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共6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共6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历史与江月间的生命回响
诗人简介
宋朝俞文豹在《吹剑录》中记录当时咏唱苏轼、柳永词的花絮,从中可看出苏柳的不同词风,那就是苏豪柳俗。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
宋词流派
婉约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豪放派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
作品 流派 题材 景物特点 情感特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 豪放派 历史、个人 大江大浪奇峻之石,广阔、刚健有力之景,意境雄奇壮丽 报国之志,壮志难酬。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放派 历史、国家 江山、楼台、巷陌,描写粗疏明朗。 收复山河之志,劝诫统治者勿急进,讽喻南宋统治者勿偏安一隅,壮志难酬之苦,家国情怀。
《声声慢》 婉约派 个人生活 黄花、梧桐、细雨,景物柔美,描写细腻。 国破家亡,内心悲愁,侧重写个人感情。
一、宋词流派介绍
婉约派: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豪放派:苏轼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
(一)题材上对比
婉约派写景,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委婉含蓄。
豪放派豪放派写景,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直写胸臆。
(二)形式上对比
豪放派
婉约派更注重词的形式、音律、语言。他们的作品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
豪放派则不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
任务情境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有一位词人,他一生坎坷却始终笑对人生,他的作品既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柔情,也有 “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豪情。他就是苏轼。黄州,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因他的到来而闪耀千古 —— 他在这里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更写下了一首被誉为 “宋词第一” 的千古绝唱 ——《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样的赤壁,同样的江月,为何能让苏轼三次挥毫,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去探寻赤壁的魅力,更去感受苏轼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书写出怎样的 “生命的诗意”。
走近苏轼
二、走近苏轼(苏东坡)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94)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广东)、儋州(海南)。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1101)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黄”
“苏辛”
“欧苏”
“宋四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一生坎坷苏东坡
2、苏轼的人生地图
① 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② 1069-1085,变法中,忤王安石。调离中央,先后知杭、密、徐、湖州。“乌台诗案”、黄州。
③ 1085-1093,元佑更化期,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入朝任要职。召还,遭两党攻击,出知杭、颍、扬、定州。
④ 1093-1101,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打击旧党被惩处,后被贬惠州、儋州。
因遭遇“乌台诗案”,苏轼45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佑元年,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59岁又贬惠州,62岁再贬儋州,后66岁死于常州。
人生境遇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
苏轼的人生地图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
2、苏轼的人生地图——被贬第一站:黄州(1079-1084)
《赤壁赋》——苏轼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2、苏轼的人生地图——被贬第二站:杭州(1089-1091)
东坡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2、苏轼的人生地图——被贬第三站:惠州、儋州(1094-1100)
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清暑笔淡·东坡海南食蚝》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
(一)林语堂评价苏东坡
苏轼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派官员的不满。于是污蔑苏轼以诗文诽谤朝廷。元丰二年苏轼被抓入乌台,随后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后因宋徽宗怜悯,免其死罪,年底结案出狱,以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乌台诗案”1079年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王安石
(变法)
司马光
(保守)
苏轼
苏轼
(不站边,但是反对激进的变法)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共一百字。此调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念奴娇”为词牌名,又叫词调名。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
题目是“赤壁(写景)怀古(抒情)”,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轼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知识链接
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借古伤己等目的。
这类诗,多写古人古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临古地
思古人
抒己志
(三)解题
鉴赏怀古诗的关键:
咏史类诗歌多采用用典、对比、衬托等手法。
01 要基本了解诗歌所咏的历史事件。
02 要能准确地把握诗人对此段历史的观点看法。
03 要进一步揣摩作者咏叹历史背后想要抒发的对现实的感慨。
当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1、请具体说下,本文哪些写赤壁,哪些言怀古?
(一)整体感知
上阕:描写赤壁之景
下阕:抒发怀古之情
豪放之景
旷达之情
任务一:
赏眼前之景,感磅礴气势
——探寻“江山如画”的意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亦指人事之水,历史长河
风流人物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
大江
浪淘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块儿,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立于赤壁,由眼前的大江,想到什么?
滚滚东去的长江——滔滔历史长河
(具象、有形)
(抽象、无形)
联想
大江
千古风流人物
意境开阔,气象恢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淘尽”二字有何妙处?
①淘,冲刷、冲洗。
②长江向东流去,波浪冲刷尽千百年来杰出的英雄人物。(波涛滚滚,千古英雄人物都随着江水的奔流而逝去)。
③一个”淘“字,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景与人融合在一起,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的意境。更饱含对时光流逝、人生短促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融入一丝苍凉悲叹。
“炼字”答题模式:
①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 点出该字的表达效果,营造了……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篇以“大江东去”的壮阔景象起笔,“淘尽”一词将江水的永恒与“千古风流人物”的消逝联系起来,既展现了空间的广阔(长江万里),又涵盖了时间的悠远(千古岁月),为全词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词人站在江边,面对奔流不息的江水,自然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引出“怀古”的主题。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三国”、“周郎”、“赤壁”分别通过时代、人物、地点三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的画卷。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有人说苏轼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
蒲圻
黄州 赤壁矶
“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朱日浚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夸张手法,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拍:夸张、拟人手法,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穿



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指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
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汹涌的气势之大。
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乱:写出了岩石之险怪。参差不齐。
惊:写出了江水之澎湃。
驚,马骇也。——《说文》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些精妙的词汇,从视觉到听觉,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气势恢宏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三国古战场,看到了刀光剑影与鼓角争鸣,为下阕追怀英雄渲染气氛,做好铺垫。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是对赤壁景物的特写。“穿空”形容乱石陡峭高峻,仿佛要刺破天空,突出山势的奇险;“惊涛”写出波涛的汹涌澎湃,令人心惊;“拍岸”表现出波涛撞击岸边的力度,富有动感;“卷”字则生动描绘出浪花翻滚的形态,而“千堆雪”的比喻,将浪花的洁白与繁多形象地展现出来。短短三句,从视觉(乱石、雪浪)、听觉(涛声拍岸)多角度勾勒出赤壁雄奇壮阔的画面,正如词中所言“江山如画”。
承上:“江山如画”是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如画江山,非多情之人,眼中岂有如此之江山。
启下:“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驰骋征伐之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
任务二:
怀历史人事,叹英雄风采
——解读“周郎赤壁”的形象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这一细节?
一个“初”字突出周瑜年少得志,年轻有为。
以美人衬英雄,更显英雄本色。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公瑾”是周瑜的字,“当年”点明是回忆赤壁之战时的周瑜。“小乔初嫁了”看似与战争无关,实则妙笔:一方面,小乔是江东美女,嫁给周瑜,体现周瑜“英雄配美人”的人生得意;另一方面,“初嫁”突出周瑜当时的年轻(赤壁之战时周瑜约34岁),与“雄姿英发”(英姿勃发)相呼应,塑造出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英雄形象。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瑜可用兵力仅有三万,三万抵抗八十万,可想而知这是一场怎样凶险、血腥的战役。既然如此,作者为何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呢?
面对如此危局,周瑜却能用仅有的三万人马,轻而易举地战胜曹操八十万大军,更加突出周瑜的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和才华横溢。
诗人从哪些方面塑造了周瑜的什么形象?
小乔初嫁了
年轻得志(侧面衬托)
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 才干出众
羽扇纶巾
从容娴雅 儒将风度
谈笑间
作战指挥若定
樯橹灰飞烟灭
足智多谋
儒将风范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是魏晋名士的装束,写出周瑜的儒雅风度,打破了人们对武将“披坚执锐”的刻板印象,展现其文武双全的特质。“谈笑间”三字,生动刻画了周瑜在战场上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而“樯橹灰飞烟灭”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曹军惨败的情景,反衬出周瑜指挥若定、战功赫赫的英雄气概。
作者对周瑜的称呼有何变化 表现了什么
《礼记·檀弓):“幼名,冠字。”孔颖达疏:“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功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周瑜,字公瑾。)
从以上的古人的名和字的称谓中,你有什么发现?
作者对周瑜的称呼有何变化 表现了什么
1.“周郎”——亲昵与赞赏。
“郎”在古汉语中常用于称呼年轻才俊,带有亲切、赞赏的意味。周瑜24岁授建威中郎将,时人皆称“周郎”,这一称谓既还原了历史现场感,又暗含了苏轼对周瑜天才军事才能的倾慕,拉近他与历史人物的心理距离,仿佛以友人视角追忆。
作者对周瑜的称呼有何变化 表现了什么
2.“公瑾”——敬重与平等对话。
古人有名和字, 什么时候称名?什么时候称字?在古人来说,这是一个严格的社交礼仪问题。在古代,平辈或晚辈直接称呼对方的名,是非常不礼貌的挑衅行为,相当于现代的直接骂人。
“公瑾”是周瑜的字,以“字”称呼成年男子,是对他们的尊重。苏轼对这个8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以“公瑾”相称,既符合士大夫间的礼仪,又体现了苏轼对周瑜历史地位的认可与尊重。表达对周瑜的羡慕甚至崇拜,也就是他也想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词人独独怀念周瑜
周瑜
苏轼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务
际遇
34
47
幸福美满
爱妻亡故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怀古伤今
(对比、反衬)
苏轼内心解读
怀古自伤(对比 反衬)
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二)原文探究——下阙
活动2:词人为何独赞周瑜?
结合“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可知,周瑜是“千古风流人物”中的代表,他的“风流”不仅在于战功,更在于其年轻得志、儒雅从容、爱情美满,是“生命的诗意”在英雄身上的体现。
任务三:
抒个人感慨,悟生命情怀
——品味“人生如梦”的旷达
由周瑜想到自身,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故国”指赤壁古战场,“神游”表明词人沉浸在对历史的追忆中。“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应笑我多情”),词人自嘲多愁善感,以致“早生华发”(早早生出白发)。这里将周瑜的“雄姿英发”与自己的“早生华发”形成鲜明对比:周瑜34岁建功立业,而苏轼写此词时47岁,却被贬黄州,功业无成。对比中蕴含着词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除,只好寄情山水,你认为呢?
苏轼虽遭贬斥,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虽感慨“人生如梦”,但情感并不消极。与周瑜的政治功业对比,自己是失败的,但上片写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像周瑜那样的英雄,如今也不复存在。
和无尽的江水比起来,和天上的月亮比起来,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多愁善感了。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
是词人在遭受贬抑之下的自慰之词。
“一尊还酹江月”
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词人在失落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从感叹自己转为自我劝解。
人生几何,何必太计较得失?不如放眼大江,举杯赏月!自此,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这是词人对人生的感悟。“人生如梦”并非消极颓废,而是在经历挫折后的清醒认识——人生短暂,世事变迁,即使是周瑜那样的英雄,其功业也终将被历史长河淹没。但词人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以“一尊还酹江月”的举动,将个人的愁绪融入永恒的江月之中,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这种态度与《赤壁赋》中“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观一脉相承,是苏轼在逆境中对“生命的诗意”的独特诠释——接受现实,拥抱当下,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精神的自由。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东坡突围》
本词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描写的豪放
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纵横驰
聘、游刃有余的描写,呈现出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宏大的气魄。
周瑜形象的豪放
选取了婚姻美满、风度儒雅、智
慧才能卓越三个方面把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生动形象。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立奇功的英雄身上,正寄托着词人的人生理想。
本词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
诗人情感的豪放
生不逢时,一腔抱负无法施展,
只能仰望古人。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精神情感的自由 洒脱旷达的情怀
本词以“赤壁怀古”为线索,作者登临赤壁(临古地),思念古人周瑜(思古人),回忆赤壁之战(忆其事)。上片描绘“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的雄奇景色,为怀古营造壮阔背景;下片先刻画周瑜“雄姿英发”“谈笑破敌”的英雄形象,再通过对比抒发“早生华发”的感慨,最终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作结。全词将写景、咏史、抒情完美融合,表达对古人周瑜建立功业的仰慕、敬佩和羡慕,也有对自己人生失意叹惋,仕途不顺的感慨,壮志未酬的悲伤,更有对大自然无尽享用的旷达和洒脱(抒己怀)。又蕴含着苏轼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荣辱得失虽如梦幻,但对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坚守,却能赋予生命永恒的诗意。
陆 课堂练习
(24-25高一上·河北张家口·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zuǐ)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B
陆 课堂练习
(24-25高一上·河北张家口·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2.请从内容、情感主旨、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
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③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
④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
课堂结语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然而苏轼的一生,又是乐观的、积极进取的一生。身处逆境之中,仍能保持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态度,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正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
千百年来,苏轼正是以这种旷达、洒脱的精神气度影响着后人,吸引了无数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仰慕。
课堂结语
旷达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当挫折、失败来临时,不是一味地埋怨生活,而是对生活保持热爱。学会旷达,我们才能站在人生另一个高度上去看待和审视周围的人和事。
素材积累
苏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仕途的不顺,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济世为民。但是官场的黑暗永远容不下这样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高唱“大江东去”,深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触动,只愿“江海寄余生”。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文豪。
【适用话题】:乐观与悲观、心态与人生、微笑着生活、逆境与成才、环境与成功、功名与理想、从容、心态、穷与达、得与失、坚持与放弃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