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怀仁大地高中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周礼·秋官·小司寇》的记载:在处理疑难案件时,“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国人)。”据此可知西周司法审判的“三刺”制度
A.保证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B.带有一定的原始民主色彩
C.开创律令儒家化的先例 D.是中国古代成文法的开端
2.秦律规定,如果有人私自移动田界,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被判以“赎耐”,强制其出钱以抵罪(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秦律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稳定国家的统治秩序 B.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C.维护法律至高的地位 D.在实践中完善法律
3.汉代的“侍中”最初为皇帝亲信,职位重要,但多为宦人担任,地位不高,且职无专掌。到了东汉初年则以士人“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侍中得以进入王朝的官僚行政体系。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A.宦官专权得到了遏制 B.官僚政治的逐渐成熟
C.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败 D.中枢权力运行的调整
4.(根据教材知识改编)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内容。据表可知其改革
领域 措施
政治 实行俸禄制、迁都洛阳
文化 易服装、改汉姓、说汉化、通婚姻
A. 顺应了民族交融与加强统治的需求 B.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
C. 推动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D. 实现了汉字在全国范围的使用
5.下图是古代某种选官制度的操作流程,据图所示可知古代选才
A.察举制注重品行和地方推荐 B.九品中正制程序具有严谨性
C.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和族望 D.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6.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一时期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豪强大族政治影响力大
C.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D.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7.古代中国“中书取旨,门下复奏,尚书施行”的中央中枢机制完善于
A.三国时期 B.东晋时期 C.隋朝 D.唐朝
8.《颜钓集》记载:“《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这表明明律
A.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 B.注重基层教化的作用
C.关注社会的人情冷暖 D.强化法律法制的体系
9.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考察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 ()
A. 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B. 体现了人才选拔的严谨性
C. 凸显了国家的吏治清明 D. 推动了制度运行的规范化
10.中国近代某考试法规定:“文官考试,由铨叙局负责……中华民国男子,凡年满21岁,有3年以上国内外公/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历与毕业文凭……由国务院派人甄录试验及格者,均可报考。”上述考试法出台于( )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B.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
11.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经历一个变革并逐步完善的过程。下列是某同学对其相关知识的整理,其中对应关系完全符合史实的是
① 1904年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标志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② 1913年 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成为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③ 1929年及后 公布《考试法》等法规 使孙中山文官考试的思想得以确立
④ 2005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志着新中国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① B.② C.③ D.④
12.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只有汉奸和反共分子才没有资格参加这种政权”。这样的制度设计 ()
A. 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抗日力量 B. 落实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 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D. 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13.下表所示为梭伦改革前后的不同情况。据此可知,梭伦改革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改革前 元老院 执政官 (掌握各项具体权力) 贵族法庭
改革后 公民大会 (四百人议事会为常设机构) 公民陪审法庭 (取得多数司法职权)
A.废除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 B.使雅典确立了三权分立局面
C.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D.旨在维护广大公民政治利益
14.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获得政治权利的是( )
A.新贵族 B.封建贵族 C.金融资产阶级 D.工业资产阶级
15.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
A.察举制的实行 B.九品中正制的设立
C.科举制的推行 D.军机处的设置
16.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认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项权力之间分权制衡,才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三权分立”学说成为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纲领 B.洛克分权学说的重要来源
C.资产阶级政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D.民主制度实现的最佳理论
第Ⅱ卷
二. 非选择题:本卷共4题,共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
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
(1)根据材料一,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方的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理斯·屈威廉和斯坦福·罗斯科特对英国文官进行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考试等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二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建立。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
——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考试任用官员制度实施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6分)
19.【中国古代选官治官】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6分)
材料一
周初分封以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形成“亲亲、尊尊”的宗法原则,选官范围限于贵族阶层。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打破世袭贵族垄断,以战功作为授爵任官的核心标准。汉代察举制强调“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二曰学通行修,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地方长官依据品行考察推荐人才,中央通过策试授官。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后演变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士族通过控制中正官垄断仕途。隋唐科举制规定“投牒自应”,考生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宋代完善糊名、誊录制度,明清八股取士,将考试内容限定于四书五经。
——赖铁川《中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
材料二
官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其人事安排、组织结构和整体素养,不仅影响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而且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为了管好官僚队伍,各朝代从道德、法律、制度等层面,塑造官员修己立身、慈悲爱民、忠君报国的价值取向;规约官员明政行教、遵纪守法、理政治民的行为方式;重视以长久、持续的政策措施,加强官员的道德教化、思想引导和行政规约,逐渐形成以德治官、以礼治官、以法治官、以制治官等恩威兼施、多措并举的治理机制。
中国古代治国即治官。古人治官的思想理念和实践经验,是传统时代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转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王权至上、以官为本的君主专制时代,治官本质上是为了维系专权格局、维护专制统治和维持统治秩序,始终存在根深蒂固的“人治”观念,因而具有无法逾越的时代缺陷和历史局限。
——展龙《治官与治国: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的演变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概括中国古代治官的措施并评价其影响。(10分)
20.图像资料是具有直观性的历史记忆,但历史记忆夹杂着个人偏见,所有的历史场景都不可能自然呈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观察、见证与连想
《冒雨参观》 1907年3月13日,德国武宫冒雨参观京城陆军贵胄学堂和陆军小学,作者大发感慨:“请看冒雨参观,不辞泥泞,比中国人的好学何如哇!中国人也要这等努力,才能自强。”
——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星期画报》第23期
提取图片信息,请你以一位历史观察者的身份,以“观察、见证、遥想”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历史试题 第3页(共6页) 历史试题 第4页(共6页)历史月考测试参考答案
1——10 BDDAB BDABB 11-16 CACDC C
17.(1)强调功绩,神化皇权。(2分)
(2)推行郡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分)
(3)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6分)
18.(1)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旧的官吏任用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受中国科举制的影响。(答出3点即可)(6分)
(2)特征:公开竞争;分级考试;择优录用;注重德才兼备;政治中立;职务常任,论功晋升。(答出3点即可)(6分)
19.答案为:(1)特点:①标准从血缘到才能:西周以血缘亲疏为核心,战国转向军功,汉代注重德行与才能,隋唐后以考试成绩为主。②方式从封闭到开放:世卿世禄制依赖世袭,察举制由地方推荐,科举制允许自由报考,扩大社会参与。③权力从地方到中央:周代贵族分权,汉代地方主导察举,隋唐后中央通过考试直接选拔,强化集权。④制度从粗疏到严密:察举易受主观操控,科举通过糊名、八股等制度规范流程,保障公平性。⑤社会流动从固化到活跃:九品中正制加剧阶层分化,科举制打破门阀垄断,促进寒门士子向上流动。⑥思想控制逐渐强化:明清八股文将选官与儒学教条化结合,服务君主专制。(6分)
(2)措施:汉武帝以后确立儒学主流地位,宣扬儒家三纲五常,塑造忠君爱民的价值取向;秦汉上计制度、隋唐的吏部、明清的考满考察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秦汉的御史、隋唐宋元的御史台、明清的都察院执行对官员的监察;历代还制定律令法规约束官员行为。
影响:形成了以德治官、以礼治官、以法治官、以制治官的治理机制;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有利于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本质上是一种“人治”,无法真正的澄清吏治。(10分)
20.(12分)【答案】信息提取:信息举例:清末、1907;画报、好学、自强;冒雨、德国军人的严肃认真、中国官员的抓耳挠腮等。(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要求: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表述要求:能以历史观察者的视角对材料信息进行恰当说明,能充分说明材料信息能作为怎样的历史见证,能结合材料信息深刻剖析时代特征。怀仁大地高中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
贴条形码区
) (


________________
)高二历史·答题卡
(
班 级
) (
________________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检查监考员所粘贴的条形码。
2
.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4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
×
] [

] [/]
)
(
选择题
(用2B铅笔填涂)
)
(
选择题(
48分

) (
1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1
1
[ A ] [ B ] [ C ] [ D ]
1
2
[ A ] [ B ] [ C ] [ D ]
1
3
[ A ] [ B ] [ C ] [ D ]
1
4
[ A ] [ B ] [ C ] [ D ]
1
5
[ A ] [ B ] [ C ] [ D ]
1
6
[ A ] [ B ] [ C ] [ D ]
)
(
选择题
(用2B铅笔填涂)
)
(
非选择题
(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
(
17.
(12分)
(1)(2分)
(2)(4分)
(3)(6分)
)
(
非选择题(共
55分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
区域的答案无效
)
(
18.
(12分)
(1)(6分)
(2)(6分)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
区域的答案无效
)
(
20
.
(12分)
) (
19
.
(16分)
(1)(6分)
(2)(10分)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
区域的答案无效
)
历史 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