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试卷单位:万人单位:个 中央人口图中央辖郡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口封国人口封国辖郡1(000355050注意事项:80040600450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0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2001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A.实行郡国并行制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1,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冲突更加激烈。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许多以夯土或石块C.实行“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D.颁布推恩令堆砌方式构筑的城墙,做为防卫之用。筑城需长期动员大批人力与专业分工,代表权力和资源的集中,8.《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的记载,这在记以及出现较复杂的管理组织。因此,筑城经常被视为国家形成的指标。下列文化遗址中能够提供证据的载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是()A.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A.仰韶文化的姜寨聚落B.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B.门阀士族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C.浙江北部的良渚文化D.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C.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9.孝文帝禁止鲜卑同姓通婚,倡导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将鲜卑族人的复姓改为汉人的单姓。A.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立B.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孝文帝还将汉族士族(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之女纳入后宫。这些措施()C.为记录商代历史而诞生D.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A.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B.致使门阀士族衰落3.西周时期,宗法制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然而《礼记檀弓上》记载:周文王嫡C.扩大了北魏统治基础D.剥夺鲜卑贵族特权长子伯邑考早死,按照宗法制应当立伯邑考的嫡长子为继承人,但周文王最终选择立嫡次子姬发为继承10.陈寅恪说:“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人,即后来的周武王。这说明()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A.周初宗法制能进行合理调适B.传世文献记载都不可信力,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陈寅恪意在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族盛门的存在()C.血缘关系不再是宗法制基础D.儒家伦理的影响力减弱A.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B.致使儒学丧失了正统地位4.先秦时期,秦国被封于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处:楚国地处江汉,周昭王曾三次率诸侯伐楚。但秦人C.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复兴D.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和楚人都称自己是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的后代,并积极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这一现象()11.史书记载,隋朝“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A.体现了东南地区华夏共祖观念的萌生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这体现出隋朝()B.表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A.百姓负担大为减轻B.政府资源调配能力强大C.表明传统华夷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D.赋税征收以财产为标准D.反映出华夏认同感的加强12.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的屏风画《弈棋5.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仕女图》中,一位仕女正侧坐于榻上,右手执棋将要落子,画中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人物丰颊硕体、雍容华贵,是唐代仕女人物画的典型特征。这幅A.道家思想B.无为思想C.辩证法思想D.唯物思想作品表明()6.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仅有下层民众揭竿而起,还有许多原六国的贵族、官吏、豪强投身其中,A.河西走廊成为文化交融通道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成为起义的领导者。在六国故土上,又出现了人们熟悉的楚、赵、齐等国名称。这反B.唐朝确立对西域的有效管理映出()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初具形态A.郡县制不利于巩固统一B.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D.新疆地区受到中原文化浸润C.秦统一的时机尚不成熟D.人们宗法观念根深蒂固13.唐代后期,河朔藩镇虽割据一方,但仍宣称“奉朝廷正朔”:当泾原节度使朱泚称帝时,立即遭到其7.下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汉武帝时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他藩镇联合讨伐,被斥为“逆天叛祖,人人得而诛之”。这说明唐朝后期藩镇()答案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