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查
化学学科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用时60分钟。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Na:23 Fe:56 Cu:64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共36分)
一、本卷共12题,每题3分,共36分。
1. 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杭州亚运会上的礼仪服饰用丝绸作为面料,丝绸属于纤维素
B. “长征七号”采用液氧、煤油等作为推进剂,液氧、煤油是纯净物
C. C919大飞机上使用了芳纶纤维,芳纶属于天然纤维
D. “天宫二号”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其主要材料为晶体硅
2.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酸 碱 酸性氧化物 非电解质
A 硫酸 氨气 SO3 甲酸
B HCl 烧碱 CO2 氯气
C 冰醋酸 纯碱 NO2 BaSO4
D HNO3 烧碱 SiO2 乙醇
A. A B. B C. C D. D
3. 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25℃时,为12的溶液中含有数目为
B. 标准状况下,苯中含有分子的数目为0.5
C. 晶体中含有个阳离子
D. 甲醇的分子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
4.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向少量NaOH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溶液:
B. 向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
C. KClO与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制备:
D. 少量通入溶液中:
5.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 澄清透明的酸性溶液中:、、、
B. 由水电离的的溶液:、、、
C. 加入苯酚显紫色的溶液中:、、、
D. 使甲基橙变红色溶液:、、、
6. 将以下两试剂混合,现象与滴加顺序无关的是
选项 试剂① 试剂②
A 溶液 溶液
B 溶液 溶液
C 氨水 溶液
D
A A B. B C. C D. D
7. 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具有重要应用。在指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转化能实现的是
A.
B
C.
D.
8. 类比推理是化学的常用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是直线形分子,推测也是直线形分子
B. 与反应生成与,推测与反应生成与
C. 向溶液中加入足量Zn发生反应:,推测向溶液中加入足量Zn发生反应:
D. 金刚石中碳原子均为sp3杂化,推测单晶硅中硅原子也均为sp3杂化
9. 连花清瘟是治疗流行性感冒的常用药,因含连翘、金银花而得名。其有效成分绿原酸的结构简式如下图,下列有关绿原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绿原酸的分子式为 B. 绿原酸分子中不含手性碳原子
C. 绿原酸可消耗 D. 绿原酸含氧官能团有羟基、酯基、羧基、醚键
10. 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备Fe(OH)3胶体 B.验证铁与水蒸气反应能生成H2
C.熔化NaOH固体 D.比较Na2CO3、NaHCO3的热稳定性
A. A B. B C. C D. D
11. 碳酸钠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一种工业制法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上述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B.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俗称苏打或纯碱
C. 将和通入饱和食盐水时,应先通入
D. 可用NaOH浓溶液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验证母液中含有
12. 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已知稀硝酸只能被还原为气体)。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混合酸液中的物质的量为 B. 段生成的气体是段是
C. C点后溶液中的溶质为 D. 为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4分)
二、本卷共4大题,共64分。
13. 某样品中含有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设计了三种方案:
方案一:取样品溶于水,加入适当指示剂,逐滴滴入盐酸,待完全反应时,测定所消耗的盐酸的体积。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测定需配制的盐酸;
①若用浓盐酸配制溶液,需用量筒量取浓盐酸___________。
②配制溶液时,进行如下操作:稀释→冷却→操作i→洗涤→注入→混匀→定容→操作ii→装瓶贴标签。下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所示操作依次为操作i、操作ii.
③配制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所配制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___。
A.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B.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取出水使液面恰好到刻度线
C.量取浓盐酸时仰视刻度线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2)若测得消耗盐酸的体积为25.0 mL,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方案二:按下述操作流程进行测定:
回答下列问题:
(3)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____。
(4)流程中称量的是___________质量(填化学式)。
方案三:称取样品按如图装置进行测定。
回答下列问题:
(5)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6)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
14. 工业上常用氧化法生产高铁酸钾,其主要生产流程如图:
已知:
Ⅰ.和溶液在常温下反应可以制得漂白液,当温度高于70℃时可以反应生成;
Ⅱ.温度低于198 ℃或强碱性条件下相当稳定,其稳定性随减小而降低,其氧化性随减小而逐渐显现;
Ⅲ.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是一种高效多功能新型非氯绿色消毒剂,主要用于饮用水处理。
(1)写出温度高于70 ℃时氯气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提纯高铁酸钾固体时,过滤需要用到的硅酸盐仪器主要有___________,过滤后最好用___________洗涤滤渣,得到高纯度产品。
(4)实验室也可以用氯气与在氢氧化钾溶液中反应制备少量,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该反应中每制得2 mol K2FeO4,消耗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在高铁酸钾溶液中滴加盐酸,有黄绿色气体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用文字描述)。
15. 化合物M是一种药物中间体,实验室由芳香化合物A制备M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
已知:①RC≡CH;②。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_;B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
(2)D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3)由生成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G生成过程中加入的作用为___________。
(5)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G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①苯环上连有2个取代基;②能与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且能发生银镜反应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中有5组吸收峰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16. 有机物G是合成一种抗癌药物的重要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①+CH3I+HI
②+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是_______,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2)C的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
(3)实际上是经过两步反应,其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4)为了使转化率更高,条件X最好选择_______(填标号);
a.溶液 b.溶液 c.溶液 d.稀盐酸
(5)有机物C能使溴水褪色,写出C与足量的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6)有机物D有多种同分异构体,符合下列条件的D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其中核磁共振氢谱的峰面积比为的是_______(填结构简式) 。
①能与反应产生气体
②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③苯环上只有两侧链
(7)设计以和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_______(无机试剂和有机溶剂任用,合成路线示例见本题题干)。
202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查
化学学科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用时60分钟。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Na:23 Fe:56 Cu:64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共36分)
一、本卷共12题,每题3分,共36分。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4分)
二、本卷共4大题,共64分。
【13题答案】
【答案】(1) ①. 10.0 ②. b ③. d ④. CD
(2)84% (3)蒸发结晶
(4)NaCl (5)
(6)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被装置C中碱石灰吸收
【14题答案】
【答案】(1)3Cl2+6OH-+5Cl-+3H2O
(2)Na2FeO4+2KOH= K2FeO4+2NaOH
(3) ①. 烧杯、漏斗、玻璃棒 ②. 乙醇
(4) ①. 3Cl2+2Fe(OH)3+10OH-=2+6Cl-+8H2O ②. 67.2 ③. 随着盐酸加入,溶液pH减小,高铁酸钾氧化性增强,氧化Cl-生成Cl2
【15题答案】
【答案】(1) ①. 间溴乙苯(或3-溴乙苯) ②. 溴原子、碳碳双键
(2) (3)+H2
(4)吸收生成的HBr,提高反应的转化率
(5) ①. 12 ②.
【16题答案】
【答案】(1) ①. 对甲基苯酚 ②.
(2)醚键、醛基 (3) ①. 加成反应 ②. 消去反应
(4)b (5)
(6) ①. 18 ②.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