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昌江县思源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昌江县思源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海南省昌江县思源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主要是通过( )
A.考古发掘 B.神话传说 C.文字记载 D.专家推测
2.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符合下面描述的古人类是( )
·发现于云南 ·距今约170万年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A.元谋人 B.郧县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3.以下图示是小明制作的中国远古时期人类发展时间轴,①处对应的古人类是( )
A.郧县人 B.北京人 C.和县人 D.蓝田人”
4.北京人已经懂得制造石器的方法,包括锤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等;已经能够制造很多种类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一时期被称为( )
A.铁器时代 B.青铜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旧石器时代
5.从如图可以获得关于山顶洞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已懂得钻孔技术②有了审美爱美的观念
③已掌握磨光技术④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居民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以下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 )
A.都使用磨制石器 B.都发掘出头盖骨化石
C.都会制作工具 D.都懂得人工取火
7.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发现于中国的是( )
A.稻、粟 B.小麦、核桃 C.玉米、蚕豆 D.马铃薯、芝麻
8.某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关键词:农作物种植、磨制石器、家畜饲养、聚落。据此可知,该小论文的标题是( )
A.采集业的萌芽和进步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畜牧业的出现和兴盛 D.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壮大
9.阅读材料“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谷遗存,有的稻谷还保持着颗粒饱满的状态,同时还发现了用于翻土的骨耜。”材料反映出河姆渡居民( )
A.以狩猎为生 B.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C.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 D.会制作彩陶
10.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对文物的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所示三件考古文物共同反映了( )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骨耜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起源 B.远古的传说
C.原始农耕生活 D.早期国家的产生
11.考古学家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非常丰富。黄河流域多见彩陶,长江流域流行黑陶,而且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村落,陶器的花纹和形状也各不相同。这主要体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 )
A.传承性 B.融合性 C.统一性 D.多样性
12.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被科学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下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陶寺遗址
13.以下是大汶口遗址部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情况:61号墓只有1件陶鼎和1块砺石;70号墓是两位成年人合葬,总共只有1把石斧(钺);10号墓有陶器、石器、玉器、象牙器等共289件。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商业交换频繁 B.社会生活奢侈
C.性别差异突出 D.贫富分化明显
14.某位同学在学习“中华文明起源”这一知识时,画出了以下结构示意图,下列选项可以填入①和②处的是( )
A.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 B.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
C.生活富足,共同富裕 D.生产发展,部落战争
15.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 )
A.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统治者较强的组织能力 D.便捷的商业贸易网
16.通过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研究,最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B.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C.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早期发展的过程
17.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龙”形象的塑造,如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龙、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龙首纹玉镯等。虽然它们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具备了“龙”形象的基本元素。这体现了( )
A.先民的审美观念一致 B.南北方文化高度统一
C.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D.原始手工业技艺精湛
18.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黄河时曾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下列“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的是( )
A.伏羲和女娲 B.炎帝和黄帝 C.尧舜和大禹 D.神农和伏羲
19.传说中,尧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继承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舜年老时,又推举治水有功的禹继任。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0.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名称 类型 生活年代 制作工具 用火状况
北京人 直立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① ②
山顶洞人 晚期智人 距今约3万年 ③ ④
(1)写出表格中①②③④的相应内容。
(2)根据表格结合所学,说说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三、材料题
22.如图是两幅古代房屋的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请回答:
图片1 图片2
(1)写出图片1和图片2中房屋样式的名称。
(2)最早建造两种房屋样式的分别是哪里的原始居民?这两种居民最早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3)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华夏民族”的祖先是谁?
(2)根据材料一分析,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3)材料二中,用13年从事治水的人是谁?关于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海南省昌江县思源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D B C A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B C B C B B D
1.A
【详解】据材料“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并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发掘通过遗址中的化石、工具等实物证据直接反映原始人类的生活,如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即源于考古,A项正确;神话传说多为后世口传,缺乏实证,排除B项;原始人类处于史前时期,尚未出现文字,排除C项;专家推测需以考古发现为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得出这指的是元谋人,元谋人发现在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A项正确;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的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排除B项;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考古学家发掘出的一个完整头骨化石,距今约160万年,排除C项;距今约3万年,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相同,属于晚期智人,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与时间轴中①处“距今约70万-20万年”相符,B项正确;郧县人生存年代距今约100万年左右 ,对应时间轴中“距今约170万年”的是元谋人,所以①不是郧县人,排除A项;和县人距今约30万年,和①处时间不匹配,排除C项;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和①处“距今约70万-20万年”不完全契合,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北京人已经懂得很多制造石器的方法,包括锤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等;已经能够制造很多种类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因此,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D项正确;铁器时代以铁作为主要生产工具,而材料北京人使用的是石器,排除A项;青铜时代是中国的商周时期,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材料中并没有说北京人会使用磨制石器,因此,材料并不能表明北京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骨针、项链”结合所学可知,山顶洞人已懂得钻孔技术,山顶洞人有了审美观念、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技术,B项正确;①已懂得钻孔技术②有了审美爱美的观念概括不全面,排除A项;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④山顶洞人“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居民”表述错误,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6.C
【详解】由题干设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制作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三者均会制作打制石器等工具,符合共同点,C项正确;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特征,而三者均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A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发掘出头盖骨化石,但元谋人仅发现牙齿化石,无头盖骨,排除B项;人工取火是山顶洞人掌握的技能,而元谋人、北京人仅会使用天然火,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是发现于中国的是稻、粟,故A符合题意;小麦原产于西亚,核桃原产于欧洲东南部和亚洲西部、南部,是由张骞将核桃从这一带引进中原地区,排除B;玉米原产于美洲,蚕豆原产于北非和西南亚地区,排除C;马铃薯和芝麻原产于美洲,排除D。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农作物种植、磨制石器、家畜饲养、聚落”可知人类开始过定居农耕生活,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B项正确;采集业的萌芽和进步发生在定居生活之前,排除A项;畜牧业的出现和兴盛能反映家畜饲养,不能反映农作物种植、磨制石器、聚落,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古代城市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据题干“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谷遗存,有的稻谷还保持着颗粒饱满的状态,同时还发现了用于翻土的骨耜”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到“出土了大量的稻谷遗存,有的稻谷还保持着颗粒饱满的状态”,表明河姆渡居民已种植水稻,且农作物产量较高。同时发现“用于翻土的骨耜”,说明他们已使用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具备主动耕作的能力,稻谷遗存和骨耜均直接反映河姆渡居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B项正确;材料强调农业相关发现(稻谷、农具),未提及狩猎,排除A项;半地穴式房屋是黄河流域半坡居民的居住特点,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房屋,排除C项;“彩陶”属于半坡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骨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湖南道县 玉蟾岩遗址,发现了早期 栽培稻的遗存, “骨耜” 见证了河姆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反映了当时原始农业已兴起,河姆渡人会饲养家畜。因此图所示三件考古文物共同反映了原始农耕生活,C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位于云南元谋县,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古人类 ,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A项;远古传说是指在文字发明以前,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的神话传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黄河流域多见彩陶,长江流域流行黑陶,而且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村落,陶器的花纹和形状也各不相同”可知,这反映出不同地域及村落间存在显著差异,体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样性,D项正确;传承性强调时间延续,题干未涉及,排除A项;融合性需文化交融,题干强调差异,排除B项;统一性需共性,与题意相反,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据题干“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和所学知识可知,距今6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流行一种具有特色的陶器。人们制作陶坯的时候,在泥坯表面用矿物颜料绘出图案,经过烧制,陶器表面就留下了彩色的纹饰,这种带有彩色纹饰的陶器的被称为“彩陶”,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B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还不会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特征不符,排除A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与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不符,排除C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乡,是一处重要的龙山时代末期遗址。陶寺遗址的发现表明陶寺文化时期早期国家已经出现,礼制初步形成,与题干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科学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由材料可知,随葬品数量有很大的差异,说明当时贫富分化明显,D项正确;材料中陪葬品存在差别,没有提到商品交换,排除A项;社会生活奢侈与材料信息“两位成年人合葬,总共只有1把石斧(钱)”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性别,无法得出性别差异突出,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首先产生。因为生产力提高后,有了剩余产品,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私有制产生后,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拉大,进而出现了阶级。有了贫富分化,就有了不同的阶级,比如富有的阶级和贫穷的阶级。随着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国家产生了,B项正确;私有制产生之后才出现对立的阶级,排除A项;“生活富足,共同富裕”不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排除C项;部落战争与国家产生没有直接联系,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C项正确;良渚古城社会的阶级分化严重,阶级分化表现为财产占有不均等方面,材料没有反映阶级分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的调动能力,不是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不是强调技能的高超,排除B项;便捷的商业贸易网强调的是商业方面,材料反映的是建筑物的建造,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据所学可知,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都进行了农耕生活,过定居生活,B项正确;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包括北京人、山顶洞人等,与材料新石器时代不符,排除A项;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是传说,材料是文化遗存,属于考古发现,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早期发展的过程是秦汉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虽然它们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具备了‘龙’形象的基本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都有对“龙”形象的塑造,但各自“龙”形象形态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既有相同的文化信仰又各自有特色,体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C项正确;先民的审美观念一致,与题干“它们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不符,排除A项;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南北方文化不可能广泛交融,因此“高度统一”说法错误,排除B项;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手工技艺相对比较粗糙,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根据题干“黄河文化”“是是华民族的根和魂”结合所学可知,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B项正确;伏羲和女娲是福佑社稷之正神,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物,排除A项;尧舜禹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排除C项;神农是指炎帝,炎帝与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远古时代后期的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制推选部落联盟首领,以"选贤与能"为核心,表现为在位首领主动将权力让渡给德才兼备的继承人,B项正确;禹建立夏朝后其子启继位,标志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以血缘传承为特征,排除A项;分封制为周朝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C项;郡县制是秦朝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时期。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阶段。故把这些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D项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1.(1)表格答案:①打制石器;②已经会使用火;③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④人工取火。
(2)进步:①山顶洞人不仅使用打制石器,还会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②山顶洞人可能已会人工取火,而北京人仅会使用火。
【详解】(1)填表:根据材料中“北京人”“直立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这是当时人类普遍采用的工具制作方式,因此①为打制石器;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但不会人工取火,火源来自自然雷击或火山等,主要用于取暖、照明和烧烤食物,因此②为已经会使用火。根据材料中“山顶洞人”“晚期智人”“距今约3万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虽然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能制造骨针、装饰品等,说明工具制作水平提高,因此③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山顶洞人已能人工取火,不再依赖天然火源,这标志着对自然控制能力增强,因此④为人工取火。
(2)进步之处:根据表格中“制作工具”栏内容,北京人仅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不仅使用打制石器,还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能够制作骨器,如骨针,说明其工具制造更加精细,生产技能进步;根据“用火状况”栏内容,北京人仅会使用火,而山顶洞人可能已会人工取火,说明其生存能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因此,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在工具制作、用火方式上均有明显进步。
22.(1)图片1是干栏式;图片2是半地穴式。(前后顺序颠倒不给分)
(2)图片1是河姆渡人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图片2是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
(3)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气候不同。
【详解】(1)名称:依据所学可知,图1是河姆渡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2是半坡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
(2)原始居民:依据所学可知,图1是河姆渡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2是半坡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
农作物: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依据所学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最早种植粟。
(3)原因: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旱,河姆渡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比较湿润,由于两区域降水量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建造房屋也不同,故他们的房屋样式是自然环境决定的。
23.(1)华夏民族的祖先包括炎帝和黄帝。
(2)特点: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经历了长期的接触、交流;在融合过程中保留了各自的一些特点,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特征。
(3)治水的人是大禹。典型故事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精神品质:体现了他坚持不懈、公而忘私、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
【详解】(1)祖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和黄帝形成部落联盟,随后炎黄部落联盟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华夏族,故华夏民族的祖先是炎帝和黄帝。
(2)特点:提取材料一有效信息“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分析其意为:多个民族交错杂居生活,相互接触、交往交流,各民族在融合过程去除了微小差异,保留了共同的特征,逐渐融合成华夏一族的特征。可见,材料一所述华夏族的形成是由多民族杂居交流而形成;经历长期的接触、交流;在融合的过程中保留了各民族各自的特点,也形成了共同的特征。
(3)治水的人:提取材料二关键信息“经过13年”,结合所学知识,大禹经过13年的时间,采用“疏”和“导”相结合的办法,最终治服黄河流域的水患,故材料二所述治水的人是大禹。典型故事:根据所学知识,大禹全身心投入治水,为了早日消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大禹艰苦劳动,大公无私最典型的写照。精神品质:本小问为半开放性设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关键信息“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对大禹的精神品质进行概括描述即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他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公而忘私、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意思相近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