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后用刖
2025—2026学年(上)南阳六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坛庙冢出土的玉雕猪头龙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在它之前千余年的赵宝沟—小山类型文化中已出现达到神化境界的陶器刻画麟与龙在云端遨游的图案(如下图所示)。甲骨文中龙字的多种形态,也可大致追溯到距今5000—3000年的龙形变化过程。这些可用来说明,中华文明
A.多元一体特征明显 B.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C.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D.开放包容魅力独特
2.战国时期商鞅推行的“什伍制”完成了对基层社会的重组,相应的授田、赋税制度发生改变,甚至新型的封赏制度都以城邑户数为准。这表明,当时
A.秦逐渐实现了富国强兵 B.基层社会的稳定性增强
C.血缘宗法观念趋于弱化 D.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加强
3.先秦文献中曾提到“秦夏”的概念。“夏”有“西”之义,“秦”“夏”连称,其意最初指“西方之秦”。随着统一势态形成,秦人将“夏”解释成为华夏。对“夏”这一概念认识的变化,反映出秦人
A.着手统一战争的准备 B.深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
C.强烈的华夏认同观念 D.渴望建立多民族封建国家
4.西周中叶以来开始有谥法。当时,王及诸侯国的君臣等死后,后人依据其生前行为与表现,给予相应的谥号。由于行迹有是非之分,谥号也有善恶褒贬之别。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明确宣布:“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以始皇帝,后世以计数。”秦始皇的做法主要基于
A.维护专制皇权的无上尊严 B.巩固“家天下”的统治原则
C.建立足以主宰一切的权力 D.与西周政制体系的彻底决裂
5.刘邦建立汉朝后,虽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也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这些权宜政策在他和吕后统治时期,勉强起些作用。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这些政策日益不合时宜,甚至起到消极作用。能用来证实上述观点的是
A.摒弃法家学说尊奉黄老无为 B.推行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系
C.确立察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 D.削弱丞相的权力构建内朝制度
6.据史书记载,太学生在西汉末达到了万人以上,各个郡国也广置学官。大夫、议郎和博士任以儒生并参与朝议,为大政献策。孔子逐渐被尊为“素王”,“以经义断事”成了通行的做法。这些现象表明
A.重文轻武治国方略的确立 B.西汉王朝对文化教育高度重视
C.儒学正统地位的不断强化 D.儒学律令化呈现出增强的趋势
7.下图为《剑桥插图中国史》对“永嘉南渡”一事的描述。这一事件造成的历史影响是
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为南北朝的对峙创造了条件
C.激化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词中的“寄奴”就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公元420年,他以低级士族武将的身份夺取了东晋司马氏的皇位。这可用来说明
A.汉魏六朝时期政局的动荡 B.高门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C.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崛起 D.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9.《中华文明史》描述: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为正在悄悄发展的民间知识分子提供了入仕通道,逐渐形成的文士集团在政坛再度承担主角,在这时候,帝国政治就真正回归于常态了。隋唐时期的这一制度
A.维护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B.造成了官僚集团的门阀化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D.特别重视家世人品和修养
10.丁身可逃,户可逃,而资产不易隐避,土地田亩比起其他资产,更不易隐避。为了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舍人丁税而征土地税,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田庄经济的发展,舍人税地,使大土地所有者分担起一部分赋税,这对强化中央集权也是必要的。这可用来说明
A.唐朝推行两税法的理由 B.庄园经济形成的条件
C.地税对中央集权的意义 D.租庸调制实行的原因
11.下图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王羲之《兰亭序》的局部图。有关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B.博采众长诸体兼精
C.推动书法在魏晋时成为一种艺术 D.以形写神栩栩如生
12.宋太祖“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宋太宗“兴文教、抑武事”,明言“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这些做法
A.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普及 B.避免了武人专权局面重现
C.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 D.提高了士大夫的文化素养
13.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很多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到元朝“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说明元朝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 B.全国赋税制度的大规模变革
C.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加强 D.行省制度在地方上广泛推行
14.宋元时期,一些大城市里出现了比较集中的游艺场所,称瓦舍或瓦子。说话是瓦舍伎艺中受人欢迎的一种,话本就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说话的听众大多是下层民众,而话本的人物有许多是手工业者、中小商人、婢女。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A.小说和戏曲的成就突出 B.文化知识逐步普及
C.社会娱乐活动相当丰富 D.市民文化趋于繁荣
15.明朝中期,货币史上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唐、五代以来一直流行于民间的白银,终于取代了明朝政府原来法定的“大明宝钞”,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市场上的商品,无论大小,都以银两作为计价的标准。这
A.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B.促进了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C.导致小农经济优势丧失 D.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
16.清前中期朝廷曾数次纂修全国性地图。康熙后期绘成的《皇舆全览图》,包括一幅全国总图和32幅分省(区)图,山川城镇、靡不毕载,还首次对台湾、西藏进行了测绘。乾隆时期,对《皇舆全览图》进行补充、修订,绘成更为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清廷的这些举措
A.适应了大一统国家政治需要 B.有助于国家秩序的重建
C.保证了清王朝的政局稳定 D.强化了民族国家的认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的青铜时代延续时间绵长,青铜工业发达、铜器数量众多且大多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容器。夏商周王朝对于祭祀和战争所需青铜的追求,真可谓倾尽全力。从商王朝青铜器使用相当普遍、青铜器制作已经非常精美等情况来看,当时的统治阶级应当是相当关注青铜器的生产,并控制着大部分青铜器原料和青铜器。但青铜容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而在祭仪中所使用的容器的数目和种类是要依照这些人在贵族政治中的地位而有所分别的。……在高度发达的青铜工业的推动下,商周时期其他部门的手工业生产也都有显著的发展,尤以王室和各级贵族掌控的部门为最,这主要涉及陶瓷、玉石、漆木、丝绸和造车等方面。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周时期青铜工业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夏商周时期青铜工业发达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六朝至唐流行使用对句的骈体文,从唐中期开始,韩、柳诸家起,复兴了所谓古文体,凡文均超于散文体,即由重形式的文体改变为自由表达的文体。由六朝至唐,盛行五言诗,至盛唐时,其风一变,李、杜以下,大家辈出,称为七言歌的自由长诗,日见增多。无论诗与文,自唐迄宋,由重形式日益走向重内容。从唐末起,在诗之外,又发展起“诗余”,即词,打破了原来五言、七言的形式,变成颇为自由的形式。从这时起,已逐步兴起今天的白话,即口语体的小说。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
材料二 六朝文学在中唐以后受到批判,有一个根本的原因:诗歌,尽管有人会强调它的政治和伦理作用,但它的艺术性、抒情性总是不可否认,它具有某种特殊形式、特殊要求,也似乎是无可非议;文章不同,作为一切文化最基本的语言载体,形式上的过分束缚会使它的多种功能受到妨害;从政教需要的角度来看,骈文更显不切实用。因此,古文运动是要改革文体,一方面,古文家企图以此来恢复散文宣扬正统思想的功能、以挽救唐王朝的衰亡;另一方面,他们需要以此来更好地表达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以后文学上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中期以后文学上变化的历史背景。(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都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农业中各种经济作物迅速发展;手工业部门日益增多,生产规模更加扩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起来,工商业城镇不断兴起。封建社会内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从此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南炳文、汤纲《明史》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追求个性自由为主的社会思潮开始逐渐趋向革新、活跃。传统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逐渐被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潮取代。李贽抗议并否定权威,政治家们反对传统“重本抑末”的思想,王守仁强调四民异业而同道,张居正主张农商并重,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茶肆、酒馆、戏台、书场等文化娱乐场所散杂于城市各处,文人士大夫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小说、话本、戏剧作品。市民竞逐奢华风气渐趋流行。王学风行,市民思想解放,新义利观、情爱观甚至是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伦理,都慢慢改变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
————摘编自《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思想变革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史上的边境冲突和民族征服战争使得内地汉族农业文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和破坏,但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政权又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恰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