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课前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的故国之月。
李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故乡之月。
杜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哲思之月。
苏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寂寞之月。
柳永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诵读背诵诗歌。
2.学习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
诗人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yǎn)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作品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诗歌体裁
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千多年来为世人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也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虽已无具体文字资料可考,但根据诗歌内容可作如下推测:作者创作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他仰望挂在天边的一轮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不禁在景色中沉醉,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
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解题
诗歌标题包含几个意象?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悬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落
明月初升
月上中天
月渐西落
月沉江海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月斜
反复诵读
感受意境
活动一
读准字音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yàn
diàn
xiàn
tīng
xiān

piān
zhēn
xiá
jié
shēnɡ
pái huái
活动一
示范朗读
本诗围绕诗眼,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
月下之景(1-8句)
景物美
月下之思(9-16句)
哲理美
月下之情(17-36句)
情感美
分层品读
品味诗情
活动二
景物美:
赏月下之景
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茂盛的原野流淌。月光洒在开满鲜花的树林上,整片花林看起来就好像披上了一层洁白晶莹的小冰珠。
月光像霜一样从空中流泻下来,却感觉不到它在飘飞。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下之景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情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情感?
意象
意境
情感
江潮连海
月共潮生
滟滟千里
水绕芳甸
月照花林
流霜白沙
恢宏阔大
清幽静谧
朦胧恬静
空灵梦幻
作者陶醉于这美景,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
本段文字是如何描写月下之景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比喻
拟人
反衬
动静结合
夸张
哲理美:
悟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画面想象: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月下之思
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向思考人生。
1.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月下之思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人生短暂,自然永恒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
月下之思
对比,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宇宙无穷,人类生生不息。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月下之思
“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诗人由仰望明月,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是过渡句。
赏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情感美:
析月下之情
良辰美景,望月抒怀,诗人接着又描写了哪几幅画面呢?请你找出对应的句子并简要概括。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游子思妇别离图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画面想象: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禁忧愁。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游子思妇别离图
游子思妇别离图
①“白云”: 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是游子离别的象征。
②“青枫浦”: 为地名,“枫”“浦”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泛指送别之地,类似“长亭”“南浦”。
③“扁舟子”:指飘荡江湖的游子。
④“明月楼”:泛指相思之所。以物代人(游子之妻),以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你从诗中哪些意象感受到了情思?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画面想象: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月光洒在玉门帘上,想用帘子卷起来月光,却卷不去;捣衣砧上拂去了月光但它还会回来。这时游子与思妇共同凝望着月亮,却无法传递音信,我希望追随月光照耀着你。送信的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也无法飞渡月光到达你的身边,送信的鱼儿游得很远但也无法游到你的身边而只能在水面上卷起阵阵波纹。
思妇怀远图
思妇怀远图
(1)“裴回”: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2)“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表明思妇的思念之苦,她想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忘却做不到。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
意象积累
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如“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不仅使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
思妇怀远图
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鱼龙”“鸿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画面想象: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隐没在海上升起的深浓迷雾重,碣石与潇湘的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江边的树林。
游子思归图
这八句是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
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想要归家的心情。
夸张: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全诗小结
月下之景
月下之理
月下之情
月光清凉
月色朦胧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画意
春江花月图
哲理
月下沉思图
诗情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审美鉴赏与创造: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营造朦胧、迷幻、神奇、幽深、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意境。构成了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和游子思妇别离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五幅图画,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课堂总结
理解性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两句诗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
(4)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面对着空中的那轮明月,不由生出了“ ? ”的遐思。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理解性默写
(5)《春江花月夜》中写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树林的句子是“ , ”。
(6)《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两句诗是“ , ”。
(7)《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诗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的极度痛苦。
(8)《春江花月夜》中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漂泊在外的丈夫传递信息也不能实现的两句诗“ , ”。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理解性默写
(9)《春江花月夜》中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10)《春江花月夜》中分别从游子思妇不止一家、一处的角度来写相思之情的两个句子是 “ ? ?”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