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校联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校联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校联体第一次联考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千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图1提供的信息,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新石器防代主要文化逢存
一笔国界
省.自治区.直罐市界
一一物新兼区界
注图中所有要哪今内名

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A.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格局体现了“一元独尊”的特征
B.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不存在文化交流
C.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多元文化遗存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早期源头
D.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均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2.《尚书》记载:“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这一记载最能反映
中国早期哪一政治制度的核心特征
A.禅计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
3.春秋时期,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战国时期,孟子主张“用夏变夷”,反对“变
于夷”。这些主张共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观点的核心倾向是
A.强调华夏与“夷狄”的文化差异,维护华夏文化正统
B.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矛盾尖锐,主张武力对抗
C.认可“夷狄”的文化优势,主张学习其先进技术
D.打破“华夷之辨”,倡导各民族平等交融
4.春秋战国时期,《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
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这一记载最能反映当时经济领域的哪一重要变动
A.手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B、铁制农具和工具得以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
D.官府垄断手工业生产
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诏“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消除六国残余势力的影响
C.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D.确立秦朝的官方度量衡与文字标准
6.汉武帝时期,主父偃向其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建议对应的措施是
A.领布“推恩令”
B.实行盐铁官营
C.设立刺史制度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史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后,“天马、葡萄、苜蓿、胡桃(核桃)、胡麻(芝麻)等异物传入
中国;中国的丝织品、治铁技术、凿井术等也传入西域”。这一现象主要体现了张骞出使西域
A.直接促成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军事联盟
B.推动了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
C.使汉朝正式确立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管辖
D.开启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8.东汉中后期,皇帝多幼年继位,《后汉书》记载“少主即位,母后临朝,不得不委用其父兄,
以为心腹”,随后又出现“及少主年长,欲收还大权,必与宦官谋之”的现象。这一现象直接
导致的结果是
A.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朝政混乱
B.地方豪强势力趁机崛起
C.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统治瓦解
D.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校联体第一次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B
C
A
D
A
B
D
题号

12
3
14
15
16
答案
B
C
C
D
A
D
1.【答案】C
【详解】:图中显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全国多地分布,呈现多元格局,并非“一元独尊”,排除A。虽然
半坡文化在黄河流域、河姆渡文化在长江流域,但早期文化间存在交流,排除B。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不同
区域的文化遗存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早期源头,C选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不仅分
布在东部沿海,在西北、西南等地区也有分布,排除D。
2.【答案】B
【详解】:“大宗维翰”“宗子维城”中,“大宗”“宗子”是宗法制的核心概念,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区
分宗族内部的亲疏远近(如“大宗”与“小宗”),并通过血缘维系政治秩序,故答案为B。禅让制是原始社
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制度(如尧传舜、舜传禹),核心是“选贤与能”,排除A。分封制核心是“授民
授疆土”,虽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题干未涉及“分封诸侯”“等级臣属”的内容,排除C。郡县制核心是中
央直接任免官员,打破血缘纽带,排除D。
3.【答案】A
【详解】: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核心是反对周边“夷狄”干预华夏事务,孟子“用夏变夷”(用华
夏文化改造“夷狄”)则进一步明确华夏文化的主导地位。二者均围绕“华夏”与“夷狄”的区分展开,核心
逻辑是凸显华夏文化的特殊性与正统性。故答案为A。
4.【答案】B
【详解】:《管子》的记载明确提到“女”(手工业者)需“一针一刀”“耕者”(农民)需“一耒一耜一铫”,
且这些工具均与“铁官”相关(“铁官”是管理铁器生产的官府机构),说明铁制工具己广泛应用于手工业和
农业生产,是当时铁器普及的直接证据。故答案为B。
5.【答案】C
【详解】: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君主,其所有措施的根本出发点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中央集权)”,最终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故答案为C。
6.【答案】A
【详解】:题干主父偃的建议明确以“推恩”为手段、以“分国弱侯”为目标,正是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
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推恩令”,故答案为A。
7.【答案】D
【详解】:题干中“异物传入”与“技术输出”的双向互动,直接体现了张骞出使西域打破了中原与西域的隔
绝状态,开启了两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答案为D。
8.【答案】A
【详解】:题干中“母后用父兄(外戚掌权)一少主靠宦官夺权”的循环,直接导致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
替专权,中央朝政陷入混乱,这是该时期最典型的政治特征,故答案为A。地方豪强势力壮大是东汉时期的社
会背景之一(如土地兼并、门阀形成),但并非“外戚与宦官争权”这一现象的“直接结果”,二者无直接因
果关联,排除B。黄巾起义(184年)是东汉后期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其直接原因是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排除C。东汉时期儒学仍是官方正统思想,题干现象聚焦“权力斗争”与思想领域的儒学地位无关,排除D。
9.【答案】B
【详解】:266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三国鼎立,符合题干中“某
政权”的时间、行为特征,故答案为B。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