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5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5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鲁迅
为了忘却的记念
导入新课
导入
我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 “横眉冷对千夫指”,目光凌厉,高冷逼人;其实鲁迅先生是 “俯首甘为孺子牛”,和蔼温暖,心有阳光。我们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文字像一把匕首毫不留情地插入敌人的心脏,其实鲁迅先生的文字像阳光如雨露似春风鼓舞了每一位向上向善的中国人。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真挚的情怀。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
1931年1月11日,白莽、柔石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
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鲁迅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7—8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此文。
记念谁?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
为何记念?
左联: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知识链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
关于“左联”
白莽(1909年6月11日—1931年2月7日),原名徐祖华,笔名有白莽、殷夫等,浙江象山人,中共党员,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左联发起人之一。他是革命诗派的代表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贡献很大。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的时任国民党航空署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代表作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
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
柔石(1902年9月28日—1931年2月7日),本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民国时期著名作家、翻译家、革命家,与冯铿并称“红色恋人”。柔石先生一生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忧国忧民的革命意识,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杂志。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捕。
人物介绍
冯铿(1907年10月10日-1931年2月7日),原籍浙江杭州,生于广东潮州,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家庭,是民国时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代表作有诗歌《深意》、短篇小说《月下》《一个可怜的女子》、散文《开学日》《夏夜的玫瑰》等。
人物介绍
李伟森(1903年一1931年2月7日),湖北武昌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长、团中央南方局书记、中央宣传部秘书等职,还曾任《日日新闻》总编辑、《上海报》主编、《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春“左联”在上海成立时就参加它的领导工作。
人物介绍
胡也频(1903年5月4日-1931年2月7日),别名胡崇轩。中共党员,祖籍江西新建,生于福建福州,出身于戏剧世家,1925年与丁玲结婚。少年时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过书,曾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与丁玲、沈从文从事《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担任过“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牺牲》《到莫斯科去》等。
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杂文,散文的一种。它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一种文艺性论文。“杂而有文”,以短小、活泼、锋利为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杂文”这个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文体的人,是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题名“杂文”的一章,总结前人的杂文创作情况,并总括其名为“杂文”。
读一读:读准字音
竦身 罗曼谛克 拓荒 尽量
偈子 涅槃 解往 提纲挈领
大王 刊载 惴惴 什物
着落 吮吸 信札 赎罪
sǒng

tuò
jǐnliàng, jìnliàng。

niè pán
jiè
qiè
dài
zǎi
zhuì
shí
zhuó
shǔn
zhá
shú
读一读:理解词义
缘木求鱼:指用错误的办法来追求目的,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耸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夸大或捏造事实。
长歌当哭:指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不能用于形容唱歌。)
不刊之论: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
不忍卒读:指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能理解为“文章写得不好,读不下去” )
解甲归田: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隐约其辞: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殚精竭虑”是褒义词“
惠存是敬辞,表示请对方保存。斧正是敬辞,请别人修改文章。
钧鉴是书信中敬请收信人阅知的敬辞。
整体感知
题目解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忘却”,将悲哀摆脱、搁置
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
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奋然前行。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文本解读
1.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四字)。
2.作者写到五个人的哪些事迹?
圈划出表示事件发展与表示作者强烈情感的关键语句,共分几个部分?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20字以内)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拟定一个小标题。
文章结构
①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②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③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④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⑤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回忆白莽
追忆柔石
白柔被捕
烈士遇害
抒发悲愤
五个部分
说明写作目的———————揭示文章主旨
1.和白莽会见
2.与柔石相处
3.合写柔石、白莽
(过渡)
4.五作家遇害经过,
作者处境和心情
5.对烈士的怀念与敬意,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控诉,
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精读课文
文本解读
作者写到五个人的哪些事迹?
白莽
柔石
第一次见面: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
第二次见面: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他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
有学识、热心肠
极有主见
率直坦诚
第一部分
白莽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我想,这大约就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积极乐观,真诚
执着坚定、勇敢无畏
第一部分
白莽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白莽是一个淳朴率真、爱憎分明、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革命者。
性格特点:
勤奋好学、爱憎分明、率直坦诚、积极乐观。
精神品质:
执着坚定、勇敢无畏、追求真理和自由、大胆反抗。
思考: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了彼得斐的诗?
自由与爱情
彼得斐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民族之歌(节选)
彼得斐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还不算太晚!
愿意作自由人呢,还是作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
向匈牙利的上帝宣誓。
我们宣誓,我们宣誓。
我们不再继续作奴隶!
思考: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了彼得斐的诗?
鲁迅将裴多菲作为回忆白莽的一条线索,当然首先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但是它的意义还在于鲁迅从始至终把白莽当作彼得斐式的革命英雄来加以赞颂的,他们都是为祖国的自由解放而歌唱、战斗,并献出生命的人。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迂和硬气
第二部分
柔石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不过朝华社不久就倒闭了……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华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
2.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是什么?
方孝孺:
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迂——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 石:
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迂——书生气,缺乏经验。
通过类比手法,写出了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资料链接1
P45 宁死不屈的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宁海人。明朝学者、文学家、思想家。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建文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就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5月,燕王攻进南京,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朱棣。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朱棣命他为自己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吧,诏书我绝不能起草。”
终被朱棣下令车裂于市,诛十族。
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是什么?(读相关语段,抓关键词。)
方孝孺
“愚忠”,连累他人。

威武不屈
硬气
柔 石
朱棣
惨无人道
国民党政府
衬托
影射
写出了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如何理解“迂”和“硬气”?
“迂”—为人随和,单纯、善良、忠厚,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缺乏清醒的认识。
“硬气”—对革命工作执着热心,具有果敢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柔石是忠厚、果敢,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
人物 事情概括 人物
品格
柔石
合办朝花社、做印本、做杂务,拼命译书还借款。
他视力不好,过马路却又担心鲁迅的安全。
终于决定改变创作的路子,答应做期刊编辑。
介绍冯铿女士与鲁迅认识。
鲁迅托柔石带书给白莽;将合同交他带给书局。
在狱中写给同乡的信中还在挂念我
对失明母亲的拳拳之心
耿直、忠诚、硬气、有点迂。
柔石与鲁迅
鲁迅对柔石高度评价: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新道德:追求自由、真理的精神。
旧道德:仁、义、勇、毅的品质。
硬气:敢于承担,刚毅坚强。
迂:不计个人得失,天真善良,执着坚定。
小结
不独白莽、柔石,在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身上也同样体现了出为了国家,为了真理,为了自由和民主,英勇反抗、不畏牺牲、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是这些革命青年身上所具有的共同品质。
李伟森
胡也频
拓展发散
《为了忘却的记念》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情感?
又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鲁迅对白莽、柔石这样的青年怀有怎样的情感?
亲近
爱护
尊重
敬佩
体会情感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下,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不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是解题的前提条件。
(3)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针对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必备知识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为什么。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不敢载是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载是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载是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是“左联”领导刊物的态度
理解句子
读课文,找出议论、抒情句,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悲愤”,悲哀和愤怒。鲁迅悲哀的是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愤怒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忘却”,是暂时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
品读语句 体会情感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黑暗的社会
带领妻儿,自己年事已高
母亲为我担心落泪
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怒火难忍
深切哀思
万丈怒火,化作文字
无处发表
月光清冷,但是有光就有希望
照黑衣,即生活苦难但有希望
赏析诗歌《无题》,分析作者的情感?
深入探究
该诗中的一些内容,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许多地方有所表述,请举出有关语句并加以印证解释。
“挈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
首联
“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
颔联
“朋辈成新鬼”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
颈联
“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尾联
第二部分
关于第16段中三处使用“疑心”一词的理解:
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
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感情?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这段文字详细记叙了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是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理解句子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运用象征手法,写出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黑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漫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本意转化)
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理解句子
课文的三处用典
暗指国民党反动派残杀青年的暴行与高压统治
《思旧赋》:
司马氏杀害天下文士的残暴无情。
方孝孺被处死,表现朱棣残杀方孝孺及其族人的嗜血成性。
《说岳全传》:
高僧坐化表现秦桧对岳飞的残害、赶尽杀绝的狠厉。
用典,表达效果?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增强说服力。
②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简洁、精练。
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充实内容、丰富内涵。
不足:用典过多或者用典邪僻,也会给读者带来理解障碍。
(情感、主题)
(语言)
(作品内涵、 读者感受)
(议论文)
典故一:方孝孺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方孝孺因朱允炆、朱棣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族,实在很“迂”。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
鲁迅正是用这一典故来突出柔石的坚定正直、耿介不阿,也写出鲁迅对青年的敬意和爱护。
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典故二:《说岳全传》一个高僧的故事
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
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引用《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有何用意?
岳飞
秦桧
道悦
“莫须有”罪名

同情
坐化
反动派
不明不白
柔石
鲁迅
好友
逃走

捉 拿
相似点:岳飞、柔石,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不同之处:高僧坐化,消极反抗;作者逃走。
引用《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有何用意?
岳飞
秦桧
道悦
“莫须有”罪名

同情
坐化
反动派
不明不白
柔石
鲁迅
好友
逃走

捉 拿
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主张保存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革命精神。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罪行的控诉和作者的愤懑之情。
典故三:向子期《思旧赋》
“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
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鲁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27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
遇难者的人数——表明这是集体屠杀,
不确切的死难日——表明这是未经“审判”的秘密屠戮,
柔石中弹弹数——表明这是虐杀。
“原来如此”短短四个字,表达出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凶残地杀害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
惊叹号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愤怒与震惊,省略号则包含了难以尽述的愤恨以及对死者的无尽的痛惜与怀念。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避”与“逃”?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不安
自责
反抗/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学习活动二:合作探究,体悟抒情魅力。
·曲笔:由于某种特殊的环境原因,文人墨客不便直接道出本意,于是用委婉的语言,使读者通过思索,来了解作者本来的意旨。
思考:为什么作者要选用这种曲折隐晦的笔法?
主题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个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无比愤恨的感情和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下去的坚定信念。
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纪念烈士——控诉暴行——坚韧斗争——坚信胜利
1、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是叙事性、记念性的文章。 记念的都是被反动政府杀害的革命青年。都表达了作者对革命青年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不同点:
表达方式不同:抒情为主、叙事为主。
抒情方式不同: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用典)。
主题侧重不同:《记》通过对革命青年的赞美和对反动派的谴责,激励人们继续斗争;
《为》通过对烈士个性和事迹的详细描绘,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