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龙”形象的塑造,如内蒙古三星塔拉出土的圆雕玉龙、浙江良渚出土的龙首纹环、河南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等。它们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具备了“龙”形象的基本元素。这反映了( )
A.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观念 B.手工技艺的高超精湛
C.奴隶社会的精神诉求 D.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2.下图是1976年出土的利簋及其铭文拓片。学者张政娘释其铭文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
①军事战争 ②天文历法 ③土地制度 ④商品经济 ⑤文字书法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3.《商君书》中记载了商鞅“驱以赏”的促农策略,即国家通过“驱以赏”的方法对力耕者赏以官爵,或利用价格和税收来鼓励农耕,并采取抑末政策来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在耕战中“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商鞅的这一策略( )
A.强化了皇权专制和独裁 B.推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C.立足于农民阶级的利益 D.反映了儒法思想间相互借鉴
4.下表展现了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或学派的观点。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
人物或学派 观点
儒家 “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管子 “人君唯毋听观乐玩好,则败。凡观乐者,宫室台池,珠玉声乐也。此皆费财尽力,伤国之道也”
墨家 “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盛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
A.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B.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C.民本理念得到一定凸显 D.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
5.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6.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理地方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地方管理
7.汉初统治者力崇节俭,在汉文帝执政的23年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正是汉文帝躬行节俭,以上率下,使当时社会形成了尚俭崇廉的风尚,面而“文景之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产生的。“文景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物质的极端匮乏 B.文帝杰出的个人素质
C.尚俭崇廉风气的推动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8.下列历史人物与其采取的措施及历史贡献搭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设西域都护府,今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B.唐太宗---开创科举制,为唐朝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C.唐玄宗---把文成公主嫁入西藏,对加强唐蕃友好起到重要作用
D.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有利于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
9.据不完全统计,从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至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中小规模农民暴动多达43次。特别在桓帝时期,几乎年年都有暴动。当时有民谣唱道:“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反映出东汉中后期( )
A.地方豪强的膨胀 B.礼乐制度的崩塌 C.社会矛盾的尖锐 D.宦官势力的腐败
10.南朝时期各地农业经济普遍发展,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侨雍州(襄阳地区)“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益州一直号称“天府”,南朝时仍是“土境丰富”。交州一年二熟,“恒为丰国”。促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
A.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 B.玉米、甘薯推广种植
C.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推广 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
11.如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此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A.同源共祖的意识高涨 B.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D.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
1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快速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
B.儒学危机催生其重获复兴
C.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
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
13.人们对于孝文帝的改革历来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北魏贵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也有人指出北魏政权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移植门阀士族制度,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由此可见( )
A.时代变迁对历史真实性产生影响 B.北魏孝文帝改革无法客观的评价
C.阶级属性导致历史评价出现差异 D.角度不同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14.隋炀帝在都城长安之外,营建东都洛阳,以此居“天下正中”,“水运发达,足以号令中原”,随即开凿大运河,南通江都,形成长安、洛阳、江都三都制。这些举措客观上( )
A.加速了建立统一政权的进程 B.取代了长安政治重心的地位
C.源于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 D.促进了跨区域经济文化互补
15.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 )
A.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
C.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D.旨在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16.贞观至开元年间,一时以胡服、胡妆为美。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 )
A.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 B.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
C.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 D.少数民族的强大吸引力
17.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种税中,并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由此可推知,两税法( )
A.减轻了地方负担 B.杜绝了官吏横征暴敛
C.抑制了土地兼并 D.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18.“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是( )
A.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19.“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不求回报
20.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发展迅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B.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圣”和“诗仙”
C.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农业工具的记载最为丰富
D.医学名著《千金方》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1.宋太祖在位期间,其亲信干将王彦升因敲诈宰相王溥而被逐出京师。知德州梁梦升迫害武将郭贵,宋太祖不仅没有治梁氏的罪,反而对其加以提拔,并继续令其留任。上述材料反映( )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崇文抑武 D.守内虚外
22.宋辽议和之后,双方互开榷场。宋真宗时期的河北转运使索湘上言:“北边自兴置榷场,商旅辐辏。”这说明宋辽议和
A.顺应了民众意愿 B.促进了商品流通 C.增加了北宋税收 D.改变了积贫局面
23.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分而治之 B.因俗而治 C.民族分离 D.军民合一
24.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颁布市易法。该法规定,各常平所储存的钱谷为根本,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上涨过高时,则以低于市场价将进行出售: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下降的时候,则向市场进行囤积,这一举措( )
A.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5.宋人婚姻论财风气普遍,出现“取上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现象。这说明宋代
A.婚姻关系强调祖先名望 B.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
C.婚姻买卖现象较为普遍 D.财富多寡决定家庭成败
26.有学者指出,宋代理学家之居官者,莫不洁身自好,操守出众,但大都反对政治的革新,主张保持现状;对外虽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但反对战争,仅求苟安。因此节操虽励,无益于政治的进步,夷夏之辨虽严,而不能报仇雪恨,恢复故土。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
A.侧重对官员道德修养的培养 B.普遍提高了官员的节操气节
C.对士大夫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D.是导致南宋偏安的根本因素
27.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④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8.有学者认为,在元朝,行省作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极少扮演体现地方独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相反主要起到了代表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的作用。这一状况( )
A.是分化事权的必然结果 B.表明地方治理体系混乱
C.说明政府腐败日益严重 D.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29.考古人员在蒙古国哈拉和林城(古代蒙古汗国首都喀拉和林)发掘出20多枚“日月光金”钱币(见下左图),这种胡汉双语钱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无独有偶,这种钱币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发行的钱币(见图)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方孔圆钱形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宋朝对外贸易成果显著 B.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C.政权并立促进经济互补 D.经济往来促进了民族交融
30.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31.明太祖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借鉴历代经验 B.提高行政效率
C.改革中枢机构 D.加强君主专制
32.明中叶至清康雍乾年间,由于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出现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立足于全国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禁海”定为国策。由此可知,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 )
A.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 B.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
C.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 D.西方殖民侵略的现实威胁
33.“它无官署,无属吏,无专官,不是正式国家机构,无丝毫独立性;直接听命于皇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其成员由皇帝特旨从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等中调取”。材料中的“它”( )
A.处理国家事务迅速而机密 B.拥有拟定大政方针的票拟权
C.是行政决策一体化的产物 D.促成文书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34.康熙中叶,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康熙帝南巡江浙,询问地方米贵之由,百姓皆谓,数年来湖广米不至,以致价值腾费。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湖广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C.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 D.江浙地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35.下图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
图1 宋代太湖平原产粮外运 图2 清代江浙棉桑分布
A.促使工商业市镇出现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提高
二、材料题
36.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
——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到唐初三省六部制期间中枢机构的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行省制的主要特点及作用。
37.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和积极作用。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并依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的弊端。
(3)据材料二、三,分析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官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B
3.B
4.D
5.A
6.B
7.D
8.D
9.C
10.A
11.B
12.D
13.D
14.D
15.D
16.C
17.D
18.C
19.B
20.A
21.C
22.B
23.B
24.C
25.B
26.C
27.B
28.D
29.B
30.D
31.D
32.C
33.A
34.D
35.B
36.(1)特点:中枢机构的官员品级逐渐降低;宰相人数增多;中枢权力被分割,相互牵制。
(2)措施: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牵制州郡长官;设转运使等“监司”管理地方财政、军事等事务。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治;但也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
(3)特点:行省官员集体负责;行省拥有部分权力;朝廷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7.(1)背景:西汉初期“贤良”推荐制度的弊端显现,以及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的需求。
积极作用: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得更多有才之人得以进入官场;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合法性基础,增强了政府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为平民提供了上升通道,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凝聚力。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选拔标准过于主观,易受个人情感和偏见影响;选拔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易于滋生腐败和权力寻租;选拔结果往往偏离实际政治需求,难以选拔出真正具备政治能力和经验的人才。
(3)变化:选拔标准从注重门第和品德转变为注重才学和能力:选拔方式从依赖官员推荐转变为公开考试、平等竞争;选拔结果从由官员主观决定转变为依据考试成绩客观判定。
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能力,促进了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社会的良性流动和阶层的流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