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田居
归园
陶渊明
在400年前一位大诗人通过他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喊出一个哲学问题“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是剧中主人公在人生抉择中发出的天问,其实早在1600年前中国的一位大诗人就喊出过类似的问题:“是出仕还是归隐这是一个问题”,他在人生的抉择之路上发出追问,他是谁呢?
一、教学导入
二、课文教学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他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家境贫寒。少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做过几年小官。中年时与官场决裂,直到贫寒交迫去世。
早年“大济苍生”中年“误入歧途”晚年“归隐田园”
他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又称田园诗人,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基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皈依,陶渊明是中国百世田园之主,隐逸诗人之宗。
主要作品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另外还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归/园田居”
题目解说
《陶渊明年谱》记载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于园田居。园田居又叫“怀古田舍”,在陶渊明上京里(江西省九江市郊)老家南。 陶渊明后半生主要居住在园田居。义熙四年,一把火,园田居被烧成废墟。之后,陶渊明从园田居移居南里的南村,园田居从此荒废。
写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其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时官时隐,举棋不定。义熙元年(405)八月,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当时的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在任八十余天就辞官归田,从此与官场决裂,终老田园。
二、课文教学 ——「写作背景」
在奔波劳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时常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甚至后悔的念头也冒了出来。而当脱离了官场,回到家中亲自参加耕种和收获时,他感到无限欣悦。诗歌《归园田居(其一)》,真实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变化。
二、课文教学 ——「朗读课文」
ài
zhu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yìn
朗读课文《归园田居(其一 ) 》/陶渊明
思考:
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题眼是哪个字
二、课文教学 ——「文本研读」
二、课文教学 ——「文本研读」
请用原文回答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尘网”“樊笼”
官场
(厌恶 不满)
比喻(借喻)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误”
厌恶,悔恨
“三十年”
时间之久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本性热爱自然。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比喻、拟人
官场生活限制了他的本性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归向“田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守拙归园田”
坚守本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精神的自由和独立
“守拙归园田”一句点明了题目,是全诗的主旨句。“守拙”是对“适俗”而言的,从中反映了诗人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思考: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并指出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意象。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草屋”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榆柳”“桃李”写出田园风光的自然美丽,这是近景。
“远人村”“墟里烟”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从近景转到远景,画面很淡,却令人心旷神怡。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是静景,
“狗吠”“鸡鸣”等是动景,动静结合,使得田园画面活了起来,富有农村生活气息。
白描
白描又叫简笔勾勒,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白描手法的作用
用于叙事:线索明析,言简意真
用于人物描写:三言两语揭示人物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用于动作描写则使人物内心情感表露更加准确。语言简洁、凝练,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用于环境描写:能够烘托气氛,扩大视像体验,增强文章感染力。
典型案例
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往往忘记了自己的本心,追求功名利禄,而忽视了更为珍贵的东西。
为了追寻心灵的归处,《向往的生活》拟录制一期节目,走进陶渊明的诗意生活,感受田园之美,引导人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典型案例
《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寥数笔,就将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典型案例
《水浒传》中对武松外貌的描写:“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闪闪有光;两道眉,浓浓如刷。黑面皮,白牙齿,赤髭须,四四方方,一表人才。”寥寥几笔,就将武松的威武形象跃然纸上。
《三国演义》中对关羽外貌的描写:“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区区三十一个字,就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英武伟岸的关公形象。
典型案例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此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卖炭翁》中对卖炭翁的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句诗简洁地描绘了卖炭翁的辛劳和沧桑,白描手法使得形象更加鲜明。
《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意象呈组状排列,可以分为两组,这两组意象有什么作用呢?请加以分析。
诗中的意象呈组状排列
第一组大致可归纳为“尘网、樊笼、羁鸟、池鱼、旧林、故渊”,这一组意象所对应的情境是在如“尘网”和“樊笼”里久待的诗人就是那被束缚的鸟儿和鱼儿,想回到广阔无边的森林和河流中去。诗人通过这组意象表现了自己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迫切心情。
第二组意象则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狗吠、鸡鸣”等,这组意象构成了这幅农家田园生活图的主体。
两组意象叠加,整个意境就凸显出来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在脱离黑暗复杂的官场后,惬意地享受起了清贫但纯粹自然的田园生活。短短几行诗,几个简约意象,就将诗人心中的愉悦和清新描写得自然美好、情真意切;也表现了诗人高洁、率真的人格品质。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自由
安逸
喜悦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首尾相应,结构巧妙
诗的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回归园田的乐趣,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使全诗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之妙。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小结:
二、课文教学 ——「小结」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出陶渊明舍去官场的尔虞我诈,回到田园求得一种平和、宁静和精神的自由,他不仅因此留下很美的诗文,而且也塑造了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的艺术成就和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
有人说: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探讨陶渊明的归隐之说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二、课文教学 ——「拓展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