D. “变法”与“专制”6.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 )A. 诸子思想互相融合借鉴 B. 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C. 社会变革是历史大势所趋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7.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学派 主张儒家 以礼治国, 为政以德墨家 互爱互助, 选贤任能道家 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法家 以法为本, 控制臣民A.实现国家统一 B.变革选官制度 C.加强中央集权 D.重建政治秩序8.汉武帝元朔年间,“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推恩令”的颁布 B.尊崇儒术 C.“中朝”的设立 D.任用刺史9.两汉时期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医学著作是( )A. 《神农本草经》 B. 《四民月令》 C. 《黄帝内经》 D. 《伤寒杂病论》10.南北朝时期,不但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统治者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记忆。这反映了当时( )A. 南北的生活方式趋同 B. 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C. 宗法观念被普遍接受 D. 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11.以下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面的示意图的是( )12.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兄弟辅助下,优待江南士族,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晋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该历史现象( )。A.说明晋元帝注重分权制衡以稳定政权B.反映出门阀政治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C.沿袭前代“君弱臣强”的畸形政治统治结构D.是东晋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必然产物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 。A.由北向南迁徙 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14.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处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15.《贞观政要》描述唐太宗统治时期,“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图圈(牢房)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岭表,自山东自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该材料( )。A.有美化“贞观之治”之嫌 B.真实反映唐朝经济繁荣C.说明唐朝人喜爱旅行 D.体现唐朝社会治安良好16.唐太宗告诚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 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丰(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推行均田,奖励垦荒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17.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 )。A.西藏地区 B.西域地区C.陕西地区 D.西亚地区18.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 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19.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20.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 ( )。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1.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套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的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完善于唐。其中某一部门的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该部门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22.820年,唐宪宗下诏:“自今以后,宜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率。”该举措的目的是( )A.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 B.适应均田制发展的需要C.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D.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3.《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统治者要体察民情 B.生产工具不断改进C.要注重法律的制定 D.农业生产的重要性24.按当时的中央官制,若岳飞要率军“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首先要与朝中哪一机构报呈此事( )A.三司 B.“三衙” C.“四监司” D.枢密院25.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 )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促进了农业劳作方式转变C.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 材料一 汉朝为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摩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向制度化。——摘编 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摩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被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此基础上设立都护府,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有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摩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摩卫所。——摘编自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14分)27. 如表为中国古代两位著名儒学家的思想主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序号 思想主张 出处甲 今师异道,人并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定,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1)概括甲、乙的核心观点,并指出其对应的思想家。 (8分)(2)分别指出上述两位思想家对儒学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6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 (卢商)早孤,家塞(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唐书》(1)指出两则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及其在选拔方式上的不同。 (8分)(2)根据材料,分析两种选官制度有何相同的进步作用? (8分)高一历史月考答案1—5 BDDBB6—10 BDACB11—15 DBACA16—20 CBAAD21—25 AADDA26. (1) 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6分)(2)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8分)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答出3点即可,6分)27(1)核心观点:材料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乙: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三纲五常。思想家:材料甲:董仲舒;材料乙:朱熹。 (8分)(2)贡献:董仲舒:推动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朱熹:推动儒学进一步发展,促使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6分)28(1)制度:汉朝的察举制和唐朝的科举制。不同:汉朝的察举制主要是通过地方官员推荐,而唐朝的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8分)(2)两种选官制度都打破了贵族世袭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使得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烟台市莱阳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 高一历史月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