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5-26(上)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考试范围:1-3单元;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13个题,共13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记载了竹子造纸的流程,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斩竹漂塘 B. 煮徨足火
C. 荡料入帘 D. 覆帘压纸
2.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试剂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闻气味 D. 称量固体试剂
3. 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猜想假设 B. 收集证据 C. 设计实验 D. 得出结论
4. 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基础的科学家是
A. 张青莲 B. 袁隆平 C. 闵恩泽 D. 屠呦呦
5. 以下各场景中的变化过程及其反应类型的归类不正确的是
A. 家庭生活中:铁丝生锈—氧化反应
B. 工业生产中: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分解反应
C. 教学实验中: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分解反应
D. 科学探究中:红磷与氧气反应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氧化反应
6. 观察实验现象是科学探究的必要步骤。下列对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 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
C. 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气体,放出大量的热
7.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为: (、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涉及五种物质 B.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 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D. 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8. 生物体死亡后,体内含有的碳-14会逐渐减少(称为衰变)。因此科学家可通过测量生物体遗骸中碳-14的含量,来计算它存活的年代,这种方法称之为放射性碳测年法。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有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关于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B. 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C. 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 D. 氧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9. 如图为古人使用的“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随着油的燃烧,下层盏中的水会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水分子不断运动 B. 水分子间隔变大
C. 水分子受热分解 D. 水分子数目减少
10. 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 离子是带电的粒子,则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 化学变化中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在变化中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一定是催化剂
C. 分解反应的生成物有多种,故有多种物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D. 原子不带电,故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也不带电
11.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图甲为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 图乙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C. 图丙为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 图丁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能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A.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C. 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D. 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物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13. 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传感器采集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过程中O2和CO2浓度的变化,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A. 曲线1表示氧气浓度的变化
B. 曲线2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C. 图2中的数据可以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于二氧化碳
D. 蜡烛在15%O2、5%CO2和80%N2的混合气体中不能继续燃烧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2分)
14.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让“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按下列要求填空:
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空气中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气体是_______(填化学符号);
(2)夜晚霓虹灯闪烁,是因为灯内充的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光,这属于它的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氮气常用作食品包装中的保护气,是因为 _______。
Ⅱ.保护空气——使“空气更清新”:
(4)空气污染物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 _______(填一种物质的化学符号);
(5)洁净的空气对人类非常重要,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大气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提倡使用私家车
B. 植树造林,防止扬尘污染
C. 加强空气质量监测
D. 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15. 在“宏观-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常见思维方式。
(1)我国发射运载火箭常采用低温液氢、液氧环保型推进剂作为动力来源。保持液氧化学性质不变微粒是___________。
(2)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如图是锆(Zr)原子结构示意图。
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__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相应的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3)下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4)模型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如图2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在图A、B、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有___________。
16. 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氢能技术与应用
202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绿电”泛指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产生的电力。
【步骤1】光伏发电制氢:利用太阳能产生的余电,将水分解并转化为氢气,可以得到“绿氢”,
【步骤2】固态储氢:利用固体与氢气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等作用,可以把氢气储存起来。如镁镍合金储氢原理之一是镁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反应生成氢化镁。
【步骤3】固态氢能发电:在一定条件下将固态储氢装置释放的氢气注入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氢气在燃料电池中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产生直流电,实现能量的转化,为我们提供“绿电”。
能源站通过氢能的制取、存储、发电、加氢一体化,实现“绿电”与“绿氢”之间的灵活转换,很好地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季节性波动强的难题。
(1)镁镍合金储氢过程中发生___________变化。(填“化学”或“物理”)
(2)在高压条件下,氢气能被压入电池中,从微观角度解释高压加注时氢分子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
(3)固态氢能发电工作原理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___________。
1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氧气
ⅰ.上图中仪器a名称是___________。
ⅱ.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收集较干燥氧气,应选用如上图装置中的___________(填字母)。
(2)为了探究潜艇制氧器,小亮以爆炸盐(溶于水会产生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为原料设计了简易装置(如图)。加料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___________作用。右舱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答1点即可)。
18. 甲醇是一种常见的液体燃料,某工业生产中可通过以下途径制得,并对甲醇燃烧后产生的废气进行回收利用。
(1)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水在光、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
(3)甲醇在燃烧前一般要进行雾化处理,其目的是___________。
19. 关于催化剂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催化剂的奥秘”为题展开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催化剂
(1)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催化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B. 催化剂能使生成物的质量增大
C. 不加入催化剂化学反应就不能发生
(2)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会迅速产生气泡,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
【任务二】定量法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小组同学发现,将适量淀粉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加快。为比较淀粉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以生成40 mL气体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
实验序号 5%过氧化氢溶液体积/mL 催化剂质量/g 待测数据
1 20
a
2 20 淀粉0.5 b
3 20 二氧化锰0.5 c
(3)上述实验中“待测数据”测的是___________。
【任务三】数字化实验法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分别取20 mL浓度为5%过氧化氢溶液、0.5 g二氧化锰、0.5 g淀粉,按下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倾斜锥形瓶使过氧化氢溶液与催化剂接触,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2所示。
(4)对比分析坐标图中的___________两点,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
(5)已知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氧气的体积分数等于氧气的压强分数。请从催化剂的角度解释,上述实验过程中虽然两个反应速率不同,但完全反应后两个装置内压强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0. 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任务一:探究原子构成奥秘
【信息检索1】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通过实验与推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逐步揭开原子的构成。
(1)19世纪末,汤姆孙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子,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荷的微观粒子,他推测的依据是___________。
(2)1909年,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用一束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运动路径发生了改变,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①已知1个α粒子由2个中子和2个质子构成,则α粒子带___________(填“正”或“负”)电荷。
②图1中符合卢瑟福实验结论的原子结构模型是___________(填字母)。
③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其运动轨迹不可能是图2中的___________(填字母)。
任务二:探索分子构成的奥秘
【信息检索2】19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早期的分子学说,部分观点如下:
观点1:单质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由质子数不同的不同种原子构成。
观点2: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它的原子质量总和。
(3)原子和分子的质量很小,为书写和使用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结合观点2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1个分子质量一定大于1个原子的质量
B.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它的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C. 以一个碳-12原子实际质量的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实际质量与它相比得到相对原子质量
25-26(上)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考试范围:1-3单元;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13个题,共13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2分)
【14题答案】
【答案】(1)O2 (2)物理
(3)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4)SO2(合理即可) (5)AD
【15题答案】
【答案】(1)氧分子 (2) ①. 失去 ②. (3)B
(4) ①. BC ②. 分子种类
【16题答案】
【答案】(1)化学 (2)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3)
【17题答案】
【答案】(1) ①. 长颈漏斗 ②. ③. E
(2) ①. 催化 ②. 湿润氧气(观察氧气的产生速率等合理即可)
【18题答案】
【答案】(1)水、二氧化碳
(2)分解反应 (3)增大氧气与甲醇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19题答案】
【答案】(1)A (2)
(3)收集40mL气体所需时间 (4)a、c或b、d
(5)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速率,但是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和体积都相同,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则完全反应后两个装置内压强相同
【20题答案】
【答案】(1)原子不显电性
(2) ①. 正 ②. C ③. BC (3)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