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联读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联读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超越生命困顿的诗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联读

昨天我们学习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大家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思考:《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什么相同之处?
思路点拨:
①体裁
②思想感情
③风格
④写法
⑤人生困境的应对方式
1.看标题思考《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什么体裁的诗歌
咏史怀古诗歌
⑴定义:诗人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⑵赏析方法: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其志;
手法:用典、衬托、对比、双关等。
⑶思想:叹怀才不遇《赤壁》;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乌衣巷》;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泊秦淮》;
同情下层人民《潼关怀古》;
⑷关键: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2.《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哪一种?
怀古诗

诵读诗歌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写古地之景
咏史怀古诗
思古地之人、忆古地之事
抒发个人之情
问 题
3.同是怀古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属于豪放词,其豪放有何不同
4.朗读两首词的上阕,思考:词人在赤壁和北固亭分别看到了什么景?写景上有什么不同?
任务一:品怀古之景,析怀古之技
追问:两首词上阕的景物都是眼前景吗?
苏词更多的是实景,辛词更多的是虚景。
怀古诗特点:虚实相生。
任务二:明怀古之人(事),析用典之意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表达典雅、含蓄,增强诗歌的文化底蕴。
按形式分为以下几种:
一、引用历史故事:把典故浓缩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映射时事。
二、引用神话故事
三、化用前人诗句:或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或间接引用前人诗句
按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一、明用典故:直接点出人或事
二、暗用典故:诗人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不露痕迹。行文流畅贯通,如若己出
三、正用典故:典故的意思和作者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四、反用典故:典故的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有对比、衬托的效果
用典
5.两首词都用了哪些典故?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周瑜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1)与“此时此地”有关。(古人、古事、古迹)
(2)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
问题6: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典故
诗歌 典故 关联性 此时此地 此时此地的作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周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典故
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
7.关联古今: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周瑜形象?词人怀古的用意何在?
诗句 手法 形象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以美女衬英雄
神态、外貌
动作、夸张
风流倜傥,意气风发
气宇不凡,英俊儒雅
从容不迫,运筹帷幄
用英雄衬英雄
8.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词人独独怀念周瑜
周瑜
苏轼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务
际遇
34
47
幸福美满
爱妻亡故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怀古伤今
(对比、反衬)
借周瑜年少有为的形象,表达对英雄的赞颂和敬仰,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之情。
怀人伤己
用英雄衬英雄
用美人衬英雄
用英雄衬自己





义隆
三国时吴国的统治者孙权,据守江东,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于建安十四年(209)在京口建都城,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
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北顾,宋文帝于兵败后写诗:“北顾涕交流”。
根据补充资料,谈谈辛弃疾用典的意图
叹英雄后继无人
表建功立业雄心
劝为政者勿草率
拓跋焘


“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封,积土为坛于山上进行祭天,以示胜利。)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霍去病
佛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即在现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后来改为祠庙,称佛狸祠。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辛弃疾是以古喻今,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
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说明中原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里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兵攻打赵国,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罢。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谏为政者勿忘耻
望为政者用人才
(1)与“此时此地”有关。(古人、古事、古迹)
(2)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
问题9: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典故
诗歌 典故 关联性 此时此地 此时此地的作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周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置镇京口,雄据一方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草率出兵,仓皇而逃
率兵出击,建立行宫
一饭斗米,以示可用
仰慕歌颂,叹英雄后继无人
敬仰赞美,表建功立业雄心
不屑讽刺,劝为政者勿草率
耻辱悲哀,谏为政者勿忘却
同情悲愤,望为政者用人才
宋词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同样是豪放,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有何不同?
10.当人生困顿时,他们如何写出生命的诗意?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1079 年,曾因写诗讽刺新法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当时韩侂胄(hán tuō zhòu)执政,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他想借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1204年,辛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辛弃疾支持北伐,但认为要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然而韩侂胄不仅不接受,反而对他产生疑忌,辛弃疾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满怀悲愤写下了《永遇乐》词。时年66岁。两年后去世。
感悟生命诗意
11.既然两首词都表达壮志未酬之情,那么两位诗人最后有没有排解这种苦闷的情绪?以何种方式排解的?
任务三:悟怀古之情,感生命诗意
两首词的作者面对困境时的突围方式分别是什么?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还”,“姑且”“还是”之意,在苏轼看来,周瑜和自己的人生梦都美好而短暂,与永恒的江月相比,显得如此渺小。唐代张若虚有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生命最终抵不过岁月的淘洗,何必那么在意成功失败呢?
词人决定以酹江月的方式寄托情感,他的心绪在酹江月的动作中更洒脱了
——面对困境的旷达(乐观——顺其自然)。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引用廉颇“尚能饭否”的典故,词人在词作末尾完成了思想情感的升华,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与决心。一个“凭”字,便表现了他满腔的愤懑以及壮志难酬的心理。深陷人生困境,他始终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紧紧拴在一起。
他在失意的人生中往而不返的执着坚守。
苏轼却是“廉颇老矣,仅能饭而已矣。”
作者面对困境时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请联系作者生平谈谈。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齐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不一样的苏轼
贬到杭州,
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
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
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
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从被动放逐—自我放逐(接纳)
诗人仍旧处在无限的苦闷当中,诗歌最后还在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仍想为国效力的决心,但实际上年老的廉颇尚且有赵王询问,而自己却无人过问,甚至要调离镇江,内心的唏嘘不免溢于言表。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N年华已逝
功业未成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旷达
悲愤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王国维
人生总有困境,总有许多事情不能如愿,在面临无法改变的事情时,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超脱旷达,学着去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在另一片天地去有所作为,给自己求而不得的情绪一个出口,而不是在一条死胡同里打转,郁郁寡欢,精神内耗;
在面临能够改变的事情时,我们应当学习辛弃疾的坚持能够改变的,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12.当你遇到失意,会学苏轼的‘旷达’还是辛弃疾的‘坚持’?为什么?
课堂总结
统观二词,虽同为怀古词,虽都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但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用典结合:“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同是豪放,一个乐观,一个悲壮,一样怀古两样情。
杨绛先生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