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宝典 课件(共9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宝典 课件(共93张PPT)

资源简介

(共93张PPT)
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宝典
02
01
03
02
01
03
高 考 考 情 分 析
年份 卷别 选材 文体 命题概览
2025 全国 一卷 《种植入门问答》(摘编自黄岳渊、黄德邻《花经》) 科普-自然科学类、访谈 理解信息;评价信息;情境补写;推断信息;知识迁移以及比较分析
全国 二卷 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学术论文、报告 理解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运用文中信息; 探究问题,提出见解
2024 Ⅰ卷 毛泽东《论持久战》、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 政论文 理解信息;推断信息;论点论据;修辞的论证效果;作者观点启示类探究
Ⅱ卷 布莱恩·弗洛卡《登月》、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 科普文、通讯书序 理解图像信息;理解信息;评价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探究问题,提出见解
2023 Ⅰ卷 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 学术著作 理解信息;推断信息;论点论据;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论证
Ⅱ卷 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政论文、学术论文 理解信息;推断信息;分析论证;分析词语作用;比较侧重点
2022 Ⅰ卷 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政论文、学术论文 理解信息;推断信息;论点论据;迁移运用观点;探究问题,提出见解
Ⅱ卷 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 学术论文
文本内容与图表信息转换;概括信息;评价信息;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观点
试题研究
选材特点 既有非连续性文本形式,也有连续性文本形式。非连续性文本的组合具有多样性,可以是几篇论述文的组合,也可以是“新闻+书序”的组合。实际上,无论是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还是连续性文本形式,都是高考用来考查学生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能力的,今后新高考的命题形式将继续呈现文本的“有机选择”这一原则。
命题特点 近三年新高考的试题已趋稳定,信息类文本阅读设置5道试题,客观题和主观题。题型主要为文本信息的理解与分析、文本信息的推断与论证、文本信息的整合与比较、文本信息的迁移与运用等。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点每年都稍有调整,随文命题的趋向明显增强。
命题特点 更加注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建构、文本内部逻辑层次的梳理、文本观点与材料之间的支撑与融合;更加注重观点表达及信息之间的概念、判断与推理的逻辑呈现;更加注重建构基于文本情境中关键信息的开放性、跨界性、探究性的运用与联系。
备考策略
1.夯实教材基础知识。 认真研读教材,牢固掌握并学会迁移运用信息类文本阅读涉及的论证知识等基础性知识。
2.掌握简单的逻辑推理知识。 如归纳与演绎等常见的推理方式,以偏概全、强加因果、偷换概念等常见的推理谬误,等等。
3.明确考查中心——获取信息。 信息类文本终归是对信息获取能力的考查,无论考法如何变,考查实质、读文目的都不会变,无论怎样命题,命题的思路、立足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功能定位都不会变。备考时要学会从原文中获取信息,用原文关键词句组织答案。
考点解读
考点一 信息理解
信息理解题侧重于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其选项内容往往是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句子段落的转换、整合,加工转换。形式主要有三种:信息增删改、信息整合概括、关系错位。也正是在加工转换的过程中,命题者有意地在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结论和依据等方面做文章,从而改变原文意思来设置“迷惑项”。
设误类型 阐释 辨误方法
偷换概念 命题人在解释或使用某一概念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等进行了调换或混淆。 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尤其要仔细比对选项句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选项常见设误类型及辨误方法
设误类型 阐释 辨误方法
以偏概全 指选项有意把原文中对某类事物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说成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功用。即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 注意比对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起修饰与限定作用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的关键词,如“所有、全部、都、一些、极少、部分、极其、格外、略微、偶尔、常常、非常等”是否一致。
选项常见设误类型及辨误方法
设误类型 阐释 辨误方法
张冠李戴 指命题者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乙的特点,或者将甲的观点(或行为状态)说成乙的观点(或行为状态)。 注意判断选项句的主语、宾语与原文相关句子的主语、宾语是否一致。
选项常见设误类型及辨误方法
设误类型 阐释 辨误方法
无中生有 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看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选项常见设误类型及辨误方法
设误类型 阐释 辨误方法
混淆时态 主要指混淆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即把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事情(“已然”),把已发生的事情判断为未发生的事情;或在概率上,把可能发生的事情(“或然”)判断为必定发生的事情(“必然”),把必定发生的事情判断为可能发生的事情。 注意比对选项与原文中一些表时间、推测、结果等的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必定、必将、可能、估计、未必、完成、成功等。
选项常见设误类型及辨误方法
设误类型 阐释 辨误方法
混淆关系 选项将原文中的句间逻辑关系进行了改变。如将并列转换成转折,将递进转换成并列,将条件转换成结果,将因果中的“果”与“因”颠倒,将充分(必要)条件转换成必要(充分)条件,等等。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条件关系不当。 分析选项句间逻辑关系是否成立,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注意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成立,或者分析因果关系是否颠倒。遇到涉及条件关系的选项时,注意分析选项是否将充分(必要)条件转换成必要(充分)条件。
选项常见设误类型及辨误方法
设误类型 阐释 辨误方法
混淆是非 即混淆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特别要注意含有作者观点的语句,关注否定词语如“没有、没、无、拒绝、禁止等”。
指代有误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文中一些指代词的指代内容的范围、类别、程度等方面设误。 根据原文语境,确定指代词指代的内容,然后比对选项内容。
选项常见设误类型及辨误方法
考点二 信息(观点)推断
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信息(观点)推断题的选项内容是命题者依据文本中的某个内容,对事物的性质、发展趋势等作出的分析和判断,其“前提”在原文之中,“结论”往往在原文之外。这类题目不能通过直接比对选项与原文的语言表述或单凭局部一处信息就做出判断,它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整合,还需要分析和推断。判断选项推断的合理性,成为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信息(观点)推断题“三看”
信息(观点)推断题的每个选项,大致由前提、结论及联结两者的关联词语组成,要判断选项正误,就要做到“三看”——看推断前提是否有据,看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看推断结论是否合理。
1.看推断前提是否有据
看选项的前提时应注意:一是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如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而选项则涉及整体。二是前提是否混淆时态,如原文中事情还未发生,而选项中则表述为已经发生。这就需要仔细比对选项中的前提与原文的信息是否一致。
2.看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信息(观点)推断题的选项常以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句形式呈现,分析推断的过程是否符合 逻辑,主要是分析选项中的因果推断、假设推断、条件推断、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成立。
3.看推断结论是否合理
推断的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通过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抽象推具体以及因果互推等方式形成的新信息。分析推断结论是否合理,一看结论是否过于绝对;二看结论与原文是否相悖;三看“启示”“将会”“应该”等词的后面对未知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否合乎社会常理。
考点三 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
考向一 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
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主要是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在新高考试题中,这一内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题目涉及的论点在文内,而四个选项提供的论据大多来自文外,侧重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两步骤”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
第一步
阅读原文,把握观点
第二步
理解内涵,做出判断
根据题干指向的文本材料,通读原文,准确把握文本的观点。
抓住每个选项内容的关键信息点,准确理解其内涵,辨析选项内容能否证明文本观点,并做出判断。
考向二 分析论证(行文)思路
对于文章论证(行文)思路的考查,会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不同的问法,如问文章的行文脉络(思路)、论证思路、论证结构等。答题时要注意这几种问法的区别:
行文脉络(思路)是一个相对比较大的概念,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行文脉络(思路),行文脉络(思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
论证思路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概念,一般是指为阐述自己的观点,按照一定条理加以解释和证明的过程,在解释和证明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指论述性文本的基本结构,分析论证结构着眼于文章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方式、结构特征。
(一)把握论证(行文)思路的四种路径
依据文体: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理清论证(行文)思路,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如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递进式等作切分。
概括层意:从文章各段内容入手,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列、递进、因果、总分等关系),划分出层次,概括层意:同一关系取其“一”,并列关系取其“和”,总分关系取其“总”,偏正关系取其“主”。概括各层大意后便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分析论点、论据:论述性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要理清论证(行文)思路,可以分析其论点与论据、论据之间的关系和顺序,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到繁,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总到分,等等。
借助关键词句:即借助文中提示思路或层次的词语和句子梳理出论证(行文)思路。
关键词
各类提示词
关系词/关联词
总结词:总而言之、由此观之、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等
顺序词: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
指代词:这、那、他/它、上述等
解说词:比如、也就是说等
并列关系:和、以及、此外;一方面……另一方面……;等等
因果关系:究其原因/根源/缘由;之所以……是因为……;何以;所以/导致;等等
条件关系:基础、前提、必备条件;只有……才……; 等等
转折关系:但是、然而、不过、其实、与之相反等
递进关系: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等
关键句
每一段的首尾句(首尾往往是该段的论点)
例子的前后句(文中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的前后句往往是总结性的句子)
揭示脉络层次的过渡句
行文脉络(思路):重在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答题时注意使用体现行文思路或顺序的词语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来串联各层内容。
(二)注意行文脉络(思路)、论证思路、论证结构的作答区别
论证思路:重在梳理观点是如何论证的。答题时应注意:
①紧扣议论文的一般思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来梳理,如开篇通过什么方式提出了什么观点或论题,然后本论部分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运用哪些论证方法展开论证,最后得出什么结论或提出怎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②运用能显示论述文特征的词语来概括,如“提出……论点”“阐述”“推论”“得出结论”等。
③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或者“从……到……”一类表起承合关系的语表现出文章的思路。
论证结构:重在分析文章外显的结构特征。答题时首先应指出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等),然后阐释每部分是怎样体现这样的结构的,比如每部分之间如何体现递进、如何体现对照、如何体现总分关系。
考点四 信息整合与概括
考向一 概括内容要点
“概括”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抽象、转化、归纳。在信息性文本阅读中内容要点既可以是多则材料的,也可以是单则材料的;既可以是材料特定内容如原因、作用、措施、贡献等的要点,也可以是某则材料或多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一)掌握概括的方法
提取关键词句 根据题干指向,从材料中筛选出关键词句,稍加整合,给出答案。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对各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然后圈画出与题干指向相关的内容。在这些信息中作进一步筛选,提取可以用来答题的关键词句。
合并同类项 即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信息合并起来进行概括。
去除修 饰成分 在审读句子时,可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去除修饰成分。同样,对于句群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组成一个句群的若干个句子往往有主次之分,去除那些居于次要地位的起辅助作用的句子(修饰成分),抓住居于核心地位的起统率作用的句子,就能完整准确地概括。
划分层次 即对筛选出的关键信息进行层次划分,划分好层次后再运用提取关键词句、去除修饰成分等方法来进行概括。
转化 语言 转化,是就语言表达而言的,概括就是要把形象式表达转化为抽象式表达,把含蓄表达转化为直白表达,把间接表达转化为直接表达,把反面表达转化为正面表达,等等,是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过程。概括中的转化就是透过现象找到本质,并运用将现象转化为本质的概括性语言来表达。
(二)强化三种意识,规范答题
多点意识:这类题的答案要点一般是三到四个,答题时要筛选全面。当然,这种“多点意识”不是生硬地把一点拆成几点,而是要注意“多点”,且“点”不交叉、不重复。
角度意识:这类题目在作答时要尽量找到每一个要点的角度,如不同对象、不同侧重点、不同措施等。如果没有“角度意识”,很可能答点重复,角度单一。
上位意识:概括时,尽量为每一个要点寻找一个上位概念,所谓上位概念,就是一个相对较大的能够包含这个层次内容的概念。如“植物”是“花”的上位词,“电器”是“电视”“空调”的上位词。
考向二 下定义
下定义指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其基本格式为“被定义概念”+“是”+“种差”(指在同属中某个种不同于其他种的属性)+“邻近属概念”(包含被定义概念的最小属概念)。如笔(被定义概念)是用来写字画图(种差)的文具(邻近属概念)。信息性文本阅读中的下定义题不同于过去语言压缩表达中的下定义题之处在于信息整合的范围大大增加了。
下定义类题目“三步骤”
第一步
分析材料,确定邻近属概念
第二步
筛选信息,提取种差
第三步
整合信息,规范表述
首先在文本材料中找出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属概念,如果提供的材料中没有恰当现成的邻近属概念,就需要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己确定邻近属概念。
在这一步骤中,要注意有些种差是由多个属性如特征、功用、成因及范围等组成的复杂属性,提取这些属性时一个也不能少,否则会造成定义不严密。
把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用“是”“叫”等连接词连接起来,使之符合下定义的格式。注意:①下定义的句子必须是单句。②下定义一般用表肯定的判断句,不能用否定句、比喻句。
考点五 信息比较
信息性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比较题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比较不同材料的主要观点、论述角度或侧重点的异同,一类是比较同一则材料中的不同对象的特点或不同人物的观点的异同。
(一)把握材料之间的关系
新高考信息性文本阅读题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围绕同一话题而呈现出来的多则材料。这些材料虽话题相同,但侧重点、角度各异。比较材料异同就是要扣住这“同”中之“异”,从而把握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各则材料之间的关系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互补关系:即每则材料内容上各有侧重,围绕同一个话题或对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材料之间互相补充,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心话题或陈述对象。
统领(印证)关系:一则材料为宏观策略或理论,其他的材料为微观实例。宏观策略或理论统领微观实例,微观实例则印证宏观策略或理论。
递进关系:即每则材料呈现的内容之间是层层深入的关系,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二)强化角度意识抓住内容重点
(1)了解论述文中常见的论述角度。常见的论述角度有正面论述和反面论述,但不同文章选取的论证角度不尽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有的文章从国家的角度进行论述,有的从个人的角度进行论述;有的文章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论述,有的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论述;有的文章从时间的角度进行论述,有的从空间的角度进行论述……判断论述的角度需要我们细心阅读文本,认真辨析判断。
(2)寻找、发现文本的不同角度的常见方法
①关注各选文标题(出处)注意标题(出处)中是否透露出选文论证分析的角度。
②注意文章中表示内容侧重点转换的标志性词语,如指示代词、顺序词、范围(时间、空间)词、类别词、关联词等,区别不同内容的重点。
③找出关键语句,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观点句、中心句,等等,提取不同文本的要点。
考点六 观点迁移运用
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文本内的观点去分析、评价文本外的社会现象或观点、言论,注重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要求。解答这类题目,要吃透文本观点,合理进行迁移运用。这类题目的题干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情境材料,一部分是任务(问题)。情境材料的性质不同,其任务(问题)也会有所不同。
第一步
任务定向
第二步 信息定位
第三步 思路定准
首先分析出题目中的情境是什么,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然后明确题干的核心任务指向,也就是明确题目“问点”,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题目从材料中来,答题到材料中去。在明确题目任务指向的基础上,带着任务检索文本信息,提炼与情境材料相关的主要观点,然后从中找出可以用来分析、阐释题干情境材料的内容。
根据上一步所找出的情境材料和文本的契合点,将它们一一对应,确定大致的答题思路或语言表述方式。
分析情境材料,明确核心的任务指向。
检索文本关键信息,找出情境材料和文本的契合点。
确定答题思路,组织答案,分条规范书写。
链接高考
[2025年·全国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种植入门问答
问一:譬如种植一株树,或者一株花,如何能使之必然生活,而且会发荣滋长?
答:如果这一株花或树,得来时并无重大损伤,且出土未久,未曾枯槁,依法种植,断无不能生活之理。
问二:如何说是依法种植?
答:第一须择天晴之候,泥土干燥,深耕浅种。如有多枝,勿使分枝之处埋入土内,将泥土桩实,浇足凉水,这水要使地下之土与盖上之土,和花树之根结成一体,是谓依法种植。
问三:依理想而论,种植花树以阴雨天为宜,为何舍此不取,反要选择天晴之日?
答:烈日之下,种植固非所宜,然须择晴天的早上或晚上。因为在雨天,泥土一经雨淋,容易成块,种植之后,不能与花树之根及加入之土融合凝结,以致中多空隙,根须不但不能发达,且易腐蚀。所以必求天晴之日,将干泥粉碎,加入根之四周,使无一处空隙,然后灌之以水,则花树之根能与泥土融成一片,是以种树必得趁晴天。
问四:……
答:……
问五:深耕浅种之说,如何解释?
答:所谓深耕,即是种树之穴必掘之稍深,较种下之树根越一倍;种时仍将掘出之松泥,填入穴内,中部稍稍高起,这就指浅种。继乃将树根安置妥帖,而旋转一周,使泥土与根相和洽。然后四周再加泥土,让其与穴外原有之泥土相和洽,于是稍加坚实,再浇足水,是谓深耕浅种。
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
答:花树发达与否,全靠乎根,假使根须不能发达,花树亦不能发达。倘使种植时仅掘至应种之下而止,则根须不易发展,花树即不能繁荣,此为必须深耕之理由。
问七:既深耕矣,深种有何妨碍,何以必须浅种?
答:花与树之呼吸,在枝干与叶,如人之有口鼻,人苟闭塞口鼻,必致窒息。使花与树之枝干,深陷土内,亦必致窒息,此即不可深种之理由。
问八:种植花树方法,尚有其他不可不知的条件否?
答:尚有三端不可不明白:第一,种植花树的地位;第二,种植后的浇灌干湿;第三,施肥料的时期和浓淡。三端缺一,不能使种后之花树延长生命,而且也不能发达。
问九:如何是地位?
答:地位有两种,一种是方向,一种是高低。
问十:方向应当如何?古人说是向阳的好,是否如此?
答:这是不差的,但是也有较为喜阴的,即使喜阳的花树,长久晒在烈日之下,亦非所宜。
问十一:高低又怎样解释?
答:花树有喜干的,也有喜湿的,但即使喜湿的花树,如时常浸在水内,除浮萍水草等外,绝不能耐。所以种植花树之地,必较平地为高,使大雨之后,无积水之患。
问十二:请问浇灌的干湿如何?
答:浇灌必依天时的干湿而定:风和日暖,雨水调畅之时,不必浇灌;天晴较久,夜无露水,间日浇灌;炎夏烈日,每日浇灌,或晨夕各一次浇灌。浇灌必须在日尚未出,或日已没落时,地面热气全消,方为有益无害。不然,郁热之气,蕴蓄于根,易致腐烂。假使干湿难定,则自以较干为宜,常言道“湿不如干”,乃经验之谈也。
问十三:请问施用肥料之时期和浓淡,如何方称适当?
答:时期各有先后,然就普通而言,以立冬之后与立春之前,最为适宜。施用肥料,须在天晴之后,若在雨天肥料随流水而去,不但效用全无,且雨时根须已湿,加以肥料沾着易致腐烂。至于肥料浓淡以及肥料多少,常语曰“肥不如瘠”。如此观之,施肥不若淡而次数多为妙,湿时施干肥,干时施液肥可也。
问十四:“湿不如干”“肥不如瘠”,依理想而论,似乎相反,请问理由安在?
答:所谓湿干肥瘠,皆是过分而言。因为过干如经发觉,可以立刻浇灌而使之湿,过湿则不能立刻使之干也,肥瘠亦然。盖一则能补救,一则不能补救,此其理之一。过干过瘠之弊,花树枝叶至多暂时憔悴,一经发觉,实时浇水、上肥,尚易补救。过湿过肥,其病先在于根,根已腐烂,枝叶尚繁茂,及至根部腐烂殆尽,枝叶变化,补救已无及矣,此其理之二。
问十五:除以上问答外,尚有不可不知之事理否?
答:尚有一端为入门不可不知者,余常谓培植花树,与教育儿童无异。教育儿童的最重要条件,为多注意,少干涉。假使少注意,而多干涉,不但于儿童身心无益处,反多弊害也。种植花树亦然,一花一树,既经依法种植之后,须时时留意,有无害虫滋蔓,或风吹、雨打、日炙、霜侵,有则及时补救。切不可时常移植,攀折摇动,使之不能安定,如此则自然枝叶茁发,花果丰饶。而所谓入门,亦尽于此矣。
(摘编自黄岳渊、黄德邻《花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天或下雨时种植花木,浇水量、施肥量过多,炎夏烈日时每日浇灌,这些情况往往容易导致植物的根部腐烂。
B.问三和问十四均用“依理想而论”对回答者的观点表示不解和疑问,回答者进行了解释,指出提问者原有认知的不合理之处。
C.问八的回答“尚有三端”以及问十五的回答“尚有一端”,这些内容可作为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这一问题的补充。
D.问一到问三以及问五到问七讨论的是花木在种植过程中的存活问题,问八到问十五讨论的是花木移植到固定的地方后培育的注意事项。
B
解析:B项,本项对应问三和问十四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内容,问三中的“种植花树以阴雨天为宜,为何舍此不取,反要选择天晴之日”、问十四中的“依理想而论,似乎相反,请问理由安在”都对上文回答者的观点表示不解并提出疑问,回答者的解释“因为在雨天,泥土一经雨淋……是以种树必得趁晴天”“因为……此其理之一……过湿过肥……补救已无及矣,此其理之二”都指出提问者原有认知的不合理之处。故本项分析正确。A项,“炎夏烈日时每日浇灌,这些情况往往容易导致植物的根部腐烂”曲解文意,根据问十二的回答“浇灌必依天时的干湿而定:风和日暖,雨水调畅之时,不必浇灌……炎夏烈日,每日浇灌,或晨夕各一次浇灌”可知,“炎夏烈日时每日浇灌”是浇灌植物的正确做法,“容易导致植物的根部腐烂”的情况不包括这一做法。C项,“这些内容可作为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这一问题的补充”错误,问八的回答“尚有三端”以及问十五的回答“尚有一端”都是对“种植花树方法”的补充,而不是对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这一问题的补充。D项,“问八到问十五讨论的是花木移植到固定的地方后培育的注意事项”曲解文意,其中问九、问十、问十一讨论的是花木移植的位置问题。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何能使之必然生活”“施用肥料之时期”中“生活”“时期”的含义与今天最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
B.原文在部分回答结束时使用“是谓……”“是以……”“此为……”收尾,起到了回应提问、强调观点的作用。
C.问六的回答体现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重点的思想,而问十二的回答则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
D.“作物之施肥,犹似人之饮食,饮不可过度,食不可过饱,否则作物之生长,似极茂盛,实则易为风雨吹倒”,此句可全面且形象地回答问十三。
D
解析:“全面”错误,问十三的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施用肥料之“时期”,二是施用肥料之“浓淡”。而“作物之施肥,犹似人之饮食,饮不可过度……实则易为风雨吹倒”这句话只是形象地回答了施用肥料之“浓淡”的问题,并没有回答施用肥料之“时期”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牡丹具有喜干怕湿、忌积水的习性,因此其种植地最好选择在干燥向阳、①__________的地方。栽种前先挖土坑,坑的具体大小以根系放入后能充分舒展为原则。再将基肥填入坑底,覆上一层约10厘米的厚土。然后将植株置入坑内,用手扶持端正,填土一半,轻提植株并左右摇动,使②__________。栽植深度不可过深或过浅,过深则③__________,过浅又容易发生倒伏。最后将土填满,用脚踩实后再浇透水。
答案:①地势比平地稍高;②泥土与根系相和洽;③不利于植株的呼吸
解析:首先需要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种植理论知识,然后将其与牡丹种植的实际相结合。题中所给材料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第一句话,谈的是种植地点的选择;第二层是第二句到最后,谈的是种植的过程和方法。第①处,分析的是种植地点选择的问题,原文问九至问十一即讨论了“地位”(方向和高低)问题。材料中已经说到了“干燥向阳”,即方向的问题,那么第①处就应填“高低”的相关内容。根据牡丹忌积水的习性和问十一的回答中“种植花树之地,必较平地为高,使大雨之后,无积水之患”的说法,可推断出此处应填“地势比平地稍高”之类的语句。第②处,解释的是摇动植株的目的,对应原文问五的回答中“而旋转一周,使泥土与根相和治”的解释,故此处应填“泥土与根系相和治”之类的语句。第③处,分析的是栽植过深的危害,对应原文问七的回答中“使花与树之枝干,深陷土内,亦必致窒息”的解释,栽植过深会使枝干埋入土中,阻碍植株呼吸,故此处应填“不利于植株的呼吸”之类的语句。
4.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答案:示例一问题:种植之前如何预判天气是晴天还是雨天?
理由:问三和问五围绕问二回答的第一句话提问,因此问四应针对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问三回答的主要内容是雨天种植的弊端以及晴天种植的方法,而在种植之前预判天气是至关重要的。
示例二问题:为使花树之根与泥土融合凝结,浇水量具体多少才算合适?
理由:紧承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问三的回答中对浇水量多少才算合适解释得并不清晰,没有给出具体标准。
解析:判断问四可能提出的问题,应充分把握前后文的内容(如问二、问三、问五及相应回答),依据前后文的结构脉络和线索,推测作者的行文逻辑,找出相应的逻辑缺环。问三和问五均是围绕问二回答的第一句“第一须择天晴之候,泥土干燥,深耕浅种”进行提问的。问三回答的主要是种植的适宜天气——晴天,因此,问四可进一步对“天气的预判”进行追问,不断深入。另外,问三的回答最后提到“然后灌之以水,则花树之根能与泥土融成一片”,但对浇水量的解释并不清晰,因此,问四也可以是对“浇水量”的进一步追问。
5.与本文类似,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也把种树比作对待孩子,二者的养护理念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第一问:①柳文认为应遵循自然生长规律,让树木依照本性生长,不再管它;②本文强调依法种植之后,还应依常规进行养护。
第二问:①柳文的写作目的是借种树之道说明政令频出的危害,希望为官者不要打扰百姓的生产生活;②本文是希望读者培育的植物可以枝叶茁发、花果丰饶。
解析:先分析两篇文章体现的养护理念。本文前几个问题都围绕“如何依法种植”展开,而后面几个问题,包括种植后如何浇水、如何施肥,以及“须时时留意,有无害虫滋蔓,或风吹、雨打、日炙、霜侵,有则及时补救。切不可时常移植,攀折摇动”,这些说的都是依常规进行养护。因此本文强调依法种植之后,还应依常规进行养护。而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通过正反两面对举,强调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一道理。因此柳文认为应遵循自然生长规律,让树木依照本性生长,不再管它。然后思考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可以从文本体裁、写作目的、写作意图等方面分析。本文选自《花经》,这是一本园艺学专著和花木种植实用指南,选文主要讲花木种植方法等园艺学知识,其写作目的就是传授经验,希望读者培育的植物可以枝叶茁发、花果丰饶。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借种树讽喻“政令扰民”的社会现状,说明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摊派任务,只能适得其反,作者作此文是希望达到讽劝为官者不要打扰百姓的生产生活的目的。
[2025年·全国二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是改进文风的首要问题。针对上面所说的不良文风的三个字【注】,我想另外提出三个字,就是短、实、新。
一是短。就是要力求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古人说“删繁就简三秋树”,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毛泽东同志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114个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1975年,邓小平同志负责起草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只用了五千字。后来谈到这件事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说:“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也有许多短小精干、言简意赅、思想深刻的文章、讲话。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现在,不少地方和部门按照中央改进文风会风的要求,提出以“能少则少、能短则短、能精则精、能简则简”为原则,尽可能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这“三短”,就是我们应当大力倡导的风气。
当然,也不是说长文章一概不好。有内容、有见解的长文章,人们也是喜欢读的。文章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宜短则短,宜长则长。要坚持内容决定形式,有些非长不可、篇幅短说不明白的事情则可以长些。《庄子》上有这样几句话:“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意思是说,野鸭子的腿虽然很短,给它接上一截它就要发愁;仙鹤的腿虽然很长,给它截去一段它就要悲伤。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写文章。就今天来说,把“野鸭子的腿加长”的文章太多了,提倡短文章、短讲话、短文件是当前改进文风的主要任务。
二是实。就是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这就要求我们的文件、讲话和文章,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分析问题要客观、全面,既要指出现象,更要弄清本质;阐述对策要具体、实在,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
要深入浅出,用朴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理论。要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毛泽东同志笔下的愚公、白求恩、张思德,我们今天记忆犹新,就是因为这些人在他的心灵深处产生过激烈震荡,所以讲出的话饱含深情、富于哲理,能深深植入人民心里,引起共鸣。
这里需要说明,一些关于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性要求,事关全局,事关党和国家前进方向及政策连续性,事关党的团结和社会稳定,需要在重要文件和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这和形式主义的套话、穿靴戴帽是两回事。
三是新。就是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正所谓“领异标新二月花”。如果一个文件、一篇讲话毫无新意,那么制定这样的文件、作这样的讲话还有多少意义呢?可以说,能不能讲出新意,反映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经验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里所说的新意,既包括在探索规律、认识真理上有新发现、前人没有讲过的话,又包括把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上有新
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的话;既包括角度新、材料新、语言表达新的话,又包括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话。需要指出的是,讲出新意,并不是要去刻意求新,甚至搞文字游戏。更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标新立异。
(摘自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材料二:
记述的境界,如科学文字、法令文字及其他的诠释文等,都以使人理会事物的条理、事物的概况为目的。而要使人理会事物的条理、概况,就须把对象分明地分析,明白地记述。所以这一方面的修辞总是消极的,总拿明白做它的总目标。而要明白,大抵应当:(1)使它没有闲事杂物来乱意;(2)没有奇言怪语来分心。所以所用的语言,就要求是概念的、抽象的、普通的,而非感性的、具体的、特殊的。因为概念的、抽象的、普通的语言,才能使它的意义限于所说,而不含蓄或者混杂有别的意思。又所用的语言,也须是质实的、平凡的,不是华丽的、奇特的。因为假如用了华丽奇特的语言,又将使读者分心于语言的外表,而于内里反不留心了。所以消极修辞的总纲是明白,而分条可以有精确和平妥两条。
话语文章通常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方面是写说者所要表出的意思,形式方面是表出这意思的语言文字。所以消极的修辞,照例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偏重内容,如何才得把自己的意思明通地表出来,这个部分所注重的是意思之明通的表出法。另外一个部分是偏重形式,如何才得把自己的思想平稳地传达给别人,这个部分所着眼的是语言文字之平稳的使用法。要把意思明通地表出来,在话语文章上就需要具备明确和通顺两条件,要把意思平稳地传给别人,在话语文章上就需要具备平匀和稳密两条件。这四端是消极修辞最低的限度,也是消极修辞所当遵守的最高标准。
(摘编自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注]材料一前文提到:“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写文章要简练,这与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中讽刺有些文章如“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的目的一致。
B.材料一引用《庄子》的“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意在说明语句也不是一定要短,而要长短错落有致。
C.材料一谈到文件、讲话和文章要实事求是,不文过饰非,这体现了古人所说的“修辞立其诚”,即坚持真实性的原则。
D.材料二中消极修辞的“四端”,可以表示为:
B
解析:“意在说明语句也不是一定要短,而要长短错落有致”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三段中的“文章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宜短则短,宜长则长……《庄子》上有这样几句话:‘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给它接上一截它就要发愁……给它截去一段它就要悲伤。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写文章”可知,材料一引用《庄子》的话意在说明“文章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宜短则短,宜长则长”,并非强调“要长短错落有致”。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讨论“短、实、新”三个方面时,均对可能出现的例外情况做了补充说明,体现了思考的审慎和辩证。
B.材料一中引用“领异标新二月花”,这里的“新”既可指文件、讲话内容方面的新,也可指形式方面的新。
C.材料二开篇列举“科学文字、法令文字及其他的诠释文等”,再结合下文表述,可推知消极修辞仅适用于书面表达。
D.材料二多处使用了表示假设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来串联上下文,思路清晰缜密,论述层层推进。
C
解析:“消极修辞仅适用于书面表达”说法绝对,材料二虽以“科学文字、法令文字及其他的诠释文”等书面文字举例,但不能据此推断“消极修辞仅适用于书面表达”,且工作会议讲话、学术演讲等也可用“消极修辞”。
8.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消极修辞纲领
B.记述的境界
C.话语文章通例
D.修辞的四端
A
解析:材料二围绕“消极修辞”展开,阐述其总纲(明白)、四端(明确、通顺、平匀、稳密),其中四端是对总纲的具体解读,所以核心是消极修辞的总纲,故选A。B项,“记述的境界”仅为话题引入,并非重点。C项,“话语文章通例”是材料二为解读消极修辞引入的,并非重点。D项,“修辞的四端”表述宽泛,未突出材料二的主要论述对象——“消极修辞”。
9.某中学实验室“注意事项”中有一条:“实验操作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请结合材料二,对这条表述加以评析。
答案:该表述不符合消极修辞的总纲和标准。①消极修辞以“明白”为总目标,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一表述运用比喻修辞,不够明通直白,不利于实验人员明晰事项具体所指。②“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属于感性表达,易使实验人员更关注语言的形式,分散对操作要领的注意力。
解析:解题时,需紧扣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消极修辞以“明白”为总目标,既要求所用的语言是概念的、抽象的、普通的,避免感性的、特殊的表达;又要求所用的语言是质实的、平凡的,避免华丽的、奇特的。题干指出此条表达为某中学实验室“注意事项”,作为严肃公告,其应以“明白”为总目标,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使用比喻修辞,虽生动,但不能让实验人员一眼明晰事项所指;且在“实验室”这类严肃的场合中,这一表述用语华丽奇特,容易分散实验人员的注意力。答案可按照“摆明观点+结合理论分析”的思路进行呈现,体现对消极修辞的准确理解和应用。
10.学生写作有时存在用语造作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狭隘理解“文采”,如过分追求辞藻华丽等。请根据材料谈谈如何在写作中避免这类不良文风。
答案:①语言求“简”:避免堆砌辞藻,力求直截了当、意尽言止。②内容求“实”:要实事求是,深入浅出,情真意切,不夸大、故作高深。③新意有“度”:不刻意在语言上求新,而应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
解析: 阅读题干可知,题目以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用语造作的现象为例,要求谈如何在写作中避免不良文风。因此,作答时需要梳理两则材料的内容,找到题干与材料的关联之处。阅读两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主要从短、实、新三个角度论述了优良的文风,材料二重点论述了消极修辞的总纲和四端。由此可以确定,本题答案要点在材料一中。从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就是要力求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可得出答案第①点;根据第四段中的“就是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要实事求是……不夸大成绩……要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可得出答案第②点;根据第六段中的“就是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需要指出的是,讲出新意,并不是要去刻意求新……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标新立意”可得出答案第③点。
感谢观看
02
01
03
02
01
0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