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整本书阅读《书海泛舟记》导读课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整本书阅读《书海泛舟记》导读课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书海泛舟记》导读课
一、欣赏封面
一、欣赏封面
你从封面获得哪些信息?
你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初步印象?
你猜想这本书会写些什么?
二、了解作者
三、看看评论
范福潮何许人也?《还书》《曾伯伯》《梁老师》……一篇篇美文读下来,惊叹之余,我不由得揣测作者的经历和形象。其行文简洁,沉静,乱世中的书人书事,雅致又不乏俏皮,让人钦敬,让人亲近。询问阅读版编辑刘小磊,得知范福潮并非名门之后,也非专业作家,他的正职,却在中国石油(河北)某公司。高手总在文坛外,我再次感叹。从此,追随范福潮“泛舟书海”,成了我每周四必修的功课,哪期《南方周末》上如果没有他的文字,总觉得是一种缺憾。
——著名书评人 马国兴
三、看看评论
《书海泛舟记》系列七十篇,……忆平生所学,思已逝老父,几十年前随父读书的片段历历在目,随手成篇,连缀在一起,是一段读书治学的经验笔记,更是一帧乱世学人的生命片段。
——张定浩(某出版社编辑)
三、看看评论
书中文章,多是讲读书的故事和心得。作者成长于一个动乱的年代,一个以反智为特征的年代,却受到了良好的古典教育,几为绝响,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铸就这段传奇的,是他的父亲,细细把玩文章,字里行间常常看到老先生的影子。
——刘小磊(《南方周末》阅读版编辑)
三、看看评论
此书于我,不仅仅是欣赏文章之美,还有另外的意义,即很实用的功能——引领我读书、买书。为人父母的、做老师的,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段春娟(山东画报出版社编辑)
四、翻翻目录
集腋成裘
童趣盎然,回味无穷。七岁上小学,第一天放学回家,见母亲在桌边裁纸,桌上放着一只纸盒子,她教我用剪刀把纸盒盖上剪出一条一长、一指宽的缝,把盒盖封起来。母亲把做好的纸盒给我说,放在你的枕头边上,看书遇见生僻字词,有了疑难问题,查字典辞书,或问你爸,弄懂了,记在纸上,存在盒子里,一月打开一次,装订起来。父亲的枕边就有一只这样的盒子,像个投票箱。小时候,我见父亲常把写了字的纸条塞进盒子里,有时也把硬币和毛票放在里边。
五、听听故事
每月最后一天,父亲让我们姊妹们抓阄儿,谁抓到写着“集腋成裘”的纸条,谁打开盒子,里面的零钱就归谁,但也要干活儿,把盒子里的纸条裁剪、分类、编页码、装订起来,至少要忙半天,后来,父亲把这事交给了我。我常翻月份牌,盼着月底这一天,每次开箱,都有惊喜,除了几块零钱,还有父亲读书记下的字、词、成语故事、典故出处、寓言笑话、人物逸事、地理交通、历代官职、书目题解、书摘批语……吉光片羽,满目琳琅,边整理边读,忍俊不禁,真是莫大的享受。
……
还 书
七岁那年,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天很黑,推开院门向外望去,昏黄的路灯下除了来往的公交车辆,看不见一个行人。父亲撑起雨伞,把我送到院门口,把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书交给我,叮嘱我快去快回。手里这本《东林始末》,是父亲借史大夫的书,说好借看十天,今天是第十天,他叫我去还书。史大夫住在二马路,若乘公共汽车,坐三站地;若抄近路,约走二十分钟。出门不远,雨就下大了,溅起的雨水打湿了我的裤腿,反正裤子已经湿了,还是走路去吧,来回可以省一角车钱。
  
  到了史大夫家,已是8点多钟。他打开油布包,随书附着一封父亲用毛笔写的短笺。史大夫读罢一笑,从笔筒抽出毛笔在我父亲的信后写了两行字,然后在书架上找了一本《甲申传信录》和《东林始末》一起包在油布包里,把信夹在书里,让我带回去。
第二天,我看到了父亲给史大夫写的信:
 暮桥兄:因家事烦扰,书未读完,先如期璧还,若允弟再读三日,最好。另,前日所还《甲申传信录》,有几处尚有疑惑,能否再借三日?盼复。即问安。  
史大夫回信:
仁兄如面:书遇仁兄如人遇知己,善莫大焉。家中藏书,随兄取用,无须按期归还。明晚七点半,河声戏院有马金凤《穆桂英挂帅》,我已买好甲票两张,王家茶馆等你。请嫂夫人安。
史大夫是戏迷,常邀我父亲看戏。我家孩子多,遇着有病发烧,父亲就派我去叫史大夫,不管早晚,他马上提着药箱来我家,看病打针,走时,顺便借几本书。史大夫不像我父亲那么认真,他借书从不写借条,父亲专门为他建了一册“书刊往来账”,他走后,父亲把书名记上,数一数他还欠几本书没有还,见有绝版珍籍,免不了要念叨几句。但二人交情深厚,念叨归念叨,父亲从不催他还书。
   每个礼拜天,父亲带我上街,总要办三件事:吃饭、洗澡、逛书店。8点出门,先去书店,逛罢两三家书店,就到了吃午饭的时候,父子俩到南方酒家点两个菜,回锅肉五角,沙锅豆腐三角,两碗米饭,总共不到一元。饭后,到光明池洗澡,浴室的休息区间隔成单间,每间两张床,门上挂着白门帘,床单、枕巾和毛巾被很干净。洗完澡,父亲睡一会儿午觉,醒后要一壶茶,躺着看书。我问父亲:
   “咱家不是有《带经堂诗话》吗?您怎么又买了一部?”父亲不语,掏出钢笔在扉页上写了几个字,把书包好,让我送到史大夫家。
史大夫打开书,小声念道:
“新的不去,旧的不回。史兄惠存。”念罢,哈哈大笑。他从书柜里取出一函线装书包好: “你爸爸赠我新书,是催我还旧书呢。”
梁老师
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梁老师教我语文。他不到四十岁,已有五个孩子,师母没有工作,操持家务,侍候七十多岁的公婆,他家只有梁老师一份工资,住房也紧,生活很清苦。
梁老师教过我三姐、二哥,我姊妹六人,三人受教于他。我父亲送他一副对子,上联“范家子弟,半数受教梁……”,下联“梁氏子孙,读书全靠范……”,横批“礼尚往来”。父亲的下联并非大话,梁老师祖孙三代爱读书,家贫,从不买书,自结识我父亲,便开始借我家的书读。三姐放学后,递上梁老师还的书和一张借某书的纸条,父亲便把他要借的书包好装到三姐的书包里,嘱咐她明日到校后先把书交给梁老师。后来是二哥和我担当梁老师借书还书的差事。
梁老师借书,总是提前一两天归还,还回来的书都用报纸旧画报包上书皮,不揉、不皱、不涂、不卷边折页,干干净净。遇有疑难,便用铅笔工整地写在纸条上,夹在书里,随书带来,父亲有问必答,复信随新书附上。梁老师的长子和我二哥同班,女儿和我同班,他俩常到我家玩,但梁老师从不许孩子们私自借我家的书,孩子想看哪一本书,说给他,由他写条借阅。他女儿见我书包里装了一本《牛虻》,借回家读,梁老师看见,领着她来我家把书还给我,再向我父亲借。他怕孩子们私下借书把书弄丢了,坏了梁家的信誉。
 
愈是小心,愈是出错。梁老师晚上躺在床上看《彩楼记》,睡着了,书掉在地上。师母半夜把孩子撒尿,一泡尿全撒在书上,待她发现,书已湿透半本,急忙捡起来放炉台上烤,又沾了煤灰,烤干后的书皱皱巴巴,有一股臊味。梁老师起床看见后,气得大喊大叫:“你把书糟蹋成这样,让我怎么还?”师母眼泪汪汪,吓得不敢说话。正是寒假,梁老师买来纸,花了半个月时间用小楷抄完一本《彩楼记》,每半页十二行,每行二十字,画上版框,按线装书的款式装订成册,还给我父亲。他向我父亲说过逾期未还的原委,特致歉意。父亲很感动,抽出一部《明人杂剧选》说:“这本书送给你了,《彩楼记》也送给你了,抄本我留下,作个纪念。”
   “文革”中,父亲住“牛棚”,梁老师每个星期必去看望我父亲。一次闲聊,梁老师问我父亲:“先生住在‘牛棚’,有什么念想?”父亲说: “我什么也不想,就想吃一碗葫芦头。”梁老师立即回家,拿饭盒到饭馆买了一碗葫芦头给我父亲送去。父亲说: “你真是急性子。” 梁老师问:“先生想吃一样东西和我想看一本新书是一样的心情,吃不到嘴,心里惦着,是吗?”父亲抹抹嘴,大笑:“我现在只有吃的念想了。”
孟老师
高中上课读闲书,已成一癖。我个子高,自上小学便坐末排,这是偷看闲书的好位置。我把书放在课本下面,或搁在抽屉沿上,偶尔抬头瞅瞅老师,看看板书。因担任学习委员,任课老师多给面子,并不管我,唯孟老师例外。上她的课,我一低头,她就下讲台走到我身边轻轻把书拿走,一句话也不说。少则三两天,多则一礼拜,我去她办公室送作业时,她把书还给我,也不批评我。因此,她在课堂上收我的书,我从未找她要过。
  孟老师,四十多岁,师大毕业。她很讲师道尊严,终日神情冷峻,对学生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管教之严,近乎苛责。她准时上课,准时下课,与学生无半句闲话,路遇学生问安,只颔首轻答:
  
   “好,好。”仅此而已。
那时,学校传达毛主席《读封建论致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事业待商量……”因诗中提到了柳宗元的《封建论》,学校便把《封建论》油印出来,作为语文课的补充教材。讲《封建论》前三天,孟老师问我们是否读过《东周列国志》,全班五十四位同学,只有我一人读过。孟老师说:
  “范福潮,你明天把《东周列国志》带来,下午自习课上你给同学们读第二回‘幽王烽火戏诸侯’和第三回‘周平王东迁洛邑’。”我不敢把这本属于“封、资、修”之类的旧书拿到课堂上读,孟老师给我壮胆:“你怕什么?毛主席的书房里几乎全是线装书。不读《东周列国志》,知道‘封建’是怎么回事?”
因为是配合讲课,学校不但不反对,反倒支持孟老师的做法。
  十二个班的学习委员都来找我借书,我怕学生们把书传丢了,便自告奋勇到每个班读一遍,一周内,我把这两回书念了十二遍,有些片断,至今不忘。
 
   高二要换语文老师,上完高一下学期的最后一节课,孟老师叫我到她宿舍,把课堂上收我的《醒世恒言》和徐霞村译本、商务版的《鲁滨孙漂流记》还给我。她和蔼地问我:“我教你们班一年,同学们对我有什么意见?”我答,同学们没意见。她又问:“你呢?你对我不会没有意见吧?我收过你二十七本书。”我说,我上课看闲书不对。她难得一笑:“知道我为什么收你的书吗?”我点点头说,为了维护课堂纪律,您应该收。她突然落下眼泪,抚摸着桌上的书说:“其实,这些书以前我都有,六六年被你们这么大的一群学生抄家时烧掉了。我把你的书在家里放几天,摸摸、翻翻、读几页,心里就会舒服一些。嗳,我多想再教你一年。”
《书海泛舟记》是一本引领我们跨入阅读大门的好书,所以,我用一句极不规范却在青少年中使用率相当高的话语结束这篇文章——我吐血向大家推荐《书海泛舟记》。
——吴 玫(上海中学生报编辑部主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