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往事依依》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往事依依》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10 往事依依
第三单元 多彩童年
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厘清文章结构。
2.结合文章标题以及开头、结尾,把握文章主旨。
3.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重点)
学习目标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她的名字叫于漪。从何时起,她与语文结下了这段不解之缘 又是什么让她与语文结缘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对往事的回忆。
新课导入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语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作品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教你学作文》《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学海探珠》等。
走近作者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七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修改。
背景资料
1.重难字词。
徜徉(yáng)  雕镂(lòu)   镌刻(juān)
铭刻(míng) 谆谆教导(zhūn)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浩miǎo(渺) 险jùn(峻) chán(婵)娟
xuàn(绚)丽 眼花liáo(缭)乱 搜索kū(枯)肠
字词梳理
①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②雕镂:雕刻。
③浩渺:水面辽阔无边。
④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⑤历历在目:这里指过去的情景很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⑥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⑦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⑧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字词梳理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年华”比作“流水”,形象
地表现了时光接连不断、快速流逝的特点。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精读细研
2.小屋里挂的一幅极普通的山水画, 为何会让小时候的“我”
百看不厌
“我”用心观赏,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展开了想象,仿佛自
己走进了画中,在山水间徜徉,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
3.文章第3段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引出下文读《千家诗》的内容。“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
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进行对比,显示出石印本《千家
诗》的魅力。同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文章第7段为什么要引用老师的话?
此处引用老师的话,有力地说明了“读好书一明理一做人”
的道理,深化文章的主旨。
精读细研
1. 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这三件事能否颠倒顺序 为什么
不能。①这三件事分别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角度来写,各有侧重,其内涵具有内在的逻辑性;②这三件事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
2.读完文章,你觉得少年时的于漪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少年时的于漪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人。②作为教育家的于漪老师在70岁高龄时
疑难探究
时写作《往事依依》一文,旨在告诉青少年要珍惜美好年华,多读书,读好书,学会思考,以丰富知识,增添智慧,做一个志趣高尚、热爱祖国的人。
3.“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包含着怀旧、留恋、感动、难忘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们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
精读细研
4.为什么“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 ,至今难以忘怀
①就当时而言,感动了包括“我”在内的全班同学。老师朗诵这几句诗时,进入了角色,眼睛里深深感动的神情传染了整个教室,大家都被深深感动。②就后续而言,影响了“我”。老师朗诵的这几句诗,让“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让“我”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精读细研
本文通过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于怀的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同时也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主旨归纳
1.语言优美,文采斐然。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1段)和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4段),描摹国文教师朗诵的入神情态(第5段),文末概括依依往事给自己带来的不竭动力,等等。
2.饱含深情,富有哲理。例如,“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些话语,深情中蕴含哲理,更增添了无穷魅力。例如,课文最后引用老师的谆谆教导:“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
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
写作特色
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3.选材精当,要言不烦。文中所选的事例均具有代表性。画、书、诗、国文课等,分别从看、读、品、听等角度,表现了多读书、读好书对“我”的思想和文学意识的启蒙作用。例如第5段,所举的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词,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的方法,入情入心,使学生深受感染。“我”牢记了所讲的内容,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激情。这样写,充分地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学生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写作特色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拓展延伸
与有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7分)
  在     图书馆里,我在书架间chánɡ yánɡ,试图寻找心灵
的慰藉。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其内     ,从繁华都市到荒芜边疆,无所不有。然而有时想要用文字表达所思
所感,却sōu suǒ kū chánɡ而不得。每一次翻页都是与作者思想的对话,每一个字句都是对心灵深处的触动。阅读不仅是知识的雕镂过程,它更像是一位智者zhūn zhūn的     ,启迪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一个人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是否有
深厚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课堂练习
  在     图书馆里,我在书架间chánɡ yánɡ,试图寻找心灵
的慰藉。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其内     ,从繁华都市到荒芜边疆,无所不有。然而有时想要用文字表达所思
所感,却sōu suǒ kū chánɡ而不得。每一次翻页都是与作者思想的对话,每一个字句都是对心灵深处的触动。阅读不仅是知识的雕镂过程,它更像是一位智者zhūn zhūn的     ,启迪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一个人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是否有
深厚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chánɡ yánɡ( 徜徉 ) 
(2)sōu suǒ kū chánɡ( 搜索枯肠 )
(3)zhūn zhūn( 谆谆 )(每空1分)
徜徉
搜索枯肠
谆谆
(每空1分)
2.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C )
A. 沉寂 气象万千 教训
B. 沉寂 风云变幻 教诲
C. 安静 气象万千 教诲
D. 安静 风云变幻 教训
C
  在     图书馆里,我在书架间chánɡ yánɡ,试图寻找心灵
的慰藉。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其内     ,从繁华都市到荒芜边疆,无所不有。然而有时想要用文字表达所思
所感,却sōu suǒ kū chánɡ而不得。每一次翻页都是与作者思想的对话,每一个字句都是对心灵深处的触动。阅读不仅是知识的雕镂过程,它更像是一位智者zhūn zhūn的     ,启迪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一个人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是否有
深厚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解析:“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气象万千”形容
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教诲”指教训;教导。
3.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D )
A. 一个人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有深厚的阅读兴趣和阅
读习惯。
B.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是否有深厚的阅读兴
趣和阅读习惯。
C. 一个人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是否有深厚的阅读兴趣
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D.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是否有深厚的阅读兴
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D
一个人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是否有深厚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解析: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一面对两面,可把“能”改为“能
否”;二是搭配不当,可在“阅读习惯”前加上“良好的”。
4.七年级将以“阅读点亮人生”为主题开展一次读
书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6分)
(1)【拟标语】小语准备为本次读书活动写一则宣传语,请你补
充下半句,使前后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2分)
读经典,如春风拂面; , 。
示例:品诗文 
似泉水滋润 
(2)【辩论台】下面是班级“网上阅读辩论会”的正方辩词,请
你代表反方写出辩词。(4分)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中学生网上阅读可以学到书本
阅读中学不到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
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我方相信,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反方:



示例:“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上阅读的信息良莠
不齐,我们中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网上阅读如果缺乏自
律,很容易染上网瘾。所以,我们中学生还是要坚守“书本阅读”。
我的太爷老师
漆永祥
①我的家乡在西北高原上,那是一个贫寒闭塞的小山村。村子
的中间有一个小学堂,学堂里有几排高低不等的长桌和板凳,西墙
上挂着块小黑板。

②学堂只有一个老师,官名漆润江,四十多岁,民办教师。农
村人讲究辈分,我叫他太爷。学堂只有一间教室,但太爷调配得秩
序井然。他教完一年级生词,就让他们在外面的窗台下对着太阳去
狂喊狠读,再教二年级或者三年级,互相岔开,互不干扰。他教书
有声有色,形神兼具。有娃问,“拖”字是个啥?咋个念?太爷就
拽着他的手满院子跑,直到他说出“拖”字来才放手。我至今还记
得他教《草原英雄小姐妹》时声.嘶.力.竭.地喊:“龙梅——,玉荣——,你们在哪里?”喊得我们都为英雄小姐妹揪心。
③那年月课本经常不能按时到,好在每年的课本也没有什么区
别,太爷就抄在黑板上让我们跟着抄。没有复写纸,他有时一页一
页地抄下来,发给大家。我觉得他抄得比课本还要好,可惜那些字
纸都已经不存在了。
④太爷对我们纪律的要求有些酷苛,不许迟到,更不许逃学旷
课。如果谁没来上课,太爷会派一个娃子去他家请,如果还不来,
就派四个男娃去抬。如果你今天没有来,那明天一大早提前去,把
学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太爷才不会处罚你。
⑤西土边壤,春夏之交时才山青草绿。每到这时,太爷就带着
我们排着队去山野,那时我还不知道世上有所谓的踏青。山野翠
绿,风和日丽,花香气清,百鸟欢鸣。我们挖野菜,追蝴蝶,采花
蜜,摘大把的狗艳艳花,将里面的蚂蚁和小虫子抖出来,盘成花环
戴在头上;把开了花的马莲从节上掐下,一吸一吹,“啾啾”鸣
响。十几个娃娃,背着装满野菜的背篼,戴着鲜花的王冠,吹着自
己的号角,像打了胜仗的战士,在将军的带领下,敲着得胜鼓满载
而归。
⑥夏天麦收时节,太爷带我们排着队去收割过的麦地里拾麦
穗;秋天,太爷带我们去山里采草药,柴胡、甘草、杜仲之类的,
或挖或采;到了冬天,太爷让我们去拾柴,以作御寒之用,他要求
我们必须把柴一捆一捆地码得整齐好看……
⑦太爷得过公社、县里甚至地区的各种奖励,奖状贴满了他家
厅房里的一面墙,那就是他的一切。他还经常作为先进代表去市里
作报告,讲一个只读过十八天书的泥腿子,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民教师。
⑧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小学教学逐步走上正轨。小学数学
中有了方程之类的内容,这些对于太爷来说,就等于是天书。他总
是努力地学,也仍然不许他的学生考得不好。但现实是残酷的,他
和他的学生终究是跟不上了。太爷经过痛苦的抉择,辞了职,还原
成一个地道的农民。只有那些发黄的奖状和照片,记载着他过去的
荣光。
⑨在我们那个小村,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是太爷的弟子。他
为这个村子打下了读书识字的根基,使三代人摆脱了文盲命运。我
想,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像太爷这样的民办教师,在那个特殊年代
应该有一大批,他们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
笔。但遗憾的是,我很少见过有人记述他们的功绩。他们是无言的
丰碑,太上的大德。
1. 选文回忆了关于“我的太爷老师”的诸多事件和优秀之处。根
据提示完成表格。(3分)
事件 优秀之处
  克服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灵活地组织教学。 (1)
  给我们抄课本,不允许我们迟到、逃学旷课。 (2)

(3)   
教育形式丰富有趣
教学生动 
要求严格学生,注重学生
行为习惯的养成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每空1分)
2. 请结合上下文,从加点词语角度赏析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
(3分)
我至今还记得他教《草原英雄小姐妹》时声.嘶.力.竭.地喊:
“龙梅——,玉荣——,你们在哪里?”喊得我们都为英雄小姐妹
揪心。



“声嘶力竭”是“拼命地叫喊”的意思(1分),写出了太爷为了
使学生进入情境,教学时投入的样子(1分),表现了太爷教学有
方,有声有色,形神兼具(1分)。
3. 阅读第⑤段,从写景和写人两个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
们“踏青”的快乐的。(4分)





①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快乐:描写春夏之交山野清新宜人、生机盎
然的景象,衬托孩子们“踏青”的快乐心情(2分);②通过写人
物的活动来表现快乐:描写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山野活动,选取
盘花环、吹马莲等有趣的细节,描写去山野路上敲锣打鼓的情景和
踏青后满载而归的情景,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2分)。
4. 文章结尾处把太爷们称作“无言的丰碑”,有什么作用?(5分)(概括/分析文章的中心)




“无言的丰碑”表达了作者对“我的太爷老师”的感激、崇敬和赞
美之情(2分);肯定所有像太爷老师一样的民办教师对农村教育
的巨大贡献,表达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2分);引发人们对
这一群体的贡献与命运的关注,突出了文章主旨(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