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百合花 》课件(共5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百合花 》课件(共5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知道这种花的花语是什么吗?
茹志鹃
走进作者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反映时代本质。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不少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今天我们学习的《百合花》是她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往事的产物。
《百合花》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读准字音
间歇 撂下 包扎 着恼 讷讷 忸怩 憨憨
执拗 挽髻 尴尬 讪讪 瞅 挟 嬷嬷
虔诚 瞟了一眼 磕磕绊绊
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1.正面描写:
①外貌(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②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要体现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
作用: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促进情节的发展、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作用:使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举手投足中窥见人物的心态、心境、性格等。
④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
作用: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2.侧面描写:
不把笔墨用在要描写的对象上,而是通过对环境或其他人物的言行进行描写,从而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特征。这种描写方法不仅是对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还是塑造人物形象、增强其立体感的重要手段。
侧面描写:环境烘托、人物衬托、人物对照等。
作用:往往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1、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2、借被子
3、通讯员救人牺牲 4、新媳妇献被子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讲述故事情节的?
线索: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问题:根据小说情节的阶段性,找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用2到5个字概括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开端) 带路 (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
第二部分(发展) 借被 (从“我们到包扎所”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第三部分(高潮) 牺牲/献被(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两个干硬的馒头”)
第四部分(结局) 盖被 (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到结尾)
探究人物形象(一)
这是一个 的通讯员,如
这是一个 的新媳妇,如
快速阅读“带路”“借被”“牺牲”部分,归纳出小通讯、新媳妇各是怎样的人?并用下面的形式回答。
人物形象探究
小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的?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故意停下来等我
动作描写
善解人意
“高高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的肩膀,穿一身洗淡的黄军装”
肖像描写
质朴
见我挨他坐下,局促不安,问他话时脸涨得通红“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腼腆、害羞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为救战友而牺牲
语言描写
勇敢无畏
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
细节描写
热爱生活;体贴
动作、神态描写
人物形象探究
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的,作者在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中是如何塑造新媳妇的形象的,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形象特征?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肖像描写
漂亮、质朴
细节描写
娴静、羞涩、
淳朴
善良、善解人意
尊敬军人、
品质高洁
动作、心理描写
神态、动作描写
“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30)
“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低头咬着嘴唇”(30)
“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30)
“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58)
拓展思考:
文中除了小通讯员、新媳妇,以及其他民众之外,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我”,“我”是主要人物吗?“我”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高考链接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
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者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讨论“我”在文中的作用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
作品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致观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和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情节
主要人物
主题
第一人称
找出小说中出现的景物描写,并试着分析其作用。
示例:
①“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
这一景物描写展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残酷的战斗之前,“我”看到如此景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作为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第45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满月、野火、照明灯,展现了战场的氛围,烘托了“我”对敌人和战争的憎恶之情;②环境描写突出“白夜”,彰显攻击战难打,为通讯员牺牲作伏笔。
请大家试着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并鉴赏其作用。
树枝
馒头
破洞
百合
细节一

树枝
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
“我”看见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是装饰点缀。”
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了
“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细节一

树枝
作用:表现出小通讯员纯朴、自然的情趣。
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在紧张的战斗间歇,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将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表现了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实际上正体现出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
细节二

馒头
第一次
在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二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对我说:‘给你开饭啦。’”
细节二

馒头
有何作用
这个小通讯员,虽然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革命队伍的熏陶,培养了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
激起了读者对这个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
细节二

馒头
第二次
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还一针一线的为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我”实在忍受不了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
细节二

馒头
有何作用
睹物思人,“我”看到馒头想起他的羞涩、憨厚、天真、活泼、善良、体贴。
通过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两个馒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内心悲痛之情,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细节三

破洞
第一次:“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
通讯员“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在门钩上,在肩膀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
有何作用
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也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
在情节上为第二次破洞的出现作铺垫。
细节三

破洞
细节三

破洞
第二次:当通讯员回部队时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的”。“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
有何作用
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加上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
细节三

破洞
第三次:通讯员临牺牲前
他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有何作用
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也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细节三

破洞
第四次:通讯员牺牲后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有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破洞。”
有何作用
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她想将这份情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新媳妇的感情得以再次升华。
细节描写的作用。
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等。总之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这是文中结尾部分的情节。最后四个自然段,写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为他缝衣服。我们来品读这些段落,对新媳妇缝衣服的描写很细致,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语句: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服上那个破洞。”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她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学以致用:
师:这个“缝”就像特写镜头,深深定格在我们脑海中。让我们想到了《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慈母为游子缝衣服。文中的两个人物不是亲人,他们只见过两次面。但是我们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感情胜似亲情。新媳妇低头缝衣,没有说话,但我们感受到她的内心很不平静,有万千波澜,有千言万语,请同学们用心揣摩这两段,并联系前后文,设想一下新媳妇此时的心理活动,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活动设计 : 拟写心理
“小同志,你还这么年轻,刚刚十九岁,就这么走了,再也不能回到家乡,再也不能见到父母姐妹,他们该多么伤心。你为了挽救别人,而牺牲了自己。而我那么小气,起初不肯借给你被子,真是羞愧。看到你衣服上的破洞,你就这样露着肩膀牺牲在前线,真是心疼啊,我不能让你就这样走向那冰冷的世界。我要为你缝好衣服,缝结实。还要把百合花被子献给你。”
细节四

百合
第一次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第二次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第三次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何作用
这一细节描写,不仅起到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明了小说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细节四

百合
《百合花》这个标题有怎样的含义?
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
1
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心灵。
2
表现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
3
歌颂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
4
对接高考,考点讲解
考点一:小说标题含义类
表层含义:解释标题的字面意思。

深层含义:标题的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特指义,它常常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审清题型
理解标题含义(意蕴)
分析标题作用(妙处)
高考链接: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①表层义(字面义、最浅层的含义)
②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①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暗示人物命运。
②情节:a.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b.贯串始终的线索;c.推动(暗示)情节发展。
③环境: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④主题:运用双关、比喻、象征、反语等手法。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画龙点睛。
⑤读者: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016·新课标I卷】李锐《锄》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①锄是六安爷手中的劳动工具;(表层义)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引申义)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比喻义)
②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象征义)
③锄表达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农耕文明渐失的社会现状。(主旨义)
军:



民 :



腼腆
质朴
英勇
善良
纯朴
圣洁
“我”(线索)百合花被
军民鱼水情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主题
同学们,每年的国庆节大家关注到没有,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了鲜花,以此来缅怀那些为新中国的成立而英勇捐躯的烈士们。
是啊,我们现在生活的和平年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更不应该忘记他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