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复习 第二单元(期中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复习 第二单元(期中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总结
人文主题
本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人文主题,展现了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单元速递
文章/诗词名称 主要内容 主题思想 典型意象
《七律·长征》 描绘红军长征途中历经艰难险阻,如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等,最终取得胜利的豪迈气概 赞颂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五岭、乌蒙、金沙水、大渡桥、岷山
《 狼牙山五壮士》 五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在狼牙山英勇阻击敌人,最后弹尽粮绝跳下悬崖 歌颂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 狼牙山、棋盘陀
《开国大典》 记录新中国成立时盛大而庄严的庆典,包括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等 展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礼炮
《灯光》 通过回忆郝副营长为了给后续部队照亮前进道路,点燃书本,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故事 赞扬革命先烈为了理想和后代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灯光、书本
《我的战友邱少云》 刻画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为了不暴露目标,忍受烈火焚烧直至壮烈牺牲的光辉形象 赞颂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英勇顽强、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烈火、潜伏哨
复习方法
文章名称 学习方法 具体操作 学习目标
《七律·长征》 诵读理解、背诵默写、字词掌握 1. 反复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在诵读中想象诗句描绘的长征场景,如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等。2. 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整首诗。3. 查阅资料或结合注释,掌握“逶迤”“磅礴”“云崖暖”“铁索寒”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1. 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和豪迈气概。2. 牢记诗句内容。3. 理解重点字词,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 过程梳理、形象分析、习题巩固 1. 梳理五壮士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战斗过程。2. 从五壮士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他们英勇无畏、热爱祖国、舍生取义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3. 完成一些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练习题,如分析某一情节体现了五壮士怎样的品质等。 1. 清晰把握五壮士的战斗事迹。2. 深刻理解五壮士的精神内涵。3. 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开国大典》 思维导图梳理 1. 以“开国大典”为中心,制作思维导图,将大典的流程分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大环节,再细分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如典礼仪式中的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等。2.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和顺序。 1. 系统掌握开国大典的详细流程。2.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和记忆。
《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 内心体会、环境分析、习题复习 1. 仔细研读文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郝副营长对未来的憧憬、邱少云为了大局严守纪律的坚定内心。2. 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如《灯光》中对漆黑夜晚的描写、《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对潜伏环境的描写,理解其对表现人物品质、烘托气氛的作用。3.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人物内心世界和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1. 深入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和情感。2. 掌握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3. 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典型例题与答题技巧
1.概括人物形象题
例子 1:从《狼牙山五壮士》中可以看出五壮士是怎样的人?答题技巧:从文中找出描写五壮士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所体现的人物品质。答题模板:从……(具体句子)可以看出五壮士具有……(品质)。
例子 2:《我的战友邱少云》体现了邱少云怎样的精神?答题技巧:关注文中对邱少云在烈火中表现的描写,以及作者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推测。答题模板:文中……(具体描写)体现了邱少云……(精神)。
2.概括主要内容题
例子 1:请概括《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答题技巧: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大典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答题模板:本文主要讲述了……(时间),在……(地点)举行开国大典,……(大典的主要过程),最后……(结果)。
例子 2:概括《灯光》的主要内容。答题技巧: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分析事件之间的关联。答题模板:文章围绕……(人物),讲述了……(事件),表达了……(情感或主题)。
精准练习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还有一个苹果
①一场突然而至的风暴,让一位独自穿行大漠的lǚ xíng( )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装干粮的背包不见了。翻遍所有的衣袋,他只找到一个泛青的苹果。
②他(无奈 惊喜)地喊道:“哦,我还有一个苹果。”他攥着那个苹果,艰难地在大沙漠里寻找出路。整整一个zhòu yè( )过去了,他仍未走出茫茫的大漠。饥饿、干渴、疲惫使他有好几次觉得自己快要支撑不住了,可看一眼手里的那个苹果,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添了几分力量。
③他又继续bá shè( ),心中不停地默念着:“我还有一个苹果,我还有一个苹果……”
④三天以后,他终于走出了大漠,那个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苹果,已干枯得不成样子了。
⑤是的,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受各种挫折和失败,你不要(轻易 容易)地说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其实人生如沙漠,信念就是那只“苹果”。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词语。
2.在括号里用“———”选择恰当的词语。
3.这位旅行者为什么能走出茫茫沙漠?
4.这位旅行者在饥饿、干渴时为什么没有直接吃掉那个苹果?
5.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的?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②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④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⑤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⑥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⑦ 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⑧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用小标题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
2.照样子,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出五个战士的特点。
3.选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如第②句话概括写了五个战士痛击敌人,这是“ ”的描写;第③句话描写了马宝玉沉着指挥,这是“ ”的描写。下列关于这种写法好处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面”的描写给人以整体感,让我们感受到五个战士群体的英雄形象。
B.“点”的描写让人从具体的细节中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战士的英勇顽强。
C.点面结合的写法具体生动、形象有趣。
D.有点有面,增强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个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4.文中对五位英雄的称呼开始是“五个战士”,后来又变成了“五位壮士”,称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5.五位壮士的爱国精神永垂不朽,请你为他们写一段颁奖词,歌颂一下他们的英勇壮举吧。
三、阅读《开国大典》选段,回答问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人的海洋”“海上的波浪”分别指什么?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3.文中加点的“直奔”一词能否换成“走向”?为什么?
4.从铁路工人和农民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四、拓展阅读
一位德国老人的事迹
①有一位德国老人,名叫赫尔玛 塞德尔,已经 80 岁了,最近,她被检查出得了癌症。当她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时,她想尽快完成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她有一大笔钱,总价值约两三百万马克,有些是现金存在银行,有些是房地产。她想把这些钱一个子儿不剩地捐献给中国改造沙漠事业。塞德尔一辈子最珍爱书籍,她爱买书,有许多许多的书。她的第二件事就是把这些珍贵书籍全部送给中国。
②塞德尔对中国有这么深的感情,这是因为她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她深信,中国是迄今为止,保持民族文化传统最好的文明古国,也是最有希望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她把世界未来发展的希望,把她个人的良好愿望、她的一切都寄托在中国身上。
③早在两年前,塞德尔就开始着手完成她的夙愿。她拖着年迈的身躯亲临内蒙古考察,并立即在磴口县进行了投资。改造沙漠是个世界性问题,它是关系着环境保护、子孙后代生存的大事。曾有报道,每年中国有近一个中等县的土地被沙漠化,问题十分严峻。塞德尔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将自己所有的财富都投入到这一改造沙漠的事业中来。
④塞德尔对自己要求很严,生活上也很节俭。塞德尔没参加德国的医疗保险,看病要自己花钱。得了癌症后,她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花很多钱输血和换血来维持生命;一是花一点钱,保证她再活一两年,完成她尚未完成的事业。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种。得了癌症后,她每次看病仍然乘公交车,不坐小汽车,买食品也不去高档店。然而,她对赞助的事业却出手极为大方。
⑤塞德尔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献身于发展世界和平友谊的人,一个为中国的沙漠改造有所贡献的人!
⑥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衰老、死亡的问题,然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面临死亡,想的是再留给世上一些最珍贵的东西;有的人面临死亡,极度恐惧、悲观,不惜重金来延长生命;有的人则是从年轻时就花天酒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塞德尔属于第一种,而且是其中最杰出的。
⑦一位德国老人,却对中国无比热爱,毕生为自己所爱的中国,默默地做着贡献,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奉献当作了生活的全部。
1.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造句。
(1)毫不( )( ):
(2)花( )( )地:
2.德国老人塞德尔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她想完成哪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3.塞德尔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请你联系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和赞美这位老人吧!
4.文章的开头很有特色。仔细读读,想想这种叙述方式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5.德国老人的事迹令人动容,足以成为“感动中国”的获奖人。如果受“感动中国”组委会的委托,你将会给她怎样的颁奖词?
五、阅读课文,解答问题。
①忽然,一阵浓重的棉布焦味钻进我的鼻子,我扭头一看,哎呀!火烧到了邱少云身上!他的棉衣已经烧着了,浑身火苗乱窜,看样子是溅上了燃烧弹的油液。趁着风势,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包围了。
②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我们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③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④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⑤黄昏时,我们勇猛地冲上了敌人的阵地。在391高地上沸腾着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⑥我当时的感觉,仿佛邱少云同志并没有牺牲,他和我们一起向敌人冲锋!
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共同点就是“纹丝不动”。
B.如果把“像千斤巨石”去掉,表达的效果就会减弱,不能更好地突出邱少云可贵的精神品质。
C.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心支撑着他在烈火中一动也不动。
D.因为烧得太厉害了,所以他已经没有知觉去动一动身体了。
2.“我”不敢朝他那儿看,是因为 ,但“我”又忍不住不看,是因为 。
3.文中加点字“才”说明火在他身上烧的时间很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邱少云 的精神。
4.邱少云为什么“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一、1.旅行 昼夜 跋涉
惊喜 轻易
那个苹果给了旅行者走出沙漠的信念。
4.那个苹果是旅行者走出沙漠的信念,一旦吃掉苹果,他就可能丧失信心。 5.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首先应该树立起战胜它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走出生活的沙漠。
【导语】这篇短文以沙漠中的旅行者为喻,通过“一个苹果”的意象,生动诠释了信念的力量。文章结构精巧,从困境描写到精神支撑,再到最终脱险,层层递进。语言简洁有力,特别是反复出现的“我还有一个苹果”形成强烈心理暗示。结尾由具象升华到抽象,将苹果隐喻为人生信念,点明主旨。文本通过微小物件承载重大主题,展现了人在绝境中精神支柱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旅”“昼”“跋”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无奈”指因无法改变现实而产生无力感;“惊喜”强调意外和喜悦,在这种绝境中找到一个苹果应是“惊喜”,故选“惊喜”;
“轻易”指不经慎重考虑,随随便便,“容易”侧重做某事不困难,这里说不要随便说自己什么都没有,用“轻易”更恰当,故选“轻易”。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第②段的句子“‘哦,我还有一个苹果。’他攥着那个苹果,艰难地在大沙漠里寻找出路。整整一个昼夜过去了,他仍未走出茫茫的大漠。饥饿、干渴、疲惫使他有好几次觉得自己快要支撑不住了,可看一眼手里的那个苹果,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添了几分力量。”可知旅行者遭遇风暴迷失方向且干粮背包不见,仅找到一个苹果。在饥饿、干渴、疲惫到几乎支撑不住的情况下,是手中的苹果让他有了信念。每当觉得要坚持不下去时,看着苹果就又添了几分力量,心中不断默念“我还有一个苹果”。所以,那只苹果成为了旅行者的精神支柱,给了他走出沙漠的信念,让他凭借着这份信念支撑着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下去,最终走出沙漠。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文中最后一段“其实人生如沙漠,信念就是那只‘苹果’。”可以看出,这只苹果在极端困境中已经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旅行者身处大漠,迷失方向且缺乏补给,饥饿干渴的状态下,苹果作为食物能暂时缓解生理需求,但他意识到,一旦吃掉苹果,就失去了这份唯一的“拥有”。这只苹果此时象征着希望和信念——“我还有一个苹果”的默念,是支撑他对抗绝望、坚持跋涉的精神力量。如果吃掉,这份精神支柱可能随之崩塌,他可能会失去继续前行的动力和信心。因此,他没有直接吃掉苹果,是为了保留这份支撑自己走出沙漠的信念。
5.本题考查理解段落意思。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整个故事的提炼和升华,将旅行者的经历与人生道理相联系。文中,沙漠象征着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困境或艰难处境,而那只“苹果”则代表着支撑人前行的信念。 旅行者在沙漠中仅凭一个未被吃掉的苹果(信念)走出绝境,这告诉我们:当人生遭遇困难时,不能轻易否定自己、认为失去了所有希望。真正重要的是保有信念——它能像苹果支撑旅行者那样,给予人面对困境的勇气、坚持下去的动力,帮助我们克服挫折,最终走出人生的“沙漠”。
因此,最后一段的核心意思是强调信念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重要性,即唯有坚守信念,才能战胜困难,走出逆境。
二、1.痛击敌人
① 葛振林 ②勇猛刚烈 ③宋学义 ④一丝不苟
面 点 C
课文前三个自然段,马宝玉等人是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他们本可以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吸引到棋盘陀,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
为责任,他们全力以赴;对人民,他们忠心耿耿。狼牙山五壮士用生命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震撼着亿万人的心灵。他们是时代楷模,是人民英雄,是中国脊梁!
【分析】这段战斗描写以短句与动词群构建紧张节奏(如“拖住”“引上”“打下去”),通过五位战士的个性化动作(马宝玉的沉着指挥、葛振林的怒吼射击等)塑造群像英雄主义。环境描写“崎岖山路”“横七竖八的尸体”侧面烘托战况惨烈,而“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的总结性语句,凸显了战术智慧与顽强意志的交织。语言风格刚健有力,符合革命叙事的美学特征。
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①句写了五壮士主动承担掩护任务,将敌人引向险要地形,为队伍争取撤退时间。
第②句写了借助狼牙山地势居高临下的优势,以少敌多,有效阻击敌人进攻。
第③-⑥句通过人物动作描写,体现五壮士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英勇形象。
第⑦-⑧句写了敌军伤亡惨重,五壮士成功完成阻击任务。
紧扣“阻击敌人”核心事件,突出“英勇”精神,可以概括为:五壮士狼牙山英勇阻击敌人。
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人物性格的分析。
(1)马宝玉:沉稳果敢(出自第③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2)葛振林:勇猛刚烈(出自第④句“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3)宋学义:力量强悍(出自第⑤句“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4)两个小战士:专注果决(出自第⑥句“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3.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和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这段文字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群体描写与个体特写的有机结合,生动展现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战斗场景。第②句“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是从“面”的角度描写整体战斗情况,展现了战士们协同作战的英勇形象;而第③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则是从“点”的角度刻画马宝玉个人的战斗表现。这种写法既能让读者把握整体战况,又能通过具体细节感受每个人物的英勇。
C.“形象有趣”表述不当,因为文本展现的是悲壮的战斗场面,而非趣味性内容。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文中对五个英雄的称谓从“五个战士”变为“五位壮士”,这一变化体现了作者情感的升华和人物形象的深化。开篇第①句使用“五个战士”这一中性称谓,客观描述他们作为普通军人的战斗行为;而随着战斗的展开,通过第②-⑥句对他们英勇作战的细节描写,特别是第⑦⑧句展现的战斗成果,人物的英雄形象逐渐丰满,最终作者用“五位壮士”这一充满敬意的称谓,表达对他们英勇无畏精神的崇高敬意。“战士”侧重军人身份,而“壮士”则强调其英勇壮烈,这一称谓变化生动展现了人物从普通军人到战斗英雄的形象升华,也反映了作者情感的递进过程。
5.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为狼牙山五壮士写一段颁奖词,歌颂他们的英勇壮举。
示例:你们以少敌多,为保家卫国不惜牺牲,铁血铸就永恒丰碑;你们用大无畏的精神,彰显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本色,永垂不朽!
三、1.开国大典前,四面八方的群众队伍有序入场的场景。
“人的海洋”指广场上聚集的群众,“海上的波浪”指翻动的红旗。好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众人数之多和场面之壮观。
不能。“直奔”体现出群众参加开国大典时急切、激动的心情,“走向”语气平淡,无法体现这种情感。
体会到群众对开国大典的期待和热爱,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
【导语】选段以空间“丁字形广场”切入,按时间顺序(早六时-正午)铺陈群众入场场景:先概写群众擎旗提灯、有序排列的整体画面,再聚焦铁路工人“直奔”、农民“摸黑步行”的细节,最后以“人的海洋”“红旗如波浪”的比喻收束,既展现开国大典前的壮阔声势,又借群体与个体描写的结合,传递出民众的热切期盼,语言质朴却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
先抓段落核心场景,再梳理关键信息:主体是“四面八方的群众队伍”,时间线是“早上六点钟起-正午”,具体内容含群众入场方式、典型群体,以及最终广场的壮阔景象,整合这些要素即得主要内容。
示例:开国大典前,群众从各处入场,广场人潮涌动。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文本“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正午时分天安门广场上聚集的大量群众比作海洋,所以“人的海洋”指正午时分天安门广场上聚集的海量群众。
文本“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中,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广场上随风翻动的红旗比作海上的波浪,所以“海上的波浪”指广场上随风翻动的红旗。
将“群众”比作“海洋”、“红旗”比作“波浪”,既形象写出群众之多、红旗之动,又让抽象的“热闹”“壮阔”变得具体可感,凸显开国大典前的盛大氛围。
3.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
分析两词本义,“直奔”强调快速、急切,“走向”仅表行走方向,无情感/速度感;结合语境,铁路工人“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体现其心情;对比表达效果,判断能否替换。
示例:不能换。“直奔”指快速、径直前往,生动体现出铁路工人从远方赶来后,急于进入会场参加开国大典的迫切心情;而“走向”仅表示普通的行走状态,无法传递出这种急切与热情,会弱化民众对开国大典的期盼之情,所以不能换。
4.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提取细节,铁路工人“老远赶来、一下火车就直奔”,农民“五更天摸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分析行为背后的情感:这些行为体现出他们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关联场景(开国大典),推导情感本质,得出体会。
示例:能体会到铁路工人和农民对开国大典的热切期盼与无比激动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热切向往。
四、1. 犹 豫 面对需要帮助的同学,他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
天 酒 他年轻时不懂得珍惜时光,整天花天酒地,最终一事无成。
把一大笔钱捐献给中国改造沙漠事业。 把珍贵的书籍全部送给中国。 3.一个高尚的,为中国,为世界和平友谊,为世界环保做出贡献的人。
4.开篇点题。突出了塞德尔老人的心愿,一切都是为了中国,这一切令人肃然起敬。
5.一位德国老人,却对中国无比热爱,毕生为自己所爱的中国,默默地做着贡献。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奉献当作了生活的全部,她就是赫尔玛·塞德尔。
【导语】文章以德国老人塞德尔的事迹为核心,先述其临终前将全部财富与书籍捐给中国治沙事业的决定,再溯其爱华根源与行动历程,对比其自奉节俭与献爱心切。末段以不同生死态度作比,凸显其以奉献为生命全部的高尚。全文平实叙事中见精神厚度,展现跨越国界的大爱与担当。
1.本题考查造句。
结合第④段“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种”。这里的“毫不犹豫”指塞德尔在面对“花钱维持生命”和“省钱完成事业”的选择时,没有丝毫迟疑,立刻做出了优先完成奉献事业的决定,体现了她对中国沙漠改造事业的坚定决心和无私精神。据此意思进行造句如:看到孩子落水,救生员毫不犹豫地跳进水中展开救援。
结合第⑥段“有的人则是从年轻时就花天酒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里的“花天酒地”指某些人生活奢侈糜烂,沉迷于吃喝玩乐,与塞德尔节俭奉献的生活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塞德尔精神的高尚。据此意思进行造句如:他继承家产后不思进取,反而沉溺于花天酒地的生活,很快就挥霍一空。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中第①段明确提到“当她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时,她想尽快完成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她有一大笔钱,总价值约两三百万马克,有些是现金存在银行,有些是房地产。她想把这些钱一个子儿不剩地捐献给中国改造沙漠事业。……她的第二件事就是把这些珍贵书籍全部送给中国。”这段文字直接阐述了塞德尔在生命最后日子里想完成的两件事,清晰体现了她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的意愿。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通过联系文章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和赞美这位老人即可,如:塞德尔是一位热爱中国、无私奉献、生活节俭却对公益事业慷慨大方,且拥有崇高精神境界的老人。她将生命的最后时光与全部财富都倾注于对中国的祝福与贡献,用行动诠释了“奉献”的真谛。
4.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文中第①段开头即明确:“有一位德国老人,名叫赫尔玛 塞德尔,已经80岁了,最近,她被检查出得了癌症。当她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时,她想尽快完成两件事。”这种叙述方式指文章开篇直接点明核心人物、事件或核心信息,不做过多铺垫,迅速聚焦主题。
作用1:快速交代核心要素。开篇直接介绍了人物(赫尔玛 塞德尔)、年龄(80岁)、处境(患癌症、时日不多)及核心事件(想完成两件事),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抓住文章主线,了解故事的核心背景。
作用2: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提到“两件事”却未立即展开,自然引发读者好奇:老人是谁?她为何在生命最后时刻要做这两件事?这种直接切入的方式能快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探究背后的原因。
作用3:奠定情感基调。开篇点出老人“患癌症、时日不多”却仍有未竟之事,初步暗示了她的坚韧与特殊追求,为后文展现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埋下伏笔,让读者提前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张力。
故这种叙述方式叫开篇点题,作用是:突出了塞德尔老人的心愿,一切都是为了中国,这一切令人肃然起敬。
5.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颁奖词紧扣文中事迹与精神,逐层展开,如:“八十载岁月流转,她用生命最后的光,照亮了跨越国界的希望。当癌症的阴影笼罩,她未曾眷恋尘世繁华,而是将毕生积蓄化作沙漠中的清泉,把满室书香酿成文明的纽带。她不懂索取,只知奉献——看病乘公交的节俭,是对自我的严苛;百万马克捐给中国治沙的慷慨,是对信念的坚守。她深信东方古国的生机,便将所有热忱倾注于此,让‘奉献’二字成为生命最后的注脚。跨越山海,无关肤色,赫尔玛 塞德尔,用赤子之心告诉世界:爱与担当,从无国界。”
五、1.D
“我”不忍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 “我”担心他会突然跳起来或叫出声
长 严格遵守纪律,勇于自我牺牲
如果邱少云动了就可能被敌人发觉,那么不仅“我们”这一个班会牺牲,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为了整个班的战友,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作战的胜利,邱少云“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再现了邱少云烈士壮烈牺牲的场景。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和感官描写,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比喻手法凸显了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而“不敢看/忍不住不看”的矛盾心理则深化了情感张力。结尾处“仿佛没有牺牲”的描写,既升华了主题,又体现了革命精神的永存。全文通过个体牺牲与集体胜利的对比,展现了革命军人崇高的奉献精神。
1.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画线句子为文章第④自然段的“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D.这种说法将邱少云的“不动”归因于“失去知觉”,完全忽略了他主动坚守纪律、牺牲自我的主观意志。文中第②自然段明确提到“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但他为了集体利益选择不动,并非被动失去知觉,而是主动的、伟大的牺牲,因此该理解与文意相悖。
故选D。
2.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③自然段“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可知,直接点明了“不敢看” 的原因:邱少云正被烈火包围,“浑身火苗乱窜”,“我”作为战友,目睹他承受如此残酷的痛苦,内心充满煎熬,情感上无法承受这种惨烈的画面,因此“不敢看”。
第③自然段“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可知,这解释了“忍不住不看”的原因:“我”深知潜伏任务的重要性 ——一旦邱少云动了或出声,就会暴露整个部队,导致作战计划失败、更多战友牺牲。因此,“我”既揪心他的处境,又时刻警惕着他是否能坚持住,不得不关注他的状态,这体现了“我”在个人情感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与牵挂。
因此可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是因为不忍心看着战友被烈火活活烧死,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我”又忍不住不看,是因为担心他会因无法忍受剧痛而突然跳起来或叫出声,破坏潜伏计划,既牵挂他的安危又紧张作战全局。
3.本题考查的是关键字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④自然段“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可知,这里的“半个多钟头”是具体的时间长度,而“才”字在此处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了火势持续时间远超一般人能承受的极限。对于被烈火包围的人而言,每一秒都是剧痛的煎熬,“才”字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这段时间的漫长和痛苦的程度。
从“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可以看出,在这漫长的半个多钟头里,邱少云始终强忍烈火焚烧的剧痛,没有丝毫动摇。这种超出常人想象的坚持,并非出于被动承受,而是主动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不破坏作战计划(如第②自然段所述 “我们就会被敌人发觉……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因此,“才”字所体现的漫长时间,恰恰反衬出他钢铁般的意志和为集体利益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
故文中加点字“才”说明火在他身上烧的时间很漫长,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邱少云坚韧不拔、为集体利益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
4.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②自然段明确交代了关键背景:如果邱少云从火堆里跳出来、或战友去救他,“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这不仅会导致“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会让 “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邱少云显然清楚这一点 —— 他的任何一点动作或声音,都可能暴露整个潜伏行动,让无数战友的努力和牺牲付诸东流。因此,即便烈火焚烧带来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剧痛(如第③自然段提到“我”的感受 “心里像刀绞一般”,侧面烘托出邱少云承受的痛苦之深),他仍以钢铁般的意志克制住本能的反应,始终“纹丝不动”“没发出一声呻吟”,用生命践行了对集体利益和战斗胜利的坚守。
故邱少云之所以“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是因为他为了保护潜伏部队的安全和作战计划的顺利实施,主动选择了牺牲自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