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考数学一轮专题复习练: 解答题组合测(河北)(8份打包,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中考数学一轮专题复习练: 解答题组合测(河北)(8份打包,含答案)

资源简介

班级:     姓名:    
组合测 三
限时:40分钟
1. (1)解方程:7-3(x+1)=2(4-x);
(2)计算:(2-)2+(2-)×.
2. 如图①,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1(1个单位长度代表1 cm),线段AB垂直于数轴,线段AB的长为 cm.
(1)将线段AB绕点A顺时针旋转90°,点B的对应点为B′,求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2)在(1)的条件下,连接BB′,则线段BB′的长度表示的数值可能落在图②中的第    段(填序号);
(3)若要使线段AB绕点A顺时针旋转90°,点B的对应点B′与原点重合,求数轴的单位长度需扩大为原来的多少倍.
第2题图
3. 如图,甲、乙两人在一个被等分为8段的圆上做游戏,甲拿一个棋子从点O开始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乙随机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甲对所抛硬币的正反面进行猜测.
(1)求抛一次硬币后,棋子移动4段的概率;
(2)求抛两次硬币后棋子在点O的概率.
第3题图
4. 如图①,为一种半圆形摇椅,如图②,未坐下时,其截面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O,AC,OD及BC是支撑杆,点C在半圆上,OD⊥AC,AC=12 dm,OD=6 dm,AC平行于地面MN,OD的延长线交MN于点P.如图③,坐下时,半圆沿地面向后做无滑动滚动,AB平行于地面MN,半圆与地面MN相切于点Q,OD的延长线交半圆O于点P′.
(1)求半径OA的长;
(2)坐下时(如图③),点D到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3)请直接写出的长是     .
第4题图
5. 嘉嘉在电脑上设计了一个程序:输入点(m,n),程序自动生成函数y=mx+n的图象.如图所示,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3,-4),点B(5,-4),点C(1,4).
(1)若要使点A,C落在程序生成的函数图象上,求需输入点的坐标;
(2)输入点(m,n)后,当程序生成的函数图象总经过线段BC的中点时,求n的值(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3)有一点M(a,b)沿折线段AC→CB运动(包含端点),且输入点M(a,b)后,程序生成的函数图象与△ABC的边恰好有两个公共点,求a的取值范围.
第5题图
参考答案
1. 解:(1)去括号,得7-3x-3=8-2x,
移项,得-3x+2x=8-7+3,
合并同类项,得-x=4,
系数化为1,得x=-4,
∴原方程的解为x=-4;
(2)原式=4-4+3+2-3
=4-2.
2. 解:(1)设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x,
∵AB′=,
∴x-(-1)=,
∴x=,即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
(2)③;
【解法提示】∵BB′是Rt△ABB′的斜边,∴AB<BB′<AB+AB′,即<BB′<3.
(3)∵点B′与原点重合,
∴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0,AB′=,
∴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
∴数轴单位长度需扩大为原来的倍.
3. 解:(1)由题意可知抛一次硬币后共有2种等可能的结果,
∴P(抛一次硬币后,棋子移动4段)=;
(2)列表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0 4
0 (0,0) (0,4)
4 (4,0) (4,4)
由表格可知,共有4种等可能的结果,抛两次硬币后棋子在点O的情况有2种,
∴P(抛两次硬币后棋子在点O)=.
4. 解:(1)∵OD⊥AC,
AC=12 dm,
∴AD=AC=6 dm.
∵OD=6 dm,OD⊥AC,
在直角三角形OAD中,由勾股定理得:OA===12(dm);
(2)OD=6 dm,OA=12 cm,如解图,过点D作DE⊥OQ于点E.
第4题解图
∴sin∠OAD==,
∴∠OAD=30°.
∵半圆与地面MN相切于点Q,
∴OQ⊥MN,
∴∠OQN=90°.
∵AB∥MN,
∴∠AOQ=∠OQN=90°,
∴∠AOD+∠DOE=90°.
∵OD⊥AC,
∴∠ODA=90°,
∴∠OAD+∠AOD=90°,
∴∠DOE=∠OAD=30°,
∴OE=OD cos 30°=3 dm.
∵OQ=OA=12 dm,
∴EQ=OQ-OE=(12-3) dm.
∵DE⊥OQ,OQ⊥MN,
∴DE∥MN,
∴点D到地面的高度即为EQ的长,
∴点D到地面的高度为(12-3) dm;
(3)2π dm.
5. 解:(1)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k≠0),将点A(-3,-4),C(1,4)代入,
得,
解得,
∴程序自动生成函数图象对应的解析式为y=2x+2.
∴输入点的坐标为(2,2);
(2)∵点B(5,-4),点C(1,4),
∴线段BC的中点坐标为(3,0),
∵输入点(m,n)后,程序自动生成函数y=mx+n的图象,
∴将点(3,0)代入,
可得3m+n=0,
解得n=-3m;
(3)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1x+b1(k1≠0),将点B(5,-4),C(1,4)代入,
得,
解得,
∴直线BC的解析式为y=-2x+6.
由(1)得直线AC的解析式为y=2x+2,
①当点M在AC上时,代入点M(a,b),即2a+2=b,
∴程序自动生成函数图象所对应的解析式为y=ax+2a+2,
此函数过定点(-2,2),
当y=ax+2a+2的图象过点C(1,4)时,
可得a+2a+2=4,
解得a=,
∵点M在线段AC上,
∴-3≤a<;
②当M在BC上时,代入点M(a,b),即-2a+6=b,∴程序自动生成函数图象所对应的解析式为y=ax-2a+6,此函数过定点(2,6),
当y=ax-2a+6的图象经过点A(-3,-4)时,
可得-3a-2a+6=-4,
解得a=2,
∴程序自动生成函数图象所对应的解析式为y=2x+2,与直线AC重合,
∵点M在线段BC上,
∴2<a≤5.
综上所述,-3≤a<或2<a≤5.班级:     姓名:    
组合测 四
限时:40分钟
1. 计算:|-2-■|-2×(-1)3+18÷2.嘉淇在做作业时,发现这道题中有一个数字由于印刷问题看不清.
(1)如果该数字是5,请计算|-2-5|-2×(-1)3+18÷2;
(2)如果参考答案上给的正确结果为15,求这个数字.
2. 下面是淇淇解不等式组的部分过程.
解:由①,得x-x<3,第一步
4x-3x<3,第二步
x<3,第三步

(1)上面的运算过程中从第    步开始出现了错误;
(2)请你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
3. 甲乙两人做一个数字游戏,规则如下:
步骤一:甲写出一个正整数n;
步骤二:乙计算:P(n)=n2+2n+1;
步骤三:甲再根据P(n),写出Q(n)=P(n)+2n+1;

两个人继续交替写出新的整式,新的整式都在前一个等式的基础上加2n+1.
(1)根据观察到的规律请你将表格补充完整:
n 1 2 3 …
P(n) 4 …
Q(n) 14 …
(2)甲根据观察发现:P(n+1)与Q(n)的差为2,
①当n=5时,验证甲的结论;
②请你通过计算判断甲的结论是否正确.
4. 如图,在⊙O中,线段AB与⊙O相切于点A,点C在线段AB上,且BC=6,CD,BE分别与⊙O相切于点D,E,∠ACD=60°.
(1)设⊙O的半径为r,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点A,D之间的距离;
(2)连接OB,若sin∠OBE=,求⊙O的直径.
第4题图
5. 现有不同型号的无人机甲和乙,两人同一时间操作无人机从不同起点沿同一飞行路径开始飞行(如图①),无人机甲从空中点A沿水平直线向点B运动,无人机乙从点O向点B运动,设甲、乙与点O的距离分别为y甲(米),y乙(米),运动时间为t秒,y甲,y乙与t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②.已知甲在20秒后的速度比20秒前的速度增加了1米/秒.
(1)求y甲与t的函数解析式;
(2)求甲到点O的距离30米处时,t的值;
(3)若甲在距离点B 10米内(含10米)追上乙,求乙的飞行速度v米/秒的取值范围.
第5题图
参考答案
1. 解:(1)原式=7+2+9=18;
(2)设这个数字为x,
∴原式=|-2-x|-2×(-1)3+9=
|-2-x|+2+9=15,
∴|-2-x|=4,
∴-2-x=-4或-2-x=4,
∴x=2或x=-6,
∴这个数字是2或-6.
2. 解:(1)二;
(2)由①,得x-x<3,
则4x-3x<9,
∴x<9;
由②,得4x-4≥3x-2,
∴x≥2;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x<9.
3. 解:(1)补充表格如下:
n 1 2 3 …
P(n) 4 9 16 …
Q(n) 7 14 23 …
【解法提示】当n=1时,P(1)=4,Q(1)=4+2×1+1=7,当n=2时,P(2)=22+2×2+1=9,当n=3时,P(3)=32+2×3+1=16,Q(3)=16+2×3+1=23.
(2)①当n=5时,P(5)=52+2×5+1=36,P(n+1)=P(6)=62+2×6+1=49,
Q(5)=36+2×5+1=47.
∵P(6)-Q(5)=49-47=2,
∴当n=5时,P(n+1)-Q(n)=2;
②∵P(n)=n2+2n+1,
∴P(n+1)=(n+1)2+2(n+1)+1=n2+4n+4,Q(n)=n2+2n+1+2n+1=n2+4n+2;
∴P(n+1)-Q(n)=n2+4n+4-(n2+4n+2)=2,
∴甲的结论是正确的.
4. 解:(1)如解图①,连接OA,OC,OD,AD,AD与OC交于点F,
∴可得OF⊥AD,AD=2AF,
∵CD与⊙O相切于点D,CA与⊙O相切于点A,
∴∠OAC=∠ODC=90°,
∵OA=OD,OC=OC,
∴Rt△OAC≌Rt△ODC(HL),
∴∠DCO=∠ACO=∠ACD=30°,∠AOF=60°,
∴在Rt△AOF中,AF=OA sin 60°=r,
∴AD=2AF=r;
第4题解图
(2)如解图②,连接OA,OE,
∵BE与⊙O相切于点E,BA与⊙O相切于点A,
∴∠OAB=∠OEB=90°,
∵OA=OE,OB=OB,
∴Rt△OAB≌Rt△OEB(HL),
∴∠EBO=∠ABO,
∵sin∠OBE=,
∴sin∠ABO=,
∴在Rt△OAB中,tan∠ABO==,
∴AB=OA,
∵BC=6,AB-AC=BC,
由(1)得AC=OA,
∴OA-OA=6,
解得OA=,
∴⊙O的直径为+.
5. 解:(1)在0≤t≤20时,设y甲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y=kt+b(k≠0),
将(0,40),(20,0)代入得,解得,
∴当0≤t≤20时,y甲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y甲=-2t+40;
甲的飞行速度为=2米/秒.
∵甲在20秒后速度比20秒前的速度增加了1米/秒,
∴甲在20秒后速度为3米/秒,
∴m=3×(60-20)=120(米),
在20<t≤60时,设y甲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y=kt+b(k≠0),
将(20,0),(60,120)代入得,解得,
∴当20<t≤60时,y甲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y甲=3t-60,
∴y甲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y=;
(2)当y甲=30时,在0≤t≤20,y甲=40-2t,则30=40-2t,解得t=5,
在20<t≤60,y甲=3t-60,则30=3t-60,t=30;
综上所述,当t的值为5秒或30秒时,甲到点O的距离30米;
(3)若甲刚好在距离点B的10米处追上乙,则相遇点离点O 110米,
则20+=,
解得v=(米/秒),
若甲在终点B追上乙,则60=,解得v=2(米/秒),
∴v的取值范围为≤v≤2.班级:     姓名:    
组合测 八
限时:40分钟
1. 如图,A,B,C,D四个小球分别代表一种运算.给出一个实数,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运算并得出结果.
(1)若给出的数字为-3,△为1,运算顺序为B→A→D→C,求运算结果;
(2)若给出的数字为a,△为负数,运算顺序为A→C→D→B,运算结果为1,求a的最小整数值.
第1题图
2. 现有甲、乙、丙三张正方形卡片,卡片的边长如图①所示(a>0).某同学将甲和丙卡片的一个直角重叠在一起拼成图②,其阴影部分面积记为S1;图③为乙卡片,其面积记为S2.
第2题图
(1)化简式子,并求当a=10时,该式子的值;
(2)当=时,求a的值.
3. 如图,放学时九年级(一)班的所有学生从班级门口A口出教室,随机选取B口或C口出教学楼,最后经过校门口的D或E或F三个出口的任意一个走出学校,且在每个交叉路口选择左右出口的可能性相等.
(1)求学生放学后经过C口的概率;
(2)学生从B口或C口出来后,只能随机选择离自己最近的两个出口中的任意一个走出学校,用画树状图或列表法判断学生从D口或E口或F口走出学校的概率是否相同?
第3题图
4. 图①所示的是一款机械手臂,由上臂、中臂和底座三部分组成,其中上臂和中臂可自由转动,底座与水平地面垂直.在实际运用中要求三部分始终处于同一平面内,其示意图如图②所示,经测量,上臂AB=12 cm,中臂BC=8 cm,底座CD=4 cm.
(1)若上臂AB与水平面平行,∠ABC=60°,计算点A到地面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
(2)如图③,在一次操作中,中臂与底座成135°夹角,上臂与中臂夹角为105°,计算此时点A到地面的距离.
第4题图
5. 如图,直线y=3x-1交x轴于点A,直线l交x轴于点B(3,0),且与直线y=3x-1交于点C(1,m).
(1)求直线l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2)求△ABC的面积;
(3)若P是直线BC上的点,当△ABP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的比为2∶1时,求点P的坐标.
第5题图
参考答案
1. 解:(1)由题意得,(-3-3+1)÷2×4=-10;
(2)由题意得,(a+△)×4÷2-3=1,△<0,
∴a=2-△,
∵△<0,∴2-△>2,即a>2,
∴a的最小整数值为3.
2. 解:(1)由题意可知,S1=(2a+3)2-(a+1)2,S2=(a+2)2,
∴====,
当a=10时,==;
(2)∵==,
∴3(3a+4)=7(a+2),
解得a=1,
经检验,a=1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3. 解:(1)P(学生放学后经过C口)=;
(2)画树状图如解图:
第3题解图
由树状图可知,学生随机从A口出教室,经过B口或C口,再经过D口或E口或F口走出校门,共有4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经过D口有1种结果,经过E口有2种结果,经过F口有1种结果,
∴P(从D口出)=,P(从E口出)==,P(从F口出)=,
∴学生放学后从D口或E口或F口走出学校的概率不相同.
4. 解:(1)如解图①,过点C作CM⊥AB,垂足为M,则∠BMC=90°,
∵∠ABC=60°,BC=8 cm,
∴∠BCM=30°,
∴BM=BC=4 cm,CM=BM=4 cm,
∴点A到地面的距离为CM+CD=(4+4) cm;
第4题解图①
(2)如解图②,过点B作BG垂直于地面,垂足为G,分别过点A,C作BG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
∵∠BCD=135°,∠ABC=105°,
∴∠BCF=135°-90°=45°,∠CBF=45°,∠ABF=105°-45°=60°,
∴BF=CF=BC=4cm,AE=AB sin∠ABF=12×=6(cm),BE=AB=6 cm,
∴点A到地面的距离为EG=BF+FG-BE=4+4-6=(4-2) cm.
第4题解图②
5. 解:(1)将点C(1,m)代入y=3x-1中,得m=2,
∴点C(1,2),
设直线l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k≠0),
将点B(3,0),C(1,2)代入,得,
解得,
∴直线l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x+3;
(2)在y=3x-1中,令y=0,解得x=,
∴点A(,0),
∴AB=3-=,
∴S△ABC=AB |yc|=××2=;
(3)∵S△ABC=,S△ABP∶S△ABC=2∶1,
∴S△ABP=,
∴AB |yp|=,
∴|yp|=4,
∴yp=4或yp=-4,
将yp=4或yp=-4代入y=-x+3中,
解得xp=-1或xp=7,
∴点P的坐标为(-1,4)或(7,-4).班级:     姓名:    
解答题组合测(8套)
组合测 一
限时:40分钟
1. 计算:(1)(-3)×(-4)-15÷(-);
(2)(--)×(-36).
2. 下面是老师在黑板上布置的题目,请仔细阅读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解方程:= 解:3(2+x)=2(2x-1) 6+3x=4x-2 3x-4x=-2+6 -x=4 x=-4 第一步,去分母 第二步,去括号 第三步,移项 第四步,合并同类项 第五步,系数化为1
任务一:①以上解题过程中,第一步是依据性质       进行变形的;第三步是依据性质        进行变形的;
②以上解题过程中开始出错的步骤为    ;错误原因为       .
任务二:请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3. 为了保障学生在校集中用餐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某学校从七、八、九三个年级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行本校配餐满意程度调查,并根据这100名学生的评价结果(百分制),绘制如下不完整的统计图表:
评价等级分数段 评价结果频数直方图
评价等级 分数x(分) 第3题图
非常满意(A) 90≤x≤100
满意(B) 80≤x<90
一般(C) 70≤x<80
不满意(D) 60≤x<70
非常不满意(E) 50≤x<60
评价为一般(C)统计表
得分 70 72 75 76 78
频数 1 a 3 5 3
平均分 75
众数 b
中位数 c
(1)表中的a=   ,b=   ,c=   ;
(2)补全频数直方图;
(3)已知抽取的学生中,七年级的学生占40%.若评价为“一般”和“不满意”的学生中,分别有80%和30%的学生愿意参与改进配餐方案,请估计抽取的七年级中愿意参加改进配餐方案的学生人数.
4. 如图,⊙O的直径AB=4,点P从点A出发,在⊙O上顺时针移动一周,连接AP,点M为AP的中点,连接OM.设点M到直线AB的距离为d.
(1)证明:OM⊥AP;
(2)求d的最大值,并求出当d取得最大值时,点P经过的路径长.
第4题图
5. 如图,直线l1:y=kx+b(k≠0)经过A(0,4),B(3,0)两点,将直线l1沿y轴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上平移得到直线l2,设运动时间为t s,△DEF的顶点坐标分别为点D(5,3),E(7,3),F(5,7).
(1)求直线l1的解析式;
(2)当点D,F位于直线l2的异侧时,求t的取值范围;
(3)直接写出当直线l2与△DEF的交点为其任意两个顶点的对称中心时t的值.
第5题图
参考答案
1. 解:(1)原式=12-(-10)
=22;
(2)原式=-36×-(-36)×-(-36)×
=-4-(-6)-(-2)
=4.
2. 解:任务一:①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都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②第三步;移项时,常数项未变号;
任务二:正确解题过程如下:
解方程:=
解:3(2+x)=2(2x-1)
6+3x=4x-2
3x-4x=-2-6
-x=-8
x=8.
3. 解:(1)3,76,76; 【解法提示】由评价为一般(C)的平均分为75可得,(70+72×a+75×3+76×5+78×3)÷(1+a+3+5+3)=75,解得a=3,∴众数b=76,评价为一般(C)的人数为15人,∴中位数为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后第8个人的成绩,即c=76.
(2)补全频数直方图如解图;
【解法提示】由(1)可得评价为一般(C)的人数是15人,∴评价为满意(B)的人数为100-3-10-15-42=30(人).
评价结果频数直方图
第3题解图
(3)100×40%×=6(人).
答:估计抽取的七年级中愿意参加改进配餐方案的学生人数为6人.
4. 解:(1)如解图①,连接PB,
∵AB是⊙O的直径,
∴点O是AB的中点,∠APB=90°,
∵点M是AP的中点,
∴OM是△APB的中位线,
∴OM∥PB,
∴∠OMA=90°,
∴OM⊥AP;
第4题解图①
(2)由(1)得∠OMA=90°,AO的长度为定值,
∴如解图②,点M在以线段AO为直径的圆上,
取AO的中点,记为点D,连接MD,连接PO.
当MD⊥AO于点D时,点M到AO的距离d取得最大值,
∵AB=4,∴AO=2,
∴AD=DO=MD=1,即d=1,
∴∠MAO=45°,
∴∠APO=45°,∴∠AOP=90°,
∴此时点P经过的路径长为劣弧AP的长,即4π×=π,
如解图③,当点P位于AB下方,MD⊥AB于点D时,
同理可得,d取得最大值1,∠AOP=90°,
∴此时点P经过的路径长为优弧ABP的长,即4π×=3π,
∴当t取得最大值时,点P经过的路径长为π或3π.
第4题解图
5. 解:(1)将点A(0,4),B(3,0)代入直线l1:y=kx+b(k≠0)中,
得,解得,
∴直线l1的解析式为y=-x+4;
(2)设直线l2的解析式为
y=-x+4+t(t>0),
当直线l2经过点D(5,3)时,将其代入,得-×5+4+t=3,解得t=,
当直线l2经过点F(5,7)时,将其代入,得-×5+4+t=7,解得t=,
∴t的取值范围为<t<;
(3)t的值为7或或9. 【解法提示】分三种情况讨论:① ∵D(5, 3),E(7,3),∴其对称中心坐标为(6,3),将其代入直线l2:y=-x+4+t,得-×6+4+t=3,解得t=7;②∵D(5, 3),F(5,7),∴其对称中心坐标为(5,5),将其代入直线l2:y=-x+4+t,得-×5+4+t=5,解得t=;③∵E(7,3),F(5,7),∴其对称中心坐标为(6,5),将其代入直线l2:y=-x+4+t,得-×6+4+t=5,解得t=9,综上所述,t的值为7或或9.班级:     姓名:    
组合测 五
限时:40分钟
1. (2025样卷)如图,有一个数学游戏,一个实数从A,B,C三个位置中任选一个位置出发,按照通道内标注的要求进行运算后到下一个位置.例如:将2按照B→C(或C→B)的顺序进行运算,是将数据2经过“乘以-6”的运算得出结果-12.
(1)将-3按照A→B→C→A的顺序进行运算,列出算式并求出运算结果;
(2)将一个数a按照A→C→B→A的顺序进行运算,发现运算结果是17,求a的值.
第1题图
2. 下面是嘉嘉进行分式化简的过程,请认真阅读并完成相应任务.
解:-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1)以上化简步骤中,第    步是根据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变形的,该步骤变形的依据为            ;
(2)第    步开始出现错误,这一步错误的原因是              ;请写出该分式正确的化简过程.
3. 如图,在△ABC中,AB=AC,AD⊥BC,垂足为D,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AC于点E,交AD于点F,连接BF,CF.
(1)求证:AF=BF;
(2)若∠BAC=50°,求∠FBD度数.
第3题图
4.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点E在BC边上,连接AE.
(1)尺规作图:过点B作BF⊥AE于点H,交CD于点F(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在(1)的条件下,嘉琪说:AE=BF.请判断她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第4题图
5. 周末,小明与几个同学去户外玩弹力球.小明站在O点处并在距地面2 m高的A处抛出一个弹力球,弹力球的运动路线可看作抛物线L1的一部分,弹力球在距离小明水平距离4 m处时到达最高点D,此时弹力球距离地面6 m,当弹力球落在斜坡上的点B处时回弹,回弹后的运动路线可看作抛物线L2的一部分,其中抛物线L2的开口大小和方向与抛物线L1相同,且在距离地面3 m处到达最高点.已知斜坡与地面的夹角为45°,斜坡底部点C与点O的距离OC为6 m,CB为2 m.
(1)求抛物线L1的函数解析式及点B的坐标;
(2)若弹力球从点B回弹后,落在地面E点处,求OE的长.
第5题图
参考答案
1. 解:(1)由题意得,(-3+5)×(-6)-3=-15,
∴算式为(-3+5)×(-6)-3,结果为-15;
(2)(a-3)×(-6)+5=17,
解得:a=1.
2. 解:(1)二;
分式的基本性质(或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三;
对分式进行通分时,将分母乘2,而分子没有乘2;
该分式正确的化简过程如下:
原式=-
=-
=-
=
=
=.
3. (1)证明:∵AB=AC,AD⊥BC,
∴AD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且AD是∠BAC的平分线,
∴BF=CF,
∵EF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
∴AF=CF,
∴AF=BF;
(2)解:在△ABC中,AB=AC,∠BAC=50°,
∴∠ABC=∠ACB=(180°-∠BAC)=(180°-50°)=65°,
由(1)可知:AD是∠BAC的平分线,AF=BF,
∴∠BAD=∠CAD=∠BAC=25°,
∵AF=BF,
∴∠ABF=∠BAD=25°,
∴∠FBD=∠ABC-∠ABF=65°-25°=40°.
4. 解:(1)如解图,BF即为所求;
第4题解图
(2)她的说法正确,
理由:∵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AB=BC,∠ABE=∠C=90°,
∴∠ABH+∠CBF=90°,
∵BF⊥AE,
∴∠AHB=∠EHB=90°,
∴∠ABH+∠BAE=90°,
∴∠CBF=∠BAE,
∴△ABE≌△BCF(ASA),
∴AE=BF.
5. 解:(1)由题意得点A,D坐标分别为(0,2),(4,6),
设抛物线L1的函数解析式为y=a(x-4)2+6,
则有16a+6=2,
解得:a=-,
∴抛物线L1的函数解析式为y=-(x-4)2+6,
如解图,过点B作BF⊥x轴于点F,
第5题解图
∵∠BCF=45°,∠BFC=90°,
∴CF=CB cos 45°=2×=2(m),BF=CF=2 m,
∴OF=OC+CF=6+2=8(m),
∴点B坐标为(8,2);
(2)∵抛物线L2的开口大小和方向与抛物线L1相同,且在距离地面3 m处到达最高点,
∴设抛物线L2的解析式为y=-(x-h)2+3,
将点B坐标代入得-(8-h)2+3=2,
解得:h=10或6,
∵h<8,
∴h=6,
∴抛物线L2的解析式为
y=-(x-6)2+3,
令y=0得,-(x-6)2+3=0,
解得:x1=6-2,x2=6+2(舍去),
∴E(6-2,0),
∴OE的长为(6-2)m.班级:     姓名:    
组合测 二
限时:40分钟
1. (1)计算:|3-|-()-12+(-2)2;
(2)解方程组:.
2. 现有如图①的小长方形纸片若干块,已知小长方形的长为a cm,宽为b cm.用3个如图②的完全相同的图形和8个如图①的小长方形,拼成如图③的大长方形.
(1)a与b的关系可表示为     ;
(2)若图③整个图形的面积为18 cm2,求图②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第2题图
3. 随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户外运动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方式.为了让学生以享受运动为前提,获取参与户外运动的知识与技能,某校开展了户外运动知识竞赛活动,满分100分,90分以上视为优秀,并随机在八、九年级各抽取了20名学生的成绩(成绩均为整数,用x表示),共分成四组:A(90<x≤100),B(80<x≤90),C(70<x≤80),D(60≤x≤70),整理数据信息如下:
八年级抽取的学生成绩在C组的数据为:80,75,75,75,80,79,73,80,75,72
八年级抽取的学生成绩分布表:
等级 D C B A
成绩 60≤x≤70 70<x≤80 80<x≤90 90<x≤100
人数 5 10 a 2
分析数据:
年级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优秀率
八年级 77.25 b 75 10%
九年级 78.45 82.5 80 25%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填空:a=    ,b=    ;
(2)小星在分析收集到的九年级20名学生数据的过程中,将一个数据“80”误写成了“85”,小星认为从中位数角度看,不会影响被调查学生户外运动知识一般水平的反映情况,请你判断小星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露营、钓鱼、骑行、爬山等户外运动项目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热门娱乐方式.小星和小红制作了印有这四种户外运动项目的卡片(除正面内容外,其余完全相同).现将这四张卡片背面朝上,洗匀放好,从中随机抽取一张(不放回),再从中随机抽取一张.请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抽取的两张卡片恰好是“骑行”和“爬山”的概率.
4. 某植物园内的两大亮点——珍稀花卉“杜鹃、茶花”正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与拍照留念.如图,四边形观赏区ABED紧邻三角形温室ABC.经测量C,B,E三点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且AD∥CE,BE长45米,DE长60米.点D在点A的正东方向,点C在点A的正北方向,点B在点A的北偏东53°方向上,点E在点D的北偏东60°方向上.
(1)求A,C两地间的距离;
(2)若游客从郁金香花坛A出发去E地观赏龙舌兰,有两条路线A→B→E和A→D→E可供选择,请计算说明该游客在相同速度情况下沿哪条路线可更快到达E地观赏龙舌兰.(参考数据:sin 53°≈0.80,cos 53°≈0.60,tan 53°≈1.33,≈1.73)
第4题图
5. 如图①为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一数学兴趣小组仿照其原理,在y轴上放置一平面镜,从点A(3,6)处向平面镜发射一束光(看成线),经反射后光沿直线l:y=kx+b(k≠0)传播,在Rt△BCD中,点C,D在x轴上(点C在点D的左侧),∠BDC=90°,CD=2,BD=3,如图②所示.
(1)若反射后光经过x轴上的点(6,0).
①求直线l的解析式;
②将△BCD沿x轴左右平移,要使反射后的光总能照射到边BC(包括端点)上,求点B横坐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若点C(10,0),要使反射后的光总能照射到边BC(包括端点)上,直接写出k的取值范围.
第5题图
参考答案
1. 解:(1)原式=3--2+4
=5-;
(2)令,
②×3,得3x+12y=-45③,
③-①,得17y=-51,
解得y=-3,
把y=-3代入②,得x=-3,
∴原方程组的解是.
2. 解:(1)a=3b;
【解法提示】由图③得,4a=3a+3b,∴a=3b.
(2)∵图③整个图形的面积为4a(a+3b)=4×3b(3b+3b)=72b2,
∴72b2=18,
∴b2=,
∴图②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b)2=(3b-b)2=4b2=1,
∴图②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 cm2.
3. 解:(1)3,75;
(2)小星的结论不正确.
理由:由表知九年级数据的中位数为82.5,将数据“80”误写成了“85”,中位数一定改变,即反映被调查学生户外运动知识一般水平的情况有变化,故小星的结论不正确;
(3)将露营、钓鱼、骑行、爬山这四种户外运动项目依次记为M1,M2,M3,M4,列表如下:
第二 张 第一张
M1 M2 M3 M4
M1 — (M2,M1) (M3,M1) (M4,M1)
M2 (M1,M2) — (M3,M2) (M4,M2)
M3 (M1,M3) (M2,M3) — (M4,M3)
M4 (M1,M4) (M2,M4) (M3,M4) —
由列表可知,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抽取的两张卡片恰好是M3和M4的结果有2种,
∴P(抽取的两张卡片恰好是“骑行”和“爬山”)==.
4. 解:(1)如解图,过点D作DF⊥CE于点F.
在Rt△DEF中,∠EDF=60°,DE=60,
∴DF=DE cos 60°=60×=30,
由题意得AC⊥CE,DF⊥CE,AC⊥AD,
∴四边形ACFD为矩形,
∴AC=DF=30米,
答:A,C两地间的距离为30米;
第4题解图
(2)在Rt△ACB中,∠CAB=53°,
∴BC=AC tan 53°=30tan 53°,AB=≈50,
∴AB+BE≈50+45=95.
∵BE=45,EF=DE sin 60°=60×=30,
∴BF=30-45,
∴AD=CF=BC-BF=30×tan 53°-(30-45)≈33,
∴AD+DE≈33+60=93.
∵93<95,且速度相同,
∴该游客沿着路线A→D→E可更快到达E地观赏龙舌兰.
5. 解:(1)①∵A(3,6),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3,6),
由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可得反射光线经过点(-3,6),
把(-3,6),(6,0)代入y=kx+b(k≠0),
得,解得,
∴直线l的解析式为y=-x+4;
②当直线l经过点B时,
∵BD=3,
∴在直线l:y=-x+4中,令y=3,得-x+4=3,
解得x=,
∴点B的横坐标为;
当直线l经过点C时,由题干可得当y=0时,x=6,
∵CD=2,
∴点B的横坐标为8,
∴点B横坐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8-=;
(2)-≤k≤-;
【解法提示】∵点C(10,0),CD=2,BD=3,∴点B(12,3),当直线l经过点C(10,0),(-3,6)时,将其代入y=kx+b(k≠0)中,得,解得k=-,当直线l经过点B(12,3),(-3,6)时,将其代入y=kx+b(k≠0)中,得,解得k=-,∴-≤k≤-.班级:     姓名:    
组合测 七
限时:40分钟
1. (1)因式分解:(m2+1)2-4m2;
(2)解分式方程:-=.
2. 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代数式A:2x+2,B:x2-1,请同学们利用两个代数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嘉嘉:求A+B的最小值;
(2)琪琪:若的值为正整数,求整数x的值.
3. 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放有6个涂有红、黑、白三种颜色的小球(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其中红球比黑球多2个,从口袋中随机取出一个球是白球的概率为.
(1)求红球的个数;
(2)如下表,给不同颜色小球分别标上数字“1”“2”“3”,求6个球上所标数字的众数;取走一个红球后,求剩下小球上所标数字的中位数;
球种类 红球 黑球 白球
标注数字 1 2 3
(3)从口袋中随机取出一个小球不放回,之后又随机取出一个小球,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两次都取出红球的概率.
4. 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l:y=-x+2的图象分别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
(1)求A,B两点的坐标;
(2)已知直线l1与直线l关于x轴对称,且经过点(a,-3),求a的值;
(3)直线x=m与l1和l所围成的三角形的边上,恰好有4个整点(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直接写出m的值.
第4题图
5. 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C是半圆上一点,连接BC.将半圆沿着BC对折,交直线AB于点D,再将沿着AB向上对折,交BC于点E.
(1)求证:==;
(2)若E是的中点,AB=8,求∠ABC的度数,并求阴影部分图形的面积;
(3)若E是BC的中点,求cos∠ABC 的值.
第5题图
参考答案
1. 解:(1)原式=(m2+1)2-(2m)2
=(m2+1+2m)(m2+1-2m)
=(m+1)2(m-1)2;
(2)去分母,得2x-1-6=1,
移项,得2x=1+1+6,
合并同类项,得2x=8,
系数化为1,得x=4,
检验:把x=4代入3(2x-1),得3×(2×4-1)≠0,
∴原分式方程的解为x=4.
2. 解:(1)A+B=2x+2+x2-1=x2+2x+1=(x+1)2,
∵(x+1)2≥0,
∴A+B的最小值为0;
(2) = = = ,
∵为正整数,
∴x-1=1或x-1=2,
解得x=2或x=3.
3. 解:(1)设黑球为x个,则红球为(x+2)个,白球个数为6-(x+x+2)=(4-2x)个,
由题意得:=,
解得x=1,
则x+2=3,4-2x=2,
即红球的个数为3个;
(2)∵不同颜色小球分别标上数字“1”、“2”、“3”,红球的个数最多有3个,
则6个球上所标数字的众数是1;
取走一个红球后,剩下小球上所标数字的中位数是2;
(3)画树状图如解图:
第3题解图
由树状图可知,共有30种等可能的结果,两次都取出红球的结果有6种,
∴P(两次都取出红球)==.
4. 解:(1)当y=0时,0=-x+2,解得x=4,
∴点A(4,0),
当x=0时,y=2,
∴点B(0,2);
(2)设直线l1的解析式为y=kx+b(k≠0),
由(1)知点B(0,2),
∴点B关于x轴对称的点为(0,-2),
∵直线l1与直线l关于x轴对称,
∴直线l1过点A(4,0),点(0,-2),
代入得,解得,
∴直线l1的解析式为y=x-2,
将(a,-3)代入y=x-2中,得-3=a-2,解得a=-2;
(3)m的值为2或6. 【解法提示】当m=2时,直线x=2与l1和l所围成的三角形的边上,整点分别是(4,0),(2,0),(2,-1),(2,1);当m=6时,直线x=6与l1和l所围成的三角形的边上,整点分别是(4,0),(6,0),(6,1),(6,-1).
5. (1)证明:由折叠性质可得,所在圆与半圆O所在圆为等圆,
∵∠ABC=∠CBD=∠DBE,
∴==;
(2)解:如解图①,连接AC,CD,DE,OC,过点C作CN⊥AB于点N,
∵E是的中点,
∴=,
∴BE=DE,
∴∠ABC=∠BDE,
∴∠CED=2∠ABC,
∵==,
∴AC=CD=DE,
∴∠DCE=∠CED=2∠ABC,S弓形CD=S弓形DE,
∴∠ADC=∠ABC+∠DCE=3∠ABC,S阴影=S△CDE,
∵AC=CD,
∴∠CAD=∠ADC=3∠ABC,
∵AB是直径,
∴∠ACB=90°,
∴∠CAD+∠ABC=4∠ABC=90°,
∴∠ABC=22.5°,
∴∠DCE=∠CED=45°,
∴△C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N⊥AB,∠AOC=45°,
∴∠CNO=90°,
∴△CNO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8,∴OC=4,
∴CN=ON=2,
∴AN=OA-ON=4-2,
在Rt△ACN中,AC2=AN2+CN2=32-16,
∴S阴影=S△CDE=CD2=AC2=16-8;
第5题解图①
(3)解:如解图②,连接AC,DE,OE,CD,过点D作DP⊥BC于点P,
设BC=x,AB=y,
∵CD=DE,
∴P是CE的中点,
∵E是BC的中点,
∴PE=,=,
∵AB是直径,∴∠ACB=90°,
在Rt△ABC中,AC==,
∴DE=AC=,
在Rt△PDE中,DP==,
∵∠DPB=∠ACB=90°,∠DBP=∠ABC,
∴△DBP∽△ABC,
∴==,
∴DP= ,
∴= ,化简得=(负值已舍去),
∴在Rt△ABC中,cos ∠ABC==.
第5题解图②班级:     姓名:    
组合测 六
限时:40分钟
1. 已知不等式组.
(1)解不等式①,得    ;
(2)解不等式②,得    ;
(3)把不等式①和②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直接写出原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1题图
2. 小红准备完成题目:计算(x2+■x+2)(x-1),她发现第一个因式的一次项系数被墨水遮挡住了.
(1)她把被遮挡住的一次项系数猜成3,请你完成计算:(x2+3x+2)(x-1);
(2)老师说:“你猜错了,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是不含一次项的,”请通过计算说明原题中被遮住的一次项系数是多少?
3. 如图,在△ABC中,∠ACB=90°,分别以AC,AB为边在右侧作等边△ACE和等边△ABF,连接FE并延长交BC于点D.
(1)求∠AEF的度数;
(2)求证:DC=DE.
第3题图
4. 骑电瓶车戴头盔可以有效地保护人身安全,为此交警部门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安全专项宣传活动,并在同一路口连续6天统计相同数量下骑车戴头盔的人数,并根据前5天的数据绘制出如图①和图②不完整的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第4题图
(1)在扇形统计图中,m=    ;
(2)当调查戴头盔人数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均低于60时,需要继续进行安全专项宣传活动,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并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进行安全专项宣传活动;
(3)若将第6天戴头盔人数的数据n与前面数据合在一起,发现中位数变为58.5,求n的最小值.
5. 如图,直线AB经过⊙O上的点E,直线AO交⊙O于点D,OB交⊙O于点G,连接DE交OB于点F,连接EG,若点G是的中点,EG平分∠BED.
(1)求证:AB是⊙O的切线;
(2)BE=6,EG=GB,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
第5题图
参考答案
1. 解:(1)x≥-2;
(2)x<1;
(3)把不等式①和②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解图;
第1题解图
(4)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x<1.
2. 解:(1)(x2+3x+2)(x-1)
=x3+3x2+2x-x2-3x-2
=x3+2x2-x-2;
(2)设第一个因式的一次项系数为a,
则原题目为(x2+ax+2)(x-1),
(x2+ax+2)(x-1)
=x3+ax2+2x-x2-ax-2
=x3+(a-1)x2+(2-a)x-2,
∵(x2+ax+2)(x-1)的计算结果不含一次项,
∴2-a=0,
∴a=2,
∴被遮住的一次项系数是2.
3. (1)解:∵△ACE和△ABF是等边三角形,
∴AC=AE,AB=AF,∠CAE=∠BAF=60°,
∴∠CAB=∠EAF,
在△ACB和△AEF中,

∴△ACB≌△AEF(SAS),
∴∠AEF=∠ACB=90°;
(2)证明:∵∠ACB=∠AEF=90°,∠AEC=∠ACE=60°,
∴∠DCE=∠ACB-∠ACE=90°-60°=30°,
∠CED=180°-∠AEF-∠AEC=30°,
∴∠DCE=∠CED,
∴DC=DE.
4. 解:(1)20;
【解法提示】∵m%=100%-25%-10%-10%-35%=20%,∴m=20.
(2)统计的前5天骑电瓶车戴头盔的总人数为52÷20%=260;
第四天骑电瓶车戴头盔的人数为260×10%=26;
第五天骑电瓶车戴头盔的人数为260×35%=91;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260÷5=52,
将数据按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6,26,52,65,91,
∴中位数为52,
∵52<60,
∴需要继续进行安全专项宣传活动;
(3)∵由(2)得前5天的数据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为26,26,52,65,91,
∵52<58.5
∴n>52,
∵=58.5,
∴n的最小值为65.
5. (1)证明:∵点G是的中点,
∴=,
∴OG⊥DE,
∴∠OFD=90°,
∴∠ODF+∠DOF=90°,
∵EG平分∠BED,
∴∠DEB=2∠DEG=2∠BEG,
∵∠DOG=2∠DEG,
∴∠DOG=∠DEB,
连接OE,如解图.
∵OD=OE,
∴∠ODE=∠OED,
∴∠OED+∠DEB=90°,
∴∠OEB=90°,
∵OE是⊙O的半径,
∴AB是⊙O的切线;
第5题解图
(2)解:∵∠EFB=90°,
∴∠DEB+∠B=90°,
∵EG=GB,
∴∠BEG=∠B,
∵∠DEG=∠BEG,
∴∠DEG=∠BEG=∠B=30°,
在Rt△EFB中,BE=6,
∴EF=BE=3,
∵OG⊥DE,
∴EF=DF=3,
在Rt△OFD中,∠DOB=2∠DEG=60°,
∴OF===,OD=2OF=2,
∴S阴影部分=S扇形ODG-S△DOF=-××3=2π-,
∴阴影部分面积为2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