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金文族徽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族氏名号,商代晚期数量显著增加,且许多族徽上附加了地名、官名和职事名。这反映了当时
A.族氏政治职能加强 B.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C.族群融合程度加深 D.青铜冶铸工艺精湛
2.据秦简《法律答问》,父母告子女不孝辄拘捕子女;子女告父母概不受理,且治告者罪。这表明秦代( )
A.奉行严刑峻法 B.伦常秩序受政府重视
C.强化基层治理 D.律令儒家化初具雏形
3.孝文帝于497年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并在铨选入仕时优待八姓子弟。此举
A.确立了皇室的独尊地位 B.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
C.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 D.迟滞了汉化改革的进程
4.据考古发现,西安、洛阳一带出土的唐代陶瓷灯具,多为适合胡桌胡椅的矮柄、无柄灯,莲瓣、莲珠、莲花座为其常用纹饰。由此可推知,唐代( )
A.海上丝路繁荣 B.民营陶瓷业发达
C.社会开放包容 D.中华文化圈形成
5.两宋时期,在应对灾荒时,官府一方面采取粮食限价措施,禁止富民加价倒卖;同时又采用荣誉旌表或官职奖励的方式鼓励富民捐赠或低价出粜粮食;还出台了《保甲》等法规对富民阶层进行管理和监督。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政府注重整治官僚队伍 B.富民主导社会救济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社会治理手段多样
6.下表为清代雍正至乾隆时期云南等三省及全国(各省)人丁数统计表(单位:口),表中三省人丁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云南 广西 贵州 全国(各省)
雍正二年(1724) 145240 202711 21388 25284818
乾隆十四年(1749) 1946173 3687725 3075111 177495039
乾隆三十二年(1767) 2148597 4706176 3441656 209839546
A.自然环境的改造 B.摊丁入亩的实施 C.改土归流的推行 D.高产作物的推广
7.1889年,官督商办的漠河金矿正式投产,产量逐年增加。公司章程规定年收入除去归还借款和一切开支外,“若有盈余,作为二十成均分,内呈交黑龙江将军衙门六成报充军饷,商股十成,本厂员友司事花红四成”。这一规定( )
A.减少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B.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D.提升了商人的责任意识
8.下表为1899-1914年烟台、青岛两港贸易量占比变化(%)。这体现了该时期( )
年份 烟台 青岛
1899 92.72 7.28
1904 64.49 35.51
1909 49.18 50.82
1913 34.84 65.16
1914 40.55 59.45
A.传统商路的衰落 B.殖民势力的变化
C.对外贸易重心的转移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9.20世纪30年代初,长汀被誉为“红色小上海”,兴办了中央苏区半数的公营、私营企业,每天的外来商贩最多时达千余人。“红色小上海”的诞生( )
A.摆脱了“左”倾思想的束缚 B.打破了南京政府的军事封锁
C.丰富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经验 D.借鉴了当时苏联的经济模式
10.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些民族资本家准备将企业上交国家,政府并未接受。对此,周恩来说“和平转变,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且要转变得很自然,水到渠成’”。这主要是因为( )
A.统一战线性质发生转变 B.国民经济尚需恢复
C.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国土尚未完全解放
11.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并引发一股博物馆热。下图所示为其线上热卖商品,灵感来自元代赵孟頫所作的《浴马图》。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成功( )
图:《浴马图》玩偶摆件
A.取决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B.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凸显了博物馆的研究价值 D.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12.亚历山大目睹了波斯波利斯、巴比伦、尼尼微等地的王室图书馆,在埃及建立“世界图书馆”。亚历山大还赠给其老师亚里士多德巨资,用于扩建图书馆。亚历山大此举( )
A.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B.维系了帝国统治的稳定
C.推动了欧洲文化的重构与发展 D.扩大了希腊化世界范围
13.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600年的雅利安人圣典《吠陀》中记载:人民祈祷神赐予一位勇士最伟大的秉赋以保护人民的财富和安全,人民会选举他为国王;国王加冕时必须宣誓效忠于法律。这表明古印度( )
A.国家因契约的缔结而形成 B.宗教信仰维系着种姓制度
C.王权的合法性受多重制约 D.外族入侵造就文明多样性
14.中世纪初期,法兰克王国自由小农受租税、劳役和自然灾害的压力,以“委身”的方式投托于教俗大封建主门下,并从其手中领得“恩地”耕种,承担地租和劳役,不得离开土地。这表明当时法兰克王国( )
A.封建大地产的发展 B.封建主和教会矛盾激化
C.财政收入获得保障 D.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5.16-17世纪,天主教会对西属、葡属美洲的渗透无孔不入,每个城市的主广场都有集中传教区,携带天花的传教士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圣徒们往往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宗教活动。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新教思想在美洲深入传播 B.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C.教会成为美洲主要殖民者 D.殖民活动加剧美洲灾难
16.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独立宣言》中写道:“各国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对它的认同。人民是主权者,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意志,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这说明美国( )
A.已脱离英联邦并获得独立
B.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C.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启发
D.建国者深受人民主权思想影响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集体记忆”是指:以恰当方式记忆过去,是一个经历战争和分裂的民族或国家抚平创伤、实现和解的必要条件。
关于内战及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这一历史事件,复辟王朝构建的“集体记忆”主题是:查理一世扮演了为国家和国教赴死的“殉道者”的角色,弑君之罪应由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少数弑君者背负。
——摘编自苏泽明《查理一世之死与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记忆政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复辟王朝构建的“集体记忆”主题予以解释。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8年,《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机关报)和《中央日报》(国民党当局机关报)对战时难民内迁动员均做了大量报道(如表为其中两则报道摘编)。
《新华日报》1938年6月11日 《中央日报》1938年7月17日
老弱妇孺应尽力疏散,各路火车轮船,增加班次输送,所有难民伤兵也分别转移,以及公私立学校均于本月内提前放假等等,都是极好的措施,这是值得市民每一个人都应了解与实行的……多遣散一个难民,多送走一些妇孺。这比费心费力的送走一些无用的家具,料理不重要的私事,有不可同日而语的功绩。 难民不听从疏散,都留在都市不肯走,理由是恐怕到了内地,无法生活,还有少数不肖之徒,甚至宣称“我们从战区逃出,已经受尽辛苦,你们在后方的,应该付给养责任”……抗战的后方,都市居重要的地位,省市负责当局的责任,何等重大繁巨,你们要体谅他们的困难,体会他们的苦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报道对难民态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19.地图既是人们空间认知的图像表达,又是人们进行空间认识的工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70年,在安特卫普首次出现了名为《地球大观》的地图集。其作品利用大量航海日志与地图资料,采用统一的投影法、 比例尺和“一图配一文”规则,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荷兰人很快效仿这种制图和商业模式,阿姆斯特丹成为后起的行业中心,“地图集”作为一种新型出版物开始流行起来。
1594年,法国人莫里斯·布格罗出版了一部国家地图集《法兰西大观》,收录了18幅王国地图,将古代高卢的疆域同当下法兰西的领土对应起来。波旁王朝也在边境省份任命了多位“国王工程师”直接负责地形的勘测,并且配备了专门的地图绘制人员。他们走遍了王国的疆域,绘制了可以准确定位的地图,还形成了许多文字报告和图集。
———于京东《图上的“国家”:西方政治史研究中的地理学叙事及其变迁》
材料二 清末以降,采用西方印刷技术的新式地图,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 “出版救国” 的重要媒介。20世纪初, 商务印书馆开始涉足地图出版领域,特别是伴随“癸卯学制”的颁行,为配合中小学“最新教科书” 的编辑与发行,相继译印《西洋历史地图》《瀛寰全图》《万国舆图》等教学地图,颇受当时中小学教材市场的欢迎。同时,感于“日俄开战,于我国关系甚大”,于1904年出版发行了《最新满洲朝鲜地图》,成为清末较有代表性的时务地图。
———李鹏《清末民国商务印书馆地图出版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 世纪后期荷兰、法国“地图集”出现的背景,并分析两国“地图集”反映的不同价值取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初新式地图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图革新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如下: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选择一处文化遗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要求:包含遗产主题、遗产描述、列入理由,表述成文,史论结合,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A
2.B
3.C
4.C
5.D
6.C
7.C
8.B
9.C
10.B
11.D
12.A
13.C
14.A
15.D
16.D
17.英国复辟王朝构建的“集体记忆”主题主要目的是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合法性辩护。
将查理一世塑造为“殉道者”有助于提升王室的权威地位、增强民众对王室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为复辟王朝实现民族和解、促进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后来的宪政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启示;但是,这种记忆主题的构建掩盖历史事实的真相,用国家权力强加于人民,并未能解决当时英国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8.差异:《新华日报》关怀/保护难民;《中央日报》责备/劝诫难民。原因: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当局意在维护统治秩序;战时动员管理能力不足。
19.(1)背景:地理大发现;贸易、殖民与海外探险的兴起;新型印刷技术的使用;商业模式的革新;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
价值取向:前者追求商业利润,后者具有国家主义的取向。
(2)作用:推动国民教育的发展;拓展民众 世界视野;激发国民爱国精神;承担的知识传播与文化启蒙功能;推动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
(3)关系:地图革新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同时参与并推动了社会变迁。
20.示例一:主题:良渚古城遗址。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遗产描述: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地区体现稻作文明最高成就的中心聚落遗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列入理由: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阶级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宗教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印证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源头之一);表明五千年前中国先民建造出规模较大的城市与水利工程,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
示例二:主题: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遗产描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财富用在埋葬死者上,给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为代表作品。列入理由:孟菲斯是古埃及王国的首都,其墓地金字塔群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的灵魂不死观念;这些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建筑技术的体现,也是古埃及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的象征;金字塔的建造展示了古埃及人在工程、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高超技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实际的功能,展示了古埃及人对美学和象征意义的深刻理解: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作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影响力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示例三:主题:敦煌莫高窟。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遗产描述: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列入理由: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欧亚文明互动、中原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相对完好的佛教历史遗迹之一;代表了我国在 4-14世纪佛教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丝绸之路上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及欧亚文化汇集和交融的结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