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襄阳四中2023级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三)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其中牛河梁“祭坛、女神庙、积石冢”文化遗存组合被认为是后世都城“天坛、太庙、帝陵”组合的“祖型”,也是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眼中的“中华文明的曙光”。据此可知红山文化
A.具有“多元一体”文化特征 B.已经形成了宗法制度
C.是“敬天法祖”的重要源头 D.完全进入了王朝时代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史如《地理志》多聚焦政区沿革,但民间兴起的博物典籍却广泛记载南北山川道路、风俗物产;其中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徐衷的《南方草物状》、裴渊的《广州记》等被后世广泛引用。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政局动荡削弱官方学术主导地位 B.知识体系突破传统经史范畴
C.地理认知的提升依赖学者的游历 D.区域开发推动认知需求拓展
3.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形势示意图,这一时期
A.刺史负责地方巡视监察 B.形成三级地方行政制度
C.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D.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4.据《天工开物》记载,元朝盛行一种遮洋浅船,小一点儿的叫作钻风船,这种船的航道仅限于经由长江口以北的万里长滩、黑水洋和沙门岛(今黄海和渤海区域)等地方,制造这种海船的成本,还不到那些出使琉球、日本和到爪哇、笃泥等地经商的远洋海船的十分之一。这些遮洋浅船的盛行表明
A.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B.京杭大运河的地位急剧下降
C.元朝对江南的经济依赖明显 D.元朝造船航海技术世界领先
5.清朝中期以前,商业发展与城镇化促使大量人口向城市移民,但这并没有让国家的所有百姓得到关照,总有一部分人无法融入生产性经济活动之中。他们的出路最终是向社会的下层流动,沦为乞丐等。这反映出
A.城市化加剧农村经济依附性 B.近代前夕盛世下的危机
C.传统经济结构阻滞转型效能 D.城乡流动伴随阶层固化
6.下表为1840—1889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北京、芜湖、昆明、太原五地活动的人数变化情况。这可用于研究当时
时期 城市 1840—1849年 1850—1859年 1860—1869年 1870—1879年 1880—1889年
上海 5人 8人 约20人 约60人 约100人
北京 无记录 2人 5人 8人 14人
芜湖 无记录 无记录 无记录 2人 15人
昆明 无记录 2人 4人 8人 12人
太原 无记录 无记录 2人 5人 10人
①条约体系的深化 ②西学东渐的发展
③列强侵略方式的剧变 ④列强殖民势力的扩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1933年,兴国县长冈乡每村一个劳动互助社,全乡社员达300多人。1934年5月,瑞金县互助社社员达8987人,兴国县达5.17万多人,长汀县达6717人。苏维埃政府组织广大农民成立犁牛合作社或犁牛站,将没收地主的和集资购买的耕牛定为全体社员公有,按农户分得的田亩多少调剂使用。这些做法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B.保障了反“围剿”胜利
C.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方向 D.冲破了国民党经济封锁
8.1948年5月,南通大生纺织公司在香港成立“南生行”,负责纱布外销和外汇结算,并迅速在广州、台湾设立分销处拓展外销渠道;同时,依托“南生行”的运作,公司在上海、广州、台湾等地的纱、布货款,得以以港币、美元的形式汇存于香港银行、美商大通银行等。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列强对华资本控制的强化 B.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期
C.全国市场陷入分裂与隔绝 D.国统区经济秩序趋于崩溃
9.表1所示为1953年与1957年中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对比情沉。据此可推知
表1
工业品 1953年产量 1957年产量
原煤 7000万吨 13100万吨
原油 62万吨 146万吨
粗钢 177万吨 535万吨
发电量 92亿千瓦时 193亿千瓦时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助推工业化进程 B.三大改造促使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
C.国民经济恢复为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D.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化核心战略
10.1980年,我国国务院提出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原则,包括能源供应、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等优先保障;同时重工业通过“重转轻”“军转民”转产日用工业品,国防工业民用产品产值占比从20%升至30%。这些调整旨在
A.推动重工业结构全面转型 B.缓解消费品供应短缺问题
C.落实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D.建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11.在古希腊,人们在神庙、公民大会广场、剧场和体育场中频繁进行宴饮、祭祀和审议等集体活动;雅典每年有144天的公共宗教节日;斯巴达公民大部分时间则在训练场和公共食堂度过。这些活动
A.便利了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B.提升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C.增强了城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D.促进了城邦间文化交流
12.13世纪中叶起,德意志西南地区庄园制逐渐松弛,农民在公地上拥有狩猎、捕鱼、放牧和采集木材等权利。然而,到了15—16世纪,领主开始严格限制农民在公地上的经济活动,尤其是狩猎。这一变化反映了
A.王权走向强化的需要 B.土地商品化的转型趋势
C.贵族垄断特权的诉求 D.农民与领主矛盾的加剧
13.1826年,巴西与英国签署“禁止奴隶贸易条约”,以换取英国对其作为独立国家的外交承认。但该条约未能发挥出实际功效,巴西奴隶贸易反而日益猖獗。据统计,1826—1850年,巴西“进口”黑奴79万余人,占到同期大西洋区域贩卖黑奴总人数的64.6%。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
A.国际条约体系缺乏有效约束 B.工业化扩大了巴西劳动力的需求
C.英国霸权体系存在实际局限 D.巴西单一经济结构的延续和发展
14.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政府开始要求国营行业依靠自身力量来承担运营成本和其他开支;恢复中小企业私有化,使得75%的零售业落入私人资本之手。从总体上看,当时被政策所允许存在的小企业主和富农群体也在壮大。这些举措在当时
A.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快速推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C.增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活力 D.使私有制经济居于主导地位
15.下图为不同经济体占全球GDP的比例。该图所反映的情况
A.加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表明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C.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 D.刺激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古代外交思想内涵与异变】(14分)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人臣无外交”成为对外关系中的制度性规定。《礼记》谓:“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谕曰:“‘人臣无外交’古有名戒。我太祖高皇帝申明此禁,最为严切。”清代也严格实行这一制度,嘉庆帝降谕谓:“天朝法令森严,人臣从无外交之事。”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成为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
——整理自《清仁宗实录》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人臣无外交”规则被打破,地方官员办理外交获得合法地位。《南京条约》载,“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清政府自视为天朝上国,把中国之外的国家看作化外之邦,不愿也不屑与它们建立平等的关系。由于朝廷不愿与外国人打交道,本无外交权的地方官府,至此成了对外交涉的要地。经第二次鸦片战争,地方外交行政形成了“人人都是外交家”的畸形体制,包括南、北洋大臣和省级外交体制,关道和县级衙门均承担程度不等的外交职能;总理衙门的建立,在中央层面打破了“人臣无外交”规则,外务部取而代之,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外交体制。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人臣无外交”的异变及其趋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臣无外交”思想的含义,并对其作简要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时期“人臣无外交”原则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
17.【“三三制”原则与制度探索】。(14分)
材料一
1940年3月,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在人员分配上,应实行“三三制”原则。这一原则广泛应用于根据地的民主制度(如下表)。
民主制度 概述
参议会制度 参议会不是单纯咨询和建议的机关,它是边区人民自己的最高权力机关。分为边区、县、乡三级,各级代表遵循“三三制”原则“由人民直接选举”。
党外人士座谈会制度 党外人士座谈会是贯彻“三三制”发扬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座谈会的议题不固定,有目的明确、形式灵活多样的优点,易于畅所欲言,比定期召开的各种参议会更具便捷性。
乡“一揽子”会议制度 由乡议员、乡干部、乡政府委员、村主任或村长,共产党支部书记、委员以及劳动英雄等构成,是在基层政权(乡级)实行“三三制”的新形式,是一种议决合一型的会议形式,即议、决、执行都是“一揽子”。
——摘编自黄磊《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探索》等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一直到1948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政权建设中继续实行“三三制”原则。毛泽东在小河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一般来说‘三三制’仍旧不变”。由于抗战时期的统战对象有的变成了革命的对象,因此“三三制”也有了新的含义,“共产党员、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而不包括反动地主”。
周恩来说:“新民主主义议事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前经过多方协商和酝酿,使大家都对要讨论决定的东西事先有个认识和了解,然后再拿到会议上去讨论决定,达成共同的协议。”“三三制”的理论与实践使其成为人民政协的雏形。
——摘编自赵连稳《人民政协的雏形——“三三制”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归纳抗日民主政府应用“三三制”原则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释解放战争时期“三三制”原则的变化。(8分)
18.【东西方贸易政策和官商关系】(15分)
材料一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前,欧洲各海洋扩张国家主要是依靠分散的船队与他国竞争;尽管这些船队也都有王室的许可证,但他们常常各自行动,缺少配合。1600 年,一批英国商人在经过一年多的几次请求后,终于获得了女王伊丽莎白授权他们经营东印度贸易垄断权的特许状。公司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出现。公司最初资本约 6.8 万英磅,入股者 200 多人。除了商人外,英国女王、英国贵族和一些政府官员等个人也都参与了股份投资。
1602 年,荷兰紧跟英国,也授予一批荷兰商人经营亚洲贸易的垄断权,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之后,丹麦于 1616 年、葡萄牙于 1628 年、法国于 1664 年、瑞典于 1731 年,也都分别成立了自己的东印度公司。
——摘编自张丽《从王直和德瑞克的个人命运看中英两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官商关系之不同》等
材料二
所谓广州十三行,就是由政府指定,专门从事对外贸易垄断的行商。关于广州十三行的起始,一些学者把 1685 年粤海关设立作为广州十三行的起始。梁廷枏在《粤海关志》中说“设关之初,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政府在给予十三行对外贸易垄断权的同时,也强加给他们很多责任,诸如登记货船、代征关税、招待外商,到后来还要为洋船垫付关税,帮助政府约束、担保外商行为,维护境内华夷秩序等。在这一过程中,广州十三行不仅是一种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中介商业组织,而且更是清王朝降低海外贸易发展对中国社会冲击的滞缓器。作为政府和外国商人之间的贸易和外交代理人,他们所得到的对外贸易垄断权不过是朝廷令他们为政府管理海关,征收货税,维护稳定而赐予他们的一个副产品,而在政府的眼中,十三行行商自身的商业利益并不重要。
——摘编自张丽《广州十三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基于对外贸易政策和官商关系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7—18世纪欧洲纷纷成立东印度贸易垄断公司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广州十三行的异同。(9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49年后,好莱坞将中国形象重构为意识形态威胁,《北京快车》《诺博士》等刻画共产党人为冷酷间谍,“黄祸”转为“红祸”。好莱坞与美国政治步调一致,中国形象随国际关系变化,且在种族、文化优越观念下,好莱坞对中国的妖魔化、负面化从未终止。
——摘编自许波《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研究》(2020年)
材料二
2000年后,好莱坞中国形象显著革新:华人角色多为平凡且身怀绝技者,甚至参与化解全球危机;中国景观呈现现代都市与传统乡村之美,高铁、汉服等成文化与科技符号,体现对东方文明的表层尊重。然而,这种转变仍受西方话语束缚:如《花木兰》重构孝道为个人英雄主义,虚构皇帝鞠躬情节;中国元素内核仍被“美国梦”规训,本质是西方叙事中的“他者”符号,而非真正平等的文化主体。
——摘编自田曦《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与变迁研究(1980—2018)》(2019年)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围绕“好莱坞电影中国形象的变迁”,从政治格局、经济互动、文化认知角度,分析形象变迁的驱动因素与深层本质。(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襄阳四中2023级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三)
历史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1.【答案】C【解析】红山文化牛河梁“祭坛、女神庙、积石冢”文化遗存组合是后世都城“天坛、太庙、帝陵”组合的“祖型”,可见红山文化与“敬天法祖”有着深厚渊源,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是“敬天法祖”的重要源头,故选C项;红山文化虽属中国文明起源阶段,但材料聚焦祭祀遗存与后世礼制关联,未体现“多元一体”文化交融特征,排除A项;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形成的血缘等级体系,红山文化虽有祖先崇拜迹象,但“女神庙”更可能反映母系社会特征,而非系统宗法制度,排除B项;王朝时代始于夏朝,红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文明萌芽期,材料称其為“曙光”表明未完全进入王朝时代,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如广州等在六朝开发下经济文化发展,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物产风俗的认知需求增长,促成了《南州异物志》等民间博物典籍的兴起,这些著作记载山川道路、物产风俗,弥补了正史《地理志》偏重政区沿革的局限,并被后世广泛引用,体现了区域开发推动认知需求拓展,故选D项;政局动荡虽为时代特征,但官方史学如《宋书·州郡志》仍在编纂,民间典籍兴起主要源于区域开发而非官方学术地位削弱,排除A项;民间典籍内容虽超出经史,但现象核心是地理认知在区域开发下的深化,并非知识体系整体突破传统范畴,排除B项;学者游历可能辅助地理认知,但材料未强调其依赖性,认知提升更主要源于区域开发激发的需求,排除C项。
3.【答案】B【解析】地图中标注了“京东路”“京西南路”“秦凤路”“利川路”等,这些都是路级行政区的名称,符合宋代的行政区划特征,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故选B项;刺史制度主要在汉代设立,负责监察地方,与宋代的“路”制无关,排除A项;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多发生在辽、金、元等时期,与题干“路”制无关,排除C项;“外重内轻”通常指唐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而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后的“内重外轻”(重文轻武、强干弱枝),与题干地图信息不直接对应,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遮洋浅船制造成本低廉且航行范围限于长江口以北近海,这与元朝通过海运从江南运输粮食物资至北方的史实相符,元朝定都大都后经济依赖江南供给,遮洋浅船的盛行正体现了对江南经济资源的严重依赖,故选C项;材料介绍遮洋浅船情况,未涉及户口分布,且宋代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已基本定型,排除A项;元朝时大运河仍是物资运输重要通道,材料与大运河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对比遮洋浅船与其他商船成本,未提及与世界各国造船航海技术比较,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清朝中期以前商业发展与城镇化推动人口向城市集中,但部分人无法融入生产性经济活动而沦为乞丐,这体现了在表面繁荣的盛世下,隐藏着社会危机,如贫富分化、流民问题加剧,为近代前夕的社会动荡埋下伏笔,故选B项;城市化进程主要聚焦城市移民问题,并未直接涉及农村经济依附性的强化,排除A项;传统经济结构在清朝中期仍以农业为主,但材料未突出其阻滞转型效能,而是强调社会分配不均,排除C项;城乡流动导致部分人口向下层流动,但材料未体现阶层固化的持续现象,更多反映社会危机的临时性,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法《黄埔条约》准许传教,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内地,材料中传教士在上海、北京等地人数持续增长,且芜湖、太原等内陆城市从无到有,体现了不平等条约的落实与深化,故①正确;传教士增多会传播西方文化,推动西学东渐发展,故②正确;
列强侵略方式的剧变:材料显示传教士活动是渐进过程,人数逐年上升,非突然变化;19世纪末列强侵略方式才剧变,此时期仍以商品输出和军事侵略为主,故③错误;传教士深入内陆如昆明、太原,人数从无到有或显著增加,表明列强侵略势力从沿海向内地扩展,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7.【答案】C【解析】题干中互助社、犁牛合作社等做法,是构建适应农村发展的互助形式,体现了有利于广大农民的方向,符合新民主主义阶段调动农民等力量发展生产的特点,故选C项;土地革命的核心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材料中的合作社是土地分配后组织生产的措施,并非直接推动土地革命进程,排除A项;反“围剿”胜利主要依赖军事斗争和群众动员,合作社虽增强经济支撑,但非决定性保障,排除B项;国民党经济封锁涉及外部贸易切断,合作社侧重内部资源整合,未直接突破封锁,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1948年处于解放战争后期,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经济秩序混乱,大生纺织公司在香港成立“南生行”处理外销和外汇结算,并在多地设分销处,还将货款以外币形式存于香港等地银行,这一系列举措是企业为应对国统区经济危机采取的自救行为,反映出当时国统区经济秩序趋于崩溃,故选D项;材料只体现了大生纺织公司应对国统区经济危机的举措,并未体现列强对企业资本控制的情况,排除A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期,与1948年时间不符,且1948年由于解放战争及列强的侵略,民族工业陷入困境,而不是进入黄金期,排除B项;全国市场分裂隔绝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重点也不在于强调市场关系,排除C项。
9.【答案】A【解析】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从表格中各种工业品产量大幅增长可知,计划经济体制对工业化进程起到助推作用,故选A项;三大改造在1956年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变革,但材料数据聚焦工业产量增长,并未直接体现所有制变化,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期于1952年结束,材料数据属于1953年后工业化建设阶段,而非恢复时期,排除C项;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核心战略,但材料中工业增长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整体推动,而非单一重工业战略,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经济仍面临物资短缺问题,“六个优先”及重工业转产日用工业品等措施,目的是增加消费品供应,缓解短缺,故选B项;“全面转型”表述夸张,这只是特殊时期的调整并非全面转型,排除A项;材料措施主要针对国内经济调整,虽有利用外资但并非落实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排除C项;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80年目的非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古希腊这些在神庙、广场等场所频繁举行集体活动、众多公共宗教节日及斯巴达人在特定场所度过大量时间的活动,能让公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和认同感,从而增强城邦凝聚力和向心力,故选C项;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仅涉及公民大会审议等部分活动,无法涵盖宗教节日、体育训练等非政治性集体行为,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公民权利扩大或法律变革,且斯巴达寡头政治下公民权利受限,集体活动并未突破原有权利框架,排除B项;神庙、剧场等活动属于城邦内部事务,未涉及与其他城邦的文化互动,如泛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等跨城邦活动材料未提及,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15—16世纪,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土地商品化趋势增强,领主为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严格限制农民在公地上的经济活动,尤其是狩猎,以便将公地用于更具商业价值的用途,所以这一变化反映了土地商品化的转型趋势,故选B项;13—16世纪德意志地区的封建领主权力较大,王权并未显著强化,且材料聚焦领主与农民的经济关系而非王权强化的过程,排除A项;材料变化主要源于经济驱动,而非单纯的贵族特权维护,15—16世纪限制是由于土地商品化带来的利益,而非新增诉求,排除C项;农民与领主矛盾的加剧是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材料显示领主行为导致矛盾,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1826年巴西独立后,其经济依赖咖啡、甘蔗等种植园出口,形成单一经济结构,急需奴隶劳动力维持生产,尽管与英国签署禁止奴隶贸易条约,但实际执行中巴西政府缺乏意愿,奴隶贸易持续增长,这直接体现了巴西单一经济结构的延续和发展,故选D项;国际条约体系虽缺乏有效约束,但不是巴西奴隶贸易猖獗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19世纪上半叶巴西尚未工业化,经济以农业为主,奴隶需求源于种植园扩张,而非工业劳动力的需求,排除B项;英国霸权体系有局限,但与巴西奴隶贸易在签约后反而猖獗这一主要现象关联性不大,排除C项。
14.【答案】C【解析】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实施的新经济政策,通过要求国营行业自负盈亏、恢复中小企业私有化以及允许小企业主和富农壮大,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私人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复苏,从而有效缓解了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困境,增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活力,这与历史事实相符,故选C项;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0年代末斯大林时期通过五年计划实现的,新经济政策作为市场导向的过渡措施,并未推动其形成,排除A项;国家工业化建设在斯大林时期才加速推进,新经济政策重点在于经济恢复而非快速工业化,排除B项;私有制经济在零售业占比虽高,但国有经济仍掌控重工业和关键部门,私有制并未居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从图中不同经济体占全球GDP比例变化(七国集团下降,金砖五国上升,美国下降,中国上升)可知,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变动,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渐升,这使得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难以适应新局面,进而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故选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与图中时间阶段不吻合,排除A项;经济多极化格局至今仍在发展中,尚未正式形成,排除B项;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同一区域国家联合发展经济,材料体现的是全球不同经济体发展状况,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1)含义:臣子不得擅自与外国交往,需绝对服从君主,维护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2分)
评价:积极方面,在古代社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君主权威,稳定统治秩序;消极方面,体现天朝上国观念,限制中外正常交流,后期成为清廷闭关锁国的借口,阻碍中国与世界的联系。(4分)
(2)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外交往增多;清廷天朝上国观念难以维系,朝廷不愿直接与外国打交道;不平等条约迫使地方参与外交。(4分)
影响:打破传统外交体制,形成中央(总理衙门、外务部)与地方(南、北洋大臣等)共同参与的外交格局;客观上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但地方外交权力扩大也加剧了地方势力膨胀,为晚清政治动荡埋下隐患。(4分)
17.(1)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于抗战(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式多样,应广泛;民主协商。(一点2分,三个要点6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必答要求。)
(2)示例:抗战结束后,由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三三制”不再包括反动地主。这一变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利累了经验。(8分)
18.(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海外殖民扩张加剧,争夺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分散的船队竞争激烈,需集中力量应对;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渴望通过垄断贸易获取高额利润;王室支持海外扩张,为垄断公司提供授权。(6分)
(2)相同点:均获得政府授权,拥有对外贸易垄断权;均承担一定的外交或管理职能(如英国东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广州十三行代征关税、约束外商);均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欧洲国家殖民扩张,清朝维护统治)。(3分)
不同点:①性质不同: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股份制商业公司,股东包括商人、贵族等;广州十三行是政府指定的行商组织,商业利益服从于政治需求。②目的不同:英国东印度公司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推动殖民扩张;广州十三行以维护清朝统治、降低海外贸易冲击为主要目的,限制对外贸易发展。③结果不同:英国东印度公司推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广州十三行最终因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而衰落,未能推动中国商业近代化。(6分)
19.示例:
论题:好莱坞电影中国形象变迁反映美国多维诉求。(2分)
阐述: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并非客观呈现,而是随国际政治、中美经济及美国文化认知调整的产物,从深层本质上,其始终是美国基于自身利益构建的“他者”符号。政治上,形象变迁贴合美国战略需求。1949年后在冷战格局下,美国视中国为意识形态威胁,好莱坞借《北京快车》《诺博士》等将共产党人刻画为“冷酷间谍”,以“红祸”渲染对立,服务冷战战略;2000年后,在多极化趋势中,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电影形象仍凸显了美国维持西方主导的诉求。经济上,中国经济实力左右形象塑造。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市场基本不向资本主义阵营开放,好莱坞无需考虑中国市场,肆意负面化;2000年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地位提升,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影市场,好莱坞为抢占份额,在《花木兰》中融入汉服等元素,塑造“身怀绝技的华人”,本质是商业利益驱动。文化上,“西方中心主义”始终未变。1949年后,美国以种族、文化优越观将中国绑定“威胁”“落后”;2000年后,《花木兰》虽表面尊重东方文化,却将孝道重构为个人英雄主义、虚构皇帝鞠躬情节,用“美国梦”规训中国文化内核,中国仍非平等文化主体。(8分)
综上,好莱坞中国形象从“负面威胁”到“表层积极”的转变,是美国政治、经济、文化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未改变“西方中心主义”本质,始终是服务美国利益的文化工具。(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