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制作简易滴灌器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制作简易滴灌器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6《制作简易滴灌器》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与要求】
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③举例说出一些典型的技术(如交通技术、电力技术等)和工程(如高速铁路、发电站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尝试设计和制作某种产品的简化实物模型,并反映其中的部分科学原理。
13.2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②借助表格、草图、实物模型、戏剧或故事等方式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
③根据需求和限制条件,比较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初步判断其合理性。
13.3 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④利用常用工具,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加工处理,⑤知道制作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尝试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改进并展示。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初步建立工程设计思想,认识到技术和工程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理解一个看似简单的装置也需要科学地设计和反复地调试。
2.科学思维
能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制订方案→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工程设计基本流程,发展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探究实践
能安全、规范地使用简单工具和常见材料,按照设计方案制作出一个能控制滴水速度的简易滴灌器。
4.态度与责任
在活动中体验动手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培养细致、耐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人合作、分享经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经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工程实践过程,并成功制作出简易滴灌器。
难点: 1. 理解控制滴水速度的原理(螺丝钉的松紧如何改变滴速,瓶底小孔的作用)。 2. 在测试中发现问题,并能通过调整、改进来优化装置的性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个制作完成的简易滴灌器成品
学生准备:
干净的塑料瓶(500ml)1个
配套的瓶盖1个
十字螺丝刀1把
螺钉1枚
针1枚
水槽或托盘(用于接水)
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 问题 第一步:【明确问题,接受任务】1. 创设情境: “同学们,暑假快到了,如果我们长时间不在学校,教室里的这些花草可能会因为没人浇水而枯萎。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2. 聚焦任务: 引导学生说出“自动浇水”的想法,并出示“任务卡”:“今天,我们就来挑战一项工程任务——制作一个简易滴灌器,让它能代替我们自动给花草浇水。” 1. 进入情境,思考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预设:“可以请门卫叔叔帮忙浇水。”“可以做一个能自动浇水的装置。”2. 接受任务: 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工程目标,产生制作的兴趣和使命感。 从真实的、学生关心的问题情境出发,将学习任务转化为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实用价值的工程项目,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探究 · 实践 探索活动一:观察与分析——滴灌器有什么共同构造?1. 启发思考: “在我们自己动手设计之前,我们先研究一下市面上已有的自动浇水装置。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 展示案例: 出示2-3种不同样式的简易滴灌装置图片或视频(如:带调节阀的输液袋式、插入土中的陶瓷滴头式、用棉线引水的简易装置等)。3. 引导归纳: “这些装置外形各不相同,但为了实现‘自动缓慢浇水’,它们都必须具备哪几个核心部分?” 探索活动二:制订方案与动手设计1. 连接分析与设计: “非常好!我们已经知道了任何一个滴灌器都至少需要‘储水’‘控速’和‘出水’这三部分。现在,请看我们桌上的材料(塑料瓶、螺丝钉、针),我们该如何利用它们来实现这三个功能呢?”2. 引导方案优化: 出示教材中的设计图,提问:“这个设计方案是如何实现控速的?瓶底的小孔又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需要空气进入才能顺利滴水)。3. 鼓励绘制草图: “现在,请大家在记录单上,画出你们小组的滴灌器设计草图。” 探索活动三:制作、测试与改进1. 明确步骤,强调安全: 讲解并演示制作步骤,特别强调:“使用螺丝刀和针时,必须非常小心,注意安全!”2. 组织制作与测试: 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完成后装水进行测试。 探索活动四:优化我们的滴灌器第一步:【设定标准,精准测试】1. 提出优化目标: “同学们,我们的滴灌器已经能滴水了,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但一个‘优秀’的滴灌器,不仅要能滴水,还要滴得恰到好处。现在,我们的新挑战是:让滴灌器变得更稳定、更精准!”2. 引入量化标准: “光用眼睛看不准确。请各小组用手表或计时器,测量并记录一下,在你们设定的状态下,1分钟内能滴下多少滴水?”第二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3. 组织交流,暴露问题: “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的测试数据。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 滴速不理想: “有的组1分钟滴了上百滴,太快了!” “有的组半天不滴一滴,太慢了!” 滴速不稳定: “我们刚开始滴得快,后来就变慢了。”4. 引导探究原因: 针对“滴速不稳定”的问题,提问:“为什么滴速会发生变化呢?是哪里出了问题?”第三步:【提出方案,动手改进】5. 启发改进思路: “既然我们找到了可能的原因,那我们该如何改进,让它变得更稳定、更精准呢?”6. 组织动手改进: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动手调整自己的滴灌器。例如: 重新调整螺丝钉的松紧度。 检查并确保瓶底的通气孔没有被堵住。 尝试将通气孔稍微扩大一点点。第四步:【再次测试,验证效果】7. 组织二次测试: “改进完成后,我们再来测试一次。请再次测量1分钟的滴水量,和改进前的数据比一比,看看我们的优化有没有效果。” 1. 观察与比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不同滴灌器的图片或视频,找出它们的异同点。2. 讨论与总结: 学生讨论后发现,无论外形如何,所有装置都具备三个基本功能和构造: ① 一个储水的容器(如瓶子、袋子) ② 一个控制滴水快慢的结构(如阀门、棉线、陶瓷孔隙) ③ 一个出水口 1. 匹配材料与功能: 学生将现有材料与刚才总结出的三个核心功能进行匹配。预设:“用塑料瓶储水!”“用螺丝钉拧的松紧来控制滴水快慢!”2. 理解关键原理: 学生分析并理解螺丝钉控速和瓶底通气孔的作用。3. 绘制设计方案: 学生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简单的图画和标注,呈现在纸上,完成从思想到图纸的转化。 1. 明确步骤,注意安全: 学生认真听讲,明确操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2. 小组合作,动手制作与测试: 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图进行制作,并观察滴水情况。3. 分析问题,动手改进: 学生发现滴速不理想后,尝试通过拧紧或拧松螺丝钉来控制滴速,直到达到“缓慢滴水”的理想效果。 第一步:【量化测试】1. 明确优化目标: 学生理解从“能用”到“好用”的差别。2. 动手量化测试: 小组合作,一人负责观察和计数,一人负责计时,将“1分钟滴水量”这个数据记录下来。第二步:【分析问题】3. 汇报数据,对比分析: 各小组汇报数据,直观地发现自己小组以及不同小组之间存在的问题。4. 小组讨论,寻找原因: 学生聚焦问题,展开讨论。 预设(滴速不稳定): “可能是我们的螺丝钉松了。” “是不是瓶底的孔太小了,空气进去得不顺畅?” “瓶子里的水越来越少,压力变小了,所以滴得慢了。”第三步:【动手改进】5. 形成改进方案: 学生根据讨论,确定本小组的优化方案。6. 动手操作: 学生再次动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精细地调整和改进。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致。第四步:【验证优化】7. 再次进行量化测试: 学生重复测试过程,记录下新的数据,并与第一次的数据进行对比。8. 分享成功经验: 成功优化的小组会体验到巨大的成就感,并乐于分享他们是如何通过调整,让滴灌器性能变得更好的。 这是本次修改的核心环节。遵循了“先观察分析、再借鉴创造”的工程设计规律。通过分析现有案例,帮助学生自主地、有依据地构建起对滴灌器“应该有什么”的结构化认知,为后续自己的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引导学生将上一步分析得出的普适性原理,与眼前有限的具体材料相结合,进行创造性的设计。绘制草图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规划能力的重要一步。 将“制作”与“测试、改进”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任何工程产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地测试和迭代中完善的,从而培养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步引入了量化测试的概念。这是从定性观察到定量分析的思维升级,也是科学和工程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能让问题暴露得更清晰。第二步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诊断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满足于“是什么样”,而是深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第三步是将分析转化为行动。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判断去动手改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步通过数据对比来验证改进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测试-分析-改进-验证”的工程优化闭环。这个过程不仅能提升装置的性能,更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工程师迭代优化的思维方式,获得比单纯“做出来”更深层次的科学素养。
反思·评价 第四步:【展示成果,分享经验】1. 组织成果展示: 邀请小组上台,展示他们调试好的滴灌器,并分享制作和调试过程中的心得体会。2. 引导评价: 出示教材中的“评价表”,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1. 成果展示与交流: 小组代表自豪地展示作品,分享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2. 进行反思评价: 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回顾自己的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通过成果展示和经验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反思中巩固知识和技能。自我评价环节则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和认知,培养其反思能力。
拓展·迁移 1.提出真实情境: “我们的小制作解决了‘一盆花’的问题,非常棒。那么,如果是成千上万亩的现代化农场或果园呢?他们是如何高效灌溉的?”2. 布置课后探究任务: “请同学们课后分组查阅资料,探究一下现代农业中大规模的‘滴灌系统’是什么样的?和我们的小制作相比,它有哪些更先进的优点?” 明确课后探究的目标。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他们真切地认识到今天所学的工程设计思维,在解决现实世界重大问题中的巨大价值,从而提升其科技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板书】
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