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作业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2分,共20题,共40分。)
1. 化石是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它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郧县人和蓝田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
A. 王朝更替 B. 人类起源 C. 远古传说 D. 原始农业
2. 同学们搜集到有关山顶洞人的如下资料,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 考古工作者的笔记 B. 山顶洞人的复原头像
C. 遗址中出土的骨针 D. 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3. “这里的人们以稻米为主食,住干栏式房屋,还懂得使用天然漆。”该博物馆讲解员讲述的先民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4. 对比是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 )
①定居生活 ②建造房屋 ③饲养家畜 ④航海经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墓地的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 出现贫富分化 B. 重视墓葬文化
C. 进入氏族社会 D. 社会生活奢侈
6. 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炎黄、大禹的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7. 某位同学在学习“文明起源”这一知识时,画出了以下结构示意图,下列选项可以填入①处的是( )
A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B. 贫富分化,阶级出现
C. 磨制石器,农耕兴起 D. 生产发展,人类起源
8.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大量遗址,这些遗址既存在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等共性特点,又能显示出不同地域间不同的文化风采。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A. 分布广泛 B. 以中原为核心 C. 多元一体 D. 源远流长
9.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若要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展开研究,下列史料中最可信的是( )
A. 民间流传的有关黄帝的传说 B. 良渚遗址中的考古发现
C. 《史记》中对三皇五帝的记载 D. 东汉时期的大禹治水像
10. 禹因治水有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其时间换算成世纪是( )
A. 公元前21世纪后期 B. 公元前21世纪前期
C. 公元前20世纪前期 D. 公元前20世纪后期
11.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2. 《周易·革》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一记载强调了“汤武革命”( )
A. 导致礼崩乐坏 B. 顺应天意民心 C. 主张制度变革 D. 提倡德治理念
13. 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王大墓,殉葬的奴隶有400多个,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地位与牛马猪狗相同,由此可证实商朝所处的历史阶段为( )
A. 原始社会 B. 封建社会 C. 奴隶社会 D. 半殖民地社会
14. 《史记 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从这段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信息是( )
A.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 各诸侯国都“尊王攘夷”
C.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 楚国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
15. 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其中退避三舍、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成语反映了当时( )
A. 经济发展 B. 战争频繁 C. 文化繁荣 D. 社会变革
16. 下列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 )
A. 生产工具的变革 B. 社会制度的变化 C. 冶炼技术的进步 D. 文化水平的提高
17. 春秋时期,齐桓公实施“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晋文公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政策。这些措施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 耕作技术不断进步
C. 金属货币使用较广泛 D. 中心城市商贾云集
18. 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交战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①巨鹿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9. 实物史料有助于我们直观地了解历史。观察下列图片,通过比较可以说明( )
A.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C. 水利工程的不断革新 D. 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
20. 古蜀国时期,成都平原“尚属大泽,卑湿不宜营邑”;到秦汉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促使成都平原发生这一变化的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长城 C. 灵渠 D. 大运河
二、材料解析题(共四小题,共计40分。21题10分,22题8分,23题10分,24题12分)
21. 文物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之一。某校考古社团的同学们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材料一 同学们参观了以下四组展品的内容介绍。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材料三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 4300-4100年。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 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哪一古人类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从其主要生产工具的制作方法上看以上古人类都处于哪一时代
(2)请从材料二中的考古发现中任选一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相关历史信息。
(3)说出材料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合以上探究活动,谈淡你的感悟。
22.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始终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学、历史学为基础,广泛采用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它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七上历史教材》
材料二 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城墙的台地,这是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并随葬着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
——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材料三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以利黔首。(译文:疏浚大河,挖开被堵塞的地方,凿开龙门。治理疏通三江五湖,让其水流顺利注入东海,用这种方式使老百姓受益。)——《吕氏春秋 古乐》
(1)材料一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方式是什么?研究结果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说说为什么说当时人类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记述的治水人物,他身上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3.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回眸中国古代文明,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历史发展演进之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材料三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四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
(1)材料一中“家”指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描述的是西周的什么制度?该制度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这一时期”是哪一时期?据材料三,归纳“兼并战争”的影响。
(4)材料四中的变法对地方制度变革的内容是哪一点?该变法起了怎样积极的影响。
24.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农业并非从单一中心起源而向周围地区辐射的。例如,以前人们认为长江流域农业是由黄河流域传播过去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否定了这种观点,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农业文明的摇篮。
——摘编自于安娜《中国古代农业的渊源和特点》
材料二
材料三 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由于连年征战,劳动力严重缺失,农业生产低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随着农业制度改革的深入,秦国粮食大量储积,大大增强了秦国国力。
——摘编自张宁《从农业制度改革看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
材料四 下图水利工程,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精心设计。设计的鱼嘴,作为分水坝将岷江之水一分为二,外江排洪,内江灌溉;在内江引水入渠,灌溉农田;建飞沙堰作为滚水坝,使得汛期内江之水排入外江,并起到冲刷泥沙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重要变革是什么?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国农业发展的变化。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国修建都江堰的意义。请你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七年级历史作业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2分,共20题,共40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A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B
【20题答案】
【答案】A
二、材料解析题(共四小题,共计40分。21题10分,22题8分,23题10分,24题12分)
【21题答案】
【答案】(1)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 (2)图①: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使用骨耜进行农耕生产,河姆渡居民已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3)共同点:城市形态成熟;社会等级分化明显;手工业水平较高。
意义: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我国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
【22题答案】
【答案】(1)方式:以考古学、历史学为基础,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或者“论从史出,综合研究”。
意义: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理由: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已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石砌的墙垣等大型公共建筑,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墓葬规模不同说明出现阶级分化,因而说当时人类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3)人物:(大)禹。创新、无私奉献。
【23题答案】
【答案】(1)制度:世袭制。
(2)制度:分封制。
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3)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利: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加快中国统一(任答一点)
弊:战争不断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4)内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积极影响: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4题答案】
【答案】(1)特点:起源早;多元交汇与并存。(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重要标志: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
(2)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使个体农耕成为可能,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国通过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变化: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4)意义: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主题:先秦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成绩斐然的中国农业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