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下表是某中学生在学习中制作的一张卡片,根据卡片内容我们可以判断他学习的是( )
人物:孝德天皇
时间:646年
影响: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A. 查理·马特改革 B. 明治维新 C. 大化改新 D. 商鞅变法
2.646年,在从中国留学归国的革新派推动下,日本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成功地移植了中国的典章制度。由此,日本()
A. 依靠贵族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 B. 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 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D. 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3.《全球通史》写道:“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 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更为重大”指的是()
A.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 促使日本初步实现了统一
C. 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D. 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4.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时( )
A. 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不全盘接受 B. 广泛传播了中国的道家经典
C. 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幕府统治的制度 D. 闭关锁国,抵御中国的影响
5.《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昄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其中“作用更为重大”主要体现在()
A. 促使日本初步实现了统一 B. 推动了日本建立天皇制度
C.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加速了本民族封建化进程
6.“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 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 B. 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 阿拉伯帝国内讧频繁 D. 阿拉伯原有文化被外来文化取代
7.649年,孝德天皇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地方设国、郡、里……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上述这些措施(  )
A. 创立了天皇制度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保障了贵族权利 D. 形成了武士阶层
8.三大世界性宗教的形成,影响了世界各大古典文明体系的特点。下列关于三大世界性宗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B.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C. 佛教、伊斯兰教的产生地在亚洲,基督教的产生地在欧洲
D. 伊斯兰教的创立与建立统一的政权有机结合
9.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
A. 古代亚非文明 B. 古代欧洲文明 C. 欧洲封建国家 D. 亚洲封建国家
10.751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所率唐军与阿拉伯军队在怛罗斯发生大战,激战五日后,唐军败北,被俘的中国士兵中有会造纸术的,……不久,阿拉伯帝国范围内的巴格达、开罗等地都陆续出现了一批造纸工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造纸术是通过和平方式外传的 B. 材料主要反映亚欧之间的文明交流
C. 材料主要叙述了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D. 阿拉伯人推动了造纸术的传播
11.历史课上,李老师安排学生收集商鞅变法、大化改新、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采邑制的实行、琅城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等相关资料,作为下节活动课讨论的主要内容。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
A. 人类文明的开端 B. 亚欧封建社会
C.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2.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相比较,共同之处是( )
A.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B.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
C. 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D. 促进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13.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重视文化建设,因此文化非常发达。阿拉伯帝国在西班牙的图书馆藏书有4万多册,而同时期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巴黎图书馆藏书不到千册。下列史实也能映证这一点的是( )
A. 哈里发设立智慧宫,广罗人才
B. 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
C.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D. 哈里发颁布了《罗马民法大全》
14.中古时代,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典型代表是(  )
A. 元首制 B. 公历 C. 阿拉伯数字 D. 进化论
15.穆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人吉备真备和空海分别借用汉字的音、义和形,发展了书写日语的方法,创制了本国文字。这反映出阿拉伯人和日本人的共同特点是()
A. 热衷于海外侵略 B. 重视教育和文化 C. 善于借鉴优秀文化 D. 重视宗教的传播
16.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与阿拉伯人的口相关的史实是()
A. 编著了《医学集成》和《医典》 B. 将中国的重大发明传入欧洲
C. 创制了0到9十个阿拉伯数字 D. 穆罕默德利用宗教实现统一
17.有日本学者说,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剥去这一层,下一层是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这层中国文化色彩从制度上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这次“模仿”指的是()
A. 幕府统治 B. 倒幕运动 C. 大化改新 D. 明治维新
18.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同时产生
B.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广泛传播
C. 在阿拉伯帝国扩张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
D. 穆罕默德在麦加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
19.到8世纪前半叶……它的版图,东起印度河和帕米尔高原,西至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南自尼罗河下游,北达里海和咸海南缘,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土地,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该“帝国”是
A. 波斯帝国 B. 阿拉伯帝国 C. 罗马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20.《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一部民间故事集,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其创作者是古代(  )
A. 埃及人 B. 印度人 C. 日耳曼人 D. 阿拉伯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字的出现,为记录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人类的历史得以长久流传,人类的创新知识和经验得以积累增加。如果说语言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本能生活方式,那么文字则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个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这些交流体现了人类文明之间怎样的交往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汉字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摆脱蒙昧黑暗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完成下来要求。
材料一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希腊化各国的君主改变了以往东方宫廷和国库贮藏巨额金银的习惯,将大量金银铸成货币以利流通,形成了一种融合东西方特色的新兴经济……
——摘编自历史百科 西方古代战争
材料二 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掌权的圣德太子主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并派大量遣唐使出使中国,向中国送去大量留学生等,全面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
——摘编自《日本皇室与中日关系》
材料三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人沿着“丝绸之路”,奔波往返于欧洲与亚洲之间,漫漫的沙漠,长长的驼队和悠悠的驼铃,是他们路途中的常伴,那些穿梭往来于欧亚大陆的人们,在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 写出材料一中“远征”事件的名称。根据材料分析“希腊化世界”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吸收大陆的先进技艺的方式。
(3) 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中“奔波往返”者是什么人?并列举出2例他们“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例子。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文明交往的认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最后,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中。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1)对比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
材料三 阿拉伯商人奔波于亚、非、欧三大洲之间。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火器以及数学、医学等知识,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他们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也带来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
(2)根据材料三,请你说说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四 拜占庭以希腊语为其大众语言,这便利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存留西方能够发生文艺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能在西欧重新生根发芽,正是依托于拜占庭这座希腊文化漫长流变征途中的金桥。
材料五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给以后西欧文艺复兴很大影响。
(3)对比材料四、五可以看出,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对西欧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
(4)通过两个帝国的对比,面对不同的文明,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亚历山大东征将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中亚和埃及地区,促进了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与联系,东征也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材料三 习总书记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1)把材料一提供的四幅图片分成两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2)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出古代文明交流的两种主要方式,并分别举出这两种交往方式的历史事件。(3)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化,面对不同文明,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孝德天皇,646年,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学习中国隋唐制度等进行的改革,史称 “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标志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是古代西欧;选项B是日本向欧洲学习,进行的改革;选项D中国战国时期秦国改革,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答案】B
【解析】A.日本在5世纪时,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排除。
B.据所学可知,646年,日本开始实施大化改新,借鉴中国隋唐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符合题意。
C.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是在12世纪晚期,排除。
D.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日本大化改新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作用更为重大”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认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史实。
4.【答案】A
【解析】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题干材料中的“模仿盛唐制度”“抄袭我国典章”表明日本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不取道教”“不用宦官”表明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有所取舍。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时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不全盘接受。
本题考查大化改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故D符合题意。日本在5世纪大和民族基本实现了统一,排除A;日本建立天皇制度是在大化改新以后,排除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认识。大化改新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
6.【答案】B
【解析】在古代,一条条海上、陆地商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连接欧亚大陆的最著名的商路就是“丝绸之路”。在这些商路上奔波着各国商人,其中有不少是阿拉伯人。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的贡献很多。根据“阿拉伯帝国……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知,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在题干中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孝德天皇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这些属于大化改新的内容表明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当时日本仍然处于奴隶制社会,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日本大化改新的知识。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大化改新。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三大宗教。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一带,都位于亚洲,而不是欧洲;伊斯兰教诞生于亚洲的阿拉伯半岛,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亚洲封建国家。根据所学知识,与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相关的知识均出现在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亚洲国家中,因而题干中的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亚洲封建国家。故选D。
10.【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说阿拉伯军队在战争中通过被俘的中国士兵学会造纸术,随后阿拉伯帝国范围内的巴格达、开罗等地都陆续出现了一批造纸工场,这说明阿拉伯人推动了造纸术的传播。
故选:D。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民族的贡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11.【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使我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采邑制的实行使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封建制国家;琅城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是城市市民展开的与封建主的斗争,因而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亚欧封建社会。
故选:B。
本题以商鞅变法、大化改新、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采邑制的实行、琅城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等相关资料为依托,考查活动课的主题。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欧亚封建社会的状况。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与查理·马特改革的相同点,要求具备比较分析能力。
A,根据所学知识,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只适合日本,故A不符合题意。
B,法兰克王国改革并没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大化改新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班给口分田,故B不符合题意。
C,实行有条件赏赐贵族土地做法的只是查理马特改革,日本改革没有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
D,查理·马特上台后,各地贵族的叛乱仍然不断,而当时东方的阿拉伯帝国势力日益壮大,对法兰克王国形成了严重威胁,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为了改变法兰克王国的面貌,查理 马特实行了改革,日本大化改新与查理 马特改革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而进行的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促进本国封建制度形成,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信息表明,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重视文化建设,图书馆藏书众多。哈里发设立智慧宫,广罗人才是重视文化的表现,故A符合题意。
BD.均与本题主旨无关。
D.《罗马民法大全》不是阿拉伯帝国编修的,故排除D。
故选A。
14.【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人们以为是阿拉伯发明,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故C正确;
罗马帝国时期创立元首制,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英国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进化论,他们都与阿拉伯人无关,故A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阿拉伯数字的相关知识。
15.【答案】C
【解析】材料不涉及海外侵略,排除A;材料强调学习优秀文化,不能看出重视教育和文化,排除B;根据“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人吉备真备和空海分别借用汉字的音、义和形,发展了书写日语的方法,创制了本国文字”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阿拉伯和日本都注重学习中国文化,体现了善于借鉴优秀文化,C正确;材料无关宗教,排除D。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阿拉伯文化,解题关键信息是“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人吉备真备和空海分别借用汉字的音、义和形,发展了书写日语的方法,创制了本国文字”。
16.【答案】B
【解析】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与阿拉伯人的口相关的史实是将中国的重大发明传入欧洲。阿拉伯人奔波于亚欧大洲之间,把中国的四大发明出入欧洲,把欧洲的文明成果也带到了东方,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人的科学贡献的相关史实。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人的科学贡献的相关史实。
17.【答案】C
【解析】略
18.【答案】C
【解析】“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这句话说明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故C正确。A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B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故B错误;D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8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帝国基本形成。它的版图,东起印度河和帕米尔高原,西至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南自尼罗河下游,北达里海和咸海南缘,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土地,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因此,该“帝国”是阿拉伯帝国,故 B项正确;波斯帝国的疆域全盛时期西至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与题干“西至大西洋的比斯开湾”不符,排除A项;罗马帝国的疆域全盛时期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疆域的东半部分,与题干“东起印度河和帕米尔高原”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2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其创作者是古代阿拉伯人,D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题考查《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
解答本题要把握《天方夜谭》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1.【答案】(1)日本和阿拉伯帝国;和平交流。
(2)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日本与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由“倭王印”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汉朝同日本的交往;由“阿拉伯数字”可知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这些交往体现了人类文明之间和平交流的交往方式。
(2)根据材料二“文字的出现,为记录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人类的历史得以长久流传,人类的创新知识和经验得以积累增加文字则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文字则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并结合所学,可知人类摆脱蒙昧黑暗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22.【答案】【小题1】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东西方商业贸易(经济)交流;推动希腊文化的传播。
【小题2】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等来中国学习。
【小题3】阿拉伯人。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中国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小题4】认识:人类文明的交往方式是多元的,有战争冲突,有和平往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不同的文明成果;开展对外交流,促进自身和世界的发展。
【解析】1.
根据材料“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可知该帝国是亚历山大帝国。根据材料可知其影响是促进东西方商业贸易(经济)交流;推动希腊文化的传播。
本题主要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人类文明交往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亚历山大东征的相关史实。
2.
根据材料“派大量遣唐使出使中国,向中国送去大量留学生等,全面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可知其方式是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等来中国学习。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吸收大陆的先进技艺的方式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人类文明交往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日本吸收大陆的先进技艺的方式的相关史实。
3.
根据材料“奔波往返于欧洲与亚洲之间,漫漫的沙漠,长长的驼队和悠悠的驼铃,是他们路途中的常伴,那些穿梭往来于欧亚大陆的人们,在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可知他们是阿拉伯人。根据所学可以总结出“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例子有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中国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传播文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人类文明交往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传播文化的相关史实。
4. 本题主要考查亚历山大东征、日本吸收大陆的先进技艺的方式、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传播文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人类文明交往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亚历山大东征、日本吸收大陆的先进技艺的方式、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传播文化的相关史实。
23.【答案】(1)拜占庭帝国: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阿拉伯帝国:积极吸取、消化外来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阿拉伯文化。
(2)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或者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3)都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4)尊重、友好、平等、学习交流的态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比较。
(1)结合材料一可以归纳出拜占庭帝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结合材料二“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可以看出,阿拉伯帝国积极吸取、消化外来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阿拉伯文化。
(2)结合材料三“阿拉伯商人奔波于亚、非、欧三大洲之间。中国的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他们给中国带来了”可知,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或者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3)结合材料四“拜占庭以希腊语为其大众语言,这便利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存留西方能够发生文艺复兴”可知,拜占庭帝国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结合材料五“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给以后西欧文艺复兴很大影响”可知阿拉伯文化对西欧文艺复兴有影响。综合归纳得出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对西欧的影响相似之处是都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4)阿拉伯帝国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文化成就。而拜占庭帝国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最终导致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因而面对不同的文明,我们应该持尊重、友好、平等、学习交流的态度。
24.【答案】(1)分类:《汉谟拉比法典》、阿拉伯数字、西亚建筑分为一类;帕特农神庙分为一类;理由:分类标准为亚洲的文明和欧洲文明。
(2)方式: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事件:阿拉伯数字是和平交流;亚历山大东征属于暴力冲突。
(3)面对不同文明,应该尊重不同地区的文明,持和平交流的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文明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分类标准不唯一,可根据所学可将《汉谟拉比法典》、阿拉伯数字、西亚建筑分为一类,属于亚洲文明;帕特农神庙分为一类;理由是属于欧洲文明。
(2)本题考查古代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方式:根据材料二“亚历山大东征将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中亚和埃及地区,促进了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与联系,东征也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有暴力冲突和和平交往。事件: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从阿拉伯数字是和平交流;亚历山大东征属于暴力冲突进行列举。
(3)本题考查文化多样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结合所学可从面对不同文明,应该尊重不同地区的文明,持和平交流的态度来回答面对不同文明的态度。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