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年轻的朋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艺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年轻的朋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湘艺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学习设计
课题 《年轻的朋友》 单元课时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一、学习内容分析《年轻的朋友》是湘艺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核心藏族民歌,其旋律欢快活泼、节奏明快,充满高原民族的热情与活力。歌曲最显著的音乐特征是大量倚音的运用 —— 在句首、句中及句尾的倚音,如同藏族舞蹈中灵动的转身与摆袖,既丰富了旋律的层次感,又凸显了藏族民歌 “高亢嘹亮、婉转悠扬” 的风格特质。从文化维度看,歌曲以 “年轻朋友欢聚” 为主题,歌词中 “雪山”“草原”“雄鹰” 等意象,展现了藏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传递藏族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优质载体。在教学中,通过对倚音的细致处理,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更能让学生深入体会藏族音乐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系,实现 “技” 与 “情”“文” 的融合教学。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能独立演唱中等难度的歌曲,对常见音乐记号(如连音线、休止符)有基本认知,但对 “倚音” 这类装饰音的处理经验较少,容易出现 “忽略倚音” 或 “过度强调倚音导致旋律脱节” 的问题。从认知特点来看,学生处于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对 “音乐要素如何影响风格” 的探究有一定兴趣,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此外,学生在演唱中常存在 “气息支撑不足”“情感表达单薄” 的问题,需要通过针对性练习与文化引导,将技巧训练与情感表达、文化理解相结合,提升综合音乐素养。
三、学习目标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分析《年轻的朋友》,感受藏族民歌欢快热烈的风格,理解倚音对旋律流畅性与民族韵味的塑造作用,提升对民族音乐装饰音的审美敏感度。艺术表现:能够准确演唱《年轻的朋友》,熟练处理歌曲中的倚音(做到 “轻、快、贴”),把握欢快的节奏与饱满的情感,展现藏族民歌的活力与韵味。创意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为歌曲加入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如踢踏步、摆肩),或用打击乐器(如手鼓、铃鼓)设计节奏伴奏,深化对歌曲风格的理解与创新表达。文化理解:了解藏族民歌的常见特征(如倚音运用、高亢音色)与藏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如草原欢聚、节日歌舞),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民族热情与友谊主题,增强对藏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学唱《年轻的朋友》,掌握倚音 “轻、快、贴” 的处理技巧,准确表现歌曲欢快的风格。难点:理解倚音对藏族民歌风格的影响,将倚音技巧与情感表达结合,避免 “为技巧而技巧” 的生硬演唱。
五、学习活动设计任务(一):情境导入:走进藏族草原教师(播放藏族草原风光视频,搭配轻快的藏族背景音乐):“同学们,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辽阔的青藏高原 —— 蓝天、雪山、草原,还有载歌载舞的藏族同胞。你们听,这里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学生 1:“感觉很欢快,声音很高亢!”学生 2:“好像有一些‘小拐弯’的旋律,很特别。”教师(出示藏帽教具):“大家观察得很细致!这种‘小拐弯’的旋律,往往和藏族民歌的装饰音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充满藏族活力的歌曲 ——《年轻的朋友》,一起感受藏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听觉结合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藏族文化的兴趣,为学唱歌曲铺垫文化氛围。任务(二):歌曲初赏:捕捉倚音痕迹首次聆听:播放《年轻的朋友》原版音频,引导学生关注 “旋律中的小变化”。师生对话:教师:“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找一找旋律中像‘小尾巴’一样的音符,它们让歌曲听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学生 3:“有一些很快的小音符,让旋律更灵活了,像在跳舞。”教师:“这些‘小尾巴’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学习的 —— 倚音(出示倚音符号卡片),它就像藏族舞蹈中的小动作,让音乐更有民族味儿。”对比聆听:播放 “去倚音改编版”《年轻的朋友》,让学生对比差异。师生对话:教师:“现在听的版本,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学生 4:“感觉旋律变‘直’了,没有之前那么有藏族的味道了。”教师:“没错!倚音就像给旋律‘画了淡妆’,让藏族民歌的婉转与活力更突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揭开倚音的‘秘密’。”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聆听,让学生直观感受倚音对歌曲风格的影响,建立 “倚音与藏族韵味” 的关联认知。任务(三):技巧学习:攻克倚音难关倚音讲解与示范: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带倚音与不带倚音的乐句对比,如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倚音的演唱要记住三个关键字 ——‘轻’(音量比主音弱)、‘快’(时值短,一带而过)、‘贴’(紧紧贴住主音,不脱节)。大家看老师的手型(模仿快速按琴键),就像轻轻碰一下主音的‘邻居’。”分解练习:(1)针对歌曲中典型倚音乐句(如 “哎~年轻的朋友”“雪山下哟来相会”),教师逐句范唱,学生跟唱,重点纠正 “倚音过重”“倚音拖沓” 的问题。师生对话:教师(唱 “哎~年轻的朋友”,故意把倚音唱得过重):“大家听,这样的倚音好听吗?问题出在哪?”学生 5:“不好听,感觉卡住了,不流畅。”教师:“对!倚音要‘轻’,就像风吹过草原一样轻柔。我们再来试一次,注意气息连贯。”(2)用 “手拍节奏 + 口唱旋律” 的方式,结合倚音的快慢,强化 “快唱倚音、稳唱主音” 的节奏意识。完整跟唱:播放钢琴伴奏,学生完整跟唱,教师用手势提示倚音的处理(轻抬手表示 “轻唱”,快挥手表示 “快唱”)。设计意图:通过示范、分解练习,让学生掌握倚音 “轻、快、贴” 的处理技巧,为完整演唱奠定基础。任务(四):文化渗透:读懂藏族韵味教师(播放藏族人民在草原欢聚的视频,视频中穿插歌曲片段):“同学们,藏族人民喜欢在草原上唱歌跳舞,他们的歌声要像雄鹰飞过雪山一样高亢,像泉水流过草地一样婉转。倚音的作用,就像他们跳舞时灵活的脚步 —— 你们看,视频里的踢踏步,是不是和倚音一样‘轻快又有弹性’?”学生 6:“好像是!倚音让歌声更有‘跳跃感’,和他们的舞蹈很配。”教师:“没错!倚音不仅是技巧,更是藏族人民生活情感的体现 —— 热情、活泼、自由。接下来,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唱一遍歌曲,让歌声里充满草原的活力。”(学生带着情感完整演唱,教师用钢琴伴奏,强调情感的饱满度)设计意图:将音乐技巧与文化背景结合,让学生理解 “倚音为何存在”,而非单纯机械练习。任务(五):创意实践:玩转民族元素分组任务:将学生分为 3 组,每组选择一项任务: 舞蹈组:为歌曲设计简单藏族舞蹈动作(参考踢踏步、摆肩、甩袖); 伴奏组:用手鼓、铃鼓设计节奏伴奏(强调欢快的 2/4 拍,如 “咚 哒 | 咚 哒 |”); 演唱组:优化歌曲演唱,尝试加入藏族民歌的 “衬词”(如 “哟”“哎”)。小组排练:教师巡回指导,如提醒舞蹈组 “动作要和歌词呼应(如‘雪山下’对应抬手模仿雪山)”,指导伴奏组 “节奏要贴合演唱速度,不抢拍”。 师生对话: 教师(走到伴奏组):“你们设计的节奏很好,但要注意,手鼓的‘咚’要轻一点,突出铃鼓的‘哒’,这样更有草原的轻盈感。” 学生 7:“好的老师,我们调整一下力度。” 综合展示:三组合作表演,演唱组主唱,舞蹈组伴舞,伴奏组伴奏,其他学生鼓掌打节奏。展示后,师生共同评价(如 “舞蹈动作和旋律很配”“伴奏让歌曲更热闹”)。设计意图:通过 “唱 + 舞 + 奏” 的综合实践,让学生主动探索藏族音乐风格,培养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任务(六):课堂小结:留住民族热情教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唱《年轻的朋友》,更读懂了藏族民歌中倚音的‘秘密’—— 它让旋律更婉转,让风格更鲜明,更传递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大家觉得,除了藏族,其他民族的歌曲会不会也有特别的装饰音?”学生 8:“我听过蒙古族的歌,好像也有类似‘拐弯’的音符!”教师:“没错!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的‘密码’。希望大家课后多聆听民族音乐,寻找更多‘音乐密码’,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彩。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学生:“老师再见!”设计意图:总结本课重点,强化 “技巧 - 风格 - 文化” 的关联,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持续兴趣。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年轻的朋友》音频(原版、去倚音改编版)、藏族草原风光视频、藏族舞蹈片段、倚音标注乐谱。乐器:钢琴、手鼓、铃鼓。教具:倚音符号卡片、藏族服饰(如藏帽、藏袍挂件)。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