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分析诗中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等)的作用,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
3. 感受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孤寂、思乡和漂泊之苦等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接触过不少描绘秋天的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展现了秋景的绚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透着秋的凄凉。那在马致远笔下,秋天又是什么模样呢?让我们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去感受独特的秋日情怀。
课堂导入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年轻时热衷功名,却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其作品风格豪放洒脱,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被誉为“秋思之祖”,在元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马致远生活的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文人进取无望。马致远一生漂泊,郁郁不得志。此曲便是他漂泊途中所作,借秋日萧瑟之景,抒发内心的孤寂愁苦与对家乡的思念。
【写作背景】
“天净沙”是曲牌名,规定了曲子的格律、曲调等。曲牌名与词牌名类似,不同曲牌有不同格式。“秋思”是题目,点明了此曲描绘秋天景色并抒发秋思的主题。
【文学文化常识】
这是一首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此曲为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形式灵活自由,语言通俗直白,更贴近市民生活,能更直接地表达情感。
【文体知识】
“天净沙”为曲牌,“秋思”是题目。“秋”点明季节,“思”则透露情感,标题表明此曲围绕秋天展开,借秋景抒发思绪。全曲以景语写情语,借秋日旅途所见之景,展现漂泊游子的羁旅愁思。
【文题解读】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朗读方法:读此曲时,语速应稍慢,语调低沉。像“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意象的罗列,要读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夕阳西下”节奏稍缓,加重“西下”二字语气,引出最后的情感高潮“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三字要重读,突出游子的愁苦。
【课文诵读】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疏通文意】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1:《天净沙·秋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景物大多带有萧瑟、凄凉的色彩,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营造出一种深秋黄昏的孤寂氛围;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显得宁静温馨,与整体氛围形成对比,更突出了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问题探究】
问题2:“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指的是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断肠人”指的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的游子。这句话表达了游子在异乡漂泊、思念家乡却无法归去的深切哀愁和孤独感。“断肠”一词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
问题3:这首小令虽然只有五句,但画面感极强。你能想象出这首诗描绘的画面吗?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深秋傍晚的景象:枯藤缠绕着老树,几只昏鸦在枝头哀鸣;不远处有小桥、流水和几户人家,显得宁静而温馨;古道上吹着萧瑟的西风,一匹瘦马缓缓前行,马上坐着一位满脸愁容的游子。夕阳缓缓落下,天地间弥漫着一种孤寂与凄凉。
【问题探究】
问题1:“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中,三个意象并列,没有动词,也没有连接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这句诗采用意象叠加的手法,将“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并列呈现,没有使用动词或连接词,却能让人自然地联想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写法简洁凝练,富有画面感,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秋日景象,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语言赏析】
问题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一句描绘的是一个宁静温馨的乡村画面,与前后句的萧瑟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能突出游子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原本温馨的画面反而加深了游子的愁绪,使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语言赏析】
问题3:“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马”有什么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瘦马”象征着旅途的艰辛和游子的困顿。马已瘦弱,说明旅途漫长而艰难,也暗示了骑马之人的疲惫与孤独。通过“瘦马”这一意象,诗人将游子的处境和心境融为一体,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
【语言赏析】
问题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在结构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和点睛之笔。前一句“夕阳西下”交代时间,营造出黄昏时分的苍茫氛围;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接点明人物和情感,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既总结了前面的景物描写,又深化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语言赏析】
问题1:这首小令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这首小令采用了“白描”手法,即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描绘景物,不加修饰,却能生动传神。全诗几乎全由名词组成,通过意象叠加的方式,将多个景物并列呈现,构成一幅完整的秋日黄昏图景,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
【手法探究】
问题2:“小桥流水人家”与整首诗的意境是否协调?为什么?
参考答案:表面上看,“小桥流水人家”显得温馨宁静,与整首诗的萧瑟孤寂似乎不协调,但实际上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种反衬更能突出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手法探究】
问题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这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前九个意象分为三组,每组三个,构成三幅画面,分别描绘了老树、人家、古道三个场景,最后两句点明时间和人物情感,起到总结和升华的作用。整首诗由景入情,层层递进,结构清晰,节奏感强。
【手法探究】
问题4: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的?
参考答案:诗人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秋日景象,表现出游子的孤独与漂泊之苦;而“小桥流水人家”则反衬出游子的思乡之情。这些意象不仅具有画面感,也承载着诗人的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手法探究】
小结
1. 采用白描手法,简洁凝练地描绘景物。
2. 意象叠加,增强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
3. 以乐景写哀情,增强情感表达的深度。
4. 情景交融,由景入情,层层递进,结构紧凑。
【手法探究】
问题1: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深切哀愁和孤独感。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可以看出环境的凄凉;从“断肠人在天涯”可以看出游子的内心痛苦。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主旨探讨】
问题2:你认为这首诗为什么能被称为“秋思之祖”?它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参考答案:这首诗之所以被称为“秋思之祖”,是因为它以极简的语言表达了极深的情感,开创了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典范。它通过意象叠加、白描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等方式,将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主旨探讨】
小结
《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深秋黄昏的萧瑟景象,表达了游子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深切哀愁。诗人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运用意象叠加、情景交融等手法,将景物与情感紧密结合,创造出一幅凄美动人的秋日思乡图。全诗虽短,却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主旨探讨】
本课要点
《天净沙·秋思》
意象叠加: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描绘深秋萧瑟之景。
情感表达:通过“断肠人在天涯”,抒发游子孤寂悲凉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色:白描手法,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课堂总结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