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物质的构成--人教版中考化学专题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一 物质的构成--人教版中考化学专题训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一 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一、单选题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氢气球在高空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 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 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分子体积变大
C. 滴水中大约有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复原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定条件下,氧气可压入的钢瓶中。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B. 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 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D. 氧分子的数目减少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说法错误的是
A. 很小 B. 不断运动 C. 有间隔 D. 不可分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 分子运动速率快,原子运动速率慢 B. 分子大,原子小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和原子总在不断地运动 B. 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
C. 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下列关于分子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分子不同则性质不同 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干冰升华时分子间的间距不变
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分子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C.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没有改变
D. “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变化
化学上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的依据是
A. 原子的质量很小 B.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C. 原子的体积很小 D.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登山运动员在登上海拔比较高的山峰时,将喝空的矿泉水瓶拧紧瓶盖,下山后瓶子变瘪,说明瓶内的气体分子
A. 个数减少 B. 质量减小 C. 间隔减小 D. 体积减小
下列事实能用分子或原子间有一定间隔解释的是
A. 汽油要密封保存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C.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D. 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干得快
浙江大学联合加州大学科研人员,在一环境中,通过静电促使水分子朝电场方向运动,改变其无序的运动状态,从而诱发单晶生长,制成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其既能够灵活弯曲,又可以低损耗传输光。关于冰单晶微纳光纤说法正确的是
A. 冰光纤由水分子构成 B. 冰光纤属于混合物
C. 冰光纤与冰的化学性质不同 D. 水变成冰光纤后,分子将静止不再运动
如图所示,烧瓶中盛有浓盐酸,烧瓶中盛有浓氨水,在长玻璃管外壁上用记号笔做了、、三个标记。实验开始时打开开关、,一会儿后玻璃管中产生大量白烟,白烟最浓厚的地方是处,这是因为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B. 氨气与氯化氢发生化合反应 C. 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D. 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北京将举办年第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届时若降雪量不足,可以人工造雪,即先将水制成细小的冰片,储存于冷库;当需要雪花时,高压风机将冰片粉碎、吹出,就形成了晶莹剔透的雪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冰雪融化时,水分子间的空隙改变了 B. 水制成冰片后,其中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C. 人工造雪的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
D. 高压风机将冰片吹成雪花时,水分子分解了
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
关于图、图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图比图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图和图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6、某同学为验证“分子是运动的”,设计了甲、乙、丙、丁四个实验。其中能达到目的是( )
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17、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 B. 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
C. 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 D. ②→③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分解
18. 厉害了,我的国!我国航天技术迅猛发展,“天舟一号”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首次成功交会对接,有力推动了我国空间站建设的进程。空间站里的O2源自电解水,所得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依据图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C.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D.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19. 粒子M通过一定方式转化为N,如下图所示:变化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
A.核电荷数 B.带电情况
C.核外电子数 D.化学性质
20. 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反应前是混合物,反应后是纯净物
二、填空题
1.下图是一些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图A表示的粒子核外电子分______层排布,第一层上有______个电子。
(2)图______(填字母代号)对应粒子的质子数相同。
(3)图D表示的是______(填微粒符号),它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容易得到______个电子变成____(填微粒符号),其相对稳定结构的核外电子排布和____原子完全相同。
(4)图D与图______(填字母代号)对应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2. A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变成 离子,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B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 该离子带 个单位正电荷,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总共有 个电子。
3、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如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1)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___(填字母)。
(2)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_______有关。
(3)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_______。
4. (1)测量体温时,水银温度计的汞柱会升高。请从微观角度解释汞柱升高的原因:温度升高,          。
(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所表示的微粒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②处的微粒是    (填化学式)。
(3)道尔顿原子学说的部分观点如下:①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②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5.小南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将少许浓氨水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注:在通常状态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得到氨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图2实验中可观察到 (填“ba”或“bc”)段纱布条先变色。(2)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 。与图1实验相比,改进后图2实验的优点是 。
(3)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 (填“快”或“慢”),请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
6.某同学为了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利用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铵固体的原理,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开始时,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一段时间后,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玻璃管。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此实验证明: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越    (填“大”或“小”)
7.已知: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子的质量越小,运动速率越快。化学课外活动中,老师为大家演示了如图1所示的趣味实验一“魔棒生烟”。
(1)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微粒的基本性质之一是 。
(2)小丽同学根据实验原理,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用该装置与图1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 。
(3)图2实验中,产生的白烟离浓盐酸较近,其原因是 。
8.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一】如图1。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②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说出一点即可)。
【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4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的热水中。
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②图2、图3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请说出4个被控制的量________。③若图4中的小纸花上喷有________,而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的是浓盐酸,可以观察到小纸花的颜色从下至上变为红色。
【实验方案三】如图5。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①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________。
②图5中生成白烟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________有关(说出一点即可)。
9、加热碳酸氢铵时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引起了同学们对氨气的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1)实验一中的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二中先滴入浓氨水,一段时间后,再滴入浓盐酸。滴入浓盐酸后观察到的现象是:①集气瓶中从下至上出现白烟,②________(写一点)。
【实验结论】(3)微观上,说明微粒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宏观上,从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的角度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写一点)。【反思与评价】(4)实验二避免了实验一的不足,改进后的优点有________(写一点)。
10、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图是某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丙中所示物质都是由 构成的选填“分子”或“原子”
结合图示分析,该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
用化学符号表示保持甲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该反应属于 判断基本反应类型。
11、化学与生活央视网年第二季挑战不可能节目中,血迹搜寻警犬“草根”走红网络。“草根”在十五辆汽车中寻找到稀释两千万亿倍的两个血液目标样本,不负众望,挑战成功。在风速为米秒以内、温度为的环境下,警犬可以在小时内有效甄别气味。
从微观角度看,“草根”能嗅到血液气味的原因是 。上述资料中提到的能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有 。选择中一个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设计实验验证其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实验用品自选。
影响因素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与结论

12、根据图中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浓盐酸与浓氨水并未接触却产生白烟,运用分子知识加以说明。
分析盐酸十氨水白烟中分子、原子变化情况。
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盛有液态空气的试管口,木条熄灭,原因是 ,片刻后,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该试管口, ,说明蒸发出来的是氧气。
第届北京奥运会冰上场馆均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压力变化使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实现制冷,并将冰面的温度差控制在以内。制冷过程中二氧化碳由液态变为气态,用微粒的观点看这个过程, 不变,只是 发生改变。
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气体中,常用于充入食品包装袋防腐的是 填序号。
A.氮气 氧气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喷洒“消毒液”对教室进行消毒后可闻到特殊气味,是因为 。
厨房中加碘食盐里的“碘”指的是 填“分子”“元素”或“原子”。
如图是密闭容器中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
变化Ⅰ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填粒子名称 。变化Ⅱ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填粒子名称 。
保持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填粒子名称 。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如图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装置。
【实验原理】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且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水分子的运动速率,氨分子从浓氨水中 到空气中,又进入酚酞溶液中,与水结合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质疑与反思】
烧杯中溶液没有变红,是否说明只是氨分子运动,酚酞分子不运动呢? 。
在上述实验中,同学们闻到刺激性的气味,这是氨气的气味。氨气是空气污染物,为了防止氨气的逸散,有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这种装置的优点是 。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
实验Ⅰ中,观察到烧杯______填“甲”或“乙”内液体变红色,可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为何实验Ⅰ中另一烧杯内液体不变红色,某同学提出可能与分子运动速率有关。
探究一: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Ⅱ中,观察品红扩散速度可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______填“快”或“慢”。
探究二:分子运动速率与分子质量的关系
【猜想假设】猜想: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越快;猜想: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越慢。
【查阅资料】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两种气体反应会产生白烟,即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氯化氢分子质量大于氨气分子质量。
【设计实验】
步 骤 现 象 结论
组装实验装置,在玻璃管左右两端分别放置沾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观察现象。 玻璃管______填“”“”或“”处先看到白烟 猜想正确
【反思交流】
实验Ⅲ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
实验Ⅰ中,另一烧杯内液体不变红色,是因为______填“酚酞”或“氨气”的分子质量很大。
从研究分子性质角度,实验Ⅲ较实验Ⅰ的优点是______填序号。
A.可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可证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节约药品,操作简单 可证明分子运动与温度
答案解析:
1 A 氢气球在高空膨胀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变大,而非分子体积变大。
2 B 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是分子间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
3 A 氧气可压入钢瓶是因为氧分子间间隔变小。
4 D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只是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5 C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6 C 分子的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如氢分子质量小于铁原子质量。
7 D 干冰升华时分子间的间距变大。
8 A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不断运动;分子可由同种原子构成(如氧分子);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隔变化,分子大小不变。
9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因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10 C 下山后瓶子变瘪是因为瓶内气体分子间隔减小。
11 C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是因为汞原子间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12 A 冰光纤由水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与冰化学性质相同;分子始终在运动。
13 D 该实验中白烟最浓厚的地方是d处,说明氯化氢分子运动速率慢,氨气分子运动速率快,即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慢。
14 A 冰雪融化时,水分子间空隙改变;水分子始终运动;人工造雪是物理变化;冰片吹成雪花,水分子未分解。
15 A实验通过酚酞变色证明分子不断运动,改进装置更环保、节约药品,温度降低分子运动速率减慢会影响变色速率。
16 B 甲中浓氨水使石蕊变蓝,乙中浓盐酸使石蕊变红,丁中浓醋酸使石蕊变红,均可证明分子运动;丙中浓硫酸无挥发性,无法证明。
17 C ①是冰(固态水)、②是水(液态)、③是水蒸气(气态)。水分子间隔:③>②;运动速率:③>①;质量:①=②=③;②→③是物理变化,水未分解。
18 A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可构成分子;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种类不变。
19 A 粒子M(钠原子)转化为N(钠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不变;带电情况由中性变为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减少;化学性质改变。
20 B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分子间有间隔;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反应前是混合物,反应后是纯净物。
二、填空题答案及解析
1.(1) 3、2 图A粒子核外电子分3层排布,第一层有2个电子。
(2) A、C 图A和C的质子数均为11,属于同种元素。
(3) S、2、S 、Ar 图D质子数为16,是硫原子(S),得2个电子形成S ,其电子排布与氩原子(Ar)相同。
(4) B 图D与B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化学性质相似。
2.失去、阳、金属 A元素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属于金属元素。
B离子 1、11 B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10+1=11。
3.(1) B、C B和C温度不同,可比较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2) 分子种类(或分子质量) 图中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速率不同,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分子种类(质量)有关。
(3)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得快 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衣服干得快。
4.(1) 汞原子间间隔变大 温度升高,汞原子间间隔变大,导致汞柱升高。
(2) ① 1:4:1 该微粒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4:1。
(2) ② H O 根据微观示意图,此处微粒为H O。
5.(1) 乙烧杯酚酞溶液变红 氨分子运动到乙烧杯,使酚酞变红。
(2) 不断运动、环保(或节约药品) 实验证明分子不断运动,改进装置减少氨气挥发,更环保、节约药品。
(3) 慢、温度降低,分子运动速率减慢 温度降低,氨分子运动速率减慢,纱布条变红速率变慢。
6.(1) NH + HCl = NH Cl 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
(2) 小 氯化氢相对分子质量大,运动速率慢,白烟靠近浓盐酸端,说明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小。
7.(1) 分子在不断运动 浓氨水和浓盐酸挥发的分子运动接触,产生白烟,证明分子不断运动。
(2) 环保(或节约药品) 图2装置密封,减少有害气体挥发,更环保、节约药品。
(3) 氯化氢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大,运动速率慢 氯化氢相对分子质量大于氨气,运动速率慢,白烟离浓盐酸近。
8. 【实验方案一】
| ---- | ---- | ---- |
| ① | 酚酞溶液变红 | 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其变红。 |
| ② | 污染空气(或药品用量大) | 浓氨水挥发污染空气,且药品用量较大。 |
【实验方案二】
① 小纸花由下至上变红,且热水中纸花变红更快 氨分子运动使酚酞变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② 塑料瓶材质、大小、形状;小纸花大小、形状;浓氨水体积;水温等 对照实验需控制变量,保证只有温度不同。
③ 紫色石蕊溶液 浓盐酸挥发的氯化氢分子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实验方案三】
① 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氯化氢分子运动速率比氨分子慢 白烟位置偏右,说明氯化氢分子运动速率慢。
② NH + HCl = NH Cl 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
【实验结论】温度(或分子质量)
9.(1) 酚酞溶液变红 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其变红。
(2) 滤纸条变红 氨分子运动到滤纸条上,使酚酞变红。
(3) 分子在不断运动;氨气能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或氨气有挥发性等) 微观上分子不断运动,宏观上氨气与氯化氢能反应。
(4) 环保(或节约药品) 实验二密封,减少氨气挥发,更环保、节约药品。
10. 分子 丙中物质为水和氧气,均由分子构成。
最小粒子 氢原子、氧原子 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
保持甲化学性质的粒子 H O 甲是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保持化学性质。
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 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11.微观原因 分子在不断运动 血液分子不断运动,警犬能嗅到气味。
影响因素 温度、风速 资料中提到温度、风速影响分子运动速率。
实验设计(以温度为例) 温度;取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分别滴入等量红墨水;热水中红墨水扩散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控制变量,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12.分子知识说明 分子在不断运动,氯化氢分子和氨分子运动接触生成氯化铵固体 浓盐酸和浓氨水挥发的分子不断运动,接触后反应生成白烟。
分子原子变化 分子种类改变(氯化氢分子、氨分子变为氯化铵分子),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分子种类改变。
16.木条熄灭原因 液态空气中氮气沸点低,先蒸发出来,氮气不支持燃烧 氮气沸点低,先蒸发,氮气不支持燃烧,木条熄灭。
带火星木条现象 木条复燃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微粒变化 分子种类;分子间间隔 二氧化碳由液态变气态,分子种类不变,分子间间隔变大。
17.防腐气体 A(氮气)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防腐。
闻到气味原因 分子在不断运动 消毒液分子不断运动,使人闻到气味。
加碘食盐中“碘” 元素 加碘食盐中的“碘”指元素。
变化I粒子 氢原子、氧原子 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
变化II粒子 水分子 物理变化中分子种类不变。
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粒子 过氧化氢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其化学性质。
四、探究题答案及解析
18.实验原理 挥发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挥发到空气中。
质疑与反思 不是,酚酞分子也在运动 所有分子都在不断运动,烧杯中溶液未变红是因为氨分子运动速率更快。
装置优点 环保(或节约药品) 改进装置减少氨气挥发,防止污染空气,且节约药品。
19.实验I 乙 氨分子运动到乙烧杯,使酚酞溶液变红,证明分子不断运动。
探究一 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更快。
设计实验 C 氯化氢相对分子质量大于氨气,运动速率慢,C处先看到白烟,证明分子质量越小,运动越快。
反思交流 NH + HCl = NH Cl;酚酞;C 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另一烧杯不变红是因为酚酞分子质量大,运动速率慢;实验III节约药品、操作简单,且能证明分子运动与分子质量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