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2 信息系统与社会 知识点总结(含核心素养、重难点、知识脑图、实例及巩固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必修2 信息系统与社会 知识点总结(含核心素养、重难点、知识脑图、实例及巩固练习)

资源简介

第一章 走进信息社会
一、核心知识点详解
1. 信息社会的定义与本质
定义:通过创造、分配、使用、整合和处理信息开展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社会形态,核心是 “以信息活动为基础”。
本质:人人可创造、获取、分享信息,个人与组织通过信息系统获得发展优势,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织并存。
关键背景:2006 年联合国确立 “世界信息社会日”为每年5月17日,标志全球正式认可信息社会的到来。
2. 信息社会的四大特征(配场景实例)
特征 核心内涵 生活实例 1 生活实例 2
数字生活 工具、方式、内容全面数字化 移动支付(微信 / 支付宝) 在线直播学习(钉钉 / 腾讯会议)
信息经济 以知识为基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电商直播带货(抖音电商) 大数据精准营销(淘宝推荐)
网络社会 网络化成为社会运行基本形式 校园局域网共享教学资源 社交软件连接跨地域交流
在线政府 数字化治理与公共服务 政务 APP 预约办证件 政府官网公示政策文件
3.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三阶段演进)
第一阶段:以计算机为核心(1946-1990s)
核心技术:电子管、集成电路、局域网
代表应用:单机办公软件(WPS)、校园机房局域网
关键变化:实现 “人机对话”,替代人工复杂计算
第二阶段:以互联网为核心(1990s-2010s)
核心技术:互联网协议(TCP/IP)、移动通信(3G/4G)
代表应用:门户网站、电子商务(淘宝)、即时通信(QQ)
关键变化:实现 “机机对话”,打破地域信息壁垒
第三阶段:以数据为核心(2010s 至今)
核心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
代表应用:智能家居、无人驾驶、远程医疗
关键变化:实现 “物物对话”,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资源
4. 信息技术的多维影响
积极影响:
科技革新:引力波探测依赖超级计算、量子通信 “墨子号” 卫星
社会变革:农业物联网精准种植、区块链技术保障电商信用
个人发展:慕课实现终身学习、计算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消极影响及应对:
信息过载→学会筛选权威信息(优先官方渠道)
隐私泄露→规范 APP 权限授权、避免连接陌生 Wi-Fi
网络沉迷→设定数字设备使用时长、多参与线下活动
5. 核心素养培养
信息意识:对信息的敏感度(如识别虚假信息的方法)、信息价值判断力(如区分有用信息与垃圾信息)
计算思维: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如 “百钱百鸡” 问题拆解)、用算法逻辑解决问题(如枚举法、分类讨论)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社会四大特征、信息技术三阶段演进
难点:计算思维的实际应用(抽象问题→模型化→算法化)
考点预判:选择题(特征判断、阶段区分)、情境题(信息技术影响分析)
三、知识点脑图
四、知识巩固练习(单选)
1、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信息社会 “信息经济” 特征的是( )
A、 居民通过社交软件视频通话
B、 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偏好并精准营销
C、 学生通过在线平台提交作业
D、 政府通过政务 APP 办理证件预约
2、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中,“以互联网为核心” 阶段的典型应用是( )
A、 单机版办公软件使用
B、 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普及
C、 智能家居设备控制
D、 超级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
3、信息社会中 “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织” 的表现不包括( )
A、 线上购物后线下收货
B、 虚拟课堂学习后线下实践
C、 纯线下实体店购物无线上记录
D、 线上预约挂号后线下就诊
4、下列属于信息技术对个人发展积极影响的是( )
A、 信息过载导致选择困难
B、 慕课平台实现终身学习
C、 网络沉迷影响作息
D、 个人隐私泄露风险增加
5、计算思维的核心是( )
A、 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
B、 将问题抽象为模型并通过算法解决
C、 设计复杂的计算机硬件
D、 管理大量数字化数据
解析:
答案:B
考点:信息社会的 “信息经济” 特征(以知识为基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解析:A 选项 “社交软件视频通话” 体现 “数字生活” 特征;B 选项 “大数据精准营销” 依托数据资源开展经济活动,符合信息经济核心;C 选项 “线上提交作业” 体现数字学习场景;D 选项 “政务 APP 预约” 体现 “在线政府” 特征。
2、答案:B
考点: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三阶段的核心应用。
解析:“以互联网为核心” 阶段的关键是 “机机对话” 和跨地域信息交互,B 选项 “电子商务平台普及” 是该阶段典型应用;A 选项 “单机版办公软件” 属于 “以计算机为核心” 阶段;C 选项 “智能家居控制” 属于 “以数据为核心” 阶段;D 选项 “超级计算机科学计算” 属于 “以计算机为核心” 阶段的高端应用。
3、答案:C
考点:信息社会 “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织” 的内涵(线上活动与线下场景关联)。
解析:A(线上购物→线下收货)、B(虚拟课堂→线下实践)、D(线上预约→线下就诊)均体现虚实交织;C 选项 “纯线下购物无线上记录” 未涉及虚拟空间,仅发生在现实空间,不符合特征。
4、答案:B
考点:信息技术对个人发展的双重影响。
解析:B 选项 “慕课平台实现终身学习” 是信息技术对个人学习的积极推动;A(信息过载)、C(网络沉迷)、D(隐私泄露)均为消极影响。
5、答案:B
考点:计算思维的核心内涵。
解析:计算思维的核心是 “将复杂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再通过算法逻辑解决”,B 选项符合;A 选项 “熟练使用软件” 是操作技能,C 选项 “设计硬件” 是硬件开发,D 选项 “管理数据” 是数据处理,均不属于计算思维核心。第二章 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一、核心知识点详解
1. 信息系统的定义与核心要素
定义:由人、硬件、软件、网络、数据资源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用于实现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与应用。
核心要素及角色:
人:用户(信息使用者)、管理员(系统维护者)、开发者(系统构建者)
硬件:计算机(服务器、终端)、移动设备(手机、平板)、外部设备(打印机、传感器)
软件: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网络订票 APP、校园管理系统)
网络:局域网、互联网、物联网(连接硬件与软件)
数据资源:用户信息、业务数据、配置参数(系统运行的基础)
2. 信息系统的五大功能(流程 + 实例)
输入功能:采集原始数据,如网络订票系统中 “输入出发地、目的地、日期”
处理功能:对数据加工(计算、分析、筛选),如 “查询符合条件的车次”“计算订单金额”
存储功能:保存数据(数据库、服务器),如 “存储用户账号密码”“缓存车次余票信息”
控制功能:管理系统运行,如 “验证用户身份”“限制异常登录”“监控余票实时更新”
传输与输出功能:传递数据并呈现结果,如 “向用户展示车次列表”“发送订单确认短信”
3. 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工作核心:存储程序原理
步骤 1:将程序和数据存入存储器
步骤 2:控制器从存储器读取指令
步骤 3:运算器执行指令(计算 / 逻辑操作)
步骤 4:将结果存入存储器或输出
硬件组成协同:CPU(运算器 + 控制器)→核心运算;内存→临时存储;外存→长期存储;输入输出设备→人机交互
移动终端的特殊性:便携性(体积小、低功耗)、多模态输入(触屏、语音、摄像头)、依赖移动互联网
4. 典型信息系统剖析(网络订票系统)
组成要素:用户(购票者)、硬件(服务器、手机)、软件(12306APP)、网络(互联网)、数据(车次、余票、用户信息)
功能流程:输入(用户信息)→处理(查询余票、生成订单)→存储(订单数据)→控制(支付验证)→输出(出票信息)
关键流:数据流(用户数据→服务器→用户)、事务流(登录→查询→订票→支付→出票)、资金流(用户支付→铁路部门收款)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系统五大核心要素、五大功能
难点:存储程序原理的理解、信息系统各要素的协同作用
考点预判:选择题(要素 / 功能判断)、情境题(典型系统功能拆解)
三、知识巩固练习(单选)
1、下列不属于信息系统核心组成要素的是( )
A、 硬件设备(如服务器)
B、 操作系统(如 Windows)
C、 网络传输介质(如光纤)
D、 自然环境(如温度、湿度)
2、信息系统的 “处理功能” 对应的典型操作是( )
A、 用户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查询车次
B、 系统存储用户的购票记录
C、 系统筛选符合条件的车次并计算票价
D、 向用户展示余票信息和订单详情
3、计算机工作的核心原理是 “存储程序原理”,其正确流程是( )
A、 读取指令→执行指令→存储程序→输出结果
B、 存储程序→读取指令→执行指令→输出结果
C、 执行指令→存储程序→读取指令→输出结果
D、 存储程序→执行指令→读取指令→输出结果
4、网络订票系统中,“用户完成支付后生成订单号”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的功能是( )
A、 输入功能 B、 存储功能 C、 控制功能 D、 处理与输出功能
5、移动终端与传统计算机相比,最突出的特殊性是( )
A、 具备运算器和控制器
B、 支持多模态输入(触屏、语音等)
C、 需要操作系统支持
D、 可连接网络传输数据
解析:
1、答案:D
考点: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网络、数据资源)。
解析:A 选项 “硬件设备” 属于硬件要素;B 选项 “操作系统” 属于软件要素;C 选项 “网络传输介质” 属于网络要素;D 选项 “自然环境” 是外部客观条件,并非信息系统核心组成要素。
2、答案:C考点:信息系统的 “处理功能”(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计算、筛选)。
考点:信息系统的 “处理功能”(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计算、筛选)。
解析:A 选项 “输入查询条件” 是输入功能;B 选项 “存储购票记录” 是存储功能;C 选项 “筛选车次 + 计算票价” 是对数据的加工处理,属于处理功能;D 选项 “展示余票和订单” 是输出功能。
3、答案:B
考点:计算机 “存储程序原理” 的流程。
解析:存储程序原理的核心是 “先存储程序和数据,再依次读取指令、执行指令,最后输出结果”,正确流程为 “存储程序→读取指令→执行指令→输出结果”,对应 B 选项;其他选项流程逻辑颠倒,不符合原理。
4、答案:D
考点:信息系统功能的综合判断。
解析:“用户支付后生成订单号” 中,系统先处理 “支付成功” 的信息(处理功能),再生成并输出订单号(输出功能),因此体现处理与输出功能;A(输入)、B(存储)、C(控制)均未体现。
5、答案:B
考点:移动终端的特殊性。
解析:移动终端与传统计算机的核心差异是 “便携性” 和 “多模态输入”(触屏、语音、摄像头等),B 选项符合;A(运算器 + 控制器)、C(操作系统支持)、D(连接网络)是两者共有的特征,并非移动终端特有。
四、知识点脑图第三章 信息系统的网络组建
一、核心知识点详解
1. 物联网的核心认知
定义:通信网与互联网的延伸,通过感知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处理实现 “人与物、物与物” 的信息交互。
三大特征:
全面感知:通过传感器、二维码、RFID 采集信息(如共享单车扫码开锁、温湿度传感器监测大棚)
可靠传递:通过网络(Wi-Fi、移动通信)传输数据(如智能家居手机远程控制空调)
智能处理:通过大数据、AI 分析数据(如智能手环分析睡眠质量)
三层结构及功能:
感知层:采集信息(传感器、二维码)→“物联网的眼睛”
网络层:传输信息(互联网、局域网)→“物联网的神经”
应用层:处理信息并应用(智能家居 APP、工业监控平台)→“物联网的大脑”
2. 计算机网络的核心作用(校园场景实例)
数据传输:师生通过校园网发送邮件、传输作业文件
资源共享:共享打印机、教学视频库、服务器上的课件资源
分布式处理:校园消费系统多台服务器分担数据存储与计算压力
3. 无线网络组建
接入方式对比:
核心设备功能:
路由器:连接不同网络,选择传输路径(家庭 Wi-Fi 核心设备)
调制解调器(Modem):转换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通过电话线 / 光纤接入互联网)
交换机:连接局域网内多台设备(校园机房设备互联)
组建步骤(家庭 Wi-Fi):
a.连接硬件:Modem→路由器 WAN 口;电脑→路由器 LAN 口
b.配置路由器:设置上网账号密码、Wi-Fi 名称及密码
c.终端接入:手机 / 电脑搜索 Wi-Fi,输入密码连接
4. 网络因素的影响与优化
影响因素:
带宽:带宽越高,数据传输越快(如 4G vs 5G 下载速度差异)
线路:有线(稳定)vs 无线(易受干扰)
安全性:公共 Wi-Fi 易泄露信息,需避免传输敏感数据
优化方法:
提升带宽:办理更高速率的网络套餐
增强稳定性:近距离连接 Wi-Fi、避免遮挡路由器信号
保障安全:家庭 Wi-Fi 设置复杂密码、开启加密模式(WPA2)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联网三大特征、无线网络接入方式与设备
难点:物联网三层结构的协同工作、网络因素优化逻辑
考点预判:选择题(物联网特征、设备功能)、实操题(无线网络组建步骤)
三、知识巩固练习(单选)
1、物联网的 “网络层” 主要功能是( )
A、 通过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
B、 传输感知层采集的信息
C、 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并应用
D、 控制物联网设备的运行状态
2、下列网络设备中,主要用于 “连接不同网络并选择传输路径” 的是( )
A、 交换机 B、 调制解调器 C、 路由器 D、 无线网卡
3、家庭中使用的 Wi-Fi,其接入方式的特点是( )
A、 传输距离长、速率慢
B、 传输距离中短、速率快
C、 仅支持近距离设备连接、功耗高
D、 覆盖范围广、依赖移动通信基站
4、计算机网络的 “资源共享” 功能在校园场景中的体现是( )
A、 师生通过校园网发送邮件
B、 多台电脑共享一台打印机
C、 服务器分担校园消费系统的数据处理
D、 校园网内传输教学视频
5、下列场景中,体现物联网 “智能处理” 特征的是( )
A、 二维码扫码解锁共享单车
B、 智能手表记录运动步数
C、 智能音箱根据语音指令播放音乐
D、 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大棚环境
解析:
1、答案:B
考点:物联网三层结构的功能分工(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解析:网络层的核心功能是 “传输感知层采集的信息”,对应 B 选项;A 选项 “传感器采集数据” 是感知层功能;C 选项 “智能分析并应用” 是应用层功能;D 选项 “控制设备运行” 是应用层功能。
2、答案:C
考点:网络设备的核心功能。
解析:路由器的核心作用是 “连接不同网络(如家庭网与互联网)并选择传输路径”,对应 C 选项;A 选项 “交换机” 用于局域网内多台设备互联;B 选项 “调制解调器” 用于转换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如电话线接入互联网);D 选项 “无线网卡” 用于设备接收无线信号(如 Wi-Fi)。
3、答案:B
考点:Wi-Fi 接入方式的特征。
解析:Wi-Fi 的特点是 “传输距离中短(家庭、校园场景)、速率快”,对应 B 选项;A 选项 “传输距离长、速率慢” 是蓝牙的反向特征;C 选项 “仅近距离、功耗高” 不符合 Wi-Fi 特性(Wi-Fi 功耗中等,支持中短距离);D 选项 “覆盖广、依赖基站” 是移动通信网络(5G/4G)的特征。
4、答案:B
考点:计算机网络的 “资源共享” 功能。
解析: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共享,B 选项 “多台电脑共享一台打印机” 是硬件资源共享,符合题意;A 选项 “发送邮件” 是数据传输功能;C 选项 “服务器分担处理压力” 是分布式处理功能;D 选项 “传输教学视频” 是数据传输功能。
5、答案:C
考点:物联网的 “智能处理” 特征(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响应)。
解析:C 选项 “智能音箱根据语音指令播放音乐” 是对语音数据的智能分析与执行,体现智能处理;A 选项 “扫码解锁” 是全面感知 + 可靠传递;B 选项 “记录步数” 是全面感知;D 选项 “监测温湿度” 是全面感知。
四、知识点脑图第四章 信息系统的软件与应用
一、核心知识点详解
1. 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对比 + 场景)
体系结构 结构组成 优势 劣势 适用场景
C/S(客户机 / 服务器) 客户机(终端软件)+ 服务器 响应速度快、安全性高 维护成本高、需装专用软件 商场收银系统、校园消费系统
B/S(浏览器 / 服务器) 浏览器 + Web 服务器 + 数据库服务器 维护方便、无需装专用软件 依赖网络、响应稍慢 在线学习平台、政务官网
P2P(对等网络) 多个平等节点直接连接 无需中心服务器、灵活 安全性低、稳定性差 文件共享、即时通信(QQ)
2. 软件的分类与作用
基础软件: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核心软件
操作系统:管理硬件与软件资源(Windows、Linux、iOS)
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与管理数据(MySQL、Oracle)
中间件:连接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Web 服务器、中间件)
应用软件:满足特定业务需求的软件
通用应用软件:办公软件(WPS)、浏览器(Chrome)
专用应用软件:网络订票系统、校园管理系统、智能家居 APP
3. 信息系统开发五阶段
系统规划:明确目标(如 “搭建校园图书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技术 / 经济 / 操作可行性)
系统分析:确定 “做什么”(用户需求、业务流程梳理、数据字典编制)
系统设计:确定 “怎么做”(体系结构选择、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
系统实施:落地开发(编程、硬件部署、系统测试)
系统运行与维护:上线运行、故障修复、功能升级
4. 信息系统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提高效率(如自助借书机替代人工登记)
辅助决策(如电商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
降低成本(如在线办公减少场地租赁费用)
局限性:
设计缺陷(如软件漏洞导致功能异常)
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
依赖技术(如网络中断则无法使用)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种体系结构对比、软件分类、开发五阶段
难点:体系结构的选择逻辑、系统设计的核心思路
考点预判:选择题(体系结构判断、软件分类)、简答题(开发阶段排序)
三、知识巩固练习(单选)
1、某商场收银系统需要在收银机上安装专用软件,后台配备数据库服务器,该系统采用的体系结构是( )
A、 C/S 结构 B、 B/S 结构 C、 P2P 结构 D、 分布式结构
2、下列属于信息系统 “基础软件” 的是( )
A、 校园图书管理系统 B、 MySQL 数据库管理系统
C、 微信聊天软件 D、 在线办公软件(如 WPS)
3、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确定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和用户需求” 属于哪个阶段?( )
A、 系统规划 B、 系统分析 C、 系统设计 D、 系统实施
4、B/S 结构与 C/S 结构相比,最显著的优势是( )
A、 响应速度更快 B、 无需安装专用客户端软件
C、 安全性更高 D、 对网络依赖度低
5、信息系统的局限性不包括( )
A、 软件漏洞可能导致功能异常
B、 可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C、 网络中断时无法正常使用
D、 存在数据泄露的安全风险
解析:
1、答案:A
考点: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C/S、B/S、P2P)。
解析:C/S 结构的核心是 “客户端需安装专用软件,服务器提供数据支持”,商场收银系统需在收银机安装专用收银软件,对应 A 选项;B 选项 “B/S 结构” 无需安装专用软件,通过浏览器访问;C 选项 “P2P 结构” 无中心服务器,适合文件共享;D 选项 “分布式结构” 是多服务器协同,并非题干描述的体系。
2、答案:B
考点:软件的分类(基础软件 vs 应用软件)。
解析:基础软件是支撑系统运行的核心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如 MySQL)、中间件等,B 选项符合;A(图书管理系统)、C(微信)、D(WPS)均为满足特定需求的应用软件。
3、答案:B
考点:信息系统开发五阶段的核心任务。
解析:系统分析阶段的核心是 “明确用户需求和系统要实现的功能(做什么)”,对应 B 选项;A 选项 “系统规划” 是明确目标和可行性;C 选项 “系统设计” 是确定实现方案(怎么做);D 选项 “系统实施” 是编程、部署和测试(落地执行)。
答案:B
考点:B/S 结构与 C/S 结构的差异。
解析:B/S 结构最显著的优势是 “无需安装专用客户端软件,通过浏览器即可访问”,对应 B 选项;A(响应速度)、C(安全性)是 C/S 结构的优势;D 选项 “对网络依赖度低” 不符合 B/S 结构(需依赖网络访问服务器)。
5、答案:B
考点:信息系统的局限性(设计缺陷、安全风险、依赖技术等)。
解析:B 选项 “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是信息系统的优势,并非局限性;A(软件漏洞)、C(网络依赖)、D(数据泄露风险)均为信息系统的典型局限性。
四、知识点脑图第五章 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
一、核心知识点详解
1. 安全风险的四大因素
人为因素:无意操作(误删数据、泄露密码)、恶意攻击(黑客入侵、传播病毒)
软硬件因素:硬件故障(硬盘损坏)、软件漏洞(未修复的系统漏洞)
网络因素:网络攻击(窃取数据、篡改信息)、网络瘫痪(带宽拥堵、线路中断)
数据因素:数据泄露(用户信息被盗)、数据损坏(未备份导致丢失)
2. P2DR 安全模型(逻辑流程)
策略(Policy):核心指导(如 “密码需定期更换”“禁止连接陌生 Wi-Fi”)
防护(Protection):主动预防(加密数据、安装防火墙、修复漏洞)
检测(Detection):实时监控(入侵检测系统、病毒扫描、异常登录报警)
响应(Response):应急处理(关闭受攻击服务、恢复备份数据、追踪攻击源)
3. 常用防范技术(原理 + 应用)
加密技术:将数据转换为密文(如密码加密存储、支付数据加密传输)
认证技术:验证身份(密码认证、短信验证码、指纹识别)
防火墙技术:阻挡非法访问(家庭路由器防火墙、校园网防火墙)
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备份数据(本地备份 + 云端备份),故障时恢复
恶意代码防范: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不打开陌生附件
4. 合理使用信息系统
安全意识培养:识别钓鱼网站(核对网址、警惕中奖信息)、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
规范操作流程:
账户安全:设置复杂密码(字母 + 数字 + 符号)、开启双重认证
网络安全:优先连接信任 Wi-Fi、避免在公共网络传输敏感数据
道德与法律法规:遵守《网络安全法》,不入侵他人系统、不传播恶意代码、尊重知识产权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P2DR 模型、常用防范技术、规范操作
难点:加密与认证的区别、P2DR 模型的动态应用
考点预判:选择题(风险因素、防范技术)、情境题(安全风险应对)
三、知识巩固练习(单选)
1、下列属于 “人为因素” 导致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是( )
A、 硬盘物理损坏导致数据丢失
B、 黑客入侵窃取用户信息
C、 系统未及时修复漏洞被攻击
D、 网络带宽拥堵导致系统卡顿
2、P2DR 安全模型中,“安装防火墙阻挡非法访问” 属于哪个环节?( )
A、 策略 B、 防护 C、 检测 D、 响应
3、为防范个人信息泄露,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随意点击邮件中的陌生附件
B、 在公共 Wi-Fi 环境下登录网银
C、 为账户设置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
D、 向陌生网站透露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
4、下列属于信息系统安全 “认证技术” 的是( )
A、 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B、 登录时需要输入短信验证码
C、 定期备份重要数据
D、 安装杀毒软件扫描病毒
5、遵守《网络安全法》,要求信息系统使用者( )
A、 可随意入侵他人系统测试安全性
B、 不传播恶意代码和非法信息
C、 为方便记忆使用简单密码
D、 随意转发他人的隐私数据
解析:
1、答案:B
考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 “人为因素”(无意操作、恶意攻击)。
解析:B 选项 “黑客入侵窃取信息” 属于人为恶意攻击,是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A 选项 “硬盘损坏” 是软硬件因素;C 选项 “系统漏洞未修复” 是软硬件因素;D 选项 “网络带宽拥堵” 是网络因素。
2、答案:B
考点:P2DR 安全模型的环节(策略、防护、检测、响应)。
解析:“安装防火墙阻挡非法访问” 是主动预防风险的措施,属于 “防护” 环节,对应 B 选项;A 选项 “策略” 是核心指导规则(如密码规范);C 选项 “检测” 是实时监控风险(如入侵检测);D 选项 “响应” 是风险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如恢复数据)。
3、答案:C
考点:个人信息泄露的防范措施。
解析:C 选项 “设置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 是保护账户安全的合理做法;A 选项 “点击陌生附件” 可能触发恶意代码;B 选项 “公共 Wi-Fi 登录网银” 易被窃取数据;D 选项 “透露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 直接泄露敏感信息,均为不合理做法。
4、答案:B
考点:信息系统安全的 “认证技术”(验证身份真实性)。
解析:B 选项 “登录需输入短信验证码” 是身份验证,属于认证技术;A 选项 “数据加密” 是加密技术;C 选项 “数据备份” 是数据保护技术;D 选项 “杀毒软件扫描” 是恶意代码防范技术。
5、答案:B
考点:《网络安全法》的核心要求(合法使用信息系统,遵守道德与法律)。
解析:B 选项 “不传播恶意代码和非法信息” 符合《网络安全法》要求;A 选项 “入侵他人系统”、D 选项 “转发他人隐私数据” 是违法行为;C 选项 “使用简单密码” 是不安全操作,不符合安全规范。
四、知识点脑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