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合川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合川中学初2026届第五学期第一次综合测评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汉谟拉比法典》第108条明确规定:“倘卖酒妇不受谷以为西克拉(计量单位)之费,而按超重的砝码收银,向西克拉之定率量比之谷物之定率量为低,则此卖酒妇应被检举。”该规定旨在( )
A.用立法规范市场行为 B.强调保护私人物权 C.维护竞争中契约精神 D.说明法律的普适性
2.下表是对古代雅典相关人群及其人数的统计。对统计表格分析正确的是( )
人群 自由民(含妇女和儿童) 奴隶 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 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
人数 90000人 36500人 约35000人 约3000人
A.政权掌握在绝大多数人手里 B.所有雅典人均享有平等权利
C.国家大事由全体公民讨论决定 D.雅典民主只是部分人的民主
3.古希腊城邦斯巴达注重军事训练,要求男性公民从7岁起进入军营接受严格训练,直至60岁退役,女性也需接受体育训练以培养强壮后代。这一制度的核心目的是( )
A.推动体育文化发展 B.维护城邦军事安全 C.实现公民平等权利 D.促进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4.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中世纪的欧洲并成为一名大学生,你不可能遇到的事情是( )
A.大学有免赋税的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B.大学课程设置受到基督教会的影响
C.学生有言论自由,可以发表与基督教会教义不一致的见解
D.学生先学习基础课程,后学习专业课程
5.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后,日本庄园领主为加强对领地的控制,推行‘知行国’制度,允许武士直接管理庄园土地与农民。这一制度的推行直接导致( )
A.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B.武士阶层势力崛起 C.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庄园制度逐渐瓦解”
6.“拜占庭帝国存续期间,学者们系统整理古希腊罗马典籍,将《查士丁尼法典》等法律文献传播到东欧地区,为后世欧洲法律体系奠定基础。这反映出拜占庭帝国( )
A.推动了欧洲文化传承 B.是罗马帝国的直接继承者
C.建立了完善法律体系 D.阻碍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7.课程标准是历史学习的指针,下面是从历史课程标准中摘取的相关条目,请给其加上恰当的标题( )
A.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C.走向近代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8.何勤华在《外国法制史》中指出:12世纪时,西欧各国现有法律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迫切要求,由此兴起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由此可知,这一热潮兴起的根源在于( )
A.文艺复兴的发展 B.反封建斗争的需要 C.完善法律的需求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14世纪,一场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到来了,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等相继取得了璀璨而辉煌的成就,群星闪烁,灿若霓虹。”下列有关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信仰、幻想、幼稚和偏见织成的神学面纱最先在英国烟消云散了
B.运动的目的是重新学习宣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让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
C.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赞扬人性高贵,都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
D.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10.古希腊学者狄奥佛拉斯塔所著的《植物探究》只收进500种植物;瑞士植物学家卡斯珀·鲍欣于1596年出版的长篇巨著《植物的剧场》总览了6000种植物;到17世纪80年代,约翰·雷的《一般植物史》列出18000多种植物。这是由于( )
A.食品储备技术的进步 B.世界各地的联系日趋紧密
C.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 D.工业革命助推了物种交流
11.下列两幅图片反映出英国政治转型的特点是( )
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主持议会 威廉和玛丽加冕
A.彻底与激进 B.保守与落后 C.妥协与倒退 D.传承与创新
12.《拿破仑法典》不仅继承了罗马法的精髓,而且将启蒙思想的成果和资产阶级的利益融入其中。所有词文条目都是文学家和语言学家进行修饰,被视为法文写作的典范。这反映了《拿破仑法典》( )
A.注重对欧洲传统文化的吸收 B.有力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C.是大革命后立法成果的集中体现 D.首次将法国启蒙思想付诸法律实践
13.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年结束
B.《人权宣言》宣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C.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D.拿破仑在19世纪初主持制定《拿破仑法典》
14.蒸汽机最早是法国物理学家巴本在1690年制成的实验品。后来英国技师萨费里在1698年制成蒸汽水泵,并由纽可门在1704年又改进制成矿井抽水机,最后瓦特在1769年加以改良制成单动式蒸汽机。材料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 )
A.市场需求引发科技创新 B.重视科学研究和工业的结合
C.全面引进外来先进技术 D.注重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创新
15.《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在翻译此书时,把墨汁当红糖水蘸粽子吃,留下了“真理的味道真甜”的佳话。下列选项与著作中“真理的味道”无关的是( )
A.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B.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
C.“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D.号召工人阶级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35分。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6.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结合所学,完成下列探究任务。(14分)
【任务一 探究人类文明多元面貌】
材料一:
图片一 图片二 图片三
(1)请在以上图片中任选一幅图片,为其撰写解说词(2分,不能抄示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图片所代表的古代文明产生发展的地理环境(2分)。
示例:摩亨佐·达罗是古印度文明遗址,街道整齐有排水系统,表明当时文明程度比较高。
【任务二 探究不同文明多样传递】
材料二:罗马帝国凭横跨欧亚非的疆域与交通网络,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陆路“罗马大道”输中国丝绸至罗马,海路印度洋贸易网助罗马商船从埃及抵印度,换回香料、象牙;印度宝石雕刻技艺入罗马后与本地风格融合,罗马玻璃技术、双耳瓶也传至东方,阿里卡梅杜遗址现罗马风格玻璃器皿与本地改良陶瓷。东方宗教如基督教在帝国传播,终成官方宗教。《厄立特利亚海航行记》称其往来“是货物交换,更是技艺与思想相遇”。
(2)根据材料二的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2分)
A.罗马帝国通过“罗马大道”与印度洋贸易网络,搭建东西方交流通道。( )
B.印度阿里卡梅杜遗址中,未发现本地与罗马技术融合的文物。 ( )
材料三:当欧洲还处在中世纪的黑暗状态,阿拉伯地区的阿巴斯王朝,却在公元830年至930年的一百年间,开展了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将阿拉伯地区保存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典籍和阿拉伯人对它们的发展成果,以及印度的数字系统和中国的古代发明传播到欧洲。
——摘编自滕文生《亚洲文明的历史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开展“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设置了什么机构?(1分)
【任务三 探究文明因互鉴而发展】
材料四: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改新”,从而使日本成功地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实现了历史的飞跃。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4)根据材料四,归纳隋唐时期与隋唐以前相比,中日交流发生的变化。(4分)
(5)综上,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浪潮中,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1分)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16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人可塑造自我”的核心理念。埃德蒙 斯宾塞在《仙后》中写道,文学的使命是“呈现一位绅士”,即通过教化塑造完美的人;菲利普 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更直言,人能从“铜的世界”创造出“金的世界”。
这种理念突破了中世纪“人需依赖上帝塑造”的神学束缚,且渗透到社会各层面:中下层民众借“身份表演”追求阶层流动,伊丽莎白女王则在宫廷推广骑士文化,通过比武、诗歌等仪式塑造民众心中的“理想君主”形象,巩固统治合法性。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既延续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肯定人价值”内核,更贴合英国社会转型需求——资本主义萌芽催生对个人发展的渴望,君主专制强化需要文化凝聚力。
——摘编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的身份塑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主张(1分),并举一例说明其“本土化”表现(2分)。
材料二:15至17世纪,英国羊毛价格持续上涨,“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在英格兰各地蔓延。贵族与新贵族通过圈占土地建立大型牧场,无数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涌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力。同时,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带来巨额财富,为工场手工业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到17世纪初,英国中部已出现拥有数百名工人的纺织工场,生产效率较传统手工作坊大幅提升,资本主义经济雏形日益成熟。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哪些条件(3分)?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发展与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1分)
材料三:1688年,英国从海外请来一位荷兰人做自己的国王。至此,历时近半个世纪的政治风暴才得以止息。国王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多次选择中被保留下来,英国最终选择了君主立宪制。这是一种既克制专制的国王,又能保持一般的王权,从而避免社会动荡的最好的解决方法。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保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又承继悠久的传统,照顾了人民的心理承受力,因此可以说,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英国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摘编自汪效驷《论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建立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英国君主立宪制得以建立的因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确立该制度的文件(1分)。
材料四: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初,英国工业领域发生系统性变革。1769年,理查德 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突破手工纺纱效率瓶颈,为建立大型生产场所奠定基础——他在德比郡建立的纺纱厂,首次实现“机器集中运转、工人分工协作”的生产模式,雇佣工人超500人。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工厂后,生产不再依赖河流,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内陆城市迅速崛起:1801年曼彻斯特人口仅7.5万,1851年增至30万,城市周边遍布纺织厂与钢铁厂,烟囱成为新的城市标志。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在“生产领域”的核心变化(2分),并举一例说明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任务(7分)
某老师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整理出以下主题,给出了相关的史实。
请从中选择一个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卡片所给的一个史实和所学世界历史九上的另一个史实,加以论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