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多校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临汾市多校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姓名.
准考证号」
5.有考古学家认为,下图中分别用不同线条装饰的两侧陶壶,可能代表了两个缔结同盟的部
10.下表所示为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一4000年)的部分考古发现。据此可推知,当时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练习(一)
落。从这一视角看,双连童独特的设计可能体现了先民对
发现一: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以及可能用于宫殷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
七年级历史
A.自然环境的认知
发现二: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往往随葬陶鼓、石茶、玉盛、龙盘等礼器。
注意事项
发现三: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胸壶,发现了很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璃
1.本议卷共6页,满分乃分,考流时间70分钟。
B.农业活动的重视
定节气的观象台。
工.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C.生产工具的创新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胸双联壶
3,答卷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木试卷上无效。
A出现早期国家
B.进入青铜时代
C.文明领先世界
D.科技成果丰硕
4.考试林来后,将本试春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D.共赢精神的表达
(距今约6000一5000年)
11,股媛出土的商朝甲骨卜辞中记载有大量奴隶被迫在农田集体耕作,在手工作坊做工,在资
6.以下组图为距今约9000一75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这表明当时贸湖先民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族家中劳动。这反映出商朝
A.是我国第一个王朝B.实行王位世袭制C.是一个奴隶制王朝D.军事上连年征伐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
12.下列选项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陶器
家猪下领骨
石磨盘、石磨棒
夏朝
西周
1.中国旧石器文化可以划分为南北两大石器传统.即使在南方或北方地区内部,各类石器在原
A.以采集狩猎为主
B.最早饲养家畜
C.产生了原始农业D.出现贫富分化
料、制作技术、种类和形态方面也各具特色。这体现了旧石器文化的
约公元前
771年
7.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中独具特色的花卉纹彩陶,传播范围非常广泛、
A.延续性
B.包容性
C.凝聚性
D.多样性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被一些学者认为已出现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这一现象反映了
2.学习历史的方法不仅局限于书本,还可以走进遗迹、遗址和博物馆等场所。某同学在参观北
A.盘庚迁殷
B.国人暴动
C.平王东迁
D.退避三舍
京人遗址时,看见遗址中有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
13.卷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由齐国直奔吴国进献兵法,若
A.会建造房屋
B.会使用火
C.会制造彩陶
D.会种植核桃
从右侧地图中画出相应路线,这条路线应该是
河南庙底沟道址彩陶江苏大嫩子遗址彩陶山东大汶口遣址彩陶青海阳洼坡遗址彩附
3.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下图所示的早期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下列关于该
A.③一①
A.彩陶文化遍布全国
B.中原文化箱射周边
早期人类说法正确的是
B.①→④
C,南北文化相互交融
D.彩陶工艺东西相通
C.③→④
A.模样和古猿基本相同
,下图三件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
D.②→①
B.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
14.公元前541年,晋国与狄人在大原山作战.将领魏舒认为“彼徒(步兵)我车(战车).所遇又呢
C.是最早会保存火种的
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狭隘)”、于是“毁车以为行”,最终打败狄人。这反映了
D.群体有贫富贵贱之差
仰超文化彩陶网纹
4,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批有可靠地层学、年代学
船形壶(黄河流城】
深器老造
第货
A.晋国与北方狄人的交往
B.晋文公夺得霸主的地位
C.大规模民族交融的出现
D.地理环境影响作战方式
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这里生活着河套人。下面三幅图可用来研究
A。以中原为核心向四周扩展
B.具有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
15.以下图片资料是小王同学为进行某主题研究而收集的,据此推测其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春
C.不同区域文明保持独特性
D.始终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秋时期
9.在良渚古城遗址的贵族慕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精美玉器,如玉琮、玉钺等:在陶寺古
河套人使用的尖状器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城遗址、牛河梁遗址的露弹中,也有与之造型相似的玉器。此现象说明
A.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
B.磨制石器的发展进步
A.大型水利设施出现
B.原始畜牧业有较大发展
铁制农具
穿有鼻环的牛尊
普国的货币
C.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D.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
C.远古传说并不可信
D.早期中华文明交流融合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经济的发展
C.冶铁业的领先技术D.商业的繁荣
七年级历史(一)第1页(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一)第2页(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一)第3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