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怀仁大地高中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在草稿纸、试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①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②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③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
(摘编自李震《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
材料二:
①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由中华民族的“大混杂、大融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启发费孝通提出兼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共荣的文化自觉思想。在费孝通的思想脉络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
②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记住乡愁”其实就是乡土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文化自觉的体现。乡愁除了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复杂情感外,作为一种隐喻城乡关系、乡民认同的观念话语,也包含着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如理想追求、身份认同、精神寄托等。有学者认为,“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愁”成为人们重归故乡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还是为了支援家乡建设的返村乡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叶归根”的精神动机而返乡,也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因此,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而不是一个只有城市文化而丧失乡愁底蕴的乡村;是一个“文化实心化”的乡村,而非一个“文化空心化”的乡村。
③中国人一直有着强烈的“根”文化,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和教育的社会: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乡一国。而从社会层面来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传统中国确如费老所言,乡土社会的人才从不忘本,而是始终设法回到生养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将保卫和培养“乡土之根”视为责任和荣耀。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人们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这成为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甚而以此为基础,增进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
(摘编自吴越《文化自觉与记住乡愁:乡土中国的文化价值》)
【注】①第三次文化裂变:在21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新型信息产业与农业、工商业的融合体之间不断冲突与再度融合,乡村社会从传统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到心理和观念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正在消逝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甚至传统村庄等,往往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
B. 那些“侨寓文学的作者”的“乡愁”和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表达自己的“胸臆”,并非愁传统村庄的消逝。
C. 费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理论的人,他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效果。
D. 中国乡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乡村人才流失,土生土长的人才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传统村庄没有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那么新乡村叙事就不会集中爆发未曾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
B. 乡愁包含恋土、乡愁、思乡情感,也包含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C. 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正在上演一场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记住乡愁”有利于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
D. 对经济发展机会、政策倡导的认同和对家乡的文化认同,都能促进乡民返村,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的一项是(3分)
A. 《秦腔》以贾平凹老家为原型,讲述清风街的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
B. 乔叶的《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型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
C. 鲁迅的《故乡》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反映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与痛苦,也表达出对惨败的故乡景象、麻木的故乡人的痛心与无奈。
D. 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绘了眼前层层叠叠的月亮田、开满洁白桐花的桐花岭以及仡佬族少女,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涓涓乡愁。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记得住乡愁”,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窑人
聂鑫森
夏末秋初,将年满一个花甲的史长新,从浙江杭州乘高铁来到地处湘东的醴陵,又打的来到城郊外的沩山镇沩山村,住进一家村民办的小旅店“淘陶居”。
这一住就是二十天。
史长新很喜欢这个店名——“淘”是此地可淘宝、捡瓷;“陶”既是陶瓷之泛指,又是快乐之意。他到这里来,为的就是淘宝捡瓷。当初进村时,目光一扫各式各样的招牌,他就走进了“淘陶居”的店堂。更让他高兴的是,他与鬓发斑白的店主卫焰生,竟然成了一见如故的好朋友。
今夜,史长新该打道回府了,他已用手机约好了网约车,九点来这里接他去醴陵高铁站,然后乘十点半的高铁,四个小时后便到杭州,儿子会开小车来接他。
至今为止,他只知道卫焰生是农民,是店主,还是这一片古瓷窑、名老瓷厂遗址的许多义务“守窑人”中的一个。而卫焰生也只知道史长新的名字和年纪(入住须拿出身份证登记),还知道他是个来自外省的“捡瓷人”,却不知道史长新在什么单位供职,是干什么行当的。这二十天,卫焰生周到热情地安排史长新的饮食起居,还穿
着印了“守窑人”红字的短袖白汗衫,领着他到各个窑口参观,到窑口附近的山中、水边捡瓷,一边讲述关于瓷都的陈年旧事,真的辛苦了。史长新要设个宴款待卫焰生,一是道别,二是表示谢意。
下午三点多钟,太阳开始西斜,店堂里没有客人了,史长新和卫焰生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喝茶边聊天。
“焰生兄,叨扰二十天,我该走了——单位来电话,说有一个重要会议要我参加。”
“我知道。”
“兄怎么知道?”
“我们村里有快递点,昨天你去寄瓷片,一包一包的瓷片,你逐个填好发货单贴上去,让快递取走,整整忙了一天,我就知道你该挥手而别了。”卫焰生叹了口气,又说,“结识了你这个朋友,我很开心,只是相处的日子太短了。”
“我哪里想回去?到这里来,我是如入宝山,淘宝捡瓷,陶然而乐,收获极丰。这里从东汉中期就开始烧陶制瓷,五代后以烧青瓷为主,宋元两朝乃制青白瓷,明清时这块地方有制瓷作坊五百多家。近百年来,首创釉下五彩瓷,屡夺全国大奖。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所有的名老瓷厂迁入城内,留下这么多文旅打卡的遗址,让人羡慕啊!因有老兄做导游,我从那些古窑、老窑附近的废瓷堆里,捡到了各个时期的青瓷、白瓷、釉下五彩瓷的碎片。真的要感谢老兄你呀!”
“应该的。我是‘守窑人’啊!”
“这个名字真好,你们守护着一座座烧瓷窑的文脉,不,是守护着中华工匠文化的文脉!” 卫焰生忍不住仰天大笑。
“长新兄,你比我小了近十岁,但你是博闻广见的学兄。我见快递包上的收件地址是‘杭州博物馆’,便猜想你应是馆里修补古瓷器的大师,这些古旧瓷片你是最需要的。”
“对。对。”
“还有些快递包是寄给外省一些地方博物馆的同行的……”
“你观察得很细致。”
“这说明长新兄有大胸怀、大眼光。”
“不敢当,谢兄谬奖。”
“长新兄,你要走了,我想送你一个小礼物,一件印了红字‘守窑人’的白短袖汗衫,因为……”
“因为这几个字是焰生兄你的手笔。墙上也有你写的条幅,都是行书,有王羲之《兰亭序》帖的风韵,我喜欢。再说我也是‘守窑人’啊!谢谢!” 史长新看看墙上的挂钟,说:“请你去备几道醴陵传统佳肴和一瓶醴酒,由我做东设个便宴,我要和兄好好喝几杯。”
“这怎么行?理应我做东!”
“我为你——还有其他的守窑人——作了一首诗,标题是《赠卫焰生兄及诸位醴陵守窑人》。我行囊里带了笔、墨、砚和宣纸,我马上回房去,也用行书写出来送给你。你不让我做东,我就不写了。”
“好好好,由你做东还不成?” ……这顿饭足足吃了两个小时。几道主菜都是卫焰生亲自烹炒的,并由他亲自端上桌摆好。其他厨师和服务员,只是打个下手和做些杂事。
史长新在饭前特意洗了澡,换上了卫焰生所送的白短袖汗衫,“守窑人”几个字红得很鲜亮。
九点整,车在门前停下来。
“焰生兄,就此别过,后会有期!”
“长新兄,从沩山村出发,这一路要经过不少古窑、老窑的遗址,我已通知各处的守窑人,把种灯光依次打亮,祝兄——我们的守窑人——一路顺风!”
“谢谢!谢谢!” 古窑、老窑的轮廓灯,工房周围的霓虹灯,流光溢彩,网约车如一尾猩红色的鱼,游在时弯时直的波光里。
史长新的双眼涌出了泪花。
一个月后,卫焰生收到史长新寄来的一个礼物:用经过裁截、磨削的古旧瓷片,由锔铜钉拼接成的一个小茶铛,接缝处用金缮法施以金汁,称得上是巧夺天工。
卫焰生订制了一个玻璃匣,把茶铛置放进去,摆在殿堂的一张方案上,标签上写着:杭州史长新先生制作。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史长新和卫焰生为主角,叙述了史长新在醴陵淘瓷的经历以及与卫焰生的交往,情节简单却富有韵味。
B.文中对醴陵制瓷历史的介绍,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突出了此地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C.卫焰生从快递信息猜出史长新的身份,这一细节表现出他的细心与聪慧,也表现了史长新的低调和疏忽。
D.文中对古窑、老窑轮廓灯等灯光的描写以及将网约车比作鱼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烘托出离别时的温馨与不舍。
7.关于文中史长新和卫焰生成为好朋友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他们都对陶瓷有着浓厚的兴趣,史长新来此淘宝捡瓷,卫焰生作为“守窑人”对陶瓷文化充满热爱并熟悉相关历史。
B.卫焰生热情周到地为史长新安排饮食起居,还不辞辛劳地带领他参观窑口、捡瓷并讲述旧事,使史长新深受感动。
C.两人的身份、经历相近,且都有着质朴善良的性格,在沟通中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从而建立起十分深厚的友谊。
D.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尊重和欣赏,史长新赞赏卫焰生守护文脉的行为,卫焰生钦佩史长新在陶瓷修复方面的造诣。
8.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对“守窑人”这一称呼的理解。(4 分)
9.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周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馀,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获全活者众。
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攘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框密直学士。
开宝二年冬,普尝病,车驾幸中书。三年春,又幸其第抚问之,赐赉加等。六年,帝又幸其第。时钱王俶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帝叹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玩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
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十五)
材料二:
夫普则诚所谓鄙夫者耳。唐亡以后,鄙夫以成奸之习气,熏灼天下而不可浣。普以幕客之雄,沉溺尤至,而机械愈深,虽见疑于英察之主,而终受王封,与冯道等。向非太宗亟进儒臣以荡涤其痼疾,宋且与五季同其速亡。周世宗之英断岂出太宗下哉然一传而遽斩者鄙夫充位为之也。故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不可与友以事君,则君不可使之事已,所固然矣。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三)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周世宗之英A断B岂出太宗C下哉D然E一传而遽斩者F鄙夫充位G为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奇,意动用法,认为……不寻常,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与《鸿门宴》中"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的"幸"意思不同。
C.微,地位低下、卑微,与《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意思不同。
D."宋且与五季同其速亡"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两句中的"且"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太祖攻克滁州时,赵普被保奏为军事判官;宣祖得病期间,赵普朝夕侍奉服药,照顾有加,深得认可。从此宣祖把他当作自己人来看待。
B.赵普事后周期间,曾怀疑被抓获并将处死的强盗中有无辜的,就建议太祖允许自己审问他们,结果很多人得以保全性命。其才干已经展露。
C.在赵普等人的辅佐筹划下,宋太祖北征到陈桥驿时,被众将士推举拥戴,成功发动陈桥兵变。等到太祖接受禅让时,赵普因功被提拔重用。
D.赵普年轻时熟悉为官之道,但没有什么学问,后在太祖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手不释卷,尤爱学习《论语》。由此,再处理政务就顺手多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4分)
(2)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4分)
14.王夫之认为赵普"诚所谓鄙夫者耳",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七)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其英。
泛②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①裛:通“泥”,沾湿。②泛:浮。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忘忧物”即酒,诗人将菊花泡在酒中制成菊花酒来品尝,想要借此忘却尘世的忧愁。
B.“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写诗人有美酒却只能独饮,表达浓烈且难以排遣的孤独。
C.“趋”“鸣”都是静态的,诗人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使周围环境显得更加热闹。
D.这首五言诗的语言平淡质朴,融抒情、写景于一体,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16.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好学"的表现有三:一是就物质生活而言,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就言行实践而言,即" ";三是就学习态度而言,即 。
(2)《赤壁赋》中,苏轼用 , 抒发其思慕"美人"而不得的迷惘惆怅之情。
(3)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小明非常欣赏由山与水构成的雄浑阔大画面的诗句,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称作"未来之光",它不仅能像传统硅电池一样发电,还能做成薄如纸张、可弯曲的型态,甚至能贴在衣服或窗户上使用。 ①:在阳光下用不了多久就会"衰老",使用寿命远达不到实际应用要求。最近,研究团队揭开了这个"短命"迷团。
研究发现,钙钛矿材料在阳光照射下会像气球一样反复膨胀收缩,时间一长就会"内伤"破裂。这种材料遇光会膨胀超过 1%,内部晶体相互挤压产生破坏力,就像反复折叠的纸最终会断裂一样。
②一给材料穿"防弹衣"。他们用世界上最坚硬的材料之一石墨烯,加上特殊透明塑料,制成只有头发丝万分之一的超薄保护层。实验证明,这层"防护服"能让材料抗压能力翻倍,把膨胀幅度从0.31%降到0.08%,就像给易碎品加了抗震包装。
经过严格测试,装上这种保护层的太阳能电池创下新纪录,在模拟日常使用的强光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3670小时(约153天)后,仍能保持97%的发电效率。这是目前同类电池中最长的稳定工作时间。
这项突破不仅给出解决方案,更颠覆了科学界认知 。过去十年,全球科学家主要从材料配方改良入手,而华东理工团队首次发现"物理损伤"这个隐藏杀手,为后续研究打开新方向。相关专家表示,这项工作重新定义了提升稳定性的技术路径。
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指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19.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防弹衣"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压路机 B.混凝土 C. 摩托车 D.无影灯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4分)
21.下面各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发现妈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B.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C.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柳树枝头的花朵嗡嗡着。
D. 我一个人上班,工资就那么点儿,哪里能养活七八张嘴?
22.概括上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5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当你使用计算器后,你的计算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当你使用导航工具后。你变得越来越不识路。而相反,你尝试自己计算、自己识路后,会发现相应的能力越来越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答案】1. C 2. B 3. A
4. ①从价值的角度出发,指出乡村社会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往往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而传统村庄正在消逝。
②通过列举各作家作品,举例阐明新乡村叙事通过书写传统村庄以表达“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③通过对比,表明关于“传统村庄正在消逝”的乡愁,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
5. ①关注乡村文化中正在消逝的部分,体味“乡愁”。
②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
③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让愿意回归乡土社会的人才能够返回乡村,振兴乡村。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乡愁的主题。材料一聚焦于乡村社会的文化裂变,描述了传统村庄的消逝与作家们对此的挽歌式表达,强调了文化乡愁的深刻内涵。材料二则从文化自觉的角度,阐述了乡愁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提出通过文化认同留住乡愁,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乡愁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二第①段“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可知,是费孝通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但并没有对二者所起效果进行比较。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乡愁……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第②段“‘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可知,提供“道德与文化的‘根’”和“成为……文化表达方式”的主语是“记住乡愁”而非“乡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挽歌”表达的是为正在消逝的传统村庄而生发的乡愁。
A.描述的是“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符合“挽歌”的内容和情感。
B.描述的是实现成功转型、重新焕发活力的乡村。
C.鲁迅写的对象不是正在消逝的传统乡村,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胸臆”。
D.此“乡愁”并不是因为乡村正在消逝。
故选A。
C(3分)C."也表现了史长新的低调和疏忽"错误,根据"我见快递包上的收件地址是'杭州博物馆',便猜想你应是馆里修补古瓷器的大师"可知,卫焰生通过快递地址推测史长新身份,体现其细心与对博物馆工作的了解,而非史长新的"疏忽"。故选C。
C(3分)C."两人的身份、经历相近"错误,史长新是杭州博物馆修补古瓷器的相关人员,卫焰生是农民、店主、"守窑人",两人的身份经历并不相近。故选C。
8.(4分)①"守窑人"指像卫焰生这样守护古瓷窑、名老瓷厂遗址的人,他们保护着物质层面的窑址遗迹,传承着烧瓷窑的历史文化脉络,是中华工匠文化的守护者。②史长新也自称"守窑人",表明所有热爱陶瓷文化、传承陶瓷技艺与文化精神的人都是"守窑人"。答对一点给2分,共4分。
9.(6分)①采用线性叙事,小说从史长新的到来到离开、赠送礼物,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展开。
②双线并行的叙事线索,明线是史长新的活动,暗线是卫焰生作为"守窑人"对陶瓷文化的守护。答对一点给3分,共6分。
断句:B(断)、D(断)、F(断)。
答案:D。"且"在"宋且与五季同其速亡"中表"将要",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况且"不同。
答案:B。赵普未"建议太祖允许自己审问",而是"启太祖讯鞠之"。
13.翻译:
(1)适逢皇帝到来,仓促间来不及隐藏,皇帝回头询问是什么东西,赵普如实回答。
(采分点;会 屏 顾,句意1分)
官吏趁机偷运木材,冒称赵普购买货物在京城出售。
(采分点:因 市 状语后置,句意1分)
14.赵普"鄙夫"表现:
①私受钱椒十瓶瓜子金,有受贿之嫌。
②派亲信购木材建府第,下属私贩木材。③多次提及太祖微时不足,不顾君主颜面。④为政专断,引发廷臣忌恨。
⑤初无学问,仅凭吏事治国,缺乏儒学修养。(任答3点)
15.C(3分)C."趋、鸣都是静态的,诗人运用以静写动的手法,使周围环境显得更
加热闹"错。"趋""鸣"都是动态的,诗人运用以动写静的手法,使周围环境显得更加
宁静清幽。
16.(6分)①对宁静优美的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秋菊有佳色"写出秋菊粲然独放的
傲霜之色,"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写出日落之时,群动止息,归鸟啼鸣的景象,
营造了宁静清幽的意境。②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一二联中"掇其
英""泛此忘忧物"写作者采菊泡酒,借酒忘忧,"远我遗世情"表明作者厌弃世俗,
情怀更加高远。一点3分,其中情感占2分,分析占1分。共6分。
(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簿如纸张:簿改为薄 型态:型改为形 迷团:迷改为谜
(找出一处并改正给2分,给满4分为止)
A(防弹衣是根据用途命名,与A项得名方式相同。B项是根据制作方式命名。C项是根据音译命名。D项是根据特点命名)
①但这种电池有个致命弱点②科研人员想出了一个妙招
B(B项与画线句子都是比喻。A项表比较,C项是比拟,D项是借代)
华东理工科研团队解锁太阳能电池“长寿密码”,为后续研究打开新方向。
23.例文:
假物而不役于物
荀子在《劝学》中掷地有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一跨越两千年的哲思,与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宣言形成奇妙呼应﹣﹣人类文明的本质,正是借助外物将智慧外化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然而当尼安德特人因固守石器技术而灭绝,当现代人因依赖导航在熟悉街区迷路,我们不得不叩问:在工具迭代如星轨运行的时代,如何让"善假于物"不沦为"为物所役"?这本质上是人类在技术文明中对主体性的终极叩问:当工具成为器官的延伸,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作为"人"的本质属性?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们打造了铁链,却以为自己是自由人。"这一隐喻道破了工具理性的深层悖论:当计算器将大脑异化为数据终端,当导航 APP 把空间认知简化为屏幕上的箭头,人类正在经历一场隐秘的能力退化。北宋李诫在《营造法式》中既记载"以水准绳墨"的工具规范,又强调"手墨心会"的技艺传承,这种"器以载道"的智慧,在敦煌莫高窟的营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工匠们借助简单木架攀爬峭壁,却用双手在岩壁上凿刻出令现代机械汗颜的飞天壁画。
那些飘带的弧度里,藏着匠人们对风穿过洞窟的感知,对重力与美学的直觉平衡,这恰是《考工记》"审曲面势"的终极诠释:工具从来不是能力的替代品,而是将本能升华为智慧的媒介。当人类将思考外包给机器,便已沦为帕斯卡尔笔下"被机器反噬的芦苇",看似强大的技术铠甲下,是日渐萎缩的思维肌肉。
《庄子》"庖丁解牛"的寓言早已揭示:厨刀虽利,终究要依附于"依乎天理"的刀工;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的壮阔,既需战船的物质支撑,更需"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英雄气魂。故宫文物修复师手中的镊子,既能借助显微镜观察青铜器的0.1 毫米裂纹,又能凭数十年手感让碎瓷片严丝合缝 -- 这种"工欲善其事"的工具理性与"心有灵犀"的本能感知,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双螺旋。达芬奇在《大西洋手稿》中绘制飞行器时,既用几何原理计算翼展弧度,又在旁批注"需观察雨燕滑翔的肌肉纹理",这种对工具理性与生物本能的双重敬畏,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理:真正的技术文明,应当是工具延伸人的可能性,而非消解人的独特性。就像敦煌壁画中飞天手持的竹制乐器,弦是物质的,音却是灵魂拨动的震颤﹣﹣工具的终极价值,在于让人类更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
在算法如潮水漫过生活的今天,我们需要荷尔德林"诗意栖居"的清醒。当手机地图规划出最短路径时,不妨学徐霞客"不避风雨,不惮虎狼"地漫步街巷,让双脚记住青石板的温度与弧度;当翻译软件秒出译文时,不妨像严复那样"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在文字打磨中感受母语的血脉搏动。古琴演奏家既用泛音列校准音高,又保留"吟猱"指法的即兴震颤,这种"规范中的自由"恰是工具使用的黄金法则:工具应如围棋棋盘上的经纬线,界定思维的边界,却不囚禁创造的可能。
荀子若见今日之世界,或许会在"善假于物"后补一句:"然假物而役于物者,非君子也。"因为人类进化的密码从来不在工具的精良,而在握着工具的那双手﹣- 那双手既能制造最精密的机械,又能在脱离工具时,依然记得如何用赤足丈量土地,用双眼辨别星辰,用大脑思索存在的本质。
当工具成为我们延伸的手脚,别让它变成囚禁灵魂的牢笼。荀子的智慧不仅在于"善假于物",更在于提醒我们:真正的君子,借马行千里时,始终保有赤足奔跑的力量;乘舟渡江河时,从未忘记击水而歌的本能。(
怀仁市大地学校
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
(
贴条形码区
) 高二语文·答题卡
(
姓 名
___________________
)
(
班 级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检查监考员所粘贴的条形码。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0.5 mm黑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5.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 [√] [/]
(
此栏
考生禁填
缺考标记
缺考考生,由监控员贴条形码,并用2B铅笔填涂左边的缺考标记
)
(
选择题
(用2B铅笔填涂)
)
(
非选择题
(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 (
1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1
1

[ A ] [ B ] [ C ] [ D ]
1
2

[ A ] [ B ] [ C ] [ D ]
15

[ A ] [ B ] [ C ] [ D ]
19

[ A ] [ B ] [ C ] [ D ]
21

[ A ] [ B ] [ C ] [ D ]
)
(
4.(4分)
)
(
5.(6分)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
区域的答案无效
)
(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
区域的答案无效
)
(
8.(4分)
)
(
9.(6分)
)
(
10. (3分)
周世宗之英
A

B
岂出太宗
C
下哉
D

E
一传而遽斩者
F
鄙夫充位
G
为之也。
)
(
13.(8分)
(1)
(2)
)
(
14.(5分)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
区域的答案无效
)
(
16.(6分)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
区域的答案无效
)
(
17. (6分)
(1)


(2)


(3)


)
(
18. (4分)
)
(
20. (4分)
)
(
22.(4分)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
区域的答案无效
)
(
写作
(60分)
2
3
.
题目:_______________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
区域的答案无效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
区域的答案无效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
区域的答案无效
) (
600
600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
区域的答案无效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
区域的答案无效
) (
800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
区域的答案无效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语文 第4页(共6页) 语文 第5页(共6页) 语文 第6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