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联谊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联谊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齐市普高联谊校高三期中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考查儒家“礼”的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礼”包括王朝的典章制度、社会的日常活
动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西周统治者对官员及民众行为的一种制度化和法制化。可以说,西周的“礼”凝
聚了周人当时的社会实践经验及理性认知。周“礼”既体现出周人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
种制度,故B项正确。按照周天子的要求,在西周整个社会,自上而下,行必遵“礼”,但材料并未体现其在各
诸侯国的落实情况,故排除A项;“礼”是维护宗法制的工具,而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当时君主
专制尚未确立,故排除D项。
2.D考查秦朝手工业。材料中的规定直接指向手工业技能的传授与习得过程,是对“技能传承”的制度化规
范,符合秦朝官营手工业对技术稳定传承的需求,故D项正确。秦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上报内史”表明
处罚权在中央官府,证明该律针对官营手工业,而非私营,故排除A项;秦朝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工匠多
被编入“匠籍”,人身自由受严格限制,劳动力流动需经官方批准,并非“自由流动”,且材料仅涉及学徒培养制
度,未提及劳动力流动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律法内容聚焦工匠培训与生产管理,未涉及规范市场交易行
为,故排除C项。
3.A考查西汉监察制度。鲍宣被免职的核心原因是刺史职权受严格限制,越权即遭惩处。这体现了西汉刺
史制度在运作过程中,通过明确职权范围,防止监察权滥用,故A项正确。刺史的巡视对象不仅限于各郡,
还包括诸侯王国,故排除B项;鲍宣被弹劾的罪名之一“代二千石署吏”表明,刺史无权对郡守的行政权进行
干涉,侧面反映了刺史并未凌驾于郡守之上,故排除C项;东汉时期,刺史才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故排
除D项。
4.A考查魏晋南北朝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
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这些门阀士族对政治、经济资源的垄断和对朝廷及地方的影响力,逐渐形成
了对皇权的挑战和削弱,影响皇权统治力。从材料中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南朝高官中出身于士族门阀的比
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反映出南朝统治者重用宗室力量,抑制门阀势力,目的是加强皇权,说明皇权呈
现出复兴的倾向,故A项正确。封建社会政治体制始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
出其他阶层进入统治阶层,因而无法得出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故排除C项;此时选官仍以九品中正制为主,
仍主要以门第为标准,故排除D项。
5.C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材料阐述了在青黄不接时节时,赈济贫乏、施行仁政的准则,倡导在物资匮乏
时,富者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遵循天道人伦,合理分配资源,这充分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故
C项正确。材料虽提及农时背景,但核心内容并非讨论农业生产技术或农事管理,而是聚焦社会救助伦理,
故排除A项;材料中“无或蕴财”“无或利名”批判的是财富囤积和沽名钓誉,属于义利观的道德训诫,但未提
出协调农商的具体主张,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行为主体是家族或富户,对象为个人,属于民间自治伦理,而
非政府或君主,不是国家层面的“治国模式”,故排除D项
6.B考查唐朝书画艺术。唐朝虽推行科举制,但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士族门阀观念仍深刻影响社会,董伯仁、展
【高三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6-L-158C2025~2026齐市普高联谊校高三期中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策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礼记·曲礼上》载:“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
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
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这表明“礼”在当时
线
A.被各诸侯国严格遵循
B.是稳定社会秩序的规范

C.使宗族权威日渐突出
D.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2.秦《均工律》中规定:无基础的学徒工的学徒期为两年,首年要求达到规定产额一半,次年与老

工匠持平;有基础者学徒期一年;提前学成者上报给奖,期满未学成者要上报内史处罚。这些

规定可佐证秦朝
A侧重提升私营手工业品质
B.允许手工劳动力自由流动
袋线
C.注重监管市场交易的秩序
D.规整手工生产的技能传承

3.西汉时,豫州刺史鲍宣因“举措烦苛,代二千石(郡守)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且巡视时车驾
规格不合礼制,被丞相司直郭钦弹劾免职。这表明,西汉刺史
A.行使职权有严格限制
B.巡视对象局限于各郡
C.权势和地位高于那守
D.已成为地方行政官员
4.有学者在对东晋、宋、齐曾任尚书事等重要官职的人物进行身份统计时发现,南朝宋士族门阀
占总数的64%,这一比例比东晋时期下降了15%,南朝齐时期继续下降至55%,而宗室占比
则在稳步回升。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
【高三期中考试·历史第1页(共6.页)】
26-L-158C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A.皇权呈现复兴倾向
B.政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C.封建统治基础扩大
D.选官标准发生了异变
5.《齐民要术》中引述了《四民月令》的记载,指出每年的三月“是月也,冬谷或尽,椹麦未熟,乃顺
阳(顺应春季阳气生发)布德,振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无或蕴财,忍人之穷;无或利
名,罄家继富”。据此可知,该书
A.强调基层治理以农事为主
B.主张农商协调以化义利之争
C.具有鲜明的人本关怀精神
D.契合了顺天应人的治国模式
6.相比于书画的主题与“品质”,唐朝“藏蓄书画”多依名家“等级”“口定贵贱”,如董伯仁、展
子虔、郑法士等名士“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其杨契丹、田僧亮…一扇值金一万…推此
而言,可见流品”。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唐朝
A.垄断行为扰乱艺术消费市场
B.士族门阀观念的延续与残存
C,科举制对艺术本真性的遮蔽
D.民众艺术鉴赏水平较为有限
7.耶律阿保机在征战和立国时注重任用汉人儒士,选择一批有政治才干和统治经验的汉人,置
于左右。西夏李乾顺亲政后,“一意治国学尧舜,一心育民循汤武”,始建“蕃学”与“汉学”时,
二者并重,立养贤务,培养人才。这些举措
A为推动辽夏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
B.旨在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改变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
8.据《文献通考》记载:“旧制虽有市舶司多州郡兼领;元丰三年,始令转运使兼提举,而州郡不复
预矣;宋徽宗时专置提举,而转运亦不复预矣。”另据记载,南宋从高宗朝以来,泉州、广州等处
市舶的关税总收人连年超过200万缗(进口税率仅为7%~10%)。这些记载可印证宋朝
A.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B.政府实行外贸垄断政策
C.积贫积弱局面的缓解
D.商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9.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川行省在滇东北等地区“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听顺元
路宣慰司节制”;赋役税收“比之内地”。这些做法
A.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加速
B.致使中央全面控制地方事务
C.缓解了民族矛盾与压迫问题
D.推进了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
10.顾炎武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他又指出:“民享其利,将自为之,而不
烦程督矣。”顾炎武的上述主张
A.反映出宋明理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B.倡导经世致用的必要性
C.折射出社会变革促进儒学焕发生机
D.否定传统儒学的正统性
【高三期中考试·历史第2页(共6页)】
26-L-158C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