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教学目标 四翼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语言建构与运用
1.提炼苏轼与亡妻之间的层层阻隔。
2. 领悟词作中蕴含的刻入骨髓的深情、知音难觅的孤苦、仕途艰难的酸楚。
思维发展与提升
1.了解文学作品中“反常合道”的文学现象,并能结合所学迁移运用举例说明。
2. 创作新版《漠河舞厅》,提高写作与表达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苏轼对妻子诚笃的感情和身世沧桑之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
活动一,寻阻隔
请你从词中,找出体现苏轼和妻子之间“阻隔”的句子。找到后,想一想,这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隔”?
体现阻隔的句子 概括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生死之隔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空间之隔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岁月之隔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情感之隔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苏轼生。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王弗去世。葬在苏轼父母旁边。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活动二,探反常
有人在读《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记梦》时,认为该首词有写矛盾反常之处,对此你怎么理解?结合背景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①为什么不思量亡妻却对亡妻难忘呢?
②苏轼有很多朋友,为什么还要感慨无处话凄凉
③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不过40岁,正值壮年,为什么要说自己“鬓如霜”?
④好不容易与亡妻相逢,为什么会无言?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温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1075年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①为什么不思量亡妻却对亡妻难忘呢?
②苏轼有很多朋友,为什么还要感慨无处话凄凉?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不敢思量。
“不思量”而“自难忘”,说明不用有意识的去思念,就已经时常出现在脑海中,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直抒胸臆,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与哀悼,为全文奠定悲痛的感情基调。
王弗的坟墓在故乡四川眉山,而苏轼当时在山东密州,相隔“千里”。在古代,这是一个无法轻易跨越的遥远距离。他无法走到坟前,所以“无处话”。
“话”需要一个倾听的对象。而王弗已逝,阴阳两隔。他不知向谁诉说。
③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不过40岁,正值壮年,为什么要说自己“鬓如霜”?
④好不容易与亡妻相逢,为什么会无言?
写这首词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从京城到了遥远的、纷扰的密州。“尘满面,鬓如霜”仅仅是外貌吗?(更是他十年来的疲惫、坎坷和风霜)。所以,他是怕以自己这般落魄沧桑的模样,风华正茂的爱人或许不认识他了。这个“反常”的背后,浸透了他十年来仕途艰难的酸楚。
苏轼梦中与亡妻重逢,千言万语堵在胸口。十年的宦海浮沉、世路艰辛,将他从一个风华青年折磨成尘满面,鬓如霜的人。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情话太多太沉,不知从何说起。不是感情淡了,而是情感太浓太烈,言语已无法承载无言的背后,是极其复杂和深沉的情感。
①深入骨髓的深情
②知音难觅的孤苦
③仕途多艰的酸楚
④情感太多太沉,无从说起
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所谓“反常”就是在内容上违反习以为常的常情、常理、常事;所谓“合道”合乎情感逻辑。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你,我希望有来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他犹如行尸走肉般踉跄下山,一日一夜不饮不食,但觉唇燥舌焦,于是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饮,一低头,猛见水中倒影,两鬓竟然白了一片。 他此时三十六岁,年方壮盛,不该头发便白”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他犹如行尸走肉般踉跄下山,一日一夜不饮不食,但觉唇燥舌焦,于是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饮,一低头,猛见水中倒影,两鬓竟然白了一片。 他此时三十六岁,年方壮盛,不该头发便白”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你,我希望有来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他犹如行尸走肉般踉跄下山,一日一夜不饮不食,但觉唇燥舌焦,于是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饮,一低头,猛见水中倒影,两鬓竟然白了一片。 他此时三十六岁,年方壮盛,不该头发便白”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你,我希望有来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所有的“反常”,在至深的情感面前,都成了最深刻的“正常”。文学作品中的这些矛盾笔法,是将人类深刻的情感,真挚地、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活动三,识王弗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王弗是一位贤良、聪明、有智慧的女性。她聪明沉静,是苏轼的读书伴侣;她有见地,能给苏轼交友给予适时提醒引导。
所以,王弗之于苏轼,是生活伴侣,是精神知音,更是事业上的贤内助。她的早逝,苏轼失去的是一份完整的、融入了生命的爱。了解了王弗,我们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此情绵绵。
如果有时间
你会来看一看我吧
看大雪如何衰老的
我的眼睛如何融化
如果你看见我的话
请转过身去再惊讶
尘封入海吧
我从没有见过极光出现的村落
也没有见过有人 在深夜放烟火
晚星就像你的眼睛杀人又放火
你什么都没有说 野风惊扰我
三千里 偶然见过你
花园里 有裙翩舞起
灯光底 抖落了晨曦
在1980的漠河舞厅
如果有时间
你会来看一看我吧
看 【 】
我的【 】
如果你看见我的话
请【 】
【 】
我从没有见过【 】
也没有见过 【 】
晚星就像你【 】
你什么都没有说 【 】
【 】里 偶然见过你
【 】 有裙翩舞起
【 】 抖落了晨曦
在【 】
课堂总结
本节课以“生死深情”为核心线索,通过“寻阻隔—探反常—识王弗—创词作”四大活动,层层深入解读苏轼对亡妻的刻骨思念。
整首词虽仅七十余字,却跨越千年仍能触动人心,既因苏轼情感的真挚,也因“反常合道”等艺术手法的精妙。希望大家课后能带着对“深情”与“艺术”的思考,继续品味古典诗词的魅力。
课后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用200字左右的文字,分析“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句中“岁月之隔”的具体内涵,既要体现苏轼的外貌变化,也要关联其仕途境遇与内心愁苦。
2.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反常合道”的文学现象,请从你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1-2个运用“反常合道”手法的诗句,仿照课堂案例,撰写300字左右的分析文,说明诗句中的“反常”之处与“合道”之理。
谢谢大家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