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综合评估模拟练习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综合评估模拟练习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
期中质量综合评估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限时:6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范围:第一章至第四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教材复习改编)如图所示为初中生小明某天用软件记录的步行情况,按照小明的身体指标、步伐及频率,可以估测出 ( )
A.小明正常行走时的体温约为 B.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大约为
C.小明当天走过的路程大约为 D.小明步行后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为
2.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生存是因为其具有针叶结构,从而降低了蒸腾作用来防止自身水分的流失,下列实例中目的与其相同的是 ( )
A.电吹风机吹干头发 B.花生铺满地面晾晒 C.用保鲜膜保存水果 D.烤干锅内水珠
3.【趋势情境】《传统文化·古诗词》苏轼在《同王胜之游蒋山》中描写到“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其中“峰多巧障日”是因为山峰太多导致看不到太阳,下列现象的形成与该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利用太阳灶可以烧水、煮饭 B.镜中花,水中月
C.通过圆形鱼缸看到水中的“鱼” D.皮影戏中的皮影
【主题情境】古筝表演中的物理知识在学校举行的文艺演出中,小聪给同学们弹奏了一段古筝独奏《茉莉花》,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传统乐器的魅力.请完成第4~6小题.
4.如图是文艺演出小丽用古筝弹奏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同学们通过音调来分辨出古筝的声音 B.古筝声是由弦振动产生的
C.古筝声在传播过程中响度不变 D.古筝声在传播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
5.演出舞台上使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制造白雾,用来渲染气氛,下列关于该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白雾是液态的小水珠 B.白雾是由干冰汽化形成的
C.干冰变小的过程中需要放热 D.生成白雾的过程中需要吸热
6.学校文艺演出的画面被实时录制传送到电子显示屏上,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显示屏不属于光源
B.遥控器通过红外线控制电子显示屏
C.屏幕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黄三种色光组成的
D.在各个位置的家长们都能看到舞台演出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
7.小明乘坐公交车上学时,发现同向行驶的并列车道中,右侧车道有一辆大巴在缓慢向后退去,左侧车道有一辆小汽车在缓慢向前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大巴为参照物,小明向后运动
B.以道路两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大巴向后运动
C.左侧车道的小汽车向前运动是以该小汽车自身为参照物
D.以左侧车道小汽车为参照物,大巴向后运动
8.【趋势情境】小制作如图所示为物理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自制的留声机,当人对着纸杯说话时,声音使纸杯振动,指针的针头便会在塑料外壳上留下波浪式刻痕.退回塑料杯,将针头对准初始位置,重新播放,便可以听到录下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留声机发出的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老师说话的声音越大,指针振动频率越快
C.隔壁班的同学关闭教室门窗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D.留声机在塑料外壳上留下波浪式刻痕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9.(中考新考法·平面镜模型建构)小明去鞋店买鞋,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能绕水平轴MN转动,如图所示,此时他从镜中看不到自己穿新鞋的像.为了看到新鞋的像,做法合理的是( )
A.平面镜保持不动,小明面镜一些
B.平面镜保持不动,穿着鞋的脚抬高一些
C.平面镜保持不动,小明弯腰或下蹲一些
D.小明不动,将平面镜绕水平轴MN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10.小明和小红骑自行车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前往历史博物馆参观,他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明、小红在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明、小红在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C.小明、小红在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小明、小红在末相遇,并且行驶的速度相等
二、填空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11.小明和家人游览北京天坛公园时,来到了如图甲所示的回音壁前,墙体的构造如图乙所示,小明站在点面朝墙壁轻声说话,家人能在点清楚地听见他的声音.小明的声音是由_______(选填“空气”或“声带”)振动产生的,小明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大小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家人捂住耳朵就听不到小明的声音,这是在_______减弱声音.
12.(教材复习改编)小明想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如图甲所示,他先测出圆珠笔直径为_______,随后将薄厚均匀的纸条在圆珠笔上紧缠了圈,缠后呈一个圆环的形状,直径为,如图乙所示,则一张纸的厚度为_______.
【学科主题】(冰镇饮料的制作与储存)小明制作冰镇饮料准备外出游玩时供家人饮用,请完成第13~14小题.
任务一制作冰
13.小明在如图所示的模具中倒入适量水,将装满水的模具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后,模具中的水变成了冰,这是由于模具中的水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发生了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要发生该现象,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
任务二制作冰镇饮料并储存
14.小明用榨出的果汁调配成冰镇饮料,然后将冰块和饮料一起放入玻璃杯中,过了一会儿小明发现杯子的外壁出现水珠.水珠的形成是_______现象;为了保证游玩途中冰镇饮料的冰爽可口,小明准备制作一个冷藏盒,小明选择由盐水凝固而成的冰块(简称“盐冰”)作为冷藏盒内的低温物质,低温物质会发生_______而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保证冷藏效果.(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5.如图所示为小亮家里的鱼缸,小亮想要将鱼缸里的鹅卵石捞出来清洗,小亮要准确地拿到鹅卵石,应该向看到鹅卵石所在的位置_______(选填“上方”“下方”或“原位置”)伸手去拿.这是因为鹅卵石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进入人眼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现象;光线较暗时需要用手电简照射水中的鹅卵石,应该瞄准_______(选填“看到的鹅卵石”或“看到的鹅卵石的下方”)照亮鹅卵石.
16.如图所示是科学家利用声呐系统探知海洋的深度,这里利用了_______定位的原理,说明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某测绘船在工作时垂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后收到回波,由此可以估测此处海水的深度为_______.(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三、作图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7.如图甲所示,反光板是摄影中常用的道具,它可以将光源发出的光线反射到被拍摄人物上,从而使被拍摄的人物更明亮清晰.请在图乙中画出从光源发出的一束光经反光板上点反射至人脸点的反射光线及反光板的位置.
18.如图甲所示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沈阳故宫的“天空之镜”,这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宫殿倒映在水面好似悬空飘浮,请在图乙中画出摄影爱好者通过水面看到塔尖的光路.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个小题,第19小题6分,第20小题7分,第21小题8分,共21分)
19.实验小组做“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场景如图所示.
(1)如图甲所示,小明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线入射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将会观察到反射光沿_______时针方向转动.
(2)如图乙所示,小亮将纸板沿PQ剪开,把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上观察到下半部分_______反射光线,上半部分_______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小明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测得反射角也为,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同学们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请你指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_______.
(2)将蜡烛
固定在玻璃板前方,在玻璃板后的白纸上移动未点燃的与等大的蜡烛,发现蜡烛的像总在蜡烛的上方,蜡烛与蜡烛的像无法重合,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3)调整器材后,把蜡烛放在蜡烛像的位置,观察到蜡烛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初步得出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
(4)如图乙所示为小明和小华分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像距与物距大小关系的实验记录单,两位同学中,实验过程完整且合理的是_______同学,理由是_______.
(5)(中考新考法·生活实践)小明同妈妈一起去餐馆吃饭,观察到餐桌上有一块水平的圆形玻璃转盘,距离转盘高处有一盏灯,该灯通过转盘成像如图丙所示.若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_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
21.如图甲所示是实验小组“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小组组装的装置如图甲所示,经过检查发现该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错误,该错误是:_______.
(2)正确安装实验器材后开始进行实验,某次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为_______,最终将所得数据绘制出图丙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结合图像说明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_______.
(3)撤去酒精灯,过一会儿,烧杯内的水停止沸腾,说明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需要_______;若此时将一支装有酒精的试管浸入烧杯内的水中,如图丁所示,过一会,观察到试管中的酒精沸腾了(未画出),说明酒精的沸点比水的沸点_______(选填“高”或“低”).
(4)(方案设计)实验室里,其他两组同学测得水的沸点分别是、,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组所用的温度计不同造成的偏差,请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个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11分.解答时,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2.(11分)国庆假期,小明计划从西安去长沙旅游,如图是小明在网上购票时的部分车次信息.已知西安北站到长沙南站全长约为,若小明乘坐家附近的地铁直达西安北站需要通过的路程为,地铁的平均速度约为.
(1)小明计划在开车前到达高铁站,则最迟什么时候坐上地铁?
(2)若高铁准时出发和到达,则这段距离内高铁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已知高铁列车的总长度约为,行驶途中若以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长度为的隧道,求完全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
【参考答案及解析】
评分标准:1~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C【解析】人的正常体温约为,A错误;人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B错误;中学生平均一步的长度约为,由图可知小明今日的步数为13364,所以小明当天走过的路程,约为,C正确;正常成年人的心脏跳动75次左右,即跳动次的时间约为,D错误.故选C.
2.C【解析】仙人掌具有针叶结构是通过减少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来减缓体内水分的蒸发;用电吹风机吹干头发是通过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来加快蒸发,A错误;将花生铺满地面进行晾晒是通过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来加快蒸发,B错误;用保鲜膜保存水果减缓了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可以减少水果内部的水分蒸发,C正确;烤干锅内残留的水珠是通过升高温度来加快水珠的蒸发,D错误.故选C.
3.D【解析】“峰多巧障日”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利用凹面镜制成的太阳灶可以将太阳光反射会聚用来烧水、煮饭,A不符合题意;镜中花,水中月是指花在镜子中成像,月亮在水中成像,都属于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B不符合题意;通过圆形鱼缸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皮影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D符合题意.故选D.
4.B【解析】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也就不同,同学们是通过音色分辨乐曲是用古筝弹奏的,A错误;古筝声是由弦振动产生的,B正确;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响度会受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声音的分散程度影响,离发声体越远、分散程度越大,响度越小,因此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逐渐变小,C错误;声速与传播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传播距离无关,D错误.故选B.
5.A【解析】用干冰制造白雾的过程是固态干冰在升华的过程中吸收热量,导致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液化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白雾就是小水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B【解析】电子显示屏自身能发光,所以电子显示屏属于光源,A错误;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按下遥控器不同按键,发出不同的红外线脉冲,以实现对电子显示屏的控制,B正确;红、绿、蓝三种色光叫作色光的三原色,屏幕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C错误;坐在各个位置的家长们都能看到舞台上的演出,是由于光的漫反射,D错误.故选B.
7.D【解析】以大巴为参照物,小明是向前运动的,A错误;以道路两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大巴是向前运动的,B错误;左侧的小汽车向前运动是以小明自身(或小明所坐的公交车)为参照物,研究左侧小汽车的运动状态时,不能以该小汽车自身为参照物,C错误;以左侧小汽车为参照物,大巴是向后运动的,D正确.故选D.
8.D【解析】留声机发出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均可以传播,A错误;老师说话的声音越大,即响度越大,指针振动的幅度越大,与振动频率无关,B错误;隔壁班的同学关闭教室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C错误;留声机可以在塑料外壳上留下波浪式刻痕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D正确.故选D.
9.C【解析】要想小明从镜中看到自己穿新鞋的像,则鞋子反射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必须能进入人的眼中,由解图可以看出:弯腰、下蹲,可以看到镜中的鞋,但穿着鞋的脚抬高一些、将平面镜绕水平轴MN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的入射角会变小,反射角也会变小,仍然看不到镜中鞋子的像;使身体离镜子近一些,如果原来看不到,靠近后依然看不到,故选C.
10.B【解析】由图像可知,小明、小红在内的图像都是一条斜线,表示他们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在内的图像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小明处于静止状态,A错误;由图像可看出小明、小红在末相遇,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B正确;0~10min内,小明和小红运动的时间相同,路程不相等,故他们的平均速度大小不相等,C错误;0~20min内小红通过的路程大于小明,20min末小红领先,D错误.故选B.
评分标准:11~16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11.声带不变人耳处【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速度不变,当家人捂住耳朵就听不到小明的声音,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声音.
12.1.20
【解析】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因此读数时需估读至小数点后2位,即圆珠笔直径为;圆环两侧的总厚度为,因此圆环一侧的厚度为,又因为每侧圆环都是由层纸条包裹的,因此一张纸的厚度为.
13.放出凝固温度达到凝固点并且持续放热
【解析】水变为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凝固需要放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凝固点并且持续放热.
14.液化熔化【解析】杯子的外壁出现水珠是杯子外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盐水在以上的环境下会发生熔化吸收热量,从而保证冷藏效果.
15.下方折射看到的鹅卵石【解析】鹅卵石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小亮的眼睛,小亮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鹅卵石变“浅”了.小亮要准确地拿到鹅卵石,应该向看到鹅卵石所在的位置下方伸手去拿;小亮看到的是鹅卵石反射的光折射后形成的虚像,手电筒发出的光在从空气射向水中,也发生折射,因为光路可逆,所以要用手电筒的光束射中它,必须将手电筒对准他看到的鹅卵石,这样手电筒发出的光经过折射才会照射在鹅卵石上.
16.回声信息2295【解析】声呐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工作的,是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呐可以探知海底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波传播到海底所用的时间,由得,海水的深度.
17.(3分)如答图所示
【解析】由题意可知,光源发出的光经点反射到点,连接OP,标上箭头,即为反射光线,然后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再过点作一条线段与法线垂直并标上直角符号,该线段的位置即为反光板的位置.具体如答图所示.
18.(3分)如答图所示
【解析】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它们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则作点关于水面的对称点A′,连接A′与人眼连线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连接点与入射点即为入射光线,具体如答图所示.
19.(6分)
(1)顺(1分)
(2)有(1分)没有(1分)在(1分)
(3)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偶然性(2分)
【解析】
(1)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线绕入射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入射角变大,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之变大,会观察到反射光线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2)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乙图所示,发现在纸板的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没有反射光线,此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因为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应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进行多次实验.
20.(7分)
(1)位置(1分)
(2)玻璃板没有垂直于白纸放置且向蜡烛
一侧倾斜(1分)
(3)相等(1分)(4)小华(1分)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多做几次实验,使结论具有普遍性(1分)(5)不变(2分)
【解析】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将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白纸上移动,发现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总在蜡烛的上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垂直于白纸放置且向蜡烛一侧倾斜;
(3)蜡烛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4)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所以小华的实验过程比较合理;(5)由于灯的位置不变,又因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那么灯在玻璃转盘中所成的像的位置也不会改变,因此拨动转盘,灯的像的位置不变.
21.(8分)
(1)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1分)
(2)96(1分)98(1分)保持不变(1分)
(3)持续吸收热量(1分)低(1分)
(4)将两支温度计同时放进同一烧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是否相同(2分)
【解析】
(1)温度计使用时玻璃泡不能与容器底和侧壁接触,图中的错误是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2)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故此时图乙中温度计的读数为,由图丙可知水的沸点为,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保持不变;
(3)撤去酒精灯后,水很快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持续吸收热量;将装有酒精的试管放在烧杯中,若烧杯内未沸腾的水的温度高于酒精的沸点时,则过一会,酒精会沸腾,结合现象可知,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4)要判断两支温度计是否有差异,可以将两支温度计同时放进同一烧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是否相同.
22.(11分)
(1)由时间表可知,列车10:15发车,小明若想提前
到达西安北站,则他应该在9:45到达高铁站……………………………………(1分)
由可知,乘坐地铁所需要的时间……………………(2分)
为保证9:45到达高铁站,则最迟坐上地铁的时间为9:21……………………………………(1分)
(2)高铁准时从西安北站出发,准点到达长沙南站,所用时间……(1分)
由可知,高铁行驶的平均速度……………………(2分)
(3)高铁完全通过隧道所行驶的路程………(2分)
由可知,高铁完全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