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石狮市石光中学教育(集团)三中校区2025级高一年段十月份校本练习一、单选题1.距今约3900—3200年的马桥文化是江南地区的典型文化,出土的陶器既有良渚文化风格的陶鼎、浙南闽北地区文化风格的印纹陶,也有与二里头文化陶器相似的三足盘、平底盆等。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部落之间联系紧密 B手工业生产日益成熟C.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D.经济文化领先于中原2.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的磁山遗址距今约8000年,在该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数百个储存粮食的窖穴,其中部分窖穴留存有炭化的粟粒,同时还出土了成套的生产工具和集中分布的陶器群。据此推知,当时磁山地区( )A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B.先民过上定居生活C.手工业门类较齐全 D.国家初始形态出现3下列文献资料对商周历史都有一定记载,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甲骨文 B.《山海经》 C.《诗经》 D.《史记》4.商代巫师在社会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无论是战争、政事、婚丧,还是天文、病祸等,都要由巫师来占卜决定。当时不仅有男性巫者,还有大量女性巫者。这反映出商代( )A.宗教氛围浓厚 B.君主权力受限 C.男女地位平等 D.神权观念萌发5.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中国进行了一场“不彻底的革命”。这场“革命”主要是指( )A.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 B.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的转变C.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转变 D.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6.夏商西周三代的方国、诸侯有自己独立的军队,但作为中央王朝的臣属,他们有义务率军队跟随王出征,或受王命单独或与其他方国诸侯联合出兵征伐。这说明夏商西周时期( )A.朝廷具有一定政治权威 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内外服制度走向了规范 D.宗法分封较为稳固7.下表所示为孔子和老子的部分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 )人物 思想主张孔子 推崇礼乐制度,强调“为政以德”老子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无为而治A.体现了对治国理政的思考 B.推动了百家争鸣深入发展C.迎合了下层平民利益诉求 D.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崇8.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认为事物中包含着大小、有无、长短、强弱、生死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彼此互有联系,可以相互转化。这位思想家还主张(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相生相胜9.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为了增强赵国实力,决定效仿胡人的短装紧身服饰,束皮带,穿皮靴,以适应在马上训练、作战。他通过“招骑射”“致胡兵”“养胡马”等举措,建立了一支由他直接掌控的轻骑兵部队。赵武灵王的变革( )A.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B.推动了社会全面转型C.瓦解了传统政治秩序 D.顺应了兼并战争需要10.秦朝建立后,通过征战等方式征服了被称为“化外之地”的民族地区,秦朝中央政府逐步在这些地区推行郡县制,设置了诸如辽东郡、南海郡等地方行政机构。秦朝此举旨在( )A.巩固国家统一 B消除民族隔阂 C.推动商贸发展 D拓展疆域范围11.秦的户籍采用综合式,除了记录民户各成员的姓名、性别、貌状、籍贯等要素之外,还会罗列民户的受田数、租赋徭役完成情况等。这一制度的实施( )A.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 B.造成了地方政务增多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1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同时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于是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A.稳定是国家兴衰的根本 B.秦朝统治存在制度缺陷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13.下表为汉武帝实施的系列政策,旨在( )时期 政策内容公元前127年 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分给所有子弟公元前122年 设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由刺史监察郡国守相公元前112年 实行“酎金夺爵”,以诸侯王献祭黄金成色不足为由废除106位列侯爵位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经济发展 C.废除郡国体制 D.完善监察体系14.董仲舒结合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法家的刑法学说以及道家的气论学说,重新构建了将天道、王道、人道融为一体的“天人感应”学说,人们称经他改造后的儒学为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 )A.具有明显世俗化色彩 B.延续了黄老无为思想C.与孔子学说立场一致 D.适应了集权统治需要15.董仲舒在汉景帝时就是位知名大儒。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董仲舒被地方官员推举参加皇帝的策问,受到赏识,被任命为江都相,辅助易王。据此可知,董仲舒任官主要得益于( )A.察举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16.下表所示是两汉时期西域部分地区的人口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汉代( )地区 西汉时期 东汉时期户数/户 人口数/人 户数/户 人口数/人于阗 3300 19300 32000 83000疏勒 1510 18647 21000 —焉耆 4000 32100 15000 52000A.户籍制度确立消除了户籍隐匿 B.丝绸之路促进了对外贸易C.实现了内地与西域管理一体化 D.朝廷对西域的开拓与治理17.下图为1979年甘肃省出土的东汉时期古希腊文铅饼(外国货币),由此我们可以获取得的历史信息是( )A.这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使用的外币 B.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贸易通畅C.这是东汉按西方铸币技术所仿制 D.东汉时甘肃是我国对外贸易枢纽18.光武帝刘秀设尚书台作为政务中枢,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禀呈皇帝,由皇帝裁决,但尚书台官员品级远低于三公。据此可知,尚书台的设置( )A.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B.降低了中央决策效率C.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D.提升了丞相政治地位19.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如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以及大大促进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传播发展的书写材料造纸术,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A.对外交流频繁,吸收异域文明 B.士人阶层热衷于著书立说C.统治者大力推行“独尊儒术” D.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20.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采取与西汉初年相类似的指导思想,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这一做法( )A冲击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C.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21.北魏迁都洛阳后,设立了国子学、太学及四门小学,按父祖官品高下确定入学资格。国子生给予从六品下的出身,其中做到了三品以上官的,约占五分之三。此外北朝还设有律学、书学和算学,属于专科教育。这些措施( )A.促进北魏政权的长期稳定 B.顺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潮流C.削弱了鲜卑旧贵族的特权 D.构建了全新的官僚行政体系22.孝文帝推行三长制,民户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检查户口,征发赋役。这一措施旨在( )A.完善司法体系 B.改善民众生活 C.强化基层管理 D.促进人口增长23.学者葛剑雄认为:“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动程迁移有利于人口形成相对均衡、合理的分布,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迁出地区会因为人口有所减少而改善了生存条件,迁入地区会因为人力的增加而促进了开发的进程。”下列项最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秦始皇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 B.东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C.魏晋时期大批北方人民流亡江南 D.元朝时波斯人阿拉伯人移居中国24.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材料反映出( )A.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庞大 B.士族是魏晋特有的阶层C.魏晋士族具有地域特征 D.魏晋时期皇权彻底削弱二、材料阅读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摘编自【汉】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汉文帝)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遂群生;减耆(嗜)欲,不受献。……不诛无罪,不私其利也。……三年(公元前154年)春正月,(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摘编自【汉】班固《汉书》材料三 经过几代帝王近七十年的努力,西汉迎来了兴盛局面,这为汉武帝时期的对外开拓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起始于长安,经甘肃、新疆、中亚、西亚,并连接欧洲和北非的陆上丝绸之路也由此应运而生。——摘编自焦春鑫等《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当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西汉文景时期的治国举措,并据此指出汉初的施政方针。(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的有利条件及其历史意义。(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朝的强盛之路中,可以获得什么经验?(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东晋南朝时期,人们将北方传入的二牛抬杠式的长辕犁改进为短辕犁,这种犁短小灵活,便于调头回耕,更适合南方水田环境。南方农民普遍采用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土地开垦范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五岭以南地区开始种植双季稻,实现了土地的多季利用。随着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加上江南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优势,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南朝前期,宋武帝与宋文帝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缔造了“元嘉之治”。——摘编自周进《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作用与意义》等材料二 两汉至西晋时期江南渔采狩猎在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东晋之后,渔采狩猎在经济结构中比例下降,只起到补充作用。与此同时,旱作农业和水稻获得发展,不仅改变了生计模式,也使尚武之风逐渐为尚文取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城市随之兴起,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和同时期的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摘编自吕思勉《中国简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 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影响。(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