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自贡一中高2028届10月月考试题(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C B A D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C C C B
1.B
【详解】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旧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出现,贫富差距加大,B项正确;新时期时期,国家雏形出现,制度尚未达到完善,排除A项;思想文化进步、阶级分化等都不是新石器时代社会阶级差距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可得出“王臣”数量增加,促进了周王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周天子的地位,而不是臣民的地位,排除B;当时没有中央集权,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人口问题,没有涉及到范围,排除D。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尚书·周书》中存在大量保民的思想,说明周初重视民本,民本思想已经萌发,D项正确;材料内容说明出现了民本思想,而非民主思想,更不能说明君权受到百姓制约,排除AB项;材料中没有商朝的治国思想,无法体现是对商朝治国思想的延续,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与中国考古发现相印证,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C项正确;“实物史料价值低于文献史料”表述错误,实物史料价值也很高,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史料的出现推动了历史认知的进步,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历史的真实性需要通过史料的辨析、整理和解读才能得出,综合多元史料即可得出正确结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国家通过‘驱以赏’的方法对力耕者赏以官爵”"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在耕战中‘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奖励耕战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B项正确;战国时期没有皇帝,尚未形成专制皇权,排除A项;“立足于农民阶级的利益"说法错误,虽然商鞅这一策略鼓励农耕,但其立足于君主,而不是农民,排除C项;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没有借鉴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 一个批评而已,A项正确;老子,孔子的思想都代表没落贵族的思想,在当时并未成为社会的主流事项,排除B项;老子和孔子代表的都不是地主阶级,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中提到从《商君书》到《韩非子》,“君”出现的次数和比例大幅度上升,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专制开始建立这一时代特征,D项正确;商鞅主张加强君权,并非削弱君权,排除A项;“国”与“君”出现次数的比例变化,主要反映的是君权的强化,而非简单的儒法斗争,儒法斗争不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商君书》和《韩非子》都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法家强调的是君主专制,和民本思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材料关于亲人族源有三类传说,一是帝颛顼之苗裔,二是先祖受命周王,三是成王派先祖抵御西戎。这都能说明亲人的先祖是华夏人,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宗法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秦人先祖是华夏人,但不涉及夷夏有别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天的内容,只涉及秦人先祖,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铁器所占比重几乎在半数以上……主要有锄、斧、铲、犁等农业生产工具”等信息可知,在战国时期铁农具占比超过了半数,而且铁器农具有锄、斧、铲、犁等种类比较多,这说明这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铁农具,没有体现铁犁牛耕,无法得出牛耕得到普遍推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铁农具的态度,无法得出政府重视农具推广的结论,排除C项;战国时期,各地发展并不平衡,中原处于领先地位,题干内容也没有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各地经济趋于平衡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上计制度是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该制度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加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公之间的分权平衡,排除C项;御史大夫监察权的扩大说法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广西)”“朝廷指令关中的内史郡向陇西、北地郡输送农具与粮食”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专制集权制度,可以有效调动国内各地的兵器、农具与粮食,彰显了秦朝国家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秦朝社会风俗的整顿,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秦朝的上述做法彰显了国家的组织能力,并不能提升地方的财政实力,排除B项;材料内容未涉及秦朝百姓赋役情况,无法体现百姓赋役繁重,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罗马、中国)。据材料“条条大路通罗马”“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可知,罗马帝国和秦朝都通过道路交通建设,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进而巩固统治,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皇权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并不是对外征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交通建设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可知新疆尼雅遗址的东汉墓葬中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出自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由此可知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存在着往来联系,推动中原地区文化影响西域地区的织锦文字,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锦护臂的织锦技术,也没有体现内地的织锦技术,不能进行对比,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这些武器设计和材质是出自中原,排除B项;墓葬发现兵器说明丝绸之路出现一定安全问题,不能得出整个汉代丝绸之路较为畅通,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片中“乙处”的时间“汉代”及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大幅提升的变化可知,此应为董仲舒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适应当时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结果,C项正确;“顺其自然”的表述是道家思想主张,贴合汉初无为的治国理念,与该时期“尊崇儒术”不符,排除A项;“对诸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董仲舒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的特点,并不属于原因,排除B项;“科举制度”形成于隋朝,晚于题干中“乙处”的时间“汉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项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两汉时期的中国。材料体现了刺史权力的增大,且由监察向干预地方政务转变,说明东汉时期刺史制度逐渐异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刺史制度的异化,非地方治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刺史的权力增强,威胁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监察官员权力变大,没有提到品级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田庄在政治上具有明显的宗法色彩及独立的防卫体系,且在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东汉田庄是豪强地主土地兼并的结果,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与田庄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1)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力相结合;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统治权;“礼”为重要准则,通过礼仪活动维护等级秩序;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联动。(前2点每点2分,第3点3分,共7分)
(2)特点:多元探索,因地制宜;以富国强兵为核心;重视农业基础;注重资源管控与调控。(每点2分,2点4分)
时代背景:铁器牛耕的推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频繁,各国亟需通过经济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百家争鸣推动治国理念多元化,法家、儒家等思想影响政策取向。(每点2分,3点6分)
(3)相同点:都以最高统治者为权力核心(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秦朝皇帝总揽大权)都通过制度设计(分封制/郡县制、官僚体系)维系统治。(2分)
不同点:权力结构不同,西周王权分散,秦朝皇权高度集中(郡县官员任免权归皇帝)统治理论基础不同,西周以宗法礼制为核心,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官员选拔方式不同,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秦朝废除贵族世袭,推行军功爵制与任免制;政务运作方式不同,西周依赖血缘亲疏与礼仪秩序,秦朝建立文书制度与垂直管理体系。(每点2分,3点6分)
18.示例:
论题:秦朝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阐释: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巩固统治创立了一系列制度。在中央有三公九卿制,三公与九卿之间各有分工,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从经济文化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北击匈奴,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的控制,奠定此后中国古代版图的基本框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总之,秦朝开创的大一统时代,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大一统”的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归依。(“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9.(1)表现:政治清明;刑罚宽简;百姓负担减轻;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前2点每点2分,第3点给3分,共7分)
(2)背景:东汉王朝建立及统一完成;贤才和廉吏的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光武帝吸取西汉后期教训及励精图治。(第1点2分,后面2点每点3分,共8分)
(
答案第
1
页,共
2

)自贡一中高2028届10月月考试题(历史)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里,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里,社会贫富与不平等出现,大汶口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也已经产生。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制度的完善 B.生产力的发展
C.思想文化的进步 D.阶级分化明显
2.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
A.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3.下表中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这说明周初(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尚书·康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君权受到百姓制约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4.据《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从殷王朝盘庚开始经历了八代十二王,均定都在安阳殷墟。从1928年开始,在殷墟遗址不断发掘出了殷代晚期的宫殿、宗庙、王陵等遗迹,还获取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探明并确认了殷墟城址的面积和分布范围。这说明( )
A.实物史料价值低于文献史料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
C.历史研究需要进行多重考证 D.综合多元史料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5.《商君书》中记载了商鞅“驱以赏”的促农策略,即国家通过“驱以赏”的方法对力耕者赏以官爵,或利用价格和税收来鼓励农耕,并采取抑末政策来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在耕战中“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商鞅的这一策略( )
A.强化了皇权专制和独裁 B.推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C.立足于农民阶级的利益 D.反映了儒法思想间相互借鉴
6.先秦一些思想家对西周礼制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些主张( )
A.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7.有学者统计,在《商君书》中,“国”字出现295次,“君”字出现89次,“国”与“君”的出现次数之比约为1:0.3。而在《韩非子》中,“国”字出现591次,“君”字出现1209次,“国”与“君”的出现次数之比约为1:2.05。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商鞅主张削弱君权 B.儒法斗争日趋激烈
C.民本思想影响巨大 D.君主权威日益增强
8.关于秦人族源的传说有三类:一是《史记·秦本纪》中所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二是称先祖受命为周王在陇西牧马;三是战国竹简中记载,成王派其祖先抵御西戎,“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秦人族源传说实质上反映了( )
A.宗法等级观念 B.华夏认同观念 C.夷夏有别观念 D.天人合一观念
9.战国时期出土的农具中,铁器所占比重几乎在半数以上。这一时期的铁器主要有锄、斧、铲、犁等农业生产工具(如图)。由此可推知( )
A.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B.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C.政府重视农具推广 D.各地经济趋于平衡
10.秦朝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 )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源 B.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
C.强化了三公权力的分权制衡 D.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11.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里耶秦简记载湘江流域的洞庭郡“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广西)”,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朝廷指令关中的内史郡向陇西、北地郡输送农具与粮食。秦朝的上述做法( )
A.推动了社会风俗的整顿 B.提升了地方的财政实力
C.彰显了国家的组织能力 D.直接导致百姓赋役繁重
12.罗马帝国为把罗马与各行省连接起来,铺设了很多人工道路,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见,道路的修建( )
A.彰显了皇权至上 B.有利于对外界的征服
C.推动了思想统一 D.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13.20世纪90年代,在新疆尼雅遗址发现一处东汉夫妻合葬墓,男性墓主右臂绑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还有弓箭、箭簸、短剑鞘等陪葬品。这一现象可以佐证( )
A.西域丝织技术较为发达 B.中原军事技术传至西域
C.中原与西域有交通联系 D.汉代丝绸之路较为畅通
1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造成从甲处到乙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统治者采取顺其自然的治国之道 B.儒家学者对诸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儒学迎合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科举制规定以儒家经典为研习内容
15.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下诏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个监察区设置一名刺史,全面负责监察区内的郡国官员。到西汉末期,刺史的职权逐渐强化,开始干预地方军政事务,其驻地也固定了。到了东汉时期,刺史已经成为掌控一州的封疆大吏了。这反映出汉代( )
A.地方治理日趋强化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刺史制度逐渐异化 D.监察官员品级提高
16.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 )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威胁了中央集权
C.维护了小农经济 D.导致了“党锢之祸”
二、材料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构建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王权制度体系。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通过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将土地与人口分封给宗室、功臣及先代贵族后裔,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需履行向周天子朝贡、述职、提供军事支持等义务。在这一制度下,“礼”成为维护等级秩序的核心准则,祭祀、朝聘、丧葬等礼仪活动,通过严格的仪轨与规范,强化“尊尊亲亲”的政治伦理。经济上,井田制作为国有土地制度,以“公田”“私田”的划分,保障王室与贵族的物质需求;政治上,周王通过“册命礼”任命官员,依据血缘亲疏与宗法等级,构建起“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体系,形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权力结构。
——摘编自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材料二 :《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材料三:齐国管仲推行“相地而衰征”,依据土地肥瘠分等征税,“山泽各致其时”,管控山林川泽开发时序,同时“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鼓励商业流通,使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魏国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督促农民精耕细作,以“平籴法”调控粮食供需,“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秦国商鞅秉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为秦统一奠基。
——摘编自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四: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总揽全国行政、军事、司法等一切大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执掌监察百官之权,太尉虽名义上掌管军事,但长期虚设;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这一举措彻底打破贵族世袭统治的传统。秦朝皇帝制度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石,强调“法治”,废除“世卿世禄”,推行军功爵制,以军功大小授予爵位与官职。同时,文书制度与朝议制度建立起来,政务通过奏章呈报、诏令下达的方式层层传达,推动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的形成,实现了对国家的高度集权统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10分)
(3)根据材料一、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王权制度与秦朝皇帝制度在权力运作上的异同。(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汉武帝与秦始皇是百年并世的人物。这一百年,是中国典型封建社会(秦至清末)奠定制度的时期,也是汉民族确定地形成的时期……这一百年,极具历史意义,是一个创新时代,一个奠基时代。因历史性的创新起了两千年历史的奠基作用。秦始皇既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又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汉武帝呢 汉武帝开创了一个巩固的新时代。
——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景之治”为历代世家所称誉。汉文帝鉴于亡秦教训,废除了一些苛刻的刑律除肉刑为笞法,汉景帝又两次减笞刑。为了巩固政权,汉文帝多次下诏“求贤良方正”参与政权,又多次下诏“求谏”,废除“诽谤妖言”法,以保证言者无罪。据记载,从汉文帝前十三年六月下诏“除田之租税”,到汉景帝元年五月“令田半租”止,其间有十一年是完全豁免的。《史记》记载:“(文帝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摘编自泮水《文景之治管窥》
材料二: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室,定都洛阳;十余年间,夷灭群雄,“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刘秀“即位以来,不用旧典,信刺举之官,黜鼎辅之任”。即使对新朝故吏,只要有真才实用,能够济世安邦,也量贤录能,“举逸民天下归心”为“光武中兴”奠定了社会基础。
--摘编自李恩普《试论“光武中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景之治”的表现。(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武中兴”出现的背景。(8分) (
试卷第
1
页,共
3

)
(
答案第
1
页,共
2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