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石狮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次阶段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石狮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次阶段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石狮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上) 七年级
阶段测试卷(二)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4年10月至12月期间,广西文物普查团队在防城港、崇左、百色等地采集到了石核、刮削器、石锤、动物化石等珍贵标本,这为研究古人类在广西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珍贵史料。材料旨在说明我们了解古人类的重要途径是
A.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 C.神话传说 D.相关纪录片
2.某同学利用DeepSeek(AI人工智能)搜索早期人类史料时,输入了“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周口店、打制粗糙石器”三个关键词。DeepSeek会显示出的古人类名称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3.考古发现,山顶洞人已有一定的葬俗,人骨周围有赤铁矿粉末,并有许多装饰品。由此推知山顶洞人
A.掌握钻木取火技术 B.能够缝制衣服 C.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D.使用打制石器
4.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房屋大致都是黄土层上挖掘半地下穴,上覆支柱撑起的涂泥屋顶。长江流域的房屋则是四壁立柱,编扎竹片竹竿,里外涂泥,成为编竹夹泥的建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先民
A.能因地制宜建造房屋 B.拥有稳定的食物来源
C.会制作精美磨制石器 D.很早具备爱美的意识
5.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部分遗址中,出土了石刀、石斧等工具;在遗址的人骨遗存中,还发现有较高比例的龋齿现象,考古学家推测这与饮食中淀粉量的增加有关。这印证了当时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青铜工艺的进步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制陶技艺的成熟
6.黄河流域的仰韶遗址发现了炭化粟粒及彩陶钵,辽河流域红山遗址有石耜及浮选出的炭化粟、黍,长江流域的良渚古城则发掘出石犁和复杂稻田系统。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
A.原始农业开始产生 B.区域农业各具特色 C.早期国家形态出现 D.稻粟技术高度成熟
7.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为海水稻等特色农业技术输出提供政策支撑。栽培稻起源于中国,这从下面哪一遗址可以证明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居民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半坡居民遗址
8.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蚕蛹、蚕形象遗物,如下图为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据此可知我国
A.丝织技术领先世界 B.当时已能制作衣裳 C.农业出现精细分工 D.养蚕缫丝历史悠久
9.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10.陶寺遗址的考古成就:1985年,发掘9座大墓,80余座中型墓,610余座小型墓,研究表明极少数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和拥有权力,90%的墓主没有任何随葬品;经世纪之交三年的发掘,一座面积达280多万平方米的都城展露真容。这些表明4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
A.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 B.开始有原始农耕生活
C.已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 D.拥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11.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中,女神雕像体型有大小之分,随葬玉器数量和规格也有区别。这表明当时
A.雕塑技术成熟 B.社会分化出现 C.手工业很发达 D.审美意识古朴
12.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经考古发现,古城北面有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古城中部的高台上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上述考古成果属于
A.实物史料 B.影像史料 C.口述史料 D.文献史料
13.下图反映了彩陶文化的传播,距今5300年左右,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第一次向周围地区施加强烈的影响。这反映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 B.浩如烟海 C.兼容并包 D.多元一体
14.从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岁末庆典到今日的春节习俗,春节历经三千余年的流变,可谓历久而弥新。春节的流变折射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
A.多元性 B.和平性 C.封闭性 D.连续性
15.西方神话中一切良善美好的事物都是上帝赐予的恩惠,而中国古代神话则强调人自身的努力,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这反映了
A.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B.中国发达的神话体系
C.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D.先民朴素的审美观念
16.2024年二里头遗址考古新发现大型宫殿基址,印证了《礼记》中“夏后氏世室”的记载。这最能说明
A.早期的国家形态形成 B.夏朝文字已经成熟 C.青铜器用于农业生产 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17.商朝时期无论王室子弟还是贵族子弟,都要学习“射”(射箭)、“御”(驾车)、“舞”(军事体育)等科目。这反映了商朝
A.加强奴隶控制 B.施行严刑峻法 C.注重军队建设 D.逐渐走向衰落
18.下图是北京出土的铜罍(léi),其内壁有“令(命)克(召公之子)侯于匽(燕)”的铭文。《史记 燕召公世家》中有“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的记载。《史记》的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了
A.夏朝的建立 B.禅让制的出现 C.武王伐纣 D.分封制的实行
19.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但在湖北随州诸侯墓却出土了制作精美的九鼎八簋。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
A.诸侯富可敌国,财力远超周王 B.诸侯重视墓葬规格,刻意僭越
C.分封制度瓦解,等级秩序崩溃 D.冶铸技术进步,鼎簋产量大增
20.春秋时期,齐桓公实施“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晋文公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政策。这些措施反映了春秋时期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耕作技术不断进步
C.金属货币使用较广泛 D.中心城市商贾云集
21.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或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些现象说明了
A.“牛”“耕”作为名、字比较吉利 B.春秋时期,普通人也拥有了姓名权
C.春秋时期,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 D.春秋时期,人们普遍开始重视农业
22.下面是王老师在课堂上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王老师讲述的主题是
A.原始的农耕生活 B.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C.动荡的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商鞅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其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起到的作用是
A.加强地方管辖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削弱国家实力 D.增加农民负担
24.与成语“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否极泰来”体现的内涵最接近的学派是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25.《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书。书中描述:每年三月人们投入到采桑养蚕的工作中。到了五月,则要种植作为丝织品染料的蓝草。据此可推断
A.中国是最早出现历法的国家 B.《夏小正》是研究夏王朝的唯一史料
C.养蚕缫丝是当时重要的生计 D.《夏小正》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
26.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A.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B.青铜铸造技术进步,品种多样
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27.据考证,商朝的汉字数量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现在常用的汉字多数在商朝已经定型,如祖、父、妣(bǐ)、母、兄、弟、姑、子等亲属称谓当时已出现。这说明商朝
A.文字较为成熟 B.统治范围扩大 C.社会等级森严 D.王权色彩浓厚
28.某学者曾说: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材料表明该学者
A.认为秦的版图空前绝后 B.感叹秦的制度泽被后世
C.批评秦的专制残酷暴虐 D.强调秦的统一顺应时势
29.《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反映了秦朝实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30.阳陵虎符(如图)是秦朝统一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兵符,用铜铸成,中分为二,刻有“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12个字。虎符上的这些文字应该是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材料解析(第31题10分,第32 题8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战国时期,学派林立,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站在各自的立场,提出不同解决方案,彼此间进行论战。 根据右图,指出图片反映的是( ) A.远古人类活动 B.春秋政变战争 C.百家争鸣 D.秦灭六国
根据所学,简述上题选择题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选择的理由。(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中国境内的人类在农业未兴盛前,获取食物以采集为主,辅以渔猎。他们采集的植物以干果及水果为主,至于采集的是哪些种类,因为残留物难于在地下保存过久,所以我们很难知道具体的情况。至于渔猎的种类,因遗骨不易腐化,我们可以检验其品类,大致有所了解。…但当人口增加到采集、渔猎不足以供应足够的食物时,人们就得发展农业了。
——摘编自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农业的发生和初步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资源,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进步…·.此时的社会,氏族公社制度已经走向繁荣。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农业产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简析原始农业的影响。(4分)
33. 【农业的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从原始时代开始,粟是黄河流域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它们抗寒能力强、生长期短,播种适期长,对黄河流域春旱多风、夏热冬寒的自然条件有天然的适应性……水稻长期是南方人民的主粮。相传大禹治水后,曾有组织地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区推广种稻。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人类耕作技术之发展,为由耙耕以进于犁耕。殷人所用之耕器,若仅为木石所制,似尚停滞于耙耕期中……在春秋时期,农器已有用铁为之者,进入犁耕期。”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三:都江堰示意图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的主要变化。(可从耕作技术、农业用具两个方面作答)(4分)
(3)材料三所示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该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图1 图1 是甲骨文,内容涉及商朝时期的天文、历法、农业、政治、军事等。 图2 图2是战国时期的牺尊,是一种青铜酒器,主要用于祭祀等礼仪活动。
图3 图3是都江堰战国时期无坝引水的的水利奇迹,首创飞沙偃、宝瓶口引水体系,彻底根治了岷江的水患。 图4 图4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直观呈现了秦朝军制、服饰、雕塑等,规模宏大,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经过第一、二单元学习后,七年(9)班同学在讨论评选心目中“最佳文物”时,给出了不同的选择和理由。小历同学认为秦始皇兵马俑是最佳文物,并给出以下理由:
秦始皇兵马俑直观呈现秦代军事、艺术、科技,是研究秦史的一手实物证据,千人千面的雕塑技法,写实主义巅峰,展现古代造型艺术的极高水准。规模空前且细节极致,见证了大一统王朝的文明高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他三幅图片,参照小历同学的理由,简述入选“最佳文物”的理由。(10分)
石狮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上) 七年级
阶段测试卷(二) 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A C B B D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D D A A C D C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B A D B A D B B
31.选C (2分)
理由:图中出现了“荀子、韩非子、孟子”等字样,这几位都是百家争鸣时代的代表任务,由此可推知此图为百家争鸣时期;(4分)图中备注出现“战国时期”,说明该图对应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符合百家争鸣的时间。(4分)
32.
(1)人口增加,采集、渔猎不足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食物 (4分)
(2)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推动了氏族公社制度走向繁荣; 推动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4分)
33.
(1)特点:中国古代粮食作物地域分布特点为北方种植粟,南方种植水稻。(2分)主要原因:由于地域气候差异导致的。 (2分)
(2)由耙耕发展到牛耕(2分) 由木石农具发展到铁制农具(2分)。
(3)李冰(1分) 具有宜农作物种植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水利工程。(4分)
34.例一:
选图一,甲骨文。
理由: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记载了商朝时期的天文、历法;政治、军事等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水平,展现了古人的造字技巧和智慧,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思想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见证。
选图2,战国牺尊
理由:战国时期的牺尊是一种青铜酒器,主要用于祭祀等礼仪活动。青铜器在古代是重要的礼器,牺尊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精良的制作工艺。其以带鼻环的牛为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承载这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战国时期礼仪制度、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史料,也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见证。
图3 都江堰
理由: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无坝引水的水利奇迹,首创了飞沙堰、宝瓶口引水系统,彻底根治了岷江水患,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水利工程的伟大杰作。见证了古代水利科技的辉煌,是研究古代水利技术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实物史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