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 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 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一)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秦汉时期各级机构制作了大量的考绩管理文书,如吏卒名籍、功劳簿、钱谷出入簿、文书收发记录等。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地方、个人与政府间政务往来又产生了檄书、牒书、府书、记、爱书、奔命书、报书等行移文书。这表明,秦汉时期( )
A. 文书传送体系完善 B. 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C. 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 建立严密文书管理制度
2. 有文章描述道: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他们确立了以执政官为核心的行政长官制度,以政界精英为基础的元老院制度以及以全体公民为主体的公民大会制度。这可用来说明( )
A. 雅典政治实行直接民主
B. 斯巴达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色
C. 罗马共和国的制度建设
D. 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差异性
3. 1357年,法国太子查理在召开的三级会议上,被迫同意定期召开三级会议并听取治国意见,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1484年,查理八世召开三级会议宣布:他有权不经三级会议批准而每年征收附加税。上述变化表明法国( )
A. 民众参政积极性低 B. 赋税征收困难 C. 三级会议形同虚设 D. 王权得到强化
4. 1913年11月,袁世凯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共438人,导致国会不足法定人数而无法正常开会。“自是以后,政党之名,报章论坛,绝鲜有人称述”。国会成为“行尸走肉”。这体现了( )
A. 政党政治尝试的失败 B.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C. 民主共和制度的破产 D. 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
5. 熙宁二年(1069年),北宋各地争言并大办水利,竞相开垦荒地。到熙宁九年(1076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增加良田三千六百多万亩。这( )
A. 得益于范仲淹改革顺利开展
B. 体现了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
C. 解决了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D.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6. 据《戊戌政变记》记载,1898年7月,直隶“闻风争言农商之学,争译农商之书,好事者争捐地以为农会,上行下效,风气大开”。这可以印证( )
A. 农业改革遭到守旧势力反对 B. 传统社会习俗出现转型
C. 戊戌维新推动民族商业发展 D. 讲求新知成为社会风尚
7. 唐代对官员实行考绩制,政治家陆贽说:“考课赏罚,高课者升,庸碌者退,殊才不滞,治绩可著。”宋代人曾评论其为“人思激励,绩效著闻”。据此可知,唐代考绩制( )
A. 提高了政府工作效能 B. 制定了严格考核标准
C. 受到了宋人推崇沿用 D. 提升了官员能力素养
8. 19世纪前期,英国显官贵胄、执政党魁竞相在政府中安插亲信,膏粱子弟、庸碌无能而踞高位者有之,身为要官领取高薪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有之。这说明英国当时( )
A. 国家管理职能出现萎缩 B. 政党政治制度尚不完善
C. 官员选拔制度存弊端 D. 文官集团垄断政府权力
9. 1870年以后,英国文官“逐渐被看成是模范的政府官员,廉洁、无政治色彩和全力以赴,受到许多国家的羡慕”。这主要得益于英国( )
A. 君主立宪的实施 B. 工业革命的深入 C. 议会改革的开展 D. 文官制度的建立
10. 下图为1907年《直隶教育杂志》刊文内容。这可用来说明( )
朝廷知科举学堂之两不并立也,毅然停之,年来风气不一变,举国一新。士有不谈学堂者,几有见笑樵夫之势,即向之素称墨守者,亦莫不投世所尚
A. 传统士人群体社会地位崩溃
B. 新式教育被社会广泛接受
C. 选官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D.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根本变革
11. 1953年,中共中央指示,全党各级干部都应努力学习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著作。1954年中共中央指出:“必须确定党的各级干部的轮训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全党各方面的高、中级干部,调入党校轮训。”这说明当时我国( )
A. 干部管理科学化的实现 B. 分类管理干部制度建立
C. 干部队伍建设深受重视 D. 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12. 唐太宗时期,“议绞刑之属五十,皆免死而断右趾。既又哀其毁伤支体,乃除断趾流(法)为加役流三千里,居作二年。又比隋旧律减大辟入流九十二条,减入徒七十一条”。这反映了唐初( )
A. 律法残忍严苛 B. 立法理念受主流思想影响
C. 社会较为安定 D. 统治者对法家思想的质疑
13. 明初乡约多仿照宋代《吕氏乡约》,以道德教化为主,嘉靖后多增加了宣讲圣谕,如陆粲任江西永新知县时“酌俗从宜,以立乡约,演圣谕而疏之”。这一变化( )
A 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B. 加速了社会风俗良化
C. 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D. 弱化了儒学正统地位
14. 欧洲中世纪,查理曼大帝曾在修道院内建立学校;英国教会学者也为孩子们编写课本;教皇格雷戈里撰写的《法兰克人史》记载了法兰克王国的兴起,社会、经济与信仰情况。这表明当时( )
A. 文化教育为教会垄断 B. 教会人员文化水平较高
C. 教会担负了教化职能 D. 欧洲各地文化普遍落后
15. 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金梅生创作的宣传画《劳动的愉快》。该作品反映了( )
A. 国家积极推进精神文明 B.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C. 劳动光荣已成主流观念 D.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主力
16. 1979年7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1年12月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这些法律的实行( )
A.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B. 初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基础
C. 旨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是国家为了方便行政管理的实施,而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地方分治机构的制度和惯例。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史书中有关中国古代某些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记载
序号 史书内容(摘编)
①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② 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
③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1)结合所学知识,推断①②③的朝代及地方行政制度,并阐述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历史启示。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9月,因国共两党再度合作而形成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根据抗战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建设,还探索推进了边区的法律制度和法治体系、廉政制度体系、人权保障制度体系和行政督察制度体系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样板”。
政治制度体系 1937年6月,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发布《民主政府施政纲领》,实行真正广泛、平等不记名、严肃的民主选举制度。1940年3月,党中央颁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提出“三三制”政权原则
经济制度体系 允许公营经济、合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并促使这些不同经济成分相互依存、相互辅助、共同发展;实施积极财政经济政策,制定合理税收政策和实行精兵简政等
文化制度体系 毛泽东发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章,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进行阐述;大力“实施以民族解放、民主政治为中心内容的普及教育”;制定了对待知识分子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政策
——摘编自程天甜、张正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探索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探索的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篇词 受命于上帝之英格兰国王……(诸位)世俗贵族贤士及其他忠实臣民之建议下革新吾邦
第61条 诸贵族应按其意愿从国内推选贵族25人……而上述25位贵族……向朕指出错误,并要求朕立即设法改正。如果……朕不改正此项错误……此25位贵族即可联合全国人民羁押朕……错误一经改正,彼等应待朕恢复如初
第62条 自发生争端以来,在朕的教俗臣民与朕之间所产生的一切敌意、愤怒与仇恨,朕已完全宽恕,所有人已得赦免……一切教俗人等因本次争端而犯的一切僭越罪过,朕已完全宽恕
——摘编自许明杰《大宪章话语与中世纪英格兰的政治文化》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后,《大宪章》大量出现在北美殖民地人的政治话语和行动中。1765—1766年反《印花税法》斗争中,富兰克林等人诉诸《大宪章》的语言,成为反对英国议会强征“内部税”的历史和法律依据。1766年,波士顿“自由之子”成员保罗·里维尔绘制的宣传画中,一个波士顿人右手挥剑,率领各殖民地代表,与象征《印花税法》的恶龙进行搏斗,试图夺回《大宪章》。马萨诸塞殖民地发行的一版纸币背面,是一个左手握《大宪章》,右手持剑的男子,上方标示“为捍卫美利坚自由而发行”的字样。
——摘编自薛冰清《〈大宪章〉与美国革命前后的政治文化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大宪章》所体现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中叶后《大宪章》在北美大量出现的背景,并指出其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形成于政府划分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选拔官吏的途径很多,各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和时代特征。举其要者,有战国时代的“客卿制”与“军功制”、两汉的“察举”与“征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摘编自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
就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论述,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5—2026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一)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①元朝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后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与材料中“始分立行中书省”“改为某处行中书省”“无不领之”一致;
②西周分封制,西周将王畿地区以外的地方“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与材料中“迁殷民”“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一致;
③秦朝郡县制,秦统一后设36郡,郡下设县,置县令、县丞、县尉,与材料中“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致。
(2)启示:地方行政制度创新要与国情和时代相适应;要注重平衡中央权威与地方治理活力的关系;地方行政制度变革要以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为根本;重视制度沿袭与变革并存。
【18题答案】
【答案】(1)特点: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基础上;服务于抗战大局;涉及领域广泛;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包容性;效果显著。
(2)意义:巩固了陕甘宁边区政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其他抗日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借鉴;彰显中共执政能力,扩大了政治影响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构建积累了经验。
【19题答案】
【答案】(1)原则:君权神授;王权有限;法律至上;契约精神;宽恕包容原则(或保障贵族利益)。
(2)背景:英国殖民统治加强;启蒙思想的传播;英国宪政传统的影响;北美反英运动的开展(或独立呼声高涨)。
角色:反抗合法性的依据;动员民众的象征;精神旗帜(或反抗殖民统治的精神象征)。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1:
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阐释: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历经长期嬗变。在战国变法浪潮中,秦国推行军功爵制,打破贵族垄断,为新兴地主阶级崛起铺平道路。汉代察举制以“孝廉”“贤良”为标准,通过地方举荐与中央考核结合选拔人才,初期为中小地主提供入仕通道,后期逐渐被豪门大族操控。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以“家世、德才”品评士人,初期兼顾才能与门第,后期沦为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隋唐以降,科举制以考试选拔人才,使寒门子弟得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唐代增设武举、殿试,宋代实行糊名制,明清实行三级考试,为封建王朝输送大量人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政治格局、社会结构紧密交织,这一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从血缘贵族政治向学识官僚政治的转型。
示例2:
论题: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
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立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官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制度设立之初,中正官尚能兼顾德才,为寒门才俊提供晋升通道,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评定标准逐渐异化。中正官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导致庶族地主与中小知识分子被排斥于仕途之外,加剧了社会阶层对立,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综上所述,九品中正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提供了历史镜鉴。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