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科学课堂作业试题卷(第1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科学课堂作业试题卷(第1章)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科学课堂作业试题卷(第1章)
1.(2025八上·柯桥月考)暂停匆匆的解题,平复急躁的思绪,欣赏下怡人的春色吧,鲜花在向你微笑,鸟儿说:“你一定行!”想要收到鲜花和鸟儿的祝福,用到的感觉分别是(  )
A.视觉和触觉 B.视觉和嗅觉 C.触觉和嗅觉 D.视觉和听觉
2.(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用木棒快速摩擦青蛙背部时,改变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3.(2025八上·柯桥月考)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 据所学科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嗅觉中枢具有适应性 B.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
C.人的嗅觉中枢功能丧失 D.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
4.(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是小明春游时在水中看到成片樱花树的倒影,图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5.(2025八上·柯桥月考) 小明对下列光学成像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①平面镜成像;②小孔成像;③放大镜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的像。
A.反射成像的有①②④ B.折射成像的有③④⑤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③⑤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6.(2025八上·柯桥月考)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7.(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耳郭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B.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C.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D.鼓室内的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
8.(2025八上·柯桥月考)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的色散就是将白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的现象
B.巨大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光的镜面反射形成的
C.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D.红色的牡丹花看上去呈红色,这是由于它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引起的
9.(2025八上·柯桥月考)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一个平面且与平面镜垂直放置。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改变光线 AO与法线ON的夹角
B.沿 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OB 与法线ON 的夹角
D.沿 ON 前后转动板E
10.(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B.图乙: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乒乓球,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图丙: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可以推断真空中不能传声
D.图丁: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锯条,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1.(2025八上·柯桥月考)为了研究蚂蚁的结构,小伟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大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B.观察时,蚂蚁应位于放大镜的二倍焦距之外
C.可以用光屏承接蚂蚁经放大镜后成的像
D.图中将放大镜适当地靠近蚂蚁,成的像将变小
12.(2025八上·柯桥月考)老师在课堂上做折射现象实验时,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有水的圆形玻璃杯内,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小柯回家后也做了同样的实验,看到如图乙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柯家里实验时,观察点在A位置
B.小柯家里实验时,观察点在B位置
C.小柯家里实验时,观察点在C位置
D.两次实验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可能是与玻璃杯的厚度有关
13.(2025八上·柯桥月考)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与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
B.声音在下雨天比晴天更容易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
D.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50米/秒
14.(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有一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的位置,它所成像PQ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
A. B.
C. D.
15.(2025八上·柯桥月考)眼睛通过配戴镜片可以实现对视力的矫正。关于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模拟的是矫正近视眼的情况
B.若去掉镜片,来自物体的光将会聚在眼球内
C.配戴此镜片,能够帮助眼睛看清近处的物体
D.图中的晶状体比正常眼睛的晶状体的折光能力更强
16.(2025八上·柯桥月考)在“瞎子摸象”这个成语故事里,瞎子是用触觉来感知大象的形状,对这种感觉比较敏感的部位是   ,此种感觉形成部位在   。
17.(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18.(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时,反射角为   °;若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填“增大”或“减小”)到   °。
19.(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是一种反射式路灯,灯发出的光不是直接照射到路面,而是经过灯上方粗糙的反射板的反射后照亮路面。
(1)光在反射板表面发生了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现象。
(2)如果把反射板换成平面镜,当黑夜灯亮时,地面上会有灯罩的影子,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
(3)反射板用白色是因为   。
20.(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
(1)入射角为   ,折射角为   。
(2)界面左侧是   (填“空气”或“玻璃”)。
21.(2025八上·柯桥月考)判断下列实例各属于哪种光现象:
①水中倒影 ②皮影 ③波光粼粼 ④岸上看池底变“浅” ⑤小孔成像 ⑥海市蜃楼。
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填序号)
22.(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敏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完成下列实验。
(1)小敏从眼镜上取下一块镜片,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1所示),小敏用的镜片是   透镜,所成的是   (填“虚”或“实”)像。
(2)小敏将此镜片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在镜片前放置一眼镜(如图2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此眼镜是   (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3.(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明同学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进行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填“入射角”或“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24.(2025八上·柯桥月考)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入射角/℃ 10 30 60
反射角/℃ 10 30 60
(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以便显示光路,这是利用光的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2)如图,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同学们还想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具体做法是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把测量结果记在表格中,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
(4)若将一束光沿FO入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OE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25.(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敏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进行如下操作:
(1)如图甲所示,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先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立在纸上,用笔顺着玻璃板下沿画一条直线,目的是为了确定   的位置。
(2)如图乙所示,把蜡烛1点燃竖立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 2,将蜡烛 2竖立在玻璃板后并来回移动,直至蜡烛2与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得到像和物大小相等。以上运用了   的科学方法。
(3)如图丙所示,记录了三次物和像的位置,用直线连接A与B,C与D,E与F。分析图线后可得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真,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小敏将蜡烛换成F发光体继续实验是为了直观的证明平面镜所成的象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   。
26.(2025八上·柯桥月考)三棱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越用红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图如图1所示。改变入射角度,光路图如图2、图3所示。
(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的单色光成立吗?小越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
(2)了解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
(3)如图5所示光的色散实验,光屏上A、B是光带边缘的色光,在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其中能应用于遥控器的光的区域是   (选填“①”“②”“③”)。
(4)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不同呢 请你写出你的判断:   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小。
27.(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1,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2,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3)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
(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在逐渐变短,出现了如图3所示现象,为了把像调整到光屏中央,应选____。
A.将蜡烛向下移动 B.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C.将光屏向下移动
28.(2025八上·柯桥月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爱护眼睛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镜,把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   的实像。
(2)近视的同学需要佩戴眼镜矫正。图乙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是   (选填“①”或“②”)。
(3)长时间用眼后,会使眼睛干涩,有的同学喜欢用眼药水对其进行缓解。下列不支持使用眼药水的是____。
A.有的眼药水,会使睫状肌继续工作,导致疲劳更难缓解
B.有的眼药水主要成分与泪液成分相同,眼睛干涩时,可适当缓解症状
C.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长期过度接触防腐剂,可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
29.(2025八上·柯桥月考)三棱镜是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金用红光以一定角度斜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如图1所示。改变斜射角度,光路如图2、图3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1、2或3可知,当光线从玻璃中斜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
(2)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选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
(3)了解了小金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金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金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
(4)小金还利用三棱镜进行了光的色散实验,得到红上紫下的彩色光带。为什么是红上紫下而不是紫上红下排列?小金经过思考,发现其原因是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造成的。从相同角度斜射入玻璃时,   (选填“红光”或“紫光”)的折射角会更大一些。
30.(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分相当于一个   ,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   (填“实”或“虚”)像,这种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有   (写一种)。
31.(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
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ms(1ms=10-3s)。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
(2)小科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小科想验证声速与气体温度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温,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4)如图,已知s1=20cm,s2=80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1.875,则此时声速为   m/s。
32.(2025八上·柯桥月考)作图题。
(1)如图1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从A点发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固定光屏PQ上形成一个光斑,光斑的位置随水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水面在CD时,屏上的光斑移到了B点。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2)如图2所示,一束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到水中,请你作出折射光路图。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此外,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解答】鲜花的祝福是鲜艳的颜色,用到的是视觉。
鸟儿的祝福是声音,用到的是听觉。
故选D。
2.【答案】A
【知识点】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摩擦速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解答】A、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快速摩擦会增加摩擦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正确;
B、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声波的振幅决定,即与摩擦的力度大小等有关,故B错误;
C、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不同的乐器或声源有不同的音色。题目中声音的音色(青蛙叫声的特色)并未改变,故C错误;
D、速度:温度一定时,声音的速度在相同介质中是恒定的,不会因为摩擦的快慢而发生改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
【解答】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
故选:A。
4.【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虚像不会有光进入人眼。
【解答】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当光线从物体(如樱花树)射向水面时,一部分光会被水面反射,进入人眼。人眼会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反向延长反射光线,从而在水面下方形成虚像(即倒影)。
故答案为:B。
5.【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属于反射成像、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且成实像,放大镜成像属于折射成像,幻灯机投影属于凸透镜折射成像,且为实像,照相机的像也是属于凸透镜折射成像, 且为实像 。
【解答】A、根据分析,反射成像的只有①,错误
B、根据分析。折射成像的有③④⑤,正确
C、 根据分析 ,属于实像的是 ②④⑤ ,错误
D、平面镜成像②与放大镜成像③为虚像,错误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 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
【解答】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不是在人耳处减弱,故A错误;
B、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在声源处控制噪声,而不是阻断噪声的传播,故B错误;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而不是防止噪声产生,故C错误;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对人耳造成伤害,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解答】A、耳廓是耳朵外部可见的部分,属于外耳,耳廓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声波并将其导入外耳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鼓膜会振动,从而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化为振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耳蜗是内耳的一部分,形状像蜗牛壳。耳蜗内部确实充满了淋巴液(外淋巴和内淋巴),并且含有听觉感受器(毛细胞),负责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鼓室是中耳的一个空腔,内部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听小骨的作用是传导和放大鼓膜的振动到内耳的卵圆窗。听小骨是可以活动的,通过关节连接,而不是固定不动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A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用于色光混合,不是色散的结果。
【解答】A、光的色散是指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而不是仅仅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巨大的玻璃幕墙表面光滑,光在表面发生镜面反射,形成强烈的反射光,造成光污染,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红外线看不见,但我们可以利用红外线,例如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红色的牡丹花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色光,因此呈现红色,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和反射角指的是对应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解答】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结论,实验时应多次改变入射角即AO与法线ON之间的夹角,获得多组数据。
故答案为:A。
10.【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传声的介质,所以不能传声。
【解答】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故A错误;
B、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乒乓球,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传声介质减少,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可以推断真空中不能传声,故C正确;
D、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锯条,锯条振动频率不同,可探究“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成虚像时,具有“物远像远像变大”的特点。
【解答】A、放大镜是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故A错误;
B、由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观察时蚂蚁应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故B错误;
C、经放大镜成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C错误;
D、由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成虚像时,物距越小,放大倍数越小,像越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解答】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筷子看起来向上偏折(图甲现象)。
如果观察点位于玻璃杯的正上方(即图乙的 A 位置),光线从水下射出时,会经过玻璃杯的圆形壁面。圆形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圆柱形透镜,会导致一部分光线发生全反射或反向偏折,从而看到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下偏折(图乙现象)。
如果观察点在 B 或 C 位置(侧面),只会看到常规的折射现象(类似图甲),不会出现反向偏折的现象。
故答案为:A。
13.【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2)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4)根据图像进行分析。
【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故A错误;B、下雨天气温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小,故B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故C正确;
D、根据图像可知: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略小于350米/秒,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4.【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当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判断成像的远近和大小。
【解答】因为P、Q两点都在一倍焦距以外,所以它们都成实像。因为P点比Q点的物距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像点P'比Q'更靠近凸透镜,即在Q'的左侧,且比Q'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答案】C
【知识点】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使用发散光线的凹透镜矫正,远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后,使用会聚光线的凸透镜矫正。
【解答】A、由图可知,该镜片中间厚、两边薄,属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用于矫正远视眼,故A错误;
B、远视眼去掉眼镜后,像成在视网膜后面,故B错误;
C、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使用凸透镜矫正后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故C正确;
D、远视眼的晶状体比正常眼睛的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弱,所以像成在视网膜后面,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6.【答案】指尖;大脑
【知识点】人的感觉;皮肤与皮肤的感觉
【解析】【分析】不同的感觉可能感受器不同,但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解答】触觉是皮肤的感觉功能之一,人体皮肤中分布有触觉感受器(如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其中指尖、嘴唇等部位的触觉感受器分布密集,因此这些部位对触觉特别敏感。
触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17.【答案】振动;音调;空气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音调高低由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
【解答】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弓拉动琴弦时,琴弦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实际上是改变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频率,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中的。
18.【答案】60;减小;9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
【解答】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时,入射角的角度为90°-30°=60°,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为60°。
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 则与镜面之间的夹角变为45°,则入射角为90°-45°=45°,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为4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90°。在旋转之间,两条光线之间的夹角为60°+60°=120°,可知夹角减小。
19.【答案】(1)漫反射
(2)直线
(3)白色反射各种色光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解答】 (1)反射板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板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发生漫反射;
(2)“影子”的形成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反射板用白色是因为白色反射各种色光。
【分析】(1)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
(3)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20.【答案】(1)30°;45°
(2)玻璃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反射角、入射角及折射角指的都是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2)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解答】(1)反射发生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发生在不同介质中,CD为界面,折射光线为右侧的光线,其与界面之间的夹角为45°,则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也为45°,可知折射角为45°。
CD左侧反射光线与界面之间的夹角为60°,可知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90°-60°=30°,即反射角等于3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入射角也为30°。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可知左侧是玻璃,右侧是空气。
21.【答案】②⑤;①③;④⑥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 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光的反射是指光遇到物体表面时,部分或全部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解答】①水中倒影,原理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成的是倒立、等大的虚像;
②皮影,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③波光粼粼, 水面反射阳光,形成闪烁的光斑,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
④岸上看池底变“浅”,原理是光的折射;
⑤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⑥海市蜃楼,原理是光的折射。
可知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②⑤;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①③;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④⑥。
22.【答案】(1)凸;虚
(2)近视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2)近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大,像成在视网膜前面,使用具有发散光线能力的凹透镜可以使像延后会聚,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的物体。
【解答】(1)由图可知,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该镜片是凸透镜。
(2)在镜片前放置一眼镜(如图2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说明该镜片可以发散光线,让光线延后会聚,可知是凹透镜,可用于矫正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的近视眼。
23.【答案】(1)空气
(2)入射角;能
(3)强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声音传播的方式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所以可以听到机械表的声音。
(2)人眼能看到机械表,是因为有光线进入人眼,进入人眼的光线为反射光线,可知图中AO是入射光线,其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入射角。
(3)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可知海绵将更多的声音吸收了。
【解答】(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在玻璃圆筒内,机械表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
(2) 如图乙所示,光线从机械表射向平面镜的点O,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AOB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因此是入射角。
耳朵在平面镜反射路径上又能听到表声,说明声音被平面镜反射,因此声音 能 像光一样反射。
(3)海绵板表面粗糙多孔,能吸收部分声波,因此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于玻璃板。
24.【答案】(1)漫反射
(2)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3)反射角=入射角
(4)可逆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漫反射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
(3)由于存在入射角才会存在反射角,所以一定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4)光路可逆,从原来反射光线的逆方向射入的光线,将从原入射光线的逆方向射出。
【解答】(1)纸板表面粗糙,光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使得从不同角度都能观察到光路。
(2)甲图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均在纸板上呈现,乙图中将纸板向后折转后反射光线消失,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共面。
(3)表格中每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数值相同,说明二者大小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路可逆性指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路径可以互换,仍符合反射定律。
25.【答案】(1)玻璃板(平面镜)
(2)等效替代法
(3)像距=物距
(4)对称性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确定平面镜的位置,便于后续比较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2)实验用蜡烛2代替1的像,属于等效替代法的应用,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根据图像可知,每组数据中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均相同,可知物距等于像距。
(4)使用F光源,像更稳定,可以更好的比较像与物的对称关系。
【解答】(1) 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并用笔画出其下沿的直线,目的是为了标记玻璃板的位置,便于后续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2) 实验中用未点燃的蜡烛2与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通过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得出“像与物大小相等”的结论。这种方法是通过等效替代(用蜡烛2“替代”蜡烛1的像)来间接研究像的性质,因此运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 通过连接A-B、C-D、E-F三组对应点(物与像的位置),发现这些连线均与镜面垂直,且进一步测量可发现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 将蜡烛换成F发光体后,F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像与物的对称关系。通过实验可直接证明: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即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6.【答案】(1)底面BC
(2)会聚
(3)③
(4)紫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结合图像可知,红光最终均偏向BC。
(2)光线经折射后均折向底边BC,可知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能力。
(3)能应用于遥控器的光的区域是红外线。
(4)由紫光的折射率比红光大可知,经凸透镜折射后,紫光的焦距小。
【解答】(1) 红光通过三棱镜时,经过两次折射后,光线均向三棱镜的底面(填“底面BC”)偏折。这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向法线方),而从玻璃射出到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远离法线方向),导致整体光线向底面偏折。
(2) 凸透镜可以看作由许多小棱镜组成,光线通过凸透镜时,向中心(较厚的部分)偏折,从而会聚光线。因此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3) 在光的色散实验中,红光的偏折角度最小,紫光的偏折角度最大,光屏上A为紫光,B为红光。遥控器通常使用红外线(波长比红光更长),位于红光外侧区域③,因此能应用于遥控器的光的区域是③。
(4) 紫光的折射率比红光大,通过凸透镜时偏折更明显,因此紫光的焦距比红光小。
27.【答案】(1)10
(2)放大
(3)变小
(4)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时,光线会发生偏折,经过凸透镜的焦点,可据此判断焦距大小。
(2)(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4)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可将凸透镜向下调整,使像回到视野中央。
【解答】(1)题目描述通过平行光聚焦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当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根据图1中的刻度尺读数(假设光斑位置在60cm刻度处,凸透镜中心在50cm处),焦距为 10.0cm。
(2)图中物距为15cm,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即物距变大,像距会变小,且像也会变小,即烛焰所成的实像将变小。
(4)蜡烛的像由于蜡烛变短而出现在光屏上方,要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可向上调整蜡烛或光屏的位置,也可向下调整凸透镜的位置。
故答案为:B。
28.【答案】(1)凸透镜;倒立、缩小
(2)②
(3)A;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两倍薄、中间厚,具有聚光能力;凹透镜两倍厚中间薄,具有发散光线的能力。
(3)若选项中认为眼药水对眼睛会造成伤害,则是不支持使用眼药水的观点。
【解答】(1)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眼睛看物体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过凸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像成在视网膜前方,需要用凹透镜(发散光线)矫正。
(3)A、有的眼药水,会使睫状肌继续工作,导致疲劳更难缓解,可知是不支持使用眼药水的观点,故A正确;
B、有的眼药水主要成分与泪液成分相同,眼睛干涩时,可适当缓解症状,可知是支持使用眼药水的观点,故B错误;
C、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长期过度接触防腐剂,可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可知是不支持使用眼药水的观点,故C正确。
故答案为:AC。
29.【答案】(1)大于
(2)底面BC
(3)会聚
(4)红光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规律;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1)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反射角。
(2)根据图像和空气中的折射角更大,可知红光将向BC偏折。
(3)凸透镜聚光、凹透镜发散光线。
(4)红光在上,说明不易发生偏折,即折射角与入射角之前差异更小,所以红光折射角大。
【解答】(1)当光线从玻璃(光密介质)斜射向空气(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依据折射定律,光从密到光疏介质时远离法线偏折)。
(2)观察图1、2、3中红光的偏折方向,经过两次折射后,光线均向三棱镜的底面BC偏折(因光线先向法线靠近再远离,整体向下偏折)。
(3)将凸透镜分割为两部分后,可看作两个三棱镜的组合。光线通过时向中间(主轴)偏折,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4)色散实验中,红光的折射角比紫光更大(红光波长长,折射率小,偏折程度弱),因此红光在上、紫光在下。
30.【答案】凸透镜;实像;照相机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解答】 玻璃杯装水后,其下半部分的形状类似于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因此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生活中应用这个性质的有照相机。
31.【答案】(1)0
(2)不变
(3)变大
(4)320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 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 ”可知,距离相同、时间相同,则示数为零。
(2)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不变,则示数不变。
(3)示数变小,说明时间差变小,结合速度公式可知,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快。
(4)根据“ 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 ”和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注意单位换算。
【解答】(1) 当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声音到达甲和乙的时间相同,时间差为0,因此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
(2)铜铃离甲越远,达到甲的时间越久,但甲乙之间的距离不变,可知时间差不变,所以显示屏显示的数值不变。
(3) 在甲、乙之间加温,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说明时间差变小,距离不变,可知声速变快,即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变大。
(4)设声速为v,则有,解得 。
32.【答案】(1)
(2)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连接像点与B点,与水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连接AO为入射光线。
(2)经过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爱你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发生偏折,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解答】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A点关于水面的对称点A'(即虚像); 连接A'和B,A'与B的连线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 连接AO(入射光线)、OB(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光线从光疏介质(空气)进入光密介质(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水中的折射光线更靠近法线,如图所示

1 / 1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科学课堂作业试题卷(第1章)
1.(2025八上·柯桥月考)暂停匆匆的解题,平复急躁的思绪,欣赏下怡人的春色吧,鲜花在向你微笑,鸟儿说:“你一定行!”想要收到鲜花和鸟儿的祝福,用到的感觉分别是(  )
A.视觉和触觉 B.视觉和嗅觉 C.触觉和嗅觉 D.视觉和听觉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此外,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解答】鲜花的祝福是鲜艳的颜色,用到的是视觉。
鸟儿的祝福是声音,用到的是听觉。
故选D。
2.(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用木棒快速摩擦青蛙背部时,改变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答案】A
【知识点】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摩擦速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解答】A、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快速摩擦会增加摩擦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正确;
B、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声波的振幅决定,即与摩擦的力度大小等有关,故B错误;
C、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不同的乐器或声源有不同的音色。题目中声音的音色(青蛙叫声的特色)并未改变,故C错误;
D、速度:温度一定时,声音的速度在相同介质中是恒定的,不会因为摩擦的快慢而发生改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2025八上·柯桥月考)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 据所学科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嗅觉中枢具有适应性 B.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
C.人的嗅觉中枢功能丧失 D.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
【解答】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
故选:A。
4.(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是小明春游时在水中看到成片樱花树的倒影,图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虚像不会有光进入人眼。
【解答】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当光线从物体(如樱花树)射向水面时,一部分光会被水面反射,进入人眼。人眼会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反向延长反射光线,从而在水面下方形成虚像(即倒影)。
故答案为:B。
5.(2025八上·柯桥月考) 小明对下列光学成像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①平面镜成像;②小孔成像;③放大镜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的像。
A.反射成像的有①②④ B.折射成像的有③④⑤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③⑤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属于反射成像、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且成实像,放大镜成像属于折射成像,幻灯机投影属于凸透镜折射成像,且为实像,照相机的像也是属于凸透镜折射成像, 且为实像 。
【解答】A、根据分析,反射成像的只有①,错误
B、根据分析。折射成像的有③④⑤,正确
C、 根据分析 ,属于实像的是 ②④⑤ ,错误
D、平面镜成像②与放大镜成像③为虚像,错误
故答案为:B
6.(2025八上·柯桥月考)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 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
【解答】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不是在人耳处减弱,故A错误;
B、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在声源处控制噪声,而不是阻断噪声的传播,故B错误;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而不是防止噪声产生,故C错误;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对人耳造成伤害,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耳郭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B.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C.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D.鼓室内的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
【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解答】A、耳廓是耳朵外部可见的部分,属于外耳,耳廓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声波并将其导入外耳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鼓膜会振动,从而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化为振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耳蜗是内耳的一部分,形状像蜗牛壳。耳蜗内部确实充满了淋巴液(外淋巴和内淋巴),并且含有听觉感受器(毛细胞),负责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鼓室是中耳的一个空腔,内部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听小骨的作用是传导和放大鼓膜的振动到内耳的卵圆窗。听小骨是可以活动的,通过关节连接,而不是固定不动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2025八上·柯桥月考)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的色散就是将白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的现象
B.巨大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光的镜面反射形成的
C.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D.红色的牡丹花看上去呈红色,这是由于它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引起的
【答案】A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用于色光混合,不是色散的结果。
【解答】A、光的色散是指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而不是仅仅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巨大的玻璃幕墙表面光滑,光在表面发生镜面反射,形成强烈的反射光,造成光污染,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红外线看不见,但我们可以利用红外线,例如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红色的牡丹花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色光,因此呈现红色,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2025八上·柯桥月考)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一个平面且与平面镜垂直放置。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改变光线 AO与法线ON的夹角
B.沿 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OB 与法线ON 的夹角
D.沿 ON 前后转动板E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和反射角指的是对应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解答】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结论,实验时应多次改变入射角即AO与法线ON之间的夹角,获得多组数据。
故答案为:A。
10.(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B.图乙: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乒乓球,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图丙: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可以推断真空中不能传声
D.图丁: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锯条,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传声的介质,所以不能传声。
【解答】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故A错误;
B、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乒乓球,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传声介质减少,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可以推断真空中不能传声,故C正确;
D、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锯条,锯条振动频率不同,可探究“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2025八上·柯桥月考)为了研究蚂蚁的结构,小伟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大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B.观察时,蚂蚁应位于放大镜的二倍焦距之外
C.可以用光屏承接蚂蚁经放大镜后成的像
D.图中将放大镜适当地靠近蚂蚁,成的像将变小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成虚像时,具有“物远像远像变大”的特点。
【解答】A、放大镜是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故A错误;
B、由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观察时蚂蚁应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故B错误;
C、经放大镜成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C错误;
D、由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成虚像时,物距越小,放大倍数越小,像越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2025八上·柯桥月考)老师在课堂上做折射现象实验时,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有水的圆形玻璃杯内,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小柯回家后也做了同样的实验,看到如图乙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柯家里实验时,观察点在A位置
B.小柯家里实验时,观察点在B位置
C.小柯家里实验时,观察点在C位置
D.两次实验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可能是与玻璃杯的厚度有关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解答】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筷子看起来向上偏折(图甲现象)。
如果观察点位于玻璃杯的正上方(即图乙的 A 位置),光线从水下射出时,会经过玻璃杯的圆形壁面。圆形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圆柱形透镜,会导致一部分光线发生全反射或反向偏折,从而看到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下偏折(图乙现象)。
如果观察点在 B 或 C 位置(侧面),只会看到常规的折射现象(类似图甲),不会出现反向偏折的现象。
故答案为:A。
13.(2025八上·柯桥月考)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与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
B.声音在下雨天比晴天更容易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
D.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50米/秒
【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2)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4)根据图像进行分析。
【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故A错误;B、下雨天气温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小,故B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故C正确;
D、根据图像可知: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略小于350米/秒,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4.(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有一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的位置,它所成像PQ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当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判断成像的远近和大小。
【解答】因为P、Q两点都在一倍焦距以外,所以它们都成实像。因为P点比Q点的物距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像点P'比Q'更靠近凸透镜,即在Q'的左侧,且比Q'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2025八上·柯桥月考)眼睛通过配戴镜片可以实现对视力的矫正。关于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模拟的是矫正近视眼的情况
B.若去掉镜片,来自物体的光将会聚在眼球内
C.配戴此镜片,能够帮助眼睛看清近处的物体
D.图中的晶状体比正常眼睛的晶状体的折光能力更强
【答案】C
【知识点】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使用发散光线的凹透镜矫正,远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后,使用会聚光线的凸透镜矫正。
【解答】A、由图可知,该镜片中间厚、两边薄,属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用于矫正远视眼,故A错误;
B、远视眼去掉眼镜后,像成在视网膜后面,故B错误;
C、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使用凸透镜矫正后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故C正确;
D、远视眼的晶状体比正常眼睛的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弱,所以像成在视网膜后面,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6.(2025八上·柯桥月考)在“瞎子摸象”这个成语故事里,瞎子是用触觉来感知大象的形状,对这种感觉比较敏感的部位是   ,此种感觉形成部位在   。
【答案】指尖;大脑
【知识点】人的感觉;皮肤与皮肤的感觉
【解析】【分析】不同的感觉可能感受器不同,但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解答】触觉是皮肤的感觉功能之一,人体皮肤中分布有触觉感受器(如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其中指尖、嘴唇等部位的触觉感受器分布密集,因此这些部位对触觉特别敏感。
触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17.(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答案】振动;音调;空气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音调高低由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
【解答】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弓拉动琴弦时,琴弦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实际上是改变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频率,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中的。
18.(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时,反射角为   °;若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填“增大”或“减小”)到   °。
【答案】60;减小;9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
【解答】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时,入射角的角度为90°-30°=60°,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为60°。
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 则与镜面之间的夹角变为45°,则入射角为90°-45°=45°,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为4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90°。在旋转之间,两条光线之间的夹角为60°+60°=120°,可知夹角减小。
19.(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是一种反射式路灯,灯发出的光不是直接照射到路面,而是经过灯上方粗糙的反射板的反射后照亮路面。
(1)光在反射板表面发生了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现象。
(2)如果把反射板换成平面镜,当黑夜灯亮时,地面上会有灯罩的影子,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
(3)反射板用白色是因为   。
【答案】(1)漫反射
(2)直线
(3)白色反射各种色光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解答】 (1)反射板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板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发生漫反射;
(2)“影子”的形成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反射板用白色是因为白色反射各种色光。
【分析】(1)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
(3)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20.(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
(1)入射角为   ,折射角为   。
(2)界面左侧是   (填“空气”或“玻璃”)。
【答案】(1)30°;45°
(2)玻璃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反射角、入射角及折射角指的都是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2)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解答】(1)反射发生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发生在不同介质中,CD为界面,折射光线为右侧的光线,其与界面之间的夹角为45°,则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也为45°,可知折射角为45°。
CD左侧反射光线与界面之间的夹角为60°,可知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90°-60°=30°,即反射角等于3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入射角也为30°。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可知左侧是玻璃,右侧是空气。
21.(2025八上·柯桥月考)判断下列实例各属于哪种光现象:
①水中倒影 ②皮影 ③波光粼粼 ④岸上看池底变“浅” ⑤小孔成像 ⑥海市蜃楼。
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填序号)
【答案】②⑤;①③;④⑥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 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光的反射是指光遇到物体表面时,部分或全部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解答】①水中倒影,原理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成的是倒立、等大的虚像;
②皮影,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③波光粼粼, 水面反射阳光,形成闪烁的光斑,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
④岸上看池底变“浅”,原理是光的折射;
⑤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⑥海市蜃楼,原理是光的折射。
可知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②⑤;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①③;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④⑥。
22.(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敏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完成下列实验。
(1)小敏从眼镜上取下一块镜片,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1所示),小敏用的镜片是   透镜,所成的是   (填“虚”或“实”)像。
(2)小敏将此镜片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在镜片前放置一眼镜(如图2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此眼镜是   (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答案】(1)凸;虚
(2)近视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2)近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大,像成在视网膜前面,使用具有发散光线能力的凹透镜可以使像延后会聚,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的物体。
【解答】(1)由图可知,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该镜片是凸透镜。
(2)在镜片前放置一眼镜(如图2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说明该镜片可以发散光线,让光线延后会聚,可知是凹透镜,可用于矫正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的近视眼。
23.(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明同学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进行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填“入射角”或“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答案】(1)空气
(2)入射角;能
(3)强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声音传播的方式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所以可以听到机械表的声音。
(2)人眼能看到机械表,是因为有光线进入人眼,进入人眼的光线为反射光线,可知图中AO是入射光线,其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入射角。
(3)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可知海绵将更多的声音吸收了。
【解答】(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在玻璃圆筒内,机械表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
(2) 如图乙所示,光线从机械表射向平面镜的点O,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AOB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因此是入射角。
耳朵在平面镜反射路径上又能听到表声,说明声音被平面镜反射,因此声音 能 像光一样反射。
(3)海绵板表面粗糙多孔,能吸收部分声波,因此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于玻璃板。
24.(2025八上·柯桥月考)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入射角/℃ 10 30 60
反射角/℃ 10 30 60
(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以便显示光路,这是利用光的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2)如图,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同学们还想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具体做法是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把测量结果记在表格中,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
(4)若将一束光沿FO入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OE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答案】(1)漫反射
(2)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3)反射角=入射角
(4)可逆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漫反射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
(3)由于存在入射角才会存在反射角,所以一定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4)光路可逆,从原来反射光线的逆方向射入的光线,将从原入射光线的逆方向射出。
【解答】(1)纸板表面粗糙,光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使得从不同角度都能观察到光路。
(2)甲图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均在纸板上呈现,乙图中将纸板向后折转后反射光线消失,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共面。
(3)表格中每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数值相同,说明二者大小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路可逆性指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路径可以互换,仍符合反射定律。
25.(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敏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进行如下操作:
(1)如图甲所示,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先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立在纸上,用笔顺着玻璃板下沿画一条直线,目的是为了确定   的位置。
(2)如图乙所示,把蜡烛1点燃竖立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 2,将蜡烛 2竖立在玻璃板后并来回移动,直至蜡烛2与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得到像和物大小相等。以上运用了   的科学方法。
(3)如图丙所示,记录了三次物和像的位置,用直线连接A与B,C与D,E与F。分析图线后可得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真,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小敏将蜡烛换成F发光体继续实验是为了直观的证明平面镜所成的象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   。
【答案】(1)玻璃板(平面镜)
(2)等效替代法
(3)像距=物距
(4)对称性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确定平面镜的位置,便于后续比较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2)实验用蜡烛2代替1的像,属于等效替代法的应用,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根据图像可知,每组数据中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均相同,可知物距等于像距。
(4)使用F光源,像更稳定,可以更好的比较像与物的对称关系。
【解答】(1) 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并用笔画出其下沿的直线,目的是为了标记玻璃板的位置,便于后续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2) 实验中用未点燃的蜡烛2与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通过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得出“像与物大小相等”的结论。这种方法是通过等效替代(用蜡烛2“替代”蜡烛1的像)来间接研究像的性质,因此运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 通过连接A-B、C-D、E-F三组对应点(物与像的位置),发现这些连线均与镜面垂直,且进一步测量可发现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 将蜡烛换成F发光体后,F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像与物的对称关系。通过实验可直接证明: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即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6.(2025八上·柯桥月考)三棱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越用红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图如图1所示。改变入射角度,光路图如图2、图3所示。
(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的单色光成立吗?小越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
(2)了解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
(3)如图5所示光的色散实验,光屏上A、B是光带边缘的色光,在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其中能应用于遥控器的光的区域是   (选填“①”“②”“③”)。
(4)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不同呢 请你写出你的判断:   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小。
【答案】(1)底面BC
(2)会聚
(3)③
(4)紫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结合图像可知,红光最终均偏向BC。
(2)光线经折射后均折向底边BC,可知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能力。
(3)能应用于遥控器的光的区域是红外线。
(4)由紫光的折射率比红光大可知,经凸透镜折射后,紫光的焦距小。
【解答】(1) 红光通过三棱镜时,经过两次折射后,光线均向三棱镜的底面(填“底面BC”)偏折。这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向法线方),而从玻璃射出到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远离法线方向),导致整体光线向底面偏折。
(2) 凸透镜可以看作由许多小棱镜组成,光线通过凸透镜时,向中心(较厚的部分)偏折,从而会聚光线。因此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3) 在光的色散实验中,红光的偏折角度最小,紫光的偏折角度最大,光屏上A为紫光,B为红光。遥控器通常使用红外线(波长比红光更长),位于红光外侧区域③,因此能应用于遥控器的光的区域是③。
(4) 紫光的折射率比红光大,通过凸透镜时偏折更明显,因此紫光的焦距比红光小。
27.(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1,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2,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3)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
(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在逐渐变短,出现了如图3所示现象,为了把像调整到光屏中央,应选____。
A.将蜡烛向下移动 B.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C.将光屏向下移动
【答案】(1)10
(2)放大
(3)变小
(4)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时,光线会发生偏折,经过凸透镜的焦点,可据此判断焦距大小。
(2)(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4)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可将凸透镜向下调整,使像回到视野中央。
【解答】(1)题目描述通过平行光聚焦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当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根据图1中的刻度尺读数(假设光斑位置在60cm刻度处,凸透镜中心在50cm处),焦距为 10.0cm。
(2)图中物距为15cm,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即物距变大,像距会变小,且像也会变小,即烛焰所成的实像将变小。
(4)蜡烛的像由于蜡烛变短而出现在光屏上方,要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可向上调整蜡烛或光屏的位置,也可向下调整凸透镜的位置。
故答案为:B。
28.(2025八上·柯桥月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爱护眼睛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镜,把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   的实像。
(2)近视的同学需要佩戴眼镜矫正。图乙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是   (选填“①”或“②”)。
(3)长时间用眼后,会使眼睛干涩,有的同学喜欢用眼药水对其进行缓解。下列不支持使用眼药水的是____。
A.有的眼药水,会使睫状肌继续工作,导致疲劳更难缓解
B.有的眼药水主要成分与泪液成分相同,眼睛干涩时,可适当缓解症状
C.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长期过度接触防腐剂,可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
【答案】(1)凸透镜;倒立、缩小
(2)②
(3)A;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两倍薄、中间厚,具有聚光能力;凹透镜两倍厚中间薄,具有发散光线的能力。
(3)若选项中认为眼药水对眼睛会造成伤害,则是不支持使用眼药水的观点。
【解答】(1)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眼睛看物体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过凸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像成在视网膜前方,需要用凹透镜(发散光线)矫正。
(3)A、有的眼药水,会使睫状肌继续工作,导致疲劳更难缓解,可知是不支持使用眼药水的观点,故A正确;
B、有的眼药水主要成分与泪液成分相同,眼睛干涩时,可适当缓解症状,可知是支持使用眼药水的观点,故B错误;
C、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长期过度接触防腐剂,可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可知是不支持使用眼药水的观点,故C正确。
故答案为:AC。
29.(2025八上·柯桥月考)三棱镜是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金用红光以一定角度斜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如图1所示。改变斜射角度,光路如图2、图3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1、2或3可知,当光线从玻璃中斜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
(2)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选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
(3)了解了小金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金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金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
(4)小金还利用三棱镜进行了光的色散实验,得到红上紫下的彩色光带。为什么是红上紫下而不是紫上红下排列?小金经过思考,发现其原因是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造成的。从相同角度斜射入玻璃时,   (选填“红光”或“紫光”)的折射角会更大一些。
【答案】(1)大于
(2)底面BC
(3)会聚
(4)红光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规律;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1)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反射角。
(2)根据图像和空气中的折射角更大,可知红光将向BC偏折。
(3)凸透镜聚光、凹透镜发散光线。
(4)红光在上,说明不易发生偏折,即折射角与入射角之前差异更小,所以红光折射角大。
【解答】(1)当光线从玻璃(光密介质)斜射向空气(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依据折射定律,光从密到光疏介质时远离法线偏折)。
(2)观察图1、2、3中红光的偏折方向,经过两次折射后,光线均向三棱镜的底面BC偏折(因光线先向法线靠近再远离,整体向下偏折)。
(3)将凸透镜分割为两部分后,可看作两个三棱镜的组合。光线通过时向中间(主轴)偏折,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4)色散实验中,红光的折射角比紫光更大(红光波长长,折射率小,偏折程度弱),因此红光在上、紫光在下。
30.(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分相当于一个   ,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   (填“实”或“虚”)像,这种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有   (写一种)。
【答案】凸透镜;实像;照相机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解答】 玻璃杯装水后,其下半部分的形状类似于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因此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生活中应用这个性质的有照相机。
31.(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
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ms(1ms=10-3s)。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
(2)小科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小科想验证声速与气体温度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温,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4)如图,已知s1=20cm,s2=80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1.875,则此时声速为   m/s。
【答案】(1)0
(2)不变
(3)变大
(4)320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 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 ”可知,距离相同、时间相同,则示数为零。
(2)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不变,则示数不变。
(3)示数变小,说明时间差变小,结合速度公式可知,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快。
(4)根据“ 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 ”和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注意单位换算。
【解答】(1) 当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声音到达甲和乙的时间相同,时间差为0,因此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
(2)铜铃离甲越远,达到甲的时间越久,但甲乙之间的距离不变,可知时间差不变,所以显示屏显示的数值不变。
(3) 在甲、乙之间加温,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说明时间差变小,距离不变,可知声速变快,即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变大。
(4)设声速为v,则有,解得 。
32.(2025八上·柯桥月考)作图题。
(1)如图1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从A点发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固定光屏PQ上形成一个光斑,光斑的位置随水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水面在CD时,屏上的光斑移到了B点。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2)如图2所示,一束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到水中,请你作出折射光路图。
【答案】(1)
(2)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连接像点与B点,与水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连接AO为入射光线。
(2)经过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爱你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发生偏折,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解答】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A点关于水面的对称点A'(即虚像); 连接A'和B,A'与B的连线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 连接AO(入射光线)、OB(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光线从光疏介质(空气)进入光密介质(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水中的折射光线更靠近法线,如图所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